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全职主妇的三十而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自从把娃送回老家,我就走上了没日没夜给铁道部创收的不归路,每周五尽力把能安排的工作都安排好,再匆匆穿过拥挤的人流,接驳高铁奔向闺女。因为周末要加班,第一次知道了,开车前48小时不能往购票日之后改签,只能向前改签这种奇葩规定,12306的服务小姐语气温柔地安慰我,这都是为了保证广大旅客的利益,还很小心客气地没有说出疑心我是黄牛的真实看法;更经历了二等座车厢和一等座车厢倒挂,导致有座突然变无座,要在拥挤过道等待调剂、被商务座无视、被一等座鄙视、被二等座嫌弃的尴尬。当我最没心机的表妹脱口而出,姐姐,我bf说姐姐最近看起来好憔悴,有吗?我眼前仿佛瞬间出现了一面镜子,照穿了一个三十而立的女人为日子奔波的狼狈。但是好喜欢虎皮妈那句话,幸福?我自己有时候还是相信的。

一转眼过了三十岁。

在我十七八岁时候,想象中的三十岁是很遥远的,而三十岁的我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中学时代的我,虽然不和男生打架了,但以御姐自居,和男同学称兄道弟出言刻薄,顶着好学生好干部的名头,畅想着自己三十岁时应该会是一个事业型女强人。上了大三后,开始打工挣钱,小小年纪学着白领穿扮,进出些高级写字楼,业余和闺蜜们喝各种下午茶,看先锋话剧,走云南去台湾,时刻体会着一颗文艺的心、一个繁华的都市、和口袋里不多的钢镚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青春飞扬晃晃悠悠地到了二十四岁,远嫁、生娃,从此被归类成家庭主妇全职妈妈。如果我现在面露笑颜,在无敌的加州阳光下顶着一脸晒斑,利用刷马桶和洗衣服的间隙,左牵右拽着俩娃和你说我好幸福,你信么?

我自己有时候还是相信的。但更多的时候会想一想人生的意义。有一天在蒸鱼给小朋友吃,忽然看到那条鱼暴瞪着我的眼睛,心里想到,原来鱼眼珠是这个意思。贾宝玉说,为什么女人婚前都是珍珠,而结了婚就变成了鱼眼珠?我想了又想,觉得这不是结婚不结婚的关系,也不是生没生孩子的关系,而是青春终究会消逝,而审美人生也终于要变成尘土交加的现实人生。只不过结婚生子,似乎加速了这种变化。以前是偶像剧都市剧频道,忽然就换成了一百八十集的家庭伦理剧,不管什么珍珠也都黯淡了。

老大两岁前生活格外地沉闷。首先我发现我被培养了二十多年并引以为豪的人生技能统统作废了,而要学习的是一些自己格外抗拒的新技能。比如说我一柜子的连衣裙和大衣根本不用从国内带过来,每天T恤牛仔裤头发一把抓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再也不需要写一些有逻辑有笑料或者有绿茶因子的文章小说,只要关心下小朋友每天大便是什么颜色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再也不需要去苦心想应该进哪个行业干些什么,只要比一下哪个超市的青菜更便宜而西兰花更贵就可以了;比如说我再也不用蕙质兰心地学烘焙然后在微信上收赞,只要每天能在小孩睡午觉的时候把家务干完把晚饭搞定就好了。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躁不安,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我非常抗拒自己全职妈妈的身份,不愿意和周围的妈妈们打成一片,不愿意开口闭口谈孩子、老公和家务。当然,也非常惨淡地面对着老大的TerribleTwo时光,时刻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能力做一个好妈妈。人生的意义,多想,是会把脑子想坏掉的。

