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今天,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课本?”,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我儿子念小学五年级,昨天放学回家激动地对我说:“老爸,我有一个重大发现。我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麦当劳赞助了我们的英语课本。”“有这样的事?”这倒确实可能是一个重大发现,“你有什么充足证据?” 我儿子拿出他的英语课本说,“我们今天英语课学的单词,你听听都是些什么单词啊:McDonald‘s, BigMac, French fries, apple pie, McChicken, hamburger, Spicy McWing,Coke。你的结论是什么?”还没等我回答,他又立即补充道:“实际上,我从三年级就开始怀疑麦当劳赞助了我们小学的英语课本。”“为什么?”“因为当时我们学了hamburger这个单词,四年级又有相关的单词,当然没有今天这样集中。”
我第一次关注课本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潜意识的影响是在法国,当时我的一个法国朋友,他的儿子一岁多,一次我们聊起了他儿子的识字卡片。他向我介绍说,为了帮助法国儿童从小就接受法国是一个多种族社会的概念,儿童识字卡片上出现的小朋友图片特别在不同种族上取得平衡,以便法国孩子在潜意识中就能获得种族平等的概念。
那次事件促使我开始思考课本对学生的影响,课本该如何选择文字、图片的问题,因为我自己有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从法国一回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我儿子的课本,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我能在我儿子的语文教材上找到许多我熟悉的内容——我儿时有些课文他们仍然在学。
也许是我们的课本更注重“经典”的缘故,我感觉我儿子的语文课本在时代感上有所不足。首先,反映城市生活的文章极少,就更不要说反映当下的中国城市生活与面貌了。有关农村的文章比例倒是不低,但是课本里的农村更像是我小时候的农村。今年高考上海一位考生因为关注了农民工的下一代的问题,他的作文得了满分,那么,我们的课本里为什么不能也增加农民工、农民工子弟的内容呢?
前不久,有记者请我对一项即将出台的教学实验进行评价。这个教改方案的核心是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老师从而可以取消板书。我回答说,如果如此巨大的投资只是为了节省一个板书似乎太过浪费。我当即举了课文《草地夜行》的例子,该文讲述红军过草地时一个老红军为帮一个小红军而牺牲的故事。文章中有许多东西对今天的城市孩子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比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饿着肚子行军的感受、沼泽泥潭的可怕等等,这些背景的东西如果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笔记本电脑的功效。YJs21.com
相比而言,英语课本倒是变化最大的。我至今还记得我学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a red flag,参考书里多是这样的例子:Completely Overthrow all exploiting classes(彻底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再回到麦当劳能不能、该不该进小学课本,这样做是否客观上有促销洋快餐的效果的问题,我请广大的读者朋友一起来思考。
不过这之前我想先听听小学生自己的看法,于是我问我儿子:“如果你觉得不应该学McDonald’s,那你认为该学些什么呢?”
“油条啊、豆浆啊什么的,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中国文化。”我儿子补充道,“你知道吗,三年级我们做眼保健操的音乐是钢琴演奏的,现在我们做保健操的音乐改成二胡演奏的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九月育儿知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界限
九月育儿知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界限
建立界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童年早期主要是建立生理界限——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但仅有安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过分关注安全,反而剥夺了他们通过经验成长的机会。界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适龄,也就是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界限要逐步拓宽和变化,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并在其中学习成长。在子宫里,孩子与妈妈完全连接在一起。出生是分离的开始,今后将迎来更多的分离:孩子学会走路,可以不时从妈妈身边走开;孩子去托管中心或幼儿园,过几年去上学,自己交朋友,管理自己的功课……对孩子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间断的分离和建立自我的过程:童年时期的孩子会尽其所能地像自己的父母,一旦到了青春期,他们则尽力使自己和父母不一样。此后便会寻求和父母建立一种新的、更有意识的连接。
