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说课稿。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悉数独生子女的五大缺点”,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独生子女,聚全家宠爱于一身,导致出现了一些性格不足,如何区分这些类型缺点并帮助宝宝克服这些缺点是一门学问。独生子的劣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独霸型

独霸型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儿童的个性倔犟,自我意识强烈而顽固,不喜欢和同伴分享快乐,喜欢单独活动不合群。在群体中经常称“王”逞霸,事事以我为中心,不达目的不肯罢休。

贪占型

贪占型的不良个性品质是指儿童对物品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只要他认为某种东西好,就想要获得或占有。在幼儿期这类儿童经常会抢夺或偷拿其他儿童的东西。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如果这种占有物品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就有可能发展为偷盗行为。

依赖型

依赖的不良个性品质主要是指幼儿由于从小受到过度娇惯而未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表现为对父母的依附性特强。在幼儿园里,这类孩子表现为自立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较足,生活上追求奢华,有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

怯懦型

不良个性主要是指孩子因从小受到的心理压抑和限制过重,而形成的一种胆小怕事的畸形心理品质。造成这种不良个性的原因主要是粗暴或恐吓式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致。

逆反型

不良个性主要是指幼儿的性格表现出与成人有强烈的敌对或抵触情绪。这类孩子对成人不信任感特强,特别是当他们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或行为。

对独生子女的不良个性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对不同个性品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实践中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适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独生子女有7大“通病”


1、“独我”行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上别人的食品拿起来就吃,就是一种典型的“独我”行为。

2、窝囊好哭。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窝囊、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3、心理早熟。早熟并不是缺点,许多才华聪颖的人都是早熟的。独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点。因为他没有与兄弟姐妹同级心理活动的交往,只得整天与大人打交道。爸爸为什么背着妈妈抽烟,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这些本不是小小年纪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还参与意见。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沙发上评判爸爸妈妈争吵中的是非,让人听起来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讲起来却一本正经。

4、肤浅的知识。独生子女看上去都比一般孩子懂事、知道得多,为什么说是肤浅呢?因这些本事、知识都是口头上的,并没有真实的体验,而且这些知识都是些非儿童性的道理、概念。用这些道理、概念作为与父母交际游戏的工具。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起作用了。父母听孩子讲“大人话”可能喜得眉开眼笑,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用模糊的肤浅知识取悦家长。

5、神经质,喜怒无常。一不顺心就大哭大叫,发脾气扔东西,表面上非常主观执拗,样样事情自己说了算,否则就吵闹不休,而实质上是情绪不稳定,借机发泄。吵起来胆子很大,离开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为大人环境带来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样的生活,得不到自然发展,加上父母不断“灌输”过沉的知识,这都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平衡带来危害。过多的“教育”、过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惊人的神经质孩子。

6、身体和心理的娇气。娇气往往只被人理解为行为上的撒娇、耍赖,其实娇气意味着软弱无能。现代家长往往忽视耐寒、吃苦、负重对孩子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锻炼。有人叹息,“现在的男孩、女孩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刚强了”,这句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受了别的孩子的气就跑到家里向妈妈发火,老师要他冲洗厕所就哭鼻子,这都是没志气的表现。

7、性格孤僻。独生子女整天关在家里,与外界和小伙伴很少来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当小伙伴回去时会拉着对方不放手。独生子女心灵的孤独是生活天地狭小造成的。独生子女孤僻的独特性是好自言自语,好像成人一样罗嗦,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过了很久,还会向爸爸妈妈问同一个问题。这种追根问底的特点,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学,也许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呆板和不易转移。

独生子女健康情感如何培养


导读:由于孩子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与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消极情感主要有:过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由于孩子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与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可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增进母婴的早期交流。这对孩子情绪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是童心健康发展的良好背景和坚实基础。最初母亲对新生儿的抚摸,拥抱,可使他获得一种天然的舒适感。我们经常看到,具有良好的母子依恋感的孩子,童心的发展较完善,经常处于活泼、愉快、积极的状态。?

