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从直觉到思维,小谈幼儿怎么开始学数学

发布时间:2021-03-05

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说课稿。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直觉到思维,小谈幼儿怎么开始学数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数学,很多人简单理解为数字,1/2/3/4/5/6/7/8/9、…其实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多,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的祖先也是从0和1开始认识数学的,他们最开始利用数学是从结绳记事开始,之后不断深入慢慢形成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阿拉伯字母.

那么我们可爱的宝宝们又是如何学数学的呢?1/2/3代表什么呢?简单的符号还是死记硬背的字母?百变数学为我们揭晓数学的独特魅力——思维。

数数——最初的认知

排排队数一数,从我们最爱的游戏开始吧!游戏开始啦!小朋友们排排队!报数啦!请问:从前面数我是第3位,倒着数我也是第3位,那么总共有多少人呢?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不难发现,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首先会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然后脱口而出!事实上,他的答案是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真正的思考得来的。这就是关键所在。也许很多家长也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式,直接数一遍就知道了!简单的排队问题很难吧!已经上升到思维层面了吧!

动手操作,思维能力初现

家长们也许开始糊涂了,上面一段要说明的就是孩子的认知还处在最初级的阶段,数数,还没有将数学作为一种整体的概念来看。接下来,高畅老师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从前面数我是第三位,从后面数我也是第三位,三加三不是等于六吗,为什么我们得出的答案是总共有五个人呢?”,孩子们开始懵了!那就动手摆一摆吧!摆过一遍之后才发现!哦!原来第三个人被重复了两次,所以这个答案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减去一个。

学数学,最讲究的是方法,如果什么也不想,只是闷头算数,永远不会有大的成长,正所谓“苦干是基础,但巧干才是真正的重点”。百变数学带给孩子们的就是各种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孩子们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大脑,让学习效果最大化。所以无论是排队游戏还是动手操作的情景游戏,甚至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孩子们学会的不再是一个符号、一个字母甚至单词,而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促使孩子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时,以一种严谨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益。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幼儿英语如果开展?读绘本、看动画片、上兴趣班这些因人而异,至少都是不错的选择。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我觉得还非常有必要把英语童谣(儿歌)单独列出来说说。

一、童谣不太能听懂

把这一点列出来或许大家非常好笑,不过却往往是实情。就以我自身情况为例,虽然我听VOA之类的问题不大,但是碰到听童谣,不得不找出歌词对照,才知道到底唱的是什么。联系上学时看过洪恩英语上面讲解,提到听《我心依旧(Myheartwillgoon)》最后一句:Myheartwillgoonandon时,你怎么听都是goneandon,因为goon连读成gone了。除了连读,还有弱读、爆破音、口语化单词等等,因为比较专业,我也不能说得很详细。总之,相比较而言,因为听歌曲比听一般材料的难度大,越早接触无疑是对孩子越好。

仔细想想,之所以大部分家长赞同幼儿学英语,主要还是听说方面,以后成人很难超过孩子。成人学英语常常是哑巴英语,倒不一定就是教学方法、教材等等的问题,而是成人本身已经没有幼儿那种呀呀学语的精神。对一个幼儿来说,他的大脑之前反正是空白的多,那他学会发一个音会感到非常兴奋,觉得慢慢可以和其他人交流了。而成人一看heart不就是“心”吗?我一次能记忆上百个单词,十几个句型,为啥我要花个一整天天练习[a:],还是发音不标准?成人毕竟不是幼儿,有学业、工作、婚姻的压力,没有心思从头学嘴学舌。是成人学英语的心态让成人学英语欲速而不达,从而总想着从语法、单词入手先突破。此外,听的能力又直接影响了说的能力,如果学习的人都听不出两个音的区别,那他怎么能发好呢?

二、童谣的韵律适合儿童心理

我们通常喜欢教幼儿一些儿歌帮助孩子们学习母语,因为儿歌的韵律、重复对孩子有很好的吸引力,甚至我们还喜欢说些绕口令来练习发音,比如:四是四,十是十,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这些在英语童谣里同样也有体现。比如《FiveLittleMonkeys(五只小猴子)》

Fiv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五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Four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四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Thre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三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Two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On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两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一只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Onelittlemonkeysjumpingonthebed,

Hefelloffandbumpedhishead.

Mamacalledthedoctor,andthedoctorsaid,

"Nomoremonkeysjumpingonthebed!"

