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培养孩子秘诀的方法你知道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目前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疼爱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无论孩子又怎样的要求,家长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爱心“毒药”
现在的孩子不缺吃的、不少玩的,可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气一个比一个急,想法也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往外冒;而人们日渐鼓起来的腰包,快节奏的、近似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成人的性子,也唆使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家中唯一宝贝的愿望。然而,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沟壑似乎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父母的爱和关注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
任性在一个个满足中滋养
就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已为父母的人说的那样:“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其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
父母的爱心,造就了孩子的任性。如此,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的圈子,受打击、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饭,他们事事都不顺心,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他们又不能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延迟满足培养好性格
表面看来,让孩子晚一天吃到他想要的蛋糕、想喝的果汁;迟一个星期得到他渴望的玩具熊或电动小火车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却和孩子性格养成的大事直接挂钩。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前面例子中的梦梦就是会掂量轻重的孩子,她凭自己一会儿的等待,多得到一张小贴片,而这种品质如果能延续到上学或工作以后,其等待的耐心就可以使她获得更多的“财富”。
拖延从一分钟开始
第一,“等待”必修课0岁开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听到宝宝哭时自己先沉住气,趁势和他说说话,告诉孩子你正在做什么,等一分钟妈妈就会过来陪他,宝宝能从妈妈熟悉的声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内心的恐惧;如果这时孩子仍旧哭,索性就让他哭上一两分钟,这有助于打磨他的耐心。适度的哭还能增加肺活量,对孩子的健康很有好处。等你把自己手里的事告一段落再看看他是饿了、尿了,还是想让大人抱了。如此操练一段时间,宝宝对“延迟呼应”的态度就会从“愤怒”变为平和了。到孩子10个月左右能稍稍听懂一点话时,他有一些要求,比如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么吃的,父母可以迟一会儿给他,或对他说那样东西烫,等凉了再吃。
也许父母会问:宝宝最初的反应比较激烈怎么办?
其实,这是小宝宝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他巴不得用哭声将你三步并作两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终将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
第二,点滴琐事当帮手
生活小事铸就孩子的高素质,使之在平素的日积月累中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学会善解人意、习惯于等待。
面对诱惑控制自己,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本领之一。看到冰箱里的冰淇淋,孩子嚷嚷着要吃,但此时他正咳嗽、嗓子疼。父母可给孩子解释:“你现在正病着,吃了嗓子就说不出话来了,等过几天好了给你吃。”“我就吃一点点。”“吃一点你的嗓子也会比现在厉害,还得吃更多的药,等好了,可以给你吃一个蛋筒。”孩子会权衡利弊,选择吃一个蛋筒。
第三,当忍则忍
能不能够忍耐和长时间地等待,是孩子自制力强与弱的一种表现,因为生活中并非事事都遂人愿。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可从2岁以后开始。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娃娃是小妹妹的,如果拿走,她会伤心的;买一个相同的娃娃,不是立刻能做到的。让孩子明白,别人有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要有,要克制自己的占有欲。
借助给孩子设立压力情境的方法,锻炼孩子的忍耐力。通过为孩子设立这些压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让孩子习惯并平静地接受延迟满足,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因为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时非常痛苦,当年幼的孩子努力按照成人的要求“刷新”了自己以往的纪录,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小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是值得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支撑。
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长达十多年的观念传递之后,孩子就会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其实家长一位的总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严重的,因此家长应对孩子采取另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要比家长总是付出满足孩子的效果要来的好,家长还是多考虑一下这种方法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园共育:给孩子快乐的12个方法, 你知道吗?
