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04-08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有位妈妈小时候因为家里的经济拮据,没有学习机会。当有了孩子以后,她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为儿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上幼儿园开始,除了认字、算术,还培养儿子各方面的才艺,如画画、弹钢琴和小提琴、练书法……可能因为学的东西太多,压力太大,儿子常常出错,当然就常遭受责备。妈妈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多学点儿东西将来能体会其中的好处。儿子15岁那年,妈妈开始后悔,她发现自己15年的教育方式错了,因为儿子变成了一个很不快乐、常常忧郁的人,并且放弃了所有他本来感兴趣的东西。

经过心理咨询,妈妈发现原来从小因为学习各种才艺而积累的压力,令儿子进入青春期这个对压力非常敏感的时期后无法承受,所有的压力以抑郁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抑郁的情绪笼罩了儿子的整个心灵,以至于他本有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反省失败,妈妈感叹说,每个孩子都是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父母随意改造的机器。

现在的中国家庭教育,越来越趋向于美国的华人家庭和70年代后台湾开始富裕时的家庭教育。可能我们的父母总是一切为了孩子,经济上稍一富裕,就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才能的条件。

除正常的幼儿园学习之外,还要让孩子学各种才艺,如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等。正如《亲子》的专题调查发现,83 9%的父母认为要对孩子进行才艺培养,近80%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参加不止一项的才艺训练。

爸爸妈妈认为培养孩子才艺最好多种,因为“小时候(要)多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有单一特长的人以后是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才艺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大脑,让孩子多用脑,早用脑,而非在某一方面有特别专长。”看来主要的原因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全面发展”,而且特指在才干和能力方面的发展。有的父母认为这些全面发展能把孩子“最终培养成一个聪明、健康、快乐的人”,“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很遗憾,学习多种才艺,并不一定让孩子更幸福, 这是事实。

几十年前,台湾和美国的华人家庭已经开始大力地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艺和技能。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孩子已经长大成为现在和您同龄、生活在台湾和美国的华人,他们现在随手能弹钢琴,随口能唱出音很准的歌曲,随手能画画。但是,他们不比您更幸福、更快乐。这种全方位轰炸教育出来的人,抑郁和自杀的比率逐年升高,因为他们的压力逐年累积,无处发泄。不是弹琴、画画不好,而是当这些训练已经超出孩子的承受力或大量占用他们宝贵的游戏时间,并最终以牺牲孩子的快乐为代价时,才艺已经失去了它起初的价值——让人幸福、快乐。

现在,就请您从此刻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各种回答中几乎所有父母都主动提到一点:希望孩子将来幸福。相信您也不否认您现在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将来是幸福的。您可能会说,针对各人标准和经历不同,幸福对每个人的意味不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可能只有事业成功才幸福,赚很多钱才高兴……但无论幸福的标准如何,有一点不能改变,当孩子的情感得到尊重和满足时,就会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是内心的情感体验。一个情感不断受压抑、得不到肯定的人,无法感受到快乐。因此不妨想想,如果要培养孩子学习才艺,在您的目的当中,孩子的感受占多大比重?

如果您重视孩子的感受,您会关心他是否愿意学习并且爱这项才艺;您会注意到,强迫他学习不喜欢、不擅长的才艺有多残忍;您不会舍得让他因为忙着上各种兴趣班而没有时间游戏;您会处处留心保护孩子对他所学才艺的爱,让他享受付出爱之后,从才艺作品或成果中得到爱的回报。因为重视孩子的情感,您会在判断才艺老师的教学时,注重观察老师能否启发、保护孩子学习才艺的兴趣。当您开始尊重孩子的情感,无论最后您是否决定让孩子学才艺,学一种或几种才艺,孩子一定会觉得幸福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把好自己的度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儿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简单吃点,于是我用锅里的冷饭炒了点蛋炒饭,由于锅和铲子没放好,在我拿碗的时候,一下子翻了,锅里只剩下一点点蛋炒饭,于是我对儿子说:“儿子,刚才妈妈不小心把饭洒在地上了,就剩下一点点了,要么蛋炒饭给你吃,妈妈就吃早上的粥!”心里还巴望着小家伙会说出一句暖心的话来,让我感动一下,没想到儿子的话去让我的心凉了半截儿:“不行,妈妈,我就要吃蛋炒饭,你再给我烧!不然我会不高兴的!”没想到这家伙还先发制人,真是气得我瞠目结舌,不行非得教育一下这孩子。