第二、考虑孩子的合理需要。事物之所以引起人的这样那样的情感,就在于这个事物跟人的需要有关系,所以要使孩子有健康的情感生活,成人应该了解孩子的需要,有的家长一见孩子情绪不好,便以物质无限制地向孩子许诺。其实孩子的精神需要远比生理需要更丰富多彩,有许多时候,成人不考虑孩子满腔热情的探索求知需要,如户外活动怕磕碰着,玩滑梯怕脏了衣服,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还背或抱在大人身上,生怕让孩子走这段路委屈了。合理的户外活动、体育游戏、行走、奔跑是正常的运动,是有利于健康情绪发展的活动,就应该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当然,也不能对孩子需要不分清红皂白一味地满足,尤其是隔代亲的老人似乎显得更加迁就,就更不科学。应当教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某些情绪和需要,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这是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某些情绪和需要,不能心里只装着自己,这是使孩子情感生活健康发展的根本。因为,只关心自己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第三、教孩子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幼儿情感有很大冲动性,难于控制,但却有易变的特点。如:孩子有时情绪差哭闹得厉害,抱过孩子后,马上转移其注意力:“我们的板凳是几号?找找看,是不是有人拿错了?”孩子注意力很快转移,情绪有效地控制住了。孩子稍大些时,就应训练他情感的自觉力了。如:“你是大哥哥姐姐了,要做个好样子。”?

第四、要善于对待孩子的情感表现,教师和家长一般喜欢孩子积极情感的表现,不乐意看孩子消极情感的出现。其实,对孩子的有些消极情感也不妨让他表达出来,成人没满足他的某些合理需要,他跺脚哭闹也在情理之中,成人非要让他把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心里是有碍身心健康的。如:孩子实在很想爸爸妈妈,心里很难过,就让他哭一下,然后教师要帮助他控制情绪,表现出老师很亲近他,使他感觉到从老师那儿也同样获得亲情和安全感。所以,教孩子学会控制情感不等于不让孩子表现情感和适当的宣泄。?

第五、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人的情感容易“传染”,幼儿的情感更容易受大人的感染。所以,情感讲“熏陶”。父母良好的情感特征,家庭和睦的生活气氛,是幼儿最佳情感心理的强大感召力量。如:家长对幼儿园表现出很向往的态度,让幼儿知道乖孩子才能送去幼儿园,才能学到许多本领,很快,孩子就乐意上幼儿园了。但往往有不少家长却不知不觉地把幼儿园或老师当成一张“王牌”来吓唬孩子:你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或我将会晚晚地才来接你。因此,家长首先应该成为情感丰富、积极向上的人。至少成人的不良情绪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随便表露出来。

独生子女常见的五种心理障碍


1.孤僻心理

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学们多交流,安排与其有相同爱好的同学多接近,尽可能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能发挥其长处的活动,以求渐变。

2.执拗心理

表现为凡事爱钻牛角尖,且听不进劝解,明显的不通情理,不领情面.原因是性格愚玩所至,每与人发生矛盾便成胶着状态,令人难以解决。老师及家长宜时过境迁后再做工作,向其指出这种“犟”劲有害于与人交往,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并激励其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知书达理,以求向豁达转变。

3.偏激心理

表现为凡事爱走极端,说话就抬杠,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死也要争上风,原因是性格上争强好胜,而思维方法却是“一点论”。老师及家长要向其多讲解片面看问题的害处,与之讨论“一分为二”的道理。

4.狂妄心理

主要表现为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喜欢想入非非,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张狂暴戾,又存在不良思想。老师及家长要从尊重入手,抑其无理的一面,扬其敢做敢为的一面,介绍一些有益的书刊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冷漠心理

主要表现为面无表情、难得一笑,极少同情心,无热情参与集体活动。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性格孤独,极少交往,阅历中见阴暗面太多,或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从而消极对待一切。老师及家长要主动热情相待,真诚相处,引导其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对此,不能操之过急,心中的坚冰须一点一滴地融化。安排有相同爱好的学生与之接近,增加交往,也是个突破口。

独生子女的弱点及教育技巧


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特点,尤其是6+1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特殊性。也可称为是“弱点”,总结起来大概有五方面。