对父母来说,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有感受快乐的能力。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
一、给他一些发呆和闲逛的时间,给他们一些望着天空的云发呆的时间,让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去抓小昆虫,堆个样子奇怪的雪人或者是看蜘蛛结网。这些活动都将给你的孩子一个自己去探索世界和追求快乐的机会。
二、教会他帮助周围的人,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庭中,在周围的大环境中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成员,自己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要让孩子产生这种感觉,你就需要多为他制造一些给予别人帮助的机会。
三、更多的身体活动,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孩子的体能和力量,更大的好处是让他有机会开心大笑。这些让孩子保持活跃状态的活动有助于减轻压力,让孩子们能用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呼吸。
四、大声笑,当你大声笑的时候,就释放了紧张的情绪,同时吸入更多氧气,这样能让你在很短时间内就精力充沛,情绪高涨。
五、多创造几种表扬的方式,当你的孩子取得进步,掌握了一种新技能,或者是完成了某个任务,不要只是简单地对他说:“乖孩子”,或者“做得不错”。其实奖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你的孩子去体味成就感带来的满足。六、保证孩子吃好吃“对”,正确的饮食可以缓解情绪波动,对身心的健康都有好处。对小孩子来说,最合适的零食和小点心应该是:低脂酸奶、新鲜水果或者果脯,当然还有全麦面包,在上面抹一点点花生酱或者水果着哩,孩子一定喜欢。
七、发掘他内心的艺术世界,让孩子接触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有好处的,能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发现自身的价值。
八、别对孩子吝啬你的微笑,向你的孩子展示一个放松、会心的微笑,孩子从中感受到的安慰肯定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
九、专心听孩子说话,记得要把你的两只耳朵都给孩子。如果孩子对你说话的时候你正在忙着其他的事情,一定要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那里。不要打断他,不要插嘴,也不要催促,即便他讲的事情你已经听过一遍了。
十、放弃所有的完美理念,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最好,但如果做父母的试图帮助孩子改正或者“收拾”他们造成的不够完美的结果,其实反而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十一、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孩子从小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每一次当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和小伙伴闹了别扭,还是新买的拼图怎么也拼不起来了,你就可以用这样的办法来帮助他解决问题。
十二、给孩子一个发光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为什么不给他机会把优点展示出来呢?只要你对孩子的特点表现出热情,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孩子第一反抗期你知道吗?
过了周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
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cm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孩子不为人知的潜能 你知道吗?
英国一个名叫艾瑞斯.格瑞斯.哈姆肖(IrisGraceHalmshaw)的三岁小姑娘去年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医生建议她可以尝试艺术治疗。于是小艾瑞斯开始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出乎意料的是她的画在艺术界引起不少轰动,作品拍卖售价竟高达800多英镑(约人民币7700元)。其实,每个宝宝都像小超人,在平凡的外表下有着不为人知的潜能,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了。你要相信,每个宝宝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超能力”,只是很容易被“粗心”的我们忽视了。家长不妨细心观察,找到宝宝的潜能与爱好。
一、潜在能力的15种表现
1、语言才能: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2、音乐才能: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演唱;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3、社交才能: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4、想象能力: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相地方;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5、运动智能: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一学就会;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二、怎么发展宝宝的这些潜能
1、语言才能:
讲故事
妈妈每天晚上给宝宝睡前讲故事,故事、素材的积累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他跟你讲故事,比如复述今天老师讲的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几天前妈妈说的那个小红帽故事。
演讲
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说,而且还应该对孩子说话的内容给予引导。比如家长给孩子一个小主题,让孩子自由发挥随意演讲,或者说说他认为有趣的事,说完后家长可以给他一些指导意见,宝宝锻炼了口才,同时也建立了自信。
2、音乐才能:
用孩子懂的方式传递音乐
对小宝宝,妈妈可以哼着歌或者放着轻柔的音乐,帮宝宝做个轻抚按摩;对大宝宝,妈妈可以带领他跟着节奏拍手、踏脚或敲奏小乐器,感应音乐的拍子;或者拿着纱巾,舞出旋律的高低,甚至亲子间的传球,都可在感应乐曲中传递音乐的美好。
玩音乐,不分形式
家长可以让宝宝试着敲打锅碗瓢盆,制造出音色高低不同的声响。用塑料调羹敲出些柔和的“叮叮”声,或是用木制的勺子敲打出“嗵嗵”的声音。挑选一些宝宝平常喜欢的童谣或是歌曲,一边唱一边用手边的小道具来增加特殊的音响效果,用铁锅和铲子敲打出相应的节奏。
3、社交才能:
多让孩子与人相处
幼儿园是个扩大宝宝圈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最好平台,家长也可以多带宝宝去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宝宝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和陌生人相识、相处的人际技能。
在游戏中让宝宝学会角色转换
和宝宝玩角色扮演游戏,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想法,学会逐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拒绝分享玩具,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被拒绝很受伤”的心理感受。
4、丰富想象力:
制作手工艺品
提供一些废旧的材料,比如彩纸、纸盒、纽扣等等,鼓励宝宝自己用这些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手工作品:比如用酸奶盒子做成小汽车、用糖纸和橡皮筋做成娃娃裙子等等。创造的过程能够激发宝宝潜在的想象力。
5、运动智能:
和孩子玩平衡游戏
用纸牌或者铅笔搭金三角结构,或者用空矿泉水瓶逐个搭高,有时候和宝宝一起玩单脚投掷纸团的游戏,这些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平衡感和肢体的协调运动。
鼓励孩子拆装东西
宝宝是个小破坏家,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宝宝将拆散的东西重新组装起来,比如小汽车或者一些小型电器拆了重装,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
孩子的天性可以刺激大脑的成长,你知道吗?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熊孩子”呢?