一只小猴子在床上跳来跳去,

它掉下床,撞伤了脑袋。

妈妈叫医生,医生说:

其他猴子不要再在床上跳了。

这首童谣不仅仅是每一句最后的单词押韵,而且看起来是讲五只小猴子,每一段的内容其实一样,就是第一句的第一个单词不同而已,幼儿通过这种不停的简单重复和押韵,完成了最初的语言启蒙。类似的还有:Abigblackbugbitabigblackbearandmadetheblackbearbleedblood.一只黑色大臭虫咬了一只黑色大狗熊,把他咬出血了。试想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把这些说好,听力和表达能力就要容易多了。

从学习数学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从学习数学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几乎贯穿所有学科的根本,为什么有的孩子闻“数”生畏,有的孩子却乐此不疲?

不单数学,阅读类的文科学科与数学学习又有什么共通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根据孩子的学习(孩子初中,开学高中)以及作为家长如何辅导孩子学习的一些心得,分享一下思维训练的实操方法。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

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进步巨大的孩子,从老师表扬所推荐的他的考后总结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维层次比较高。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认为:

1、优秀的孩子往往小时候家长就前瞻性的进行培养,所以有一定的知识领先;但这种领先是相对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提前加压的这几年中,思维能力大大超越同龄人,因而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方面更强,因而能够“更少时间,更好成绩”。

2、作为相对落后的孩子,额外的努力不可避免,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能力的增长离不开努力。但是在孩子的努力背后,家长需要有意识的做一些高层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布局,不可让孩子过度陷于题海之中。

其实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理科还是文科,学习本身就是锻炼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又是什么呢?这和学习方法关系很大,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却是一个通用的学习方法。

教育孩子任重道远,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习方法辅导。以上观点仅代表这些年自身学习以及辅导孩子学习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从学习数学开始,思维能力究竟有多重要


从学习数学开始,思维能力究竟有多重要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

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班里一位最近一年进步巨大的孩子,从老师表扬所推荐的他的考后总结看,也能看到他的思维层次比较高。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我认为:

1、优秀的孩子往往小时候家长就前瞻性的进行培养,所以有一定的知识领先;但这种领先是相对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提前加压的这几年中,思维能力大大超越同龄人,因而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方面更强,因而能够“更少时间,更好成绩”。

2、作为相对落后的孩子,额外的努力不可避免,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能力的增长离不开努力。但是在孩子的努力背后,家长需要有意识的做一些高层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布局,不可让孩子过度陷于题海之中。

其实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理科还是文科,学习本身就是锻炼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又是什么呢?这和学习方法关系很大,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却是一个通用的学习方法。

教育孩子任重道远,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习方法辅导。以上观点仅代表这些年自身学习以及辅导孩子学习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从思维游戏课程方案谈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和思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观察者在观察时,不仅在注视着对象,而且还在搜寻着、比较着、分析着对象变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以期从中寻求出某种规律性的过程或找到某种答案。还需要进行思维、言语等活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一个知觉、思维、言语等综合作用的智力活动过程,因此观察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而幼儿从小就有强烈的接触物体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和需要是思维的基础,利用幼儿的这种需要,因势利导,发展幼儿敏锐、深刻的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形成。

《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是东方之星基础思维训练课程系列之一。3—6岁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出现和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思维培养”尤为重要。结合我园实际,将《幼儿园思维游戏课程》纳入幼儿园的补充课程之一,成为我园的一项特色课程。

在思维游戏课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要培养幼儿的感知和观察能力,首先应当注意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这就需要为此提供色彩鲜艳,操作性强的图片,实物等物质材料,以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如在思维活动《小狗欢欢》中,课程将图片材料设计成系列内容,形成连环画,就大大增加了幼儿的观察兴趣,提高了观察的效果。另外教师本身的情绪对幼儿起着很大影响作用,要让幼儿有观察兴趣,教师自己必须有兴趣,教师始终以极大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这样一来才能感染幼儿,带动幼儿观察。

2、帮助他们明确感知观察的任务

这是观察的基本条件。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任务是否明确。任务越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就越完整准确。如《生活中的秘密》这节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幼儿能找出它是什么物品,而且要幼儿能找出与其有关系的物品,从而在各自下面的小圈里贴上相同颜色的标记贴画。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自由活动的游戏时间将观察融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对不同兴趣、能力、性格的幼儿给予不同的观察任务,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以培养其观察力。

幼儿英语启蒙从哪开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不少家长的教育意识已经与日俱增。 但是据调查显示,在中小学阶段,英语是最让人头疼的科目之一。孩子不喜欢学英语,甚至讨厌上英语课,大部分与启蒙时期不科学或不适合孩子的学习和引导方式有关。以下是儿童英语启蒙过程中最常见31个的问题,希望能给家长们带来帮助。

理念篇

Q1. 英语启蒙,应从哪儿开始?