作为父母,我们建立界限是为了他们健康长大并最终冲破这一切。而我们必须告诫自己不要阻止孩子的成长,不要害怕让他们长大。当他们和我们产生冲突的时候不要害怕或生气。孩子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检验他们新增长的能力,同时也是测试父母:“这个界限是必须要遵守的吗?”他们需要强有力的、始终如一的、稳固的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情绪的稳定。
需要为孩子建立什么样的界限呢?从生理界限开始。下面的清单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孩子,不同条目的重要性是由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生理界限
身体是最私人的界限。唤醒小宝宝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允许他去探索;之后再变得灵巧并管理自己(穿衣服、洗漱、刷牙、进餐)。给孩子所有权,不要干涉或期待孩子会做得完美,否则你会夺走孩子的自主意识。
睡眠空间应该是一个特定的平静而安宁的空间,不杂乱无章,并一直固定用来睡觉。设置固定且规律的睡眠作息,这样孩子会在预定的时间就想上床睡觉。这个作息时间
已经印在他的脑海里。关于睡眠时间不该有讨论的空间,父母说了算。
进餐时间就是进餐时间而不是玩耍时间,它有开始也有结束。我们要设立清晰的日常规律和准则并坚持。从上桌吃饭开始,离开餐桌即意味着用餐结束。始终如一——没有例外。家长要做个好榜样——当坐在餐桌前,就全心在那里。父母放下手机,孩子不拿玩具!一起享用餐食,带着身体的界限,以及对食物和厨师的尊重。
玩耍区——孩子可以在任何地方玩任何东西。每一件物品都会成为孩子感兴趣或探索的对象:自己的身体,我们放在他身边用来抓的玩具。随着孩子长大,生理界限就变得更宽广,我们要为孩子创立一个可以安全移动、发展运动能力和安全探索(室内和户外)的空间。这个环境必须安全而又没有限制,作为父母我们既不能过度保护也不能野心太大。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所有物品各就各位。这样孩子在玩耍或者穿衣服的时候,就知道去哪里找,结束的时候该放回哪里,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情绪界限
给孩子们需要在游戏和运动中去探索、尝试、犯错误、输掉游戏的机会,他们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需求、希望和失望等情绪,长大后才能够处理好爱的关系和工作关系。我们要怎么帮助他们呢?通过计划管理好我们的时间,通过我们在界限上的自律,做到清晰、始终如一、尊重自然结果,给予孩子可预见、易管理并有意义的生活,来帮助孩子
保持情绪的稳定,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慢慢会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他们也许会问,而你则必须能够给出一个好理由。这样他们会变得积极主动、守时,并为自己逐渐能够承担责任而感到自豪。反之,如果我们不断地变更日程
和规则,对孩子来讲就没有什么他们可以抓住的东西,他们就会变
得焦虑、黏人、不自信。
心理界限
孩子要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不需把自己喜好或期望强加给他们。大部分孩子在两三岁开始会说“不”,这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家长要抽出时间和孩子沟通,一起讲故事、诵读诗词、聊天,来分享亲密时光的喜与忧,以及学习与发现,来促进语言的发展,并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界限。
最开始必须由我们来为孩子建立界限,使他们可以有所体会,最终学会自我管理。与我们最开始可能预期的相反,界限不是命令或训练孩子,让他们成为乖孩子,而是我们自己的自律。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与孩子年龄相符的环境,使孩子能够安全成长,发现自我,感受到成为自己的力量,从而为将来生命的丰盛奠定下基石。
一些提醒
建立界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所以当孩子挑战界限时,多笑笑,不要担心或害怕,而要体会随着孩子能力增长所带来挑战的乐趣。当你们再次建立了清晰的界限之后,你和孩子将体验到舒适感和自由。
一些简单的原则
设立界限
——设立可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的界限。界限不是父母的方便之门。
尽早开始
——如果你设置健康的模式和健康的界限,你的孩子会习惯一天的秩序。确保你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抓着老习惯不放,也别再执行过时的界限。
清清楚楚
——使用清晰不含糊的语言,确保你的言辞和肢体语言保持一致,你的声音和用词可以温柔,但必须坚定——不是带着怒气或不满。
始终如一
——体验到一致性的孩子成长得更茁壮。这会使他们感受到被爱、被关心和被尊重。
自然结果
——不惩罚,如果孩子留在界限之内仅仅是因为你使他们害怕,他们会变得虚弱并缺乏自立。
事先计划
——使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易于管理。
预计阻力
——所有的孩子都会拒绝,这很健康——你必须足够强大。
善用幽默
——这是我们心灵的良药,可以疗愈在设立界限过程中那些冲突带来的“伤害”。
一些提醒
最开始必须由我们来为孩子建立界限,使他们可以有所体会,最终学会自我管理。与我们最开始可能预期的相反,界限不是命令或训练孩子,让他们成为乖孩子,而是我们自己的自律。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与孩子年龄相符的环境,使孩子能够安全成长,发现自我,感受到成为自己的力量,从而为将来生命的丰盛奠定下基石。
建立界限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所以当孩子挑战界限时,多笑笑,不要担心或害怕,而要体会。随着孩子能力增长所带来挑战的乐趣。当你们再次建立了清晰的界限之后,你和孩子将体验到舒适感和自由。