有一天带孩子去动物园,有块展板上画一种老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品种。生命周期只有15个月,其中12个月,母鼠都在经历怀孕生小老鼠,然后身上挂着10来只小老鼠到处找吃的这样悲惨的状态。15个月,这个物种繁衍了几千年。有多少只母老鼠前赴后继地维持着这种鼠生?你问它,鼠生的意义是什么?它绝对瞥都不瞥你,忙着找自己和宝宝们的下一顿饭。但这个物种延续了几千年。我忽然想到许三多说的那句,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其实是,生活是幸福快乐的。如果你没有幸福快乐,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或者社会制度有问题。有好多好多成功的女性,她们拥有美满的爱情家庭,可爱而上进争气的孩子,最重要的,还有她们自己精彩的事业或者兴趣爱好。每天每天,我们都被这样教育。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

在三十岁的时候,我终于不再这样想了。我终于不再纠结青春期时自己想象出来的人生,也不再纠结微博微信上有多少成功女性,我国内的女朋友们过着怎样精彩的人生。睁开眼睛,每天把孩子管好,把家务做好,不要把自己的劳累和怨气发泄在老公身上。涂防晒霜,偶尔穿高跟鞋连衣裙化妆,和其他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做朋友。每天坚持看有兴趣的书,晚上孩子睡觉后做题准备考试,哪怕三十岁四十岁都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本来就是如此。越长大生活越乏味琐碎和沉重。不是每个人都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起码,不能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但在渡河时,要牢牢背负自己日益沉重的人生——眼角的皱纹和松弛的皮肤、任性吵闹而脆弱可爱的孩子、日益年老疾病愈增的父母、各种讨厌的人与人间的关系和规则……不想从前,不想以后,只想今天。

三十而立。三十岁,应当脚踩着大地和尘埃坚强站立。如果有一天,我虽然有黑眼圈皱纹和晒斑,但努力地化了妆;虽然刚刚擦完马桶洗完衣服,但总算翻了一条合身的连衣裙找你出来逛街;虽然左边牵着倔强的老大右边拽着哇哇大哭的老二,但总算把她们都收拾干净教得她们能乖乖叫人。如果这时我微笑着告诉你,我过得还不错——请你要相信。

我自己会相信。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培养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


今天的读书会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近段时间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籍。孩子们都争先恐后,都愿意把好书奉献给同学们。与大家分享,才是最快乐的。

叶宇豪说,这段时间他在研究叶圣陶先生的散文,他爸爸妈妈开始看书了,正在看孙云晓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在实验小学家庭节的活动上买的。叶宇豪是个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当我在课堂上介绍叶圣陶后,他就去买了这本书,他不是一般地阅读,正如他所说的,“研究”,书上时不时来一些批注,他的散文处女作也问世了,洋洋洒洒几千字,你绝对看不出这是四年级的孩子写的。今天,我要表扬的不仅是他自己看书钻研,更是他能够去影响他的父母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他的父母工作都很辛苦,每天忙于生计,逐渐地,在孩子的影响下,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能够捧起书来,真是不容易。构建学习型的社会是需要一个个学习型的家庭做支撑的。

王贝嘉举手了,说他奶奶拿着放大镜看书,以前奶奶住在农村,每天都忙,根本不看书的,现在搬到城里,跟他们住在一起,他经常会讲一些书里的有趣的东西给奶奶听,奶奶也开始喜欢书了。因为奶奶年纪大了,拿着放大镜看。我把大拇指送给王贝嘉,“你太有才了!能够让奶奶喜欢上书。”

家长会上,我经常跟家长说,要让孩子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拿起书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今天我看到,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可以去影响身边的人学习,连奶奶也可以拿起书来,还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们呢?