一眼没看住,变成了一条泥鳅回家。
一眼没看住,挖煤去了。
一眼没看住,鸡蛋当橡皮泥。
一眼没看住,鱼缸变浴缸。
……
以上情况,在孩子幼年时期,想必各位家长都是很头疼的吧?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些孩子的天性却是对他们的未来大大有益的。
记得熊孩子2岁半时的某天,我从厕所出来差点晕倒,因为我面前不远处站着一只不明小生物——熊孩子嘴里一边咬着我的唇膏,一边抱怨“不好吃”,眼睛涂成了大熊猫、嘴巴涂成了小丑唇,脸上、胳膊上、大腿上、镜子上、墙上、床上都被涂了橘红色的唇膏。
看到我出来了,小眼睛盯着我一声不吭,一副紧张兮兮的样子。
第一反应是这熊孩子太逗比了,狂笑一阵后,开始心疼我的唇膏,老娘挤牙缝的钱一咬牙一跺脚才狠下心买回的橘红色唇膏呀,就这样香消玉损了。
但看着熊孩子仍旧小心翼翼地看着我的样子,顿时母性大发,100支奢侈唇膏也顶不上我一个熊孩子哪。
我蹲下来,戳戳他的小脸:“你是不是见妈妈有时候涂?所以也想试试?”
熊孩子点头,看到妈妈没有责怪,情绪放松下来了。
我给他演示了如何用唇膏:“你看啊,唇膏只涂抹在嘴唇上,一点点就够了。”
“但是唇膏不能涂床上、镜子上,也不能涂在身上,鉴于你的错误使用方法,惩罚你帮妈妈清洗干净。”随后我跟熊孩子一起把有唇膏的地方用毛巾擦除,最后帮他洗了个澡。
后来虽然他还会偶尔“使用”我的唇膏,但再也没有把自己涂成不明小生物了。
拯救了唇膏,其他的破坏行动继续进行。
3岁时,打碎一袋鸡蛋连壳加葱放在冰箱急冻层要做芝士蛋糕;冬天担心鱼被冻坏,把鱼从金鱼缸捞出来放阳台晒太阳……
4岁,将键盘拆了个稀巴烂,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个会唱歌会跳舞还会写字读诗歌的小人儿;家里纸巾没了,创意般拆出妈妈的卫生巾给刚吃完冰淇淋的小表妹擦嘴……
他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蹂躏着周围的世界,什么奶奶的锅铲酱油、爷爷的烟斗裤衩、爸爸的剃须刀游戏机、妈妈的胸衣脱毛机……统统成了他的手下孤魂。他一点一点认知在一具具可怜的家庭用品的尸骸的长城上筑起了知识的城堡。
难怪人家说,每一代人的成长,真的是一段可泣可歌的历史呀。
其实,“搞破坏”是所有孩子2~6岁阶段的主要特征,他们由于认知贫乏、生活经验欠缺,他们在向周围环境学习时,一不小心就使用了“蛮横”的手段,这大概也是因为他们尚不懂得如何“怜香惜玉”,不仅是对于外界的事物,还包括对待他们自己。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蛮劲”,他们才能一点点地认识着这个世界。
另外,班杜拉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他们会重复大人的行为举止,但由于他们的那么一点可怜的生活经验,导致他们经常东施效颦,做出让人啼笑皆非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一个个“捣蛋”行为时,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和家庭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姑且两眼一闭,让他们逗剧去吧。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快乐探索和成长更重要的事情了。
孩子们在捣蛋过程中获得了什么?