答:英语启蒙,听力是基础,是培养孩子英语综合能力的关键,这就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地基不打好,房子就造不好,足见听力输入的重要性。听力输入(俗称磨耳朵),一方面来源于儿歌、绘本、动画等各类音频的反复播放;另一方面还来源于原版绘本的亲子共读,父母大声朗读的过程,也是孩子聆听吸收的过程。对于不排斥英语的孩子,可以从听开始,“听”+“读”一同进行,2岁以后可以接触动画;而中文优势明显的孩子,如果“听”不足以提起兴趣,可以尝试从动画开始(2岁以后),熟悉动画情节后,转成音频给孩子听,补上“听”这一课,同时,选择感兴趣的绘本亲子共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阅读能力逐步提升,慢慢过渡到自主阅读。

Q2. 应如何协调中文与英语的关系?

答:母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中国孩子来说,中文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重要性自然无法与母语相提并论。鼓励、提倡尽早接触英语,并非要以英语取代母语,而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不同语言的美感,在享受故事、享受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两种语言,由此站在更高的台阶上,通过多样化的语言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现实中的确有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不惜以舍弃中文学习为代价,这样的极端做法不可取。两种资源的使用应保持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两种语言的学习都能兼顾。在启蒙初期,父母主导选择时,可以按照中英各半的比例调配资源,形成学习习惯后,孩子的自行做主阶段,不求每天的学习量都要严格对等,只要中长期保持均衡即可。

Q3. 是否需要学习语法?

答:在本书第二章中曾经谈到,成人学习语言与儿童习得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成人更多关注规则——“为什么是这样?”而儿童则只关注结果——“它是怎样的?”母语习得过程也是如此。咿呀学语阶段,父母只告诉我们正确的表达是什么,小学阶段老师才会教授为什么这样表达。因此,学龄前儿童无须刻意学习语法。这里说的不学习并非指不接触语法,而是说不要将启蒙资源当语法教材来学习。事实上,语法渗透在英语启蒙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资源当中,原版绘本、分级读物、桥梁书、动画语言,每一个句子都体现着语法,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主从复合句、倒装句……输入量大、吸收较好的孩子,凭语感自然输出的语言,大部分都能符合语法规则,比如雨停了,孩子们会直接反应“The rain stopped”,不会想到“The rain stops”或者“The rain is stopping”。想想有一次看到月牙儿,脱口而出:“The cresent is shining in the sky,but it only shines at night. It looks like a banana.”三个句子使用了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两个时态,并非他懂得两种时态的区别,而是他从未听过It looks like/looked like这样的表达,It looks like是输入原版资源的过程中自动“加载”在大脑里的。所以,启蒙阶段只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地道的表达,进阶阶段可在阅读的同时简要介绍一下语法规则,譬如句子“Away she went”,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个倒装句,away提前到句首,意思等同于“She went away”,不过倒装后句子会生动很多,这样解释,孩子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Q4. “三明治英语”要紧吗?

答:首先,父母要杜绝“三明治英语”,如果不清楚或不确定整句英语怎么说,直接说单词。与其指着小狗说“这是dog”,不如直接说“dog”。其次,英语启蒙也是词汇、句式积累的过程,父母现在只知道“这是dog”,孩子只知道“dog”,没关系,坚持阅读,很快就会知道“It’s a dog,It’s a white dog”,孩子的成长速度比父母还快。最后,在父母未输入三明治英语的前提下,孩子的三明治表达,是为思维受限于语言,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待听力词汇积累充分,口语词汇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天才教育从右脑开始


-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访谈

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类的右脑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但在成长过程中,这种能力却逐渐消失。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天才,当孩子还在准妈妈的肚子里时,可以通过母子之间的爱的感应,开发孩子的右脑能力。