我很生气地举起手,刚想打过去,看着孩子的害怕的眼神,再想想前段时间郑委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打孩子是家长最无能的表现。高举的手,慢慢放了下来,我对把声音缓和下来说了句:“儿子,妈妈听了你的话很伤心。”儿子还在一个劲地说:“不行,我就要吃蛋炒饭……”我问儿子:“儿子你有没有挺清楚妈妈的话?我说的是,蛋炒饭不多了,你吃蛋炒饭,妈妈吃粥!还有,妈妈为什么给你吃蛋炒饭,自己吃粥?”儿子的声音轻了下来,说:“因为妈妈爱我,把好的留给了我,自己吃不好的”“对呀,妈妈也可以自己吃蛋炒饭,给你吃粥,但是妈妈爱你,就决定把好的、你喜欢的让给你吃。那么你应该怎样对妈妈呢?”儿子慢慢低下了头,跟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也吃点粥吧?下次我不这样了!”看着孩子懂事的话语,我的心头一热。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难免自私小气,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把好舵。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把好自己的度,切忌急于求成。以前当孩子犯错误时,我都会很着急,很生气,有时还会加上武力,但是幼稚、简单的儿子往往要么委屈接受,要么来几句反驳,不但伤害了母子间的感情,也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真的很伤脑筋。今天这样的一段对话,让孩子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真的很不错。

在我们幼儿教育中又何尝不是,当幼儿在班级里犯了错误时,我们有时还没有把道理讲清楚,就对孩子一顿劈头盖脑的批评,有时会弄得孩子莫名其妙又难过,但是孩子还不一定理解。而“一碗蛋炒饭”让我知道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草率,要让孩子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更容易接受,起到教育的作用。

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贫穷和富裕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都属于不好也不坏的那一种,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人家开车运输货物,母亲不工作,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一个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

A君父亲每个月把工资收入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打理得紧紧有条,然后出去和邻居街坊聊天。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当然A母亲还喜欢购置黄金。

A母亲也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A君也是个很有生活乐趣的人,常常喜欢和母亲一样在厨房里面倒腾出美味的早饭。同时他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B君白天晚上都看不到父母的影子,B君每天的早饭就是街对面的包子,她一年很少能够吃到母亲做的饭。

B母亲是个性格非常要强的人,常和B父亲吵架,指责丈夫的种种不是。丈夫心思郁闷,工作更不思进取。家里的钱都藏在柜子里,很快就花得没有影子。B母亲说父亲都花掉了,B父亲说就这么点钱,能花到哪里去。

家里经济不好,B母亲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孩子了。她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仅要求孩子专心读书,不需要孩子洗碗扫地做家务,不需要孩子应付亲戚朋友,也不需要孩子了解家里的钱财事务。

B君从小听着父母相互的指责长大,也从中了解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自觉对开销降低要求。她很少和其他女生一起出去逛街,对女性商品一无所知,每天宅在家里看书,当然也对外面的新鲜事情不甚了解。所以虽然她成绩不错,但不擅交际,人缘一般。

若干年后,他们长大了。

A君家存了点钱,在A母亲的建议下,在市中心购置了一套房子,全家都搬了过去,几年后房价涨了好几倍,家里条件越来越好。

A君从小和母亲关系特别亲密,长大后在母亲的介绍下嫁给了一个市中心的青年,和父亲很像,每月生活费上交,两人的性格都非常温和,甚至都不会大声说话。

B君家和过去一样,依旧是那一套老房子,家里没有任何储蓄。

B君和母亲一样都是性格要强的人,但是从小和父母关系一般,甚至很疏远。她虽然考入一个不错的学校,但是毕业后不接受父母的建议,自己选择了一个其他城市的青年结婚,但婚后却和父母一样常常陷入争吵。