一、独立性差

由于家长,尤其是隔代老人的过度保护,除学习活动之外,孩子在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动手机会。尤其对于3岁前的孩子,家长认为宝宝还小呢,理应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样一来,将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觉得自己离开了大人的照顾,就什么都不会做,无法生活,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能力低下。

心理学家的研究已经证实,自信心是获得工作和学习成功、获得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而孩子自信心就是在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的过程中树立的。

教育技巧:不妨做个“懒”家长

家长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让孩子从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等。例如,孩子2岁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用勺吃饭,家长不要再那么“勤劳“地给孩子喂饭了。到了4岁,就让孩子自己练习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则灵啊。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吃饭、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事关重大的任务。

二、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对挫折的忍受能力。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道,有些人因为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差而灰心、抑郁甚至去自杀。这个特征在独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显现,现在在独二代身上更加明显。

独生子女,一般都是在家长的赞美声中成长的,很多家长把“宝宝你真棒!”挂在口上,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也无原则地护着孩子,生怕孩子受一点儿委屈。例如,大人说话时,孩子任意打断大人的谈话、随便插嘴,此时有几个家长能认真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很多家长都是笑眯眯地等着宝宝发表“高见”,听完之后还不忘赞美几句“宝宝说得真好!”

教育技巧:“无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的经验少、能力有限,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说话时孩子乱插嘴,无批评的做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请你等待2分钟,我们把事情说完,再认真听你说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大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打断!”

如果孩子做到了安静等待2分钟,之后大人也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认真倾听孩子的谈话;如果孩子做不到,也要告诉他因为他不能安静等待,所以大人要花更多时间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也就没办法听他说话。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无批评教育。

三、精神孤独

我们都说,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极为丰富,但精神上更加孤独。由于家庭结构简单,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伙伴,独生子女容易陷入孤独之中。他们从小就习惯与电视、电脑相伴,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到了现实生活中,就缺乏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

教育技巧:做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精神孤独,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陪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同龄伙伴的交往会使孩子互相学习、受益良多,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儿的经验。

四、知识面广,而体育锻炼不足

现在的孩子,由于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小小年纪就积累了很多自然知识,他们知道哪些是世界未解之迷,他们知道天上、海底的生物特性,然而,过多的知识学习,占用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在进行幼儿发展测评时我发现,现在孩子的体能普遍比20年前孩子的体能差。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充分关注。

教育技巧:身体玩儿中练

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喜欢户外活动、喜欢体育游戏的习惯,爬爬山、游游水,哪怕是在楼下你追我赶地疯跑几圈,都能锻炼孩子的体能。等孩子5、6岁以后,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选择一项易于坚持的体育活动,打球、游泳、跆拳道或者是舞蹈,让孩子锻炼出一个好身体,以便担当未来繁重的学习、工作任务。

五、自我中心特点显着

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那是绝对的一个中心,众星捧月之势尤为显着。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是再自然不过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可以延伸出自私的特征,事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不就是自私吗?家长们想想,一个自私的人,能在社会上获得大家的支持吗?

教育技巧:规矩早建立

若想培养出不自私的孩子,家长还要在观念上更新一番,例如,家里买了好吃的东西,不要急急忙忙、首先就塞到2岁孩子的嘴里,而要体现出家中的长幼顺序:老人辛苦一辈子了,第一个给老人;爸爸辛苦承担着养家重担,第二个给爸爸……如果孩子从小是在这种秩序环境中成长的,那么他们就不会事事先考虑自己,而是首先思考规则、遵守规则。

专家建议:应对独生子女要“充电”

对于独生子女的状况,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护理专家纷纷提出了相关建议。

1.两代妈妈育儿观念要一致

高副院长建议,年轻父母们首先要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争取两代妈妈在育儿的观念上先保持一致。

现在很多家庭出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人争带一个宝宝的局面。可是由于年轻父母们与上辈在育儿方面,特别是观念上存在着很大偏差,产生了很多问题。“这样的情况现在越来越普遍了,因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家庭往往闹得不愉快。”高副院长表示,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父母和爸爸妈妈应该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2.父母应及时再“充电”