据说,在日本,父母辈听完右脑教育专家七田真(MakotoShichida)教授的演讲后,往往会有想生小孩的冲动。现年71岁的七田真,40多年来钻研、提倡“右脑教育理论”,以开发人类未知的潜能,引起广泛瞩目。

七田真教育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来,已在日本已建立400多家实行七田真式教育的幼稚园,学生总数2万名。韩国也有60家幼稚园7000名学生。这套方法几年前也引入台湾,掀起一阵“脑内革命”热潮。明年初新加坡也会成立第一家“七田真右脑教育儿童教室”。 

幼儿教育始于胎儿时期

七田真日前来新作第一次公开演讲,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育儿其实并不伤脑筋,只是父母不得其法,因而缺乏生儿育女的信心。父母有信心,放心,自然会多生。

人们不孕、不生育的原因很多,包括环境污染,或者担心幼儿患有先天性身体残障等病症。七田真认为,只要正确采用右脑教育启发,通过胎教方式,让胎儿自行调理,就能生出活泼健康的宝宝。

七田真说:“准妈妈不妨在胎儿时期就开始试着与宝宝对话,建立心灵感应或互动。准妈妈对腹中的宝宝说:身体不好的部分自己都能治好,健康生下来。婴儿出生时就全靠自己的力量,因为婴儿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右脑的功能。”

虽然胎儿的头还没完全成形,但却可以使用下位层的脑。准妈妈与胎儿的沟通,是通过“心电感应”及“想象”而产生,它不与左脑相连,只与右脑相连。想象,使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看到爸爸的脸及外面的景色。想象,也具有治疗疾病的力量。

七田真说:“若准妈妈知道这个胎教方法,尝试运用,就会发现我所说的都是真的。”

其研究个案也显示,使用七田真式胎教的准妈妈不仅顺利分娩,宝宝天生健全,很快就能说话,吸引能力佳,个性沉稳又好带。他说,父母这才发现:“原来,带孩子是那么轻松快乐的事。

教育幼儿需先教育父母,这成为七田真终生职志。 

左脑抑制右脑运作

七田真念大学时,曾担任某中学生补习老师。他的学生永远记不得5分钟前才教过的东西,这使他开始思索:人的才能是天生的,还是由后天教育而定的呢?

经过40多年研究与实践,七田真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给予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只是在成长初期缺乏良好的环境把能力给引发出来,以至资质消失。天才的头脑功能来自右脑。

人类左右脑的思考方式不同:左脑主以语文、逻辑性思考,右脑则主以影像和心像思考。七田真认为,大部分人都用左脑思考,很少用右脑思考。

他说,远古时代的人类与原住民,左脑几乎不发达,但心电感应的能力却很强。现代人为了让语言理性发展,所以丧失了ESP(右脑的五感)的能力,左脑抑制了右脑的运作,右脑的潜能因此不易发挥。唯有左脑抑制右脑的能力消失,左右脑可以灵活使用,才可成为全脑开发的人类。

七田真的理论受卡尔?维特《才能递减法则理论》启发,他主张以右脑训练用在幼儿教育,以图像、联想、配对等方法来增进儿童智能。零岁到3岁是右脑教育的黄金时机;左脑是填鸭式学习,充满艰难。而右脑已开发的孩子吸收能力强,学习就变得轻松愉快。

受过右脑训练的孩童,一般智商较高,平均介于140到200之间,也具有以下特点:

看到图像,就像摄影机一般印入脑中。

文字及数字、符号,可用影像方式记入脑海,具有逆向的推算能力。

直觉能力超强,有独特创造力。

具有速读能力。

七田真在著作中,提起对长子实验早期教育,长子4岁时就能随意读书,画漂亮的水彩画,却不幸患病去世。七田真夫妻过度悲痛而忽略次子的早期教育,过后惊醒才纠正过来。现在七田真也在孙儿身上实验自己的教育方法。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不要以为做爸妈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自己的宝宝不了解,就不是称职的好爸妈。有些新爸妈由于对婴儿的身体结构还没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容易造成日后养育障碍,甚至引发“产后忧郁症”。此外,除了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还应对他的感知觉及心理发育有大致的认识,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早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因此,新爸妈们不要只顾着自己偷着乐,还应给宝宝做个全身大扫描,以增加自己对他的认识。