“贫穷观”猛于虎

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贫穷和富裕发展的两条不同的轨迹,而划出这条轨迹的,却是深植在父母心中的思维方式。发家致富各凭本事,但是贫穷却有着一些特定的迹象可循。

1、贫穷的消费观

有贫穷观的父母本身就是对商品经济不敏感的人,比如B君的母亲,常年很少去逛街,常常贪图便宜和方便,就近选择商品。

如果儿时的A君和B君对父母说:“我想要买这个,我想要买那个。”

他们的父母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君父母:好啊,妈妈研究一下你想要什么。哦,这个商品是哪里出产的?什么材料做的?有什么玩法?...(和导购员寒暄一番)宝贝,妈妈觉得这个不太适合你,它有点复杂,等你再长大一点才可以玩。我们去隔壁再看看,找一个更好玩的好不好?

B君父母: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别买了,快走快走。(如果孩子哭闹,父母可能恼羞成怒,甚至对孩子大吼大叫。)

这件事情背后折射的影响是什么呢?

对于A君,知道了要对商品进行合理地研究和分析,逐渐了解商品的价值来自哪里,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钱不是不可以花,而是需要花在合理的地方。

对于B君,总是有种“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导致孩子的自卑感,令他的人生失去最基本的“底气”,甚至在很长时间里令他对高精尖或高大上的东西产生抗拒或者逃避心理。

2、贫穷的生活方式

越有钱的人,越是精打细算,会估量每一分开销的价值,并且把钱花在有投资回报的事情上。

而没有钱的人,要么变成“守财奴”,要么就是穷大方。逻辑一:贵的东西不要买,没钱买不起。逻辑二:买廉价的商品就代表节省。所以他们只能拥有廉价的商品,不懂辨别商品的真正价值。

而那些廉价的商品质量不高,导致他们的购买频率提高,又陷入一个“买廉价商品,短期损坏,继续买廉价商品”的死循环。

如果去B君的家里,总会发现某个角落堆满了玲琅满目的杂品,因为他们购买的东西非常容易损坏,而坏掉了又舍不得丢掉,总想着哪一天还能用,或者可以送给别人,可是常常别人也不要,只能堆在家里,越堆越多。

3、贫穷的待人处事

在B君的故事里,可以发现她的母亲属于女强人的类型,性格好强,事事包办,然后又对丈夫诸多指责,而A君的母亲虽然不工作在家里休息,却深得丈夫和孩子的信赖,懂得享受生活,也为家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观念是“我不快乐是因为我没有钱,所以我要多挣钱”,他把时间都花在挣钱上,但不懂真正让生活更为轻松和快乐的,是人心。人心是柔软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滋养,把挣钱的时间分出来去滋养周边人的人心,不会减少多少钱财,其投资回报却更加直接和明显。

把时间花在家人的相处上,给家人做一顿早饭,带孩子出去玩耍,和亲戚朋友聊天,为别人准备一份礼物……

宿命论者觉得自己的命不好,别人拥有很多机会。但机会其实是公平的,机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每一次交流,每一个感恩,都存在着机会。扪心自问,自己对此视而不见,怎能责怪命运?

贫穷对于孩子的影响

知乎上有人举了个例子,可以看到贫穷观如果植入到孩子的脑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穿衣打扮,行事寒酸

没有贫穷观的人,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行动磊落,因为他不在乎。而拥有贫穷的人,也许从小被人嘲笑太多次,总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表,即使穿上西装领带,也总是有被人关注的不自在感,显得非常拘束。

2、拘束的狭隘心态

同学之间有好玩的东西,比如电脑,或者乐器,没有贫穷观的人,大大方方地借用,不觉得有什么,而没有贫穷观的人,对此却畏畏缩缩,不敢谈起,因为他害怕借用了自己万一弄坏了,还不起。