相信,下一次交流的时候,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家庭开始学习。

一个父亲的反思


英文世界里育儿手册汗牛充栋,中文世界也多如牛毛。有人认同积极引导,有人希望顺其自然,很多观点相互矛盾,部分分歧来源于人类心理探索还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更多分歧来源于隐含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什么是对孩子好?十个人能有二十种观点。

我无意介入这一问题的辩论,因为教育目标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即 “什么对他是重要的”?比如财富、名声、自由、亲情、爱情、权力等等… …人与人的区别在目标选择的优先次序,如民间传说,老婆和老妈落水先救哪个,有钱不帅帅却没钱的男友该选谁,本质是价值观优先次序的问题,几十年潜移默化早已定型,试图改变成年人价值观是徒劳的。

我所谈及的理念和方法,是基于以下目标,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乐观、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剩下的,得靠他自己。这几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其它的是衍生问题或者对我不重要。

如果你一定要培养孩子上哈佛耶鲁,长大要当大官大款名人,要找欧洲贵族联姻,麻烦你出门右拐上机场高速去找朗朗的爸爸。我绝无指你目标有错的意思,只是说,那不是我的目标,这篇文章会浪费你的时间。

铺垫半天,进入正题。

我们同孩子亲密接触的时间,从他们出生算,到十五六岁,这是为人父母影响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时间窗口。再以后,孩子们会对外部世界和他们的恋人更感兴趣。我碰到过不少父母,同他们青春期或成年孩子无法交流,甚至有年老的父母突然试图同其子女建立亲昵的关系,让其成年子女毛骨悚然。大多因为,机会窗口错过,修复起来格外困难。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这个时间窗口,有助于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一、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性格

我一直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技能、智商、知识都排在后面。

我们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把桔子改造成苹果,但无论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都可以培养自信、乐观、和面对挫折的坚韧。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有安全感,是自信的起点。我非常喜欢一本书,叫Unconditional Parenting,推荐给愿意深究的朋友。性格包括他的品行和内在价值,重要的是,孩子长大之后,无需在他人眼中才能找自己存在价值。

乐观很重要,可以在别人看不到机会之处看到希望,在面对挫折时不会轻言放弃。对这一结论的研究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Martin Seligman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和另外一位作者《How Children Succeed》,他认为孩子的意志、好奇心和品行,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远高于其他因素。

性格的影响常在无声之中。曾经见过一个德国母亲带二三岁的孩子,小朋友走路啪嗒摔倒,趴在地上要哭,母亲站着没动,微笑鼓励她自己站起来,孩子费力爬起来又笑嘻嘻往前晃。我见过在相似情形下,很多其他父母惊惶失措跑过去,又搂又抱又哄,孩子反而开始嚎啕大哭。性格,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形成的。

鼓励孩子,是影响性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表扬孩子努力,他会认为,能否做好一件事,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夸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聪明孩子为保持看起来聪明,躲避风险避免出丑,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而且,不要轻易拿孩子去和别的孩子攀比,激励孩子比过他人,貌似增加动力,但有后果。攀比式表扬,孩子可能只在乎相对地位,而非把掌握某种能力作为目标,只要做得比别人好,他即失去对工作的内在乐趣,不愿持续学习和寻找挑战。

这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奖励的作用。教育孩子有时变成对父母的极限测试,奖励成为东西方学校和家庭的通用办法,似乎是个捷径,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奖励,常把孩子对学习、工作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奖品上,比如为了得到一个iPad而考满分。寻求短期甚至即刻的满足会得不偿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设置目标,体会到战胜挑战内在的快乐,比设奖励更重要。有兴趣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可以参考《Punishment By Reward》。

今天逐渐富足舒适的社会,通过营造艰苦环境磨练性格,对中产阶级独生子女而言已无可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遥远的传说。但体育是一项绝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增强健康,而且可以磨砺性格,学习如何同他人合作、如何解决冲突。我每每看到小朋友,在球场上赢球后的欢喜,输球后的悲伤,和人冲突后的委屈,欢笑和泪水如此强烈。此时的体育,对我而言,是人生最好的隐喻。全力以赴,输了,爬起来继续;赢了很开心,但也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喜欢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体育用精巧的方式把生活缩短到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其实给了孩子一个对人生体验和洞察的机会。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挑战和困惑时,我发现用体育来打比方,往往让他容易理解豁然开朗。George Lakeoff写过一本书 The Metaphors We live By,曾经下过一个断言,人类是通过比喻/隐喻理解世界和他人,我深以为然。美国作为一个最强盛的国家,其国民对体育的崇尚,也非偶然。