在某些懒惰不愿收拾残局或极其忙碌的大人看来,孩子们的捣蛋行为着实让人抓狂,但你怎么忍心让他们在短暂的童年全然当一个中规中矩的孩子?并且,孩子们还能从捣蛋中学到了其他“规矩”孩子所不能得到的精神财富:
知识经验的快速积累
一个孩子不接触世界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就像一个狼孩在有限的的生活环境中,只学会觅食和嚎叫,没有任何社会技能和知识一样。
除了父母的拥抱和关爱,幼儿期的孩子需要操作身边的事物,比如操作玩具、操作认知成熟的成年人的物品,无论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模仿,都能让他们的原始知识经验得到快速积累。
动手能力的质的飞跃
孩子们模仿涂口红、模仿打电话、打手机、拆除玩具用品……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驱动手指和大脑触电、协调操作,促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否则没有接触世界,宝宝们可能只会停留在咿呀学语、吮手指的阶段停滞不前。
探索创新能力的跳跃式提高
婴儿从摇篮往外的每一步的前进,就是他们探索能力的每一个积累。到了捣蛋的年龄,他们不仅接触物品,还懂得蹂躏糟蹋物品(不建议无节制),甚至还会创造性地使用物品,比如某孩子用牙刷梳头。
有人说,一次“捣蛋行为”带给孩子大脑的激发效果,胜过成年人读一年书,尤其是创新基因的激发。虽然不知真假,但可见孩子“捣蛋行为”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再次严正声明: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和家庭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姑且两眼一闭,让孩子们逗剧去吧。很酸爽?谁让你是孩子的爹妈?
宝宝认颜色的正确顺序,你知道吗?
在给宝宝认知新事物的时候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说让宝宝辨别颜色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宝宝认颜色说容易就容易,说不容易就不容易。其实,教宝宝认颜色也有“生人勿近”的雷区,如果不小心踩中,辣妈们你就要多注意咯,想必你会好奇有哪些雷区吧,一起来看看吧!
例子分享:宝宝认颜色
a、孩子已经3岁了,可是他对颜色总是分不清楚,给他来了一个测试,就是很多绿色的辣椒中放一个红色的辣椒,可是他也能一下子把那个红辣椒拿出来。平时教他颜色,过一会儿再问他,他就忘记了,又乱说颜色了。
b、孩子2岁了,红、黄、蓝、绿不同颜色同样形状的东西,如果只是告诉他颜色让他区分出来,他总是说错,而且怎么教也是乱说一气;如果把这些东西事先分给大家,再让宝宝从中找出某个人的东西,他是能够找出来的。
原因解释:宝宝认颜色
五光十色的周围环境激发着孩子的认识兴趣和愿望,也培养孩子的美感。教孩子学会区别认识颜色,是教孩子认识事物、发展智力、培养美感不可缺少的内容。一般来说,教孩子认识颜色可以从周岁左右开始。我们在教1~2岁的宝宝认识颜色时,主要是认识红、黄、蓝、绿四种基本颜色。
刚开始教孩子认识颜色和形状时,家长一定要掌握用“是非强调法”。例如,看见几个彩色的气球,我们告诉他:“这个是红色,这个不是红色的。”通过“是”和“不是”一起来强调一个知识点——红色,等孩子不管看见什么东西都能一眼分辨出“红色”时,我们再用这种方法来教孩子认另一种颜色。这样以一个个知识点来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告诉宝宝:“这个是红色,这个是蓝色,那个是绿色。”“填鸭式”地一下让他接受这么多知识点,不但容易使他混淆概念,还会造成孩子对概念的模棱两可。所以,才会有很多家长反映:“这孩子其实什么颜色都知道,可是一问他就乱套了。”这就是因为,让孩子一下了接受这么多种颜色的名称,他无法真正弄清楚每种颜色的概念。
特别要提醒的是,最初的概念错误会非常难纠正。要防止这种概念错误出现,方法是:一次一个颜色,特别是红、黄不能同时认,因为音太近似,会造成混淆。可先选择一个固定物,比如一块红积木,告诉她是红色。然后带着这块积木,到处去比较,发现红色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游戏啊。比如红色的气球,红色的花,等。有时,红色之间会有不同,但不要现在就讲给她,因为她还分辨不出。除非她问你,这说明她的观察力大有长进。认颜色可结合涂画进行,比如,妈妈给宝宝画朵红花。认颜色对孩子比较难,因为没有可参照的东西,有的孩子认红色用了1年。关键是妈妈千万不能着急,不能说孩子笨。如果孩子到学龄期还是不能分辨颜色,则要考虑是否有色盲的存在,一般色盲是隔代遗传的,要考虑家族是否有此种情况存在。
另外,认识颜色是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律的:红——黑——白——绿——黄——蓝——紫——灰——棕(褐色)。按这个顺序去认识颜色将事半功倍,而且教孩子认识这些颜色时一定要注意的是方法。不能一股脑的教给他认,而是这个星期教他认黄色,在生活中就只给他认一切包含黄色的物体,下一个星期只认蓝色,认识生活中所有含蓝色的事物,如此类推,很快他就会掌握全部颜色保证不易忘记,就是靠着这种方法,有些宝宝快满两岁时就已经认识了十种颜色了,进而推广到粉红等一系列浅色系列分辨也没问题。
你知道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吗
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家长的言行,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孩子都在不断的吸收。
你如何对待长辈,或是跟别人怎样相处;你家里的布置,你在厨房里做家务,你端在桌子上的几个菜;你打扫屋子,对物品的摆放;你平时的穿着,所有的一言一行。
孩子从会走路会说话开始,就在向你学习了。所以今天孩子的学习如何,基本是你前十年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教育是缓慢的,成长是终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的不仅是这一个孩子,而是几代人。我们的眼光不仅要看到孩子一生的成长,更应该看到的下一代,两代,甚至三代以上。
只有如此,才能确保百年之后,你这个家族会慢慢地越来越优秀,或者越来越高贵。
家长是学出来的,等你的孩子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做了父母,而你们做爷爷奶奶的时候,下一代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自然要高出很多。那么这样两三代以后呢?