3、自卑却又有强烈的自尊心

贫穷感深植心中的人非常敏感,和朋友出去吃饭,不愿意接受别人请客、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怕别人觉得自己穷;甚至商场销售员一个无心的眼神,都能够刺激到心中那根穷的神经线和自尊心。

4、防备心重

有贫穷感的人通常也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对人都非常防备,不敢提及自己的家庭以及任何过去,与别人的交流也不会太深入。无论对于喜欢的人和不喜欢的人,都保持着距离,不愿意别人探究自己。

尾声

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学校教育无法触及的原始地带,却能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来自于父母的价值观,会通过每日的交流和相处,传递给下一代。日久天长,这一切就渐渐地根植于孩子心中,从此挥之不去。

不要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孩子童年的幸福与未来的前途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教育专家针对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发出呼吁:不能以牺牲孩子童年幸福为代价,去换取未来的幸福。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应对高考,更应关注孩子今天的幸福与明天的发展。

“今天”与“明天”冲突吗?

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将来升学时能有竞赛证书,从四五岁起就送孩子读课外培训班。很多孩子童年中没有风筝、没有奔跑,每周在三四个补习班之间来回奔波,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我累倒在起跑线上”。在部分初中,初三学生为了全力迎接中考,音、体、美统统让步给语、数、外等考试学科。强迫孩子“苦读”,不少家长、老师表示无奈:“童年快乐,将来失败,后悔莫及。”

孩子今天的快乐与明天的前途,果真相互冲突吗?专家认为,人的发展有自身规律,童年时的快乐对人的性格养成以及兴趣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快乐体验往往“过期不候”,成年后也无法弥补。因此,不能通过“透支”学生的兴趣,来换取眼前的分数,获得暂时的满足。

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灌输老师认为正确的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习兴趣丧失,影响可持续发展,将来的快乐又从何谈起?

“成绩”与“幸福”如何统一?

专家提出,要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牛鼻子”是改变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从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转变为多视角发现孩子的特长与潜能,激发其能力与兴趣,让学习过程幸福、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孩子苦读,是因为我们遵循刻板的标准尺度———近的是学生统考成绩,远的是学校“升学率”、“名牌学校考取率”。只看成绩不顾其他、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难免加重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的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强调考试成绩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致,当前进步与持续发展的一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学习的幸福指数。”

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苦读”与能力培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矛盾。徐淀芳介绍,一方面,通过减少基础型课程时间,增加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多样性、选择性课程中,获得更多兴趣发展和潜能开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方法和人格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全部纳入考量,可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成绩,享受快乐。

不要把孩子学习英语当科目来学


晓华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来自一位英文老师——胡老师。他在教学中实践自然习得,效果显著。这篇文章中,他结合自己教学生的经验,把心得体会来和大家分享,让大家避开误区,少走弯路,更高效地带娃学习英语。

大家好,我是胡志林,英语专业毕业,现在是一名英语培训老师,教龄六年。三年多前,开始以“自然习得”理论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效果明显。

我的改变主要来自两方面:

第一:在我自己学英语的路上,由不流利、不地道,到与母语者自如交流,以及专业领域话题;

第二:在教学上,由深陷应试,无所适从,到突破传统误区、成功引导很多学生获得英语高能、高分。

我的教学之路

三年多前,我开始尝试用“母语习得方式”教小孩。一开始只是做家教,后来,到我这里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学生家长们的鼓励下,自然而然办起了班。

作为儿童自然习得的新手,我很幸运接触了一些语言学家和英语习得类书籍。关于英语自然习得的书很多,其中,尤其是“晓华亲子英语”平台,对我教学帮助最大。分享的方法,专业又接地气,易于操作。

在这里,我也看到很多妈妈的经验分享。类似不会说三句英语的Sara妈妈,说自己带娃启蒙的过程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但整体上符合了自然习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慢慢看了相关书籍后,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更好了。

我发现英语启蒙阶段,父母的理念和引导方式,比自身英语水平如何重要太多,老师只有在家长理解和支持下,才能发挥最大效果。毕竟,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父母也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