二、不要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

性格健康是最重要的,对我而言,下一个就是技能,远比知识重要。所有技能中,学习能力最为重要,这是我们一生中最可持续的竞争力。

富兰克林说:tell me, I may forget; teach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 意思是你光说给我听,我会忘,让我自己参与尝试才是真的学习。东方父母多急于把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结论强加给孩子,似乎是捷径。其实这剥夺了孩子通过试错学习的机会。经验,无法被结论替代,何况很多父母的「结论」未必是对的。或者在过去是对的,但现在外部约束条件变化了。有时候,需要让孩子犯自己的错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常识和判断力。

我家孩子小时在伦敦同英国孩子玩,小朋友争相把沙子往嘴里塞。英国妈妈说,让他们往嘴里吃一次,下回就知道不好吃,会改掉。孩子不到两岁即上蒙台梭利幼儿园,那里所有餐具是瓷器而非塑料。老师说打碎一次,就能从后果中学习小心。还有一个例子,孩子小时对厨房的烫手东西充满好奇心总要伸手去抓,大人怎么也拦不住。于是有一天,我决定邀请他,伸手摸了一下餐桌中间的热汤碗,他此后即提高了警惕,总是绕道走。有些经验,不能被父母的结论替代。

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两句,“富不过三代”是个高度相关的话题。它绝非只是中国问题,美国人有一模一样的谚语,Rags to riches, back in three generations. 按理说富家子弟占尽优势,有钱、有关系、上最好的学校,不应该出现这种几代而衰的情形,应该子子孙孙无穷尽才合逻辑,但现实并非如此。我的观察,恰恰是处处有人提供便捷径,他们中大多人,被剥夺了试错的过程,缺乏对常识的理解,从而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基本的判断力。

三、阅读非常重要

学习能力是个很大的话题,我的经验中,阅读非常重要。英语世界人口每四人有一个是功能性文盲,虽然识字,但阅读困难,被认为是贫富分化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孩子考试成绩基本不是中国孩子的对手,但在阅读的质量和数量上,平均水平远远领先中国孩子。

阅读重要的道理不难理解,个人的经验至关重要,但个体接触的人和事范围有限。阅读,为我们同人类心智史上最聪明的头脑,提供了对话的机会。我们大多数人是凡夫俗子,胸襟、眼界、和价值观基本是被周围的环境塑造,而环境不理想时,读好书,是少有的逃生通道之一。

关于如何教孩子阅读这个问题,美国教育界过去二十年爆发旷日持久的辩论,被称为阅读战争。一派主张整体语言法,在听说读写上下文让孩子猜;一派主张自然拼读法,让孩子通过拼读音节识字。美国国会由此委托国家儿童健康发展研究所,检视历年来科研成果,提供阅读教育报告。在高度政治化氛围中,专家开了一份谁也不得罪的建议,大多也是常识。比如: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每天一起读书,大声朗读故事,多读有节奏押韵的书,系统介绍字母和声音之间的关联,不断介绍并熟悉新词汇,并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用在词组、句子和故事里,教孩子思考阅读内容,一起去图书馆。感兴趣详细研究的同学,可以参考他们的报告:《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在某个年龄,孩子会问一百万个为什么,一个问题会用一串为什么追问到底。此时他好奇心的窗户打开。每个问题都是孩子学习的绝好机会,我以为父母应耐心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回答,如果回答不了,去查维基百科回来再答。若在孩子想学习时无耐心教;而孩子不想学又灌,事倍功半。孩子越大,可以慢慢鼓励他自己去寻找答案。