宝宝爱你,从身体开始

◆触摸宝宝的身体

“宝宝的身体是那么地柔弱,我都不敢触摸他。”这是许多新爸妈的心声。其实,宝宝的身体并不像你想像的那样脆弱,只要你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此再有顾虑。

(1)新生儿头部

新生宝宝的头部较大,几乎占了全身比例的1/4。头部相对正常人略扁一些,看上去有些变形。这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宝宝的头部受到产道挤压而出现的头皮肿胀引起的。这种状况,一般在宝宝出生后数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触摸宝宝的头部,你还能感觉到其血管的搏动。血管搏动的部位是囟门,是头盖骨尚未发育成熟、头部各块骨头结合处有骨缝所形成的。最明显的囟门是前囟和后囟,一处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一处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囟门会随着脑发育和颅骨发育的成熟而自然闭合。一般后囟门闭合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月,前囟门在1~1.5岁左右闭合。在囟门闭合前,这里是宝宝的重要护理部位,关系着宝宝日后的智力发育。

(2)新生儿皮肤

新生宝宝的皮肤柔嫩,有褶皱呈紫红色,出生数小时后,皮肤转变成深红色,几天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肤色。宝宝出生时,皮肤上覆盖着一层黄白色油腻物质,也就是所称的“胎脂”,它能够保护皮肤。洗掉宝宝的胎脂后,皮肤会出现脱皮现象,这是皮肤脱离胎脂的保护,突然接触空气的正常反应。

此外,你还会看到新生宝宝的肩膀和背部长有细小绒毛,这就是所谓的“胎毛”。胎毛一般在宝宝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褪掉。在预产期之前出生的宝宝,胎毛完全褪掉要花1~2周的时间。新生宝宝的皮肤很柔嫩,新爸妈们会常常在孩子身上发现红斑或污点状的斑。这些有的是由于宫内压迫引起的,有的是由于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引起的,多数能够自行消退。

(3)新生儿头发

新生宝宝脱离母体时,头发疏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枯黄稀疏,有的乌黑浓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头发,它是从母体残留下来的绒毛。这些绒毛长度不会超过2公分,发干中间没有髓质,只有少数的黑色素。出生后不久,宝宝的绒毛会自动脱落,然后开始第二毛被的发育。

从“人之初、性本善”谈家教


一个孩子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到成为独当一面的国家栋梁。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上辈的指点和教诲。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他的心灵是纯洁的,看到的天空是湛蓝的,周围的空气是清新的。但为什么在以后的成长的历程中,以至于有人工作突出受到领导的表扬,有人犯罪受到社会的谴责呢?归根结底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也可以说是人为和环境造成的。

孩子一睁眼看到的是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现在的社会,一家三代守着一个孩子的大有人在,哪个父母不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口里怕化了,更何况还有爷爷、奶奶宠着,很容易让孩子从小成为“养尊处优”只会发号命令的“指挥家”。我家邻居就有这么一小孩,今年都快两岁了,平时爸爸妈妈工作忙,是爷爷奶奶从小带着的,只要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属于自己的,都想据为己有,稍有不从便连蹦带跳、大声哭闹,爷爷奶奶要么惟命是从帮其占有,要么连哄带骗如:这东西有毒、哪个叔叔会抱你走,你会找不到自己的妈妈……让孩子的幼小心灵从小就生活在被蒙骗的氛围中。所以要想让孩子的人生有一个好的开始,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首先要担负起“教师”这个称呼,不要让孩子在你的教条下养成“好坏不分”“是非不辨”的性格,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好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孩子一生是否能健康的成长,也取决与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和、天天争吵或者是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照顾不到自己的孩子,没有给孩子制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觉得不安全、不温暖、不健康,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每当看到有的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由着他们的小脾气来而不去加以引导和纠正,我真的替孩子们鸣不平,有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喜欢用“树大自直”来安慰自己,以求的心灵暂时的平静,我就教过这么一个孩子,从小父母娇生惯养,想怎样就怎样,到后来对于父母的话不听不信,总是与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养成自由散漫的性格,以致造成上课做小动作、不听老师话的坏毛病,每次为此事与家长想沟通的时候,家长总是说“树大自直”,面对家长的无知真替孩子惋惜。孩子就同小树,该修剪就修剪,对于3---5岁的孩子,正处于模仿和学着分辨是非的时候,作为家长你如果发现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就是在往小路上领孩子,等到你控制不了他的时候,你想拉都拉不回,到那时你真是悔之晚矣。