不要把英语当科目来学

英语启蒙阶段,其实就是学说话,学说话的前提是有效地的听。

有人觉得一周上一两次英语课就够了,在家里什么也不管,觉得效果好不好是英语老师一个人的事。其实语言学习不是这样的。

试想一个中国的孩子,一周听说一个半小时就够了,其他时间堵上耳朵堵上嘴,能学会说中国话? 没有大量听,说起来就不自然,等于堵上了耳朵和嘴。就像天生聋子的人,嘴巴根本没问题,但却是又聋又哑。

算一下,按照大部分孩子的培训班英文学习,一周两次课,一般也就2小时买这里面能去说的时间,又得打个折扣。即便全程都是有效的听说,那么算起来:

一个月12小时

一年144小时

三年才432小时

想想1-2岁的中国小孩花了多少时间听周围的人讲汉语呢? 除了睡觉就是听,一年少说也有3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学生中每天坚持听的孩子,语感都好?并且,口语也是最棒的一批人。因为,一定要有大量时间浸泡在声音中。

有人觉得没时间听,这个真的就是不懂利用零碎时间了。其实学英语初级阶段就是大量输入,这个基本可以随时随地。

事实证明,只要利用时间听了的,并听懂的,效果都很好。

只上课听,课下不听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144个小时,三年只有432小时。

上课后还每天听30分钟的,一年接触英语时间是326.5小时,三年就是979.5小时。

你不听,三年就432小时。别人每天多听了30分钟,三年就是979.5小时。

其实,一天再忙,家长们平均能利用的时间,也基本不会少于一小时。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


我亲眼目睹过一个男孩令人痛心的成长。

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很好,从小就有大量阅读,很聪明,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可以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他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记忆力非常好,大约三四岁时,我给他读一首七绝古诗,只读两次,不做任何解释,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他理解能力也很好,不管学什么,一教就会;他父亲天天看新闻联播,他只是偶尔跟着看几眼,就能准确说出十个以上国家及其主要领导人的姓名。小学一年级入学时,学校组织了一场智商测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中,他第一名。这样的孩子哪个老师都想要,后来被年级组长“抢”到她的班里。

年级组长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这孩子进入年级组长的班后,并未像老师期望的那样令人满意。按老师的说法,他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和周围同学说话,偷偷把小说带到学校看;回答问题不积极,明明知道答案却不举手;写作业经常有错,考试时,别的同学一半还没做完,他就做完了,不认真检查卷子,却在卷子背面画坦克和小人儿……总之,从入学后,老师几乎天天都在发现孩子的毛病,而且经常给他妈妈打电话告状,甚至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并解释说越是好学生,越要对其严格要求。孩子的妈妈非常好强,极爱面子,一接到老师投诉就回家批评孩子,批评不见效,还动手打过几次孩子。我曾对他妈妈说,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因为老师讲课不吸引人,或那些内容于他来说太简单了,他大约只需要用10%的注意力就可以把那些内容学会,可不可以和老师协商一下,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就不要去管他,或允许他上课看小说。至于他上课不举手、不检查卷子等小毛病,也许正是因为他天赋太高,不屑于去做这些,这无关紧要,只要不损害兴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自然会慢慢解决。不要再批评孩子了,少管孩子也许是最好的。他妈妈有些反感我这样说,认为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别人经常考100分,他却一次也没考过,这样下去,将来能考上好大学吗?

老师为了治理孩子爱说话的坏毛病,把孩子的课桌单独拎出来,放到讲台边,有一次居然让全班同学一个月不要和这孩子说一句话。而他妈妈不但认可老师这样做,回家也狠抓孩子“好习惯”,规定必须在写完家庭作业后再阅读,作业必须检查到没错,有一次错罚写三次。孩子很快变得十分厌学,早上害怕到学校,晚上回家写作业非常磨蹭,经常发呆,或玩笔、橡皮等手边的东西,本来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他能写整整一个晚上,玩的时间没有了,阅读的时间也没了,因此和家长、老师之间的冲突发生得更多。