四、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的责任之一,是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天赋和潜能,而非把父母一厢情愿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那些在父母的逼迫之下功成名就的例子,有,但凤毛麟角,他们的背后,有数以万计的伤痕累累被毁掉的孩子。拿孩子去做一个大概率会失败的事情,恐怕非明智选择。

同情和理解对小朋友很重要。小孩子因不能准确表达感受而常有挫折感,他们的小小内心也是一个惊涛骇浪的世界。父母应先试图理解孩子,再寻求被孩子理解,然后讲道理。第一步总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已经了解他的挫折、悲伤、郁闷,确认这一步是避免鸡对鸭讲的基础。然后确认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最后一步才开始讲道理。

父母有责任去发现哪些适合一对一教,哪些适合一群孩子一起学,做对四两拨千斤,选错了千斤拨四两,这些因人因事而异。因材施教,有一个很好的英文翻译,虽然罗嗦一点,我觉得把意思讲得更明白:if your child can not learn the way you teach, you must teach the way he can learn. 即: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用你教的方式学,你则需要用他能学的方式教。

让小朋友敞开心扉,需从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慢慢谈到大人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方向相反。比如:谈论他喜欢或者强烈不喜欢的孩子,小朋友往往滔滔不绝;把他喜欢和不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编入他最爱的故事里,让他捧腹大笑,则开启了谈话的大门。

自信心和独立判断能力,来源于每天的日常生活的点滴。我的办法是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告诉他,十八岁后他自己单独做决定,十八岁前父母做最后决定,他可以参与讨论,讲道理,提要求,不用畏惧挑战父母的观点。我小心不用“听话”要求我家小朋友。

孩子未来,是个很大的话题,需要父母帮助思考。最佳选择是三个圆交汇重叠处,第一个圆让他写满「我最喜欢的」,第二个圆写满「我最擅长的」,第三个圆写满「社会的机会」。这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需长期思考,且随时间在变化。孩子在一生中,有很多次选择,遗憾的是,今天这个社会,多数人既不知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自己擅长什么,但都在追逐社会热门。所以,满大街都是不快乐的人。

五、我们可能无力改变学校的教育理念,但可以改变我们同学校交往的方式

现代教育是工业文明产物,以生产线批量培养标准产品为特征。主要目标是消除文盲,提高literacy,为生产线提供熟练工作人员。而literacy是识别、理解、交流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如数学、科学)的能力。并不总是有利于解决问题或者培养创造性等非批量问题。东西方面临同样的挑战。单个家长若与整个体系对抗,要求学校和老师改变他们的传统做法,胜算不高,除非你是郑渊洁,让孩子回家上学自己教,但那样的代价是剥夺了他同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在家长无力选择与体制对抗的假设条件下,最优策略是把精力集中于学校不擅长的领域:性格塑造,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校的归学校,家长的归家长,绕着学校的指挥棒转,把所有课外的时间都花在如何让孩子课内胜出,我认为是投资回报最低的做法。我希望孩子能用20%的时间把学校80%的功课解决了,剩下80%的课余时间,他可以去踢球、游泳、下棋、发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个做法,对家长的考验是顶住老师的压力,不传导叠加到孩子心灵上,孩子可能非常敏感地感觉到这种压力。当老师因孩子成绩不够好而给家长施加压力时,父母回家接着训孩子非明智之举。其实,顶不住压力的时候,想一想,多年以后,还有谁在乎你小学初中的成绩呢?家长也无需贬低学校教育,在孩子心中制造困惑;当老师在学校让孩子反复练习数学题,父母可以在家想出更有趣的活动,帮助他解决生活或游戏中的困难。

在适当的年龄,带孩子旅行不仅增加他的乐趣,我意外发现,孩子性格在旅行中变得更为从容。在自然博物馆、科学馆、技术馆,孩子总是流连忘返。对年龄小的孩子,远比美术馆、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