所以,现在的家长,你必须认清形势,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会他为人、做事的的道理,所谓“三岁看大”就是这个理

,帮助孩子从小找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大步走向明天。

“亲子对话”从幼儿期开始


所谓“亲子对话”教育法,主要是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来培养他的说话能力,若要与孩子说话,首先父母要学会如何倾听。听孩子说话是一种认同孩子的反应,而“亲子面对面”便是在孩子有话要说时,父母确实倾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充分自我表现的感觉而信心倍增。

与孩子的对话应当从幼儿期开始,因此,希望父母们能够随时激发自己孩子的个性与说话能力。宝宝是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开始学习说话的。只要宝宝开始喃喃自语,发出简单的声音时,就是开始进行“亲子对话”的好时机,按照宝宝的不同月龄有不同的刺激法。下面进行具体的介绍。

0~12个月

与宝宝目光交流,随时随地与宝宝说话;宝宝出生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便是“哭”;等3、4个月大时,开始会发出“咿咿啊啊”等单音;到了8个月大后就开始喃喃自语,甚至发出一些单字。

1.注视宝宝的眼睛和宝宝说话

和孩子的第一阶段沟通方式就是“眼光交流”,宝宝们通过看见妈妈的说话与表情来奠定对“说话方式”的认识。

2.与宝宝接触的任何时候都要与宝宝说话

每一次的声音交流都会让宝宝的听觉变敏锐,不管是换尿布、喂奶或洗澡时,都要随时随地保持与宝宝说话的习惯。

3.回应宝宝的牙牙自语

只要妈妈经常回应,宝宝也会开始学着表现自己的感觉,而且情绪也会更明显易懂,在与宝宝应答时最好边说边抚摸宝宝,更能强化亲子的交流。

4.从日常生活的声音中学习

不需要太过安静,生活中出现的吸尘器的声音、水龙头的流水声、洗碗洗衣的声音等,都可以让宝宝感受接触更广,边做家务边和宝宝说话,也是一种良好的亲子互动方式。

5.练习以身体律动来控制发声

即使简单地发出“咿啊”的声音,宝宝也得用尽全身的力气来发声,可以训练宝宝配合身体的律动发短音或长音,也可用拍手摇摆的方式让宝宝了解发音的不同。

6.鼓励宝宝表现自己

跟宝宝玩手帕游戏或鼓励宝宝把两手伸直说“抱抱”,或找玩具等,让宝宝表现自己,这对于日后勇于自我表达的说话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7.与妈妈“视线一致”的体验

宝宝总是好奇妈妈在做什么、说什么,因此,不妨让宝宝跟妈妈往同样的方向去寻找目标,让宝宝自己亲眼、亲耳确认妈妈口中说的与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可培养宝宝的辨识联想能力。

8.善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性

宝宝通常喜欢模仿大人做动作,最简单的就是挥挥手说“再见”等,利用这种爱模仿的特性,趁机教宝宝各种配合手势的单字,并反复的练习,这样宝宝马上就记住了。

13~24个月

与其说单字,不如说成语这时期的宝宝多半已经会走路,相对也更加了解大人所说的意思,也会说比较多的单字。从这个时期起,妈妈和宝宝的交流对话丰富而频繁的话,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更快。

1.练习发音

把单词的发音嘴型做给宝宝看,反复几次以后,宝宝也会试着发出正确的音了。

2.配合肢体语言来说话

与宝宝说话时,配合肢体语言还辅助引导宝宝,如用手指身体的各部位,配合说话、或者边做“坐跑站跳”等动作,边说这些单字,不但增加趣味感,也让宝宝更容易记忆。

3.以句子的形态和宝宝说话

1岁以前教的“花”、“水”等单字,现在起要开始对宝宝说长一点的句子,如“好漂亮的花”、“我想要喝水”等,利用宝宝已经懂的单字并加入新单字来延伸连结出句子,让宝宝练习真正的说话方式。

4.有耐性的等待宝宝的反应

这阶段的宝宝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自己所会的单字语言也有限,但偏偏又非常爱表达,这时父母就必须很有耐性等宝宝慢慢地说、清楚讲明白,降低宝宝的挫折感,才能顺利让他升级到下一个说话的阶段。