小学几年,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失望中,孩子的好习惯并未养成,却是各方面一路走下坡,成绩每况愈下,从前几名变成倒数第几名,而且变得极为自卑,说话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逃避一切集体活动,同时脾气又很暴躁。到小学毕业时,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学习上的“差生”,没有人再记得他入学时的状况。他的班主任,那位年级组长,居然在小升初考试前,找他的家长,希望孩子转班或留级,可能是担心影响她这个班的考试名次。这个要求令孩子妈妈生气,当着老师的面没说什么,回家又把孩子痛骂一顿。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怎么一天天走到这一地步的。

中学几年,孩子也一直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失望中度过。我有一次听教过他的一位语文老师说,感觉这孩子挺怪的,说他笨吧,有时在课堂上,同学们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却能回答出来,说他不笨吧,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几名。老师们都看重分数,忙着提高学生的成绩,没人会投注精力去研究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怪现象”,这个老师也只是这样说说就过去了。

我知道这孩子高考勉强上了本科线,他妈妈受不了她的孩子只上一个比较差的二本院校,要求孩子补习,结果第二年考得更差,他妈妈还要让孩子补习,我们很多人担心孩子再补习一年会心理崩溃,就多方相劝,终于使其改变想法,让孩子上了一个职业学院。孩子毕业后,他妈妈动用关系给他找了份工作,又要求他通过自学考试去拿本科学历,将来考研究生,并给他报了名。但孩子一直没有能力把各门课都考过,最后不了了之。直到这时,他妈妈才终于妥协,表示不管他了,说“随他去吧”,口气中满是失望和谴责。

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遇到这孩子,那时他已工作了两三年,还是非常不自信的样子。聊了几句,提到他幼年时出色的智商,我希望他知道自己一点也不笨。这孩子居然像被人诬陷一样,吃惊且有些不快,立即否定说:“测智商得第一名,那是因为当时的问题都特别简单。”他的反应我并不意外。一个人如此对自己没信心,他就真没信心了。

这种天才变庸才的事,时刻发生着,发生得悄无声息,平常又平静,以至于许多人根本意识不到它如何起始,如何存在,如何产生影响。

育儿观念:请不要把孩子带进你的框框里


育儿观念:请不要把孩子带进你的框框里

我们思维游戏中有一节活动叫做“企鹅大冒险”,本游戏主要是让幼儿掌握“相交”“相接”“相离”“

同心”“包含”“曲线”“折线”等位置关系。每个幼儿有30企鹅哥哥和30只企鹅妹妹,每只企鹅身上都

有一些不同位置关系的图案。第一环节是企鹅哥哥大冒险,冒险项目是摩天轮和激流勇进,每个摩天轮坐

四只企鹅哥哥,激流勇进的每条小船上也是坐四只企鹅哥哥,这四只企鹅哥哥必须要有相同的特点才能坐

在一个摩天轮或者一条小船上,比如四只企鹅哥哥身上图案的关系都是相交,他们就可以坐在一起了。第

二环节是企鹅妹妹大冒险,就是用企鹅妹妹去替换哥哥,替换后坐在一个摩天轮或者一条小船上的四只哥

哥妹妹也是必须要有共同点才可以。

弄明白了游戏规则后,家长和孩子们就开始和企鹅们一起去大冒险了,我观察着家长和孩子,发现孩子的

思维很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家长们,已经在我们固有的框框中跳不出来了。比如

当最后企鹅哥哥都用的没剩几个时,孩子们就开始把身上都有圆形的四只企鹅哥哥放在一起了,想一想,

这也是共同特点啊,而我们的家长们却质疑孩子这样做对不对。再比如折线这一特点,家长们更多的就是

认为规规矩矩的折线才是折线,而当孩子们告诉家长们三角形、长方形也可以算折线的一种时,家长们反

而疑惑的问起我来:“平老师,孩子说的对吗?”。还有曲线,孩子们思维不被禁锢,孩子们会立马意识

到圆形、椭圆形也属于曲线,而家长们在自己的小圈圈里再也跳不出来了。

看到这一切时,我想到了多年前学习的一幅图画,上面是两张图片,一张是入学前,一张是入学后。入学

前,只有老师的头是圆形的,而孩子们的头是各种各样的。入学后,孩子们的头和老师的头统一的惊人,

全都是圆形的了。

我想,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深思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不要把孩子带到我们的