一有机会,我则每晚和小朋友耳鬓厮磨,躺在床上读书讲故事,其乐无穷。我们一起读唐诗, 读到王昌龄,他很喜欢,说口感很好。一起读李煜的诗,讲到李煜从皇帝到囚徒,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故事。小朋友泪如雨下嚎啕大哭,说他很同情这个诗人… … 关灯后,他则把脚蹬在我肚子上,再呱唧呱唧把他的同学和老师编进故事。

纪伯伦在诗歌《先知》中有一个比喻,他说,父母是弓,孩子是弓上射出去的箭。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左右他未来飞行的方向,“我们只能给他爱,而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我想,七零后这代人,可能是最后一代需要尽孝,陪着父母老去,却是第一代不能期望我们老时,儿女还在身边的人。这些每日快乐的厮磨,或许是未来心底最柔软的记忆。

一个完美孩子的定义


有一次婚姻辅导,讲员说,不要寻找完美的妻子或丈夫。要么根本没有,要么你一配上去,就不完美了。其实,一个完美妻子的定义,就是她有一个完美的丈夫。一个完美丈夫的定义,就是他有一个完美的妻子。换个说法,就是你的妻子,配得一个更完美的你。所以完美不是挂在橱窗里的消费品,完美的意思,就是彼此成全。

我听了,心头咯噔一下,想起我的孩子。当初在产房外面,我的要求很低,只要和其他孩子一样,不多一样,也不少一样,就满足了。随着他摸爬滚打,越长越大,我的欲望就越来越强。我的孩子要比人乖,要比人帅,要比人家早一个月说话,早一个月拉屎,早一个月背唐诗,才让我踏实。难道我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意味着我越来越爱他?

如果夫妻的意思,就是彼此成全,父子的关系,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我若越来越爱我的孩子,就应当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不是对他的要求越来越高。指不定谁成全谁呢。

两年多了,有时和孩子四目相对,就像是一个新手,望着另一个新手。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状况,大家都有些尴尬。他能说上三五句话,已经很溜了,但还不会区分人称代词。当我说,爸爸给你讲故事,他也说,“爸爸给你讲故事”。我忽然发现,原来和孩子一同经历这个分不清“你我他”的阶段,是有特别涵义的。到底是他在学我,还是我在学他呢?是他的主体意识,尚不能与外在的世界分离;还是我的自我意识已过分强大,过于和这个世界分得太开,所以需要他的天真,来提醒我的老油条?

结果有一天,当我听到小书亚把“你”和“我”分开时,心头反而有些痛。就像妻子生产一样,终于有个家伙,从“我”里面分出去了。我对妻子说,我才体会了你怀孕生子之苦。我和孩子在“你我不分”中怀胎九月,今天终于落地了。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会重新经历,和他在主体意识里如胶如漆的这一段了。

所以我感恩,不但是他长大了,其实也是我长大了。他过的每一天,我也在过。每一个段落里,他都在成为我的儿子,我都在成为他的父亲。唯一的区别是,他努力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而我知道的时候,往往并不努力。

我对他的要求太多,对自己的要求太少。就像考公务员一样,他要成为我儿子,必须要过五关斩六将。而我成为他父亲,却是开后门进来的。具体来说,就是靠关系混进来的。

所以这个儿童节,我要忏悔。他做儿子两岁半了,我做父亲也两岁半了。他去上幼儿园,我去上哪里呢。我对书亚说,爸爸要送你一份最好的礼物。他说,“车车”。我说,不是,我要把自己送给你。因为你配得一个更好的父亲。我多么渴望你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为此,我要把一个更好的自己送给你。

可能他听不懂,可能他听得太懂了。所以略带羞涩地,嘿嘿的笑。就算我说要送月球给他,按他的智力,也会屁颠屁颠的高兴。但我说要把一个完美的父亲送给他,他好像一眼就看穿了,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是啊,我也承认不可能,但我愿意尝试。祈求上帝帮助我,叫我在今年儿童节许下的这个愿望,超过我这一生对孩子的任何期许。

一个爸爸的育儿经


一个爸爸的育儿经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家庭都千差万别,种种情况少有雷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爸爸,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只代表我个人以及我的家庭。希望读者姑妄观之,可借可签,勿论勿喷。

一、孩子是什么?