育儿观念: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奠定行为习惯、情感模式、健康基础的重要时期。国家之所以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在体验中无忧成长。家长之所以参与到幼儿教育小学话,是因为在利益、观念、效仿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对孩子成长给予过高期望的非理智行为。
有人曾形象的说:小学看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初中看孩子能上985、211,高中最后想爱上哪上哪,考完就得了。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去焦虑孩子的未来,不去渴望孩子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而是以平常心对孩子,踏踏实实进行教育引导,可能孩子会带给家长很多惊喜。个人认为,以下几句话值得家长从小抓起: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到幼儿园以后就要独自穿衣、吃饭,家长在家里也要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理念,不要再去喂饭、帮助穿衣,背书包,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放手让他去做。一个具有良好独立性的孩子,才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照顾好自己。其实,幼儿在独立做事过程是一个锻炼和成长过程,不仅在思维上强化独立意识,更在行动上获得自我认可,也在协调性、专注力、控制力等方面得到锻炼。
二、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这是一句受用终生的良言,也是伴随一生的好习惯。很多孩子玩完玩具家长收拾,脱完衣服家长归拢,写完作业家长帮整理书包,长大以后丢三落四、生活秩序混乱。要想杜绝这些问题,从小就要强化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的观念,这是完整做事的总结性动作。比如,孩子读完书,一定要把书放回取来的地方;用完文具,一定要把文具放回指定位置,这些习惯训练在初期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需要家长不断提醒,但一旦养成,孩子和大人都会非常省心。
三、做时间的主人。小孩子的世界中没有时间概念,但家长要从小交给孩子做时间主人的观念。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让孩子逐步认清做每件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在一件事上磨蹭就会影响后续的事情。时间概念的强化要从小做起,家长要通过游戏、竞赛、掐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明确做时间的主人是快乐的。
四、运动让人很快乐。健康是人生第一要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幼儿来讲,自由奔跑、大滑梯、荡秋千、踢小球都是非常不错的游戏。家长最好给孩子组建一个运动小分队,集中社区内的小朋友在固定时间一起玩耍。幼儿在集体游戏中会体验到矛盾冲突、竞技比赛等多种交往方式,能够让孩子体会到生命释放的快乐。
五、每天阅读一小时。阅读和一日三餐一样,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家长要像提供依然三餐一样重视精神营养的供给,选择优秀读物,陪伴孩子阅读。从小奠定良好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打开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体会到读书之乐、生活之美。
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所提到的观点是最基本、最受益的要求。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什么样的家长吧。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以往自身家庭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小孩,甚至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真是社会的一个悲哀,父母其实也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年龄适合什么样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
不同年龄段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我们想要孩子茁壮成长,这就需要我们多去学习,做到多理解孩子,认识孩子,感知孩子,给孩子需要的营养。
像艾利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和温尼科特所说的如何做足够好的妈妈都是可以参考的对象。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孩子反馈过来的信息,这是最重要的。
我个人很喜欢艾利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例如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他的首要问题是我能相信别人吗?他发展出信任还是不信任这个品格。
一岁半到三岁,他会想到我能独自行动吗?
我是自主的还是羞愧怀疑的品格;
三岁到六岁,我能成功执行自己的计划吗?