框框中来。

不要责备孩子 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从生命之初,就自然承继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特征,无论是身形外貌还是性情禀赋,从孩子身上总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在遗传或复制父母的特征,就像面对一面镜子,父母每做出一个动作,孩子总能反射出这个动作的影像。所以,不要责备孩子,孩子只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爱运动,孩子必定体力充沛、爱探索;父母性情温和,孩子必定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父母较少挑剔,孩子必定宽容有度、不易抱怨。同样的,一个孩子性情急躁喜欢对抗,很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遇事缺乏耐心、不冷静;孩子自卑的背后,也一定有位自我价值感低下,不得不靠指责、批评别人获取心理补偿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有缺点,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你站在镜子面前,发现自己脸上有灰,会马上用纸擦脸而不是擦镜子。但在生活中,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很少会积极自省。大多数父母仍愿意扮演“教育者”的身份,把成长的“自主性”交到孩子手里,出现问题,才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希望为他们指出正途。这一方面是因为逃避和推托的确比承担责任更容易,另一方面相对于自我成长,父母对教育孩子更感兴趣,这就阻碍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体察和认识。所以,当父母再为孩子出现的各种状况束手无策时,有必要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在某些方面对他造成了影响?

谨言慎行,不如完善自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父母谨言慎行,处处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益。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提供一个复制的样本,而非自我要求,便又走上了歧途。孩子复制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这些言行背后的心境、态度、思维、品格。意识层面的言行,不足以掩饰潜意识层面的实质内容,在孩子面前惺惺作态是没用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洞察父母的真实想法。而做父母很重要的一个境界是,既能够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也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位对自我要求较高的家长,真正在意的是自我完善,而非教育孩子。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把好自己的度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儿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简单吃点,于是我用锅里的冷饭炒了点蛋炒饭,由于锅和铲子没放好,在我拿碗的时候,一下子翻了,锅里只剩下一点点蛋炒饭,于是我对儿子说:“儿子,刚才妈妈不小...
    2020-10-03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孩子装进“笼子”里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
    2020-11-19 阅读全文
  • 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贫穷和富裕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
    2021-01-18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 最近报载,有父母将不听管教的孩子送去“魔鬼训练营”,隔天却接到孩子被拳打脚踢而意外死亡的消息。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听话,再让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亲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时光倒转,相信...
    2020-12-23 阅读全文
  • 不要把吸烟“遗传”给孩子 导读: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
    2021-10-30 阅读全文

今天,老公不在家,只有我和儿子在一起。 中午就想简单吃点,于是我用锅里的冷饭炒了点蛋炒饭,由于锅和铲子没放好,在我拿碗的时候,一下子翻了,锅里只剩下一点点蛋炒饭,于是我对儿子说:“儿子,刚才妈妈不小...

2020-10-03 阅读全文

女儿已经8岁了,回想起这八年来女儿的成长之路,我略有一些感慨: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做家长的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训练,并创造性的运用一些独特的教育方法,孩子没有学不会、做不...

2020-11-19 阅读全文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贫穷和富裕 有人认为,贫穷和富裕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 所以普通家庭的父母总是对孩子说...

2021-01-18 阅读全文

最近报载,有父母将不听管教的孩子送去“魔鬼训练营”,隔天却接到孩子被拳打脚踢而意外死亡的消息。 即便此前孩子再不听话,再让父母操心,那一刻,接到消息的父母亲肯定是痛心疾首、追悔莫及,如果时光倒转,相信...

2020-12-23 阅读全文

导读:父母主动戒烟实际上是无声地向孩子表示吸烟是一种陋习,从而有利于引导孩子也不要学吸烟。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8岁前把烟戒了则有可能防止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吸烟...

2021-10-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