朱学群认为,独生子女的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责任感的培养。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非常优秀的家教传统,一些名人的家训、家书至今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比如曾国藩家训、傅雷家书等,虽然这些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一些优秀的家教传统还是应该继承并发扬下去。学校教育也在慢慢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变。

高副院长认为,在对待喂养宝宝的问题上,父母们不能满足于已经掌握的有限知识,要不断及时学习,有空多“充电”,使喂养宝宝保持相对的科学性。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关于儿童生理和心理方面科普知识的书籍,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信息,及时把握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

3.谨防“母性剥夺”

对于年轻家长将自己的子女全权交给家里的父母养育或请保姆照顾孩子的做法,华侨大学心理学教师赵冰洁也发表了看法:如果将年幼的孩子完全交托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特别是与孩子在一起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性剥夺”。这样做会使得孩子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

如果孩子们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们就会再度面临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低。如果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为此也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可是当孩子大一点时会发现过分的保护所带来的不利.那么,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呢?

1.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父母只有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就密切配合记录观察日记,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记录下来,有时还照相、录音、录相。这种做法可以学习。

2.让孩子多自由活动

,培养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行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行活动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帮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渐渐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因此,父母不应当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只有凭借自己的活动去亲自进行尝试,独立思考,通过直接地接触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世界,才有益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与独立性。

3.加强训练,防止任性

不少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有任性、固执的缺点。孩子这些不良的品质主要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与父母经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所造成的。有的孩子因某种不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家长为此心软,于是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任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所以,只要家长教育得当,不断加强训练,就能避免和克服孩子任性等不良品质。

有一位母亲谈她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体会时说,有一次,她的孩子拿了粉笔要在镜子上画画,她对孩子说镜子上不能画画,话还没有完,孩子就哭起来。对此她早有心理准备。于是就对孩子说,在镜上画画会弄脏镜子的,好孩子要爱惜镜子,不能画,再哭也没用。说完就去做别的事情,不去理会他。以前孩子从未听见妈妈说过“不可以”,也从未见过妈妈不理他,于是便大哭大闹,跑到妈妈面前,又打又踢,甚至躺倒在地打滚。妈妈见到这种情景,有些心软,想顺从他,但一想溺爱孩子可能产生的可怕后果,就说你不讲道理就哭个够吧,爸爸妈妈都不喜欢你。孩子继续哭闹,妈妈仍不理睬。孩子的哭声逐渐小了,一会就停止了。他第一次体会到妈妈不理他的痛苦,第一次体会到无理哭闹得不到同情,达不到不合理要求的满足,于是他自己站起来,去找妈妈。妈妈看孩子不再闹了,于是就让孩子和她一起干事,孩子很高兴地干起来。晚上,妈妈又给孩子讲应该如何做个好孩子,并且给孩子以鼓励,孩子从鼓励体验到做好孩子的快乐。这个例子说明,只要加强训练,方法得当,孩子的任性、固执、好发脾气等不良心理品质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4.防止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牺牲一切为孩子,导致娇纵、溺爱,实在贻害无穷。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那些衣裳褴褛,鞋袜不整,自己舍不得看戏,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家。”“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送给儿童的最可怕的礼物。

5.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

避免独生子女自私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围绕独生子女群体优势及个性品质等问题异型了多项调查研究工作,尽管采用的理论、方法不尽相同,但以下的结论基本一面存在任性、怎么依赖性强等弱点。自私行为已成为独生子女中较为突出的道德缺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影响幼儿修改发展有两个突出的教育行为因素。一是家长处理品德的观点和方法,具体而言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文明礼貌行为等处理恰当与否,明显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水平。二是家长越是不纵容、娇惯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越是有利;反之,对孩子过于放纵溺爱、甚至经常斥责打骂,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都会产生副作用。

自私行为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其发生和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品德走向,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幼儿发育之初,一切行为意识大都来自于本能。当自我意识在幼儿心中开始萌发,并进一步强化后,往往会独占自己喜好的物品不准他人染指等。凡此种种,成为自私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