5.经常带宝宝外出观察

带宝宝去公园散步或坐车等,并配合教宝宝说相关的字句,也许宝宝无法一时间马上记住,但让宝宝接触更宽广的视野,也是奠定说话基础的步骤。

25~36个月

说话时多形容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的单字虽然多,但还无法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总是反复说着“那个”、“不是”等字句,这时必须开始用叙述及形容的句子来教宝宝说话。

1.描述式的说话法

如果妈妈要回答宝宝的说话,也尽量使用连结性的句子,当宝宝说“那个、那个”,即使妈妈知道“那个”是什么,也必须回答“是这个饼干吗?”或“是放在桌上的玩具吗?”,务必引导宝宝再回答出“对,是那个饼干”等句型。妈妈此时的任务在于训练宝宝开口说话,而不是拿“那个”饼干让宝宝闭嘴。

2.说较长的句子时要段落分明

当妈妈说较长的句子时,得注视宝宝的反应,配合明显的肢体动作,段落清楚地说给宝宝听,来训练宝宝的“听话”能力。

3.练习让别人了解宝宝的表达意思

常常遇到一些宝宝说的话只有身边的妈妈才听得懂,别人要了解宝宝说的话还得先通过妈咪的“翻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也为了让宝宝能增加信心跟外人交流,平常就得训练宝宝发出正确的音和正确的单字或句子,而不是只有母子俩才知道的幼儿式语言。

4.给宝宝奖励

当宝宝能说出较长的句子,或者说出新学会的单词,都要马上给宝宝一个拥抱并称赞他,然后再附和地说一次,宝宝就会清楚知道自己的表达正确,而更有兴趣说话了。

5.把宝宝说的话画成图贴起来

当宝宝说的句子或内容,用简单的图画表现出来,如“今天跟妈妈去散步”便以此为内容画出来,可以增加宝宝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

相信《从直觉到思维,小谈幼儿怎么开始学数学》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班数学优秀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幼儿英语如果开展?读绘本、看动画片、上兴趣班这些因人而异,至少都是不错的选择。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我觉得还非常有必要把英语童谣(儿歌)单独列出来说说。 一、童谣不太能听懂 把这一点...
    2020-11-26 阅读全文
  • 从学习数学开始,思维能力究竟有多重要 从学习数学开始,思维能力究竟有多重要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
    2021-05-04 阅读全文
  • 从学习数学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从学习数学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几乎贯穿所有学科的根本,为什么有的孩子闻“数”生畏,有的孩子却乐此不疲? 不单数学,阅读类的文科学科与数学学习又有什么共通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
    2021-05-03 阅读全文
  • 从思维游戏课程方案谈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和思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观察者在观察时,不仅在注视着对象,而且还在搜寻着、比较着、分析着对象变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以期从中寻求出某种规律性的过程或找到某种答案。还需要进行思维、言语等活动的积极...
    2021-05-02 阅读全文
  • 从“兔妈妈……”开始 今天的日常文学活,我安排了开始评选“文学宝贝”。说:“今天,我们又要来比赛讲故事了,评出12月份的文学宝贝,准备好的请举手。”只见朱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当请她来讲的时候,他说:“我来讲个故事,是我妈妈...
    2021-09-27 阅读全文

从听童谣开始学英语 幼儿英语如果开展?读绘本、看动画片、上兴趣班这些因人而异,至少都是不错的选择。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我觉得还非常有必要把英语童谣(儿歌)单独列出来说说。 一、童谣不太能听懂 把这一点...

2020-11-26 阅读全文

从学习数学开始,思维能力究竟有多重要 一、数学学习如何找对方法?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

2021-05-04 阅读全文

从学习数学开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几乎贯穿所有学科的根本,为什么有的孩子闻“数”生畏,有的孩子却乐此不疲? 不单数学,阅读类的文科学科与数学学习又有什么共通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

2021-05-03 阅读全文

观察和思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观察者在观察时,不仅在注视着对象,而且还在搜寻着、比较着、分析着对象变化、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以期从中寻求出某种规律性的过程或找到某种答案。还需要进行思维、言语等活动的积极...

2021-05-02 阅读全文

今天的日常文学活,我安排了开始评选“文学宝贝”。说:“今天,我们又要来比赛讲故事了,评出12月份的文学宝贝,准备好的请举手。”只见朱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当请她来讲的时候,他说:“我来讲个故事,是我妈妈...

2021-09-2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