当然,对当下的这个孩子,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字——养。培养习惯,慢慢培养。孩子才十岁,时间还很长。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正确的态度,培养正直的为人,培养善良正义的品质。如果这些都培养好了,孩子长大之后你又担心什么呢?
家长首先要读起来,要爱学习
你自己不读书,你怎么要求孩子读书?你自己都不热爱学习,你怎么要求孩子爱学习?
就像刚刚家长会开始前,有少数家长走进教室都不跟老师打招呼一样。你自己不讲礼貌,又怎么要求孩子去做一个懂礼貌的人?所以当孩子学习不好时,先不要责怪孩子,请各位先检讨自己。
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一定要让孩子每天晚上大声读。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这是学习语言最关键的途径。要旁若无人,不怕羞。孩子不愿意,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
凡是能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孩子,语文一定不会差,作文也肯定不会差。
多陪伴,好孩子有时是陪出来的
平时一向自觉,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大都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负责任的教育影响出来的。而不自觉的孩子,要想成绩好,那必须是家长陪出来的。家长一定要多陪。真正留点时间给你的孩子。再忙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
孩子看书时,你也在旁边看书;孩子做作业时,你同样在旁边看书;孩子在那里背诵,你一样可以看书。不需要你太多地过问他的作业,你只要静静地陪着他就行。
工作忙、累都不是理由,你只有一个孩子,是唯一。
多鼓励,少批评,培养孩子的自信
不能老是批评孩子,将来孩子慢慢长大,总有一天,你会批评不过他。总是批评,孩子会逆反,总有一天会反抗。相信孩子的点滴进步,不要着急。
信任孩子,最重要。没有什么再比得到别人的信任再能促进自己上进了。
多交流,平等对话,用心对待孩子
每天也要抽点时间和孩子聊会儿天,随时关注他们的表现。如果因为忙碌,无法面对面和孩子沟通,可以用纸笔交流。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用书信来交流。比方您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休息了,那我建议你可以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歉意和关心。
不在于长短和质量,而在于您对孩子的一片心。孩子是敏感的,我们对孩子的每一点关心,他们都会深深记在心里。
合理教育孩子的五大理念,你知道吗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培训出来的,大体是耳濡目染过来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融合自己的三观再传递给孩子。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是否合理,经常会反思,力求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业教育,有时过犹不及,教育方向会偏离既定轨道,孩子越走越远。
我们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下面大家总结了五大理念。
一、平等对话
父母过度控制从而抑制孩子的成长速度与空间。日常的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不惹祸,都是以权威示之并要吆喝:“我是你爸妈,你不听我的听谁的?!都是为了你好”,如此教育让孩子逐渐丧失“人格平等”,过于顺从的孩子消磨了个性与天性,自身后续发展会受到不同程度制约,得不偿失。
二、父母自我进修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与英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存在,但孩子逐渐长大后,你是否深感压力呢?有是很正常,那赶紧抽时间学习,提高自己。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我国人年均读书数量只有0.7本,日本高达40本!
父母不进步,如何指望孩子喜欢读书,爱上学习呢?