面对儿童日渐膨胀的自私欲,父母若及时加以引导,孩子一般都能接受父母的劝戒并作出积极的反应。相反,若放纵溺爱,任其自流,无疑加剧了独生子女自私行为的发展。

在我们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溺爱孩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在有几个子女的家庭里,父母一般都格外疼爱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随着孩子的呱呱堕地,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强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安全、幸福所应负的责任。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和利益,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更是将自己所有的钟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一的一个孩子的身上。

二、现代的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普遍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人保护宠爱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

三、现在的独生子女家长,大多数人都吃过苦,过了一些坚苦的日子,他们的儿童期及青年期,物质享受无无不及现在的孩子,当时的教育条件了相对较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去满足孩子各种需求,更有甚者,是满足孩子超出家庭实际承受力的种种要求。

要想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培养幼儿们的合作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合作”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已起来越来越为为世人重视。合作意识不仅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现代素质之一,也不过作为一个人所起码应当具备的人格品质。所以家长们应当加强对孩子合作精神和利他意识的培养,要让孩子懂得为他人着想,能体会为别人付出劳动的幸福。

二、树立父母的威信

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要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随意对长辈发号施令、无理取闹的恶习。一个孩子若从小便藐视父母的权威,不懂得尊重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那么他成人后便更不会懂得尊重别人。当然,要做到这点,需要父母有很强制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三、要戒除护短心理

当今独生子女的自控自律性比较差,做父母的就要善于听取别人对自己孩子的批评忠告,并注意观察孩子的一点一滴,要及时地把握时机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以免孩子小错不改,酿成大祸。

教育独生子女,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讨的过程。父母偶尔的错误不会使孩子受到严重的损害,只是有那些持续不断的、一贯的错误才会在孩子向上留下永久的痕迹。要避免孩子产生这种伤痕的办法是:要学会察觉危险信号出现及应该引起警惕的标志;掌握孩子生理、心理特点,懂得什么年龄段会出现什么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管教态度。

虽然孩子是无法选择父母的文化、职业和家庭条件的,但我们的父母却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长,这就是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

基础教育:独生子女的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和形成期。基础教育阶段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环境方面,独生子女是家庭新一代的唯一成员,甚至是两个家庭第三代的唯一成员,可谓“万千宠爱于一身”。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发育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体发育普遍较好,智力发育也较早。独生子女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为其提供了更加优越的智力发育条件。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是“万千压力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如果采取操之过急的方法,结果有三:一是一味顺从,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唯唯诺诺,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骂我不做声,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自理能力方面,独生子女生活在祖辈溺爱娇宠、父母包办代替、学校不敢放手的环境里,使独生子女动手的机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分享。这些不良习气严重阻碍了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进程,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独生子女的现代教育应当充分扬长避短。

首先要树立全面的教育思想,克服只重视智力开发和忽视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

第二,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融入到集体中去。成人应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引导独生子女与同伴处理好关系。

第三,引导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舍得孩子吃一点苦。在实际生活中,要让孩子吃一点苦。还要督促孩子多参加劳动,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他去锻炼。

第四,摆正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长期坚持。

最后,对孩子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此一时、彼一时,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教育者威信高,教育效果也就增强了。

相信《悉数独生子女的五大缺点》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独生子女有7大“通病” 1、“独我”行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
    2022-02-17 阅读全文
  • 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情感 导读:。由于孩子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与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消极情感主要有:过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
    2021-10-14 阅读全文
  • 独生子女健康情感如何培养 导读:由于孩子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与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消极情感主要有:过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2021-10-15 阅读全文
  • 独生子女的毛病多 1、“独我”行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
    2021-12-09 阅读全文
  • 独生子女常见的五种心理障碍 1.孤僻心理 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
    2021-03-15 阅读全文

1、“独我”行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

2022-02-17 阅读全文

导读:。由于孩子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与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消极情感主要有:过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

2021-10-14 阅读全文

导读:由于孩子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而是与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应该创设良好的环境,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目前独生子女的消极情感主要有:过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2021-10-15 阅读全文

1、“独我”行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

2021-12-09 阅读全文

1.孤僻心理 表现为少言寡语,独来独往,极少与人交流,喜欢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厌烦别人打扰,常常独处。产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师、家长应注意经常找其谈心,引导他们与同...

2021-03-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