我是可以主动的,还是经常心怀内疚的;
六岁到十二岁,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这是对是勤奋的还是自卑的一种选择;
十二岁到二十岁,他会产生我是谁的疑问,
是具有同一性还是自我混乱的;
二十岁到四十岁,我已经为某种关系准备好了吗?
在关系中是我是亲密表现,还是总是和亲密爱人是疏离的状态,等等。。。
我女儿今年升入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课程,看得出她非常的喜欢,可两次考试下来,都是70几分,我能感觉到她内心非常的沮丧挫败,还有不知所措,回家还让我打电话给老师,这更加增加了她的恐惧。
这个时候我没有批评她,我知道她是很想有个好的结果的,肯定是不得章法,不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成绩,这个时候让她体会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对于他的分数倒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学龄儿童建立勤奋的这个信念,而不会只让自怨自艾式的自卑来打倒她,后来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后考到90几分。
在语文数学科目上用同样的方法鼓励她,现在她自己也说,以前考90,100的,自己也没个数,就是撞大运一样,可是现在可以心中有数了,哪些地方是自己没做到造成的,那些是需要在努力的,即使考得不好,她也不会惊慌失措。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所以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自己去做就好了。
当我们可以在夫妻关系中学会了和谐想处,正确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差异,孩子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不会差;
当我们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的挫折,孩子也会尽收眼中,就像我们的传统谚语,虎父无犬子,言传身教就是这样意思吧。
所以说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我们想要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独立自主的人生,就先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父母自己的言行体态是最好的教科书。
注重互动模式
注重和孩子互动的模式,多做觉察,看自己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控制,讨好,还是相互尊重倾听着孩子的心声的。
多对关系互动觉察,我们在关系中的角色就是可以调整的,让孩子和父母可以选择自己在关系里最舒服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角色。
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发现有时我们简直是父母的翻版,不喜欢父母对待我们的样子,却偏偏就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觉察,才可以让我们对生命进行重新选择。
让我们和孩子都学会了在关系中成长和适应,而不是一段段的强迫性重复,让我们在命运的旋涡中不断轮回,这样就少一些因为父母自己局限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结)而进行的代代相传,例如,父母过度节俭,孩子也会把这个接力棒给传下去这样的例子。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和我们不一样,让他成为他自己,愿我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什么样的夫妻关系,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婚姻关系和谐了,亲子关系才能和谐。要教育孩子,先看看自己!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
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就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
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爱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
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六、爸妈爱打架→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夫妻两人该如何相处太重要了。
真正的夫妻不是谁征服谁,而是谁迁就谁!
“不要征服对方”这是夫妻最重要的问题。征服,是夫妻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谈论谁是对的,追究谁是错的,讨论谁伤害了谁,谁过分了,这些,都是大忌。
好夫妻,永远都在相互装傻,装瞎子,就是护短的。能够护短的,才是真爱!
夫妻同心,黄土变金。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理的地方是法庭。
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前几天苏州高二女孩失踪的消息牵动全城,我们都在圈里转发,希望能够找到这个女孩。可就在上周,警方在运河路的一条河里找到了她的尸体。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震惊,家长也崩溃极了。好好地一个孩子,怎么就出现这样的意外了呢?
警方对孩子溺水身亡的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检验之中,目前没有发现有外力加害迹象。因为此事就发生在身边,所以感触特别深。和同事聊天,大家都议论纷纷,女孩的父亲说孩子最后一次考试不太理想。有人猜测说孩子因为压力太大所以选择离家出走,然后溺水自杀。有人表示,如果真的是这样就自杀,这个孩子根本不值得同情;有人表示,孩子自杀和父母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
这年头,但凡孩子遇到了什么事,自杀也好,骂人和别人打架也好。许多人都会把原因归结在父母的教育上面。我认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压力和顾虑。女孩是家里的独苗,她死之后父母每天以泪洗面。直到现在,父母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
我不知道孩子是自杀还是他杀,或是有其他的隐情。现在孩子已经走了,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我希望也不要再去过多揣测。不管怎样,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对于孩子,我们总是会觉得很爱很爱他,可我们忘了,我们给的是否是孩子想要的。我们总是以为趁年轻多努力赚钱,以后可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和满足。可这样的爱,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静下心来想想,你真的了解身边的孩子吗?你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爱。
父母的陪伴与爱,是给孩子最好的能量。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只有父母的陪伴与爱才能让他更有信心去克服。孩子需要我们的接纳,可对于一些工作忙碌的父母而言根本无法停下脚步听听孩子的心声。研究表明,孩子经常获得父母得爱和肯定,以后在他面对生活得不愉快时会更积极得处理好一切,勇于找到办法去解决和脱离困境。孩子的成长等不了,多给他一些呵护与陪伴吧,让孩子每一天都幸福乐观!