三、品德至上
社会竞争激烈,人能够德才兼备那是最好。不过,孩子的教育着重“德”的培育才是首要任务,有才无德对社会便是双刃剑,有时候能为社会的进步带来卓出贡献,同时也能扰乱社会秩序以及触及社会道德底线。
或许有德少才甚至无才,会让个人在社会难以真有所成就,但是如今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社会分工明确,学得一技之能是大部分学生出来社会走的一条路,无须过于担忧。因此,“德”的培育是父母最重要的教育任务。
四、相信孩子的潜力
“隔壁家的孩子...”以及“女孩子读到高中,就赶不上男孩子…”经常在孩子面前挂着这些口头语是最不明智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
孩子的潜力不能说无限的,每个人都有瓶颈,如何把瓶颈撑高或者以后孩子能否突破瓶颈,根源在于孩子从小心态以及素质上的培养。
之前一次调查统计,成绩平庸且性格较为懦弱,遇到困难选择逃避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有持续的“激将法”对待孩子。
希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各位父母,一定管住好自己的口舌,与其一味打击,不如客观的评价孩子或者适当多点赞扬。
五、让孩子理解“读书”
学校读书最现实的目的便是升学,对着一张张考卷拿到冷冰冰的红色数字,走的是学习-考试-升学-找工作这样一个流程,请不要让孩子片面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如今,大学毕业出来,有78%的大学生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很多都要经历转行接触新领域,重新学习一项新技能。学校内读书不单纯是指学到什么知识,而是通过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学生知道如何读书如何更快的学习知识并懂得自我成长,这对踏入社会工作后的学生才是最最重要的一个素质。
早教是个啥东西,你知道吗?
早教是个啥东西,你知道吗?早教这个词我原来根本没多理会。但在妈妈群里听妈妈们谈论上早教班的事后,不由得有些急了:人家孩子都上早教班,我却还不知道早教是个啥东西。有天在淘宝网上看到卖杜曼闪卡,然后店主介绍杜曼早教理念有多科学多好。这才发现,早教可真是重要得不得了啊。我更着急了,我想,我得做些什么呀,要不我不就误了我的儿子吗?
查了查资料,更加一头雾水,而且各有说法,貌似各有道理。我决定,我也要拿出我自己的主张!我觉得,整明白下列问题,早教这事就算折腾清楚了。
1、早教到底是啥意思?我觉得早教的意思就是早期教育。而教育的范畴就大了。生活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树立、知识技能的培养……
2、早教得多早?既然是早期教育,应该是越早越好,从胚胎期开始也不为过,不,从孕准期开始也不算太夸张啊(打好遗传基础嘛)。不过早字固然重要,“什么人上什么菜”更重要。也就是说,顺着孩子的发育特点和时机切入相适宜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教一个刚出生几天的孩子建立小便规律,这就是违反客观规律。而放任一个正在语言敏感期的孩子不理不睬也有点暴殄天物,超级浪费。
3、为啥要早教?其实我对早教这个说法本身就有些排斥。我觉得教育是个有始有终的事,不管任何阶段都要进行教育,如果非要分早教,那就也要有相应的“中教”、“晚教”。而孩子要教育要引导,这没啥为什么可问了。教育的意义谁都明白的。
4、早教要教啥?早教如何教?
1)我先了解了下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了解了下孩子的发育基本过程,然后注意一一对上“号”,根据各阶段不同情况施教。
2)我觉得爱心、耐心和持续性是教育孩子的基础。起码有五个妈妈和我说,她们当初也教过自己的孩子识字认卡片背儿歌和唐诗,但三岁后全部忘记了。我追问了下,她们全部是孩子一学会就作了罢,而我现在经常定期给xx复习复习,还根据某种情景而读出某首儿歌或诗歌,加深他的感受。就算xx三岁后完全忘记了现在背下的诗歌儿歌,我觉得之前的教育也不是浪费,而是绝对发挥了作用,起码,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这方面起过作用。重要的其实根本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3)自己要做好表率。检举下我自己:今天早晨我捏了个提子抱着xx出门,打算路上让他吃这粒提子,剥了皮便随手扔在了地上。老猫见了便批评我:你这样没公德心。还真是。我以后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4)因材施教。看到蚂蚁讲蚂蚁,看到机器说机器。反正不放过机会,说个不停。当然,一切顺着孩子的兴趣转。只要他不愿意听立即叫停。
5)不打扰孩子的游戏。只要不是不安全不卫生,都让他接触,摆弄,哪怕自己要收拾得很辛苦。
6)尽可能多地陪孩子。及时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7)让孩子快乐了,我觉得就是早教成功了。
好象还是没折腾清楚呀。不管不管了。我在这地方没处去上亲子班或者早教班,曾经体验过一次,出来后我比较狂傲地对我同事说,那早教班的老师还不如我呢。反正我对早教班不抱特别高的幻想,我对我自己比较抱以重任。
喜欢《培养孩子秘诀的方法你知道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