孩子需要父母的倾听与沟通。
沟通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桥梁,千万不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距离感。很多父母都以工作忙碌为由,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居高临下得要求孩子。当孩子想要去表达些什么,父母却根本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完。沟通都是双方面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去要求孩子妥协,而不能静下心来去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那么以后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和父母无法沟通,代沟问题也会越来越深。
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外,还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个性,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培养。很多父母以为孩子是自己的,替孩子做主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让孩子失去自己的空间和感受,对他是很不尊重的。父母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应把他当做大人一样尊重,平等生活,遇到事一起商量。日后他才会拥有自信和独立的精神。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需要我们的尊重和理解。
什么样的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参与,是父母的倾听与沟通,是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他的成长需要自己去探索和体验,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耐心得陪伴,宽容得接纳。用鼓励和赞美去激励,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尊重和爱。孩子在没有压迫和束缚的环境下才会成长得更幸福更快乐。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怎样使孩子幸福我总以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她买许多玩具就会使她幸福,可有一次与女儿的谈话,却使我得以反省。我对女儿说,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给你这么多的礼物。可她说,妈妈,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你不跟我玩。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是的,要使孩子感到幸福,决不是仅仅给她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更要与她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在一起游戏,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难怪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就是那些每天能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玩的父母。
把电视遥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对于工作繁忙,疲于奔命的父母来说,把电视遥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一件最省心的事。可是有一件事,却使我意识到电视遥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情。有一天,女儿的老师告诉我,因为一个男孩不愿意跟我女儿玩,她就学着武打片的人物,“哈哈”地对那个男孩拔拳扬威,使那个男孩不知所措,大声哭起来。回家后,我就问女儿,你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吗?她回答说,好人也要打人的呀,武打片里的英雄都打人的。孩子太小,她确实不能明辨是非。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图省心,而让自己的孩子被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引入歧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著名人物之一,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在他的一系列的研究中,揭示了儿童的模仿行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儿童的模仿对象,不仅是身边的成人,还有那些电影和电视等。有时,电影和电视中的主人公,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儿童身边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我们就必须把电视遥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
每天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在东方文化中,孩子一旦进入3岁以后的幼儿期,父母就很少去抱一抱、亲一亲他们了。然而,和孩子的肌肤接触,对稳定孩子的情绪,增进亲子间的亲情,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抚摸治疗”协会,已证明了抚摸,对那些低体重儿和在母体中受到过惊吓的新生儿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每天定时定量的抚摸,使那些低体重儿很快增加了体重,受到过惊吓的新生儿情绪很快得到安定。那么,到了幼儿期,是不是孩子就不再渴望与父母之间有肌肤的接触呢?女儿的行为告诉我,他们依然渴望父母的抱一抱、亲一亲。有一次,女儿的画被刊登在他们幼儿园的园报上,女儿兴奋地把她的作品给我看。我就问她:你需要妈妈给你什么奖励呢?她就指着自己的额头,说:“Kiss!”我就轻轻地吻了她的前额,可她并不满足,要我吻她50下。在孩子的心中,爸爸妈妈去抱她,就是对她的最高奖赏。
为人父母,也是人生学习的另一开端,这与其他的学习不同。其他的学习都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后,再获得证书,持证上岗。而我们,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做父母的权利。因此,“怎样做父母”的问题当常萦绕心头。在干中学,而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相信《今天,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课本?》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新生开学需要做哪些调整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