有人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在有儿子这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是一个有家谱的家庭,有着严肃的家风和家族传统观念。我们家重儿轻女,认为只有儿子才是家族的延续。祖上兴衰起落,加之个人某些理想的没有实现,一直希望儿子能纪承自己的理想。后来儿子出生了,看着这个落入凡间的精灵,我就在想,他是谁,我能给予他什么,他又能给我做什么?那些天,我兴奋的用脑过度,睡不着觉,后来想明白了,他是他自己,他只是我的儿子而已,我能给他,而不能向他索取。后来我看了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现一个剧情令我感动,久久不能忘怀:**员瞿恩被俘后,杨立仁劝降,拿出他儿子的照片。他的儿子已经4岁了,他从没有见到过他的儿子,照片还是第一次看到,面对自己从未谋面却也再无可能谋面的孩子,他细细端详小费明的五官,自言自语着,尽是为父者的满足与安详。他说,儿子有他生活的时代,有他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命结束了,他从没有想过儿子延续他的生命,儿子是属于儿子自己的。我在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不希望儿子成龙成凤,出人头第(如果他青史留名,也是他自己的事)我只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独立尊严地生活。我会象母鸡一样保护他,会象老虎一样培养他、教育他,更会把他赶走他,让他独立于世。实现我儿子出生时,我给我的朋友同事们短信写的那样:新生命诞生了,世界由此改变。

二、孩子的名字

中国人讲究名字,都想起个好名。名字不能决定命运,但确实影响着命运。许多家长都给孩子算命,这种用钱来交易的名字为不不吉。好的名字,你可用专家、教授、学者、名人、领导来送,或者家谱传,或者自己起,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易。看看现在孩子的名字吧,且不说重名重字的太多,都是那几个字,千篇一律,听起来也太俗。

三、孩子的生活

我的儿子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得过什么病,非常地健康。因为我和妻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除了遗传的因素,孩子的身体是养出来的。从准备怀孕开始,我们就非常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精神与生活习惯。我们尽量食用健康的食物,我对健康的食物看法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尽量吃地产的;吃自然成熟,正季成熟的;少吃寒性食物,多吃平温的;小喝饮料、多喝白开水;少吃小食品和零食。我给孩子吃的鸡蛋基本都是纯笨蛋,就是那种农村自己家养的,从鸡窝里收的那种。包括肉和菜都是想办法从农村弄的,而且是知根知底的。菜并不是农村的就好,要看种菜的地,如果土不好,那号称什么有机都是白扯。有许多人,在城边,在小区,在各种地方开点荒,种地,说什么是绿色的,不上化肥,不打药。其实他不知道,土都污染了,水都污染了,空气污染了,你就什么也不上,污染物也渗透到果实里了。所以,这些都不要吃,连听都不要听。肉食也是,动物是在食物链的最上端,积累的污染也多,所以选择要慎重,不是不吃,是适当食用。

我的儿子上小学,我选择一所离家近的学校。主要目的就是照顾好孩子。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因为上学而早起半个小时。现在孩子上学都早,教育部规定孩子6岁可以上学,并不是说就是6岁上。我们的父辈包括我们小时候都是8岁上学,专家也认为8岁是一个成熟的年纪,尤其是对于男孩子。可是许多家长都认为越早越好,现在成了一年级全是6岁的。幼儿园小中大班对接的就是6岁小学生,如果你的孩子6岁不上学,那就得想办法在幼儿园大班重读,而且重点幼儿园还得找人。更有甚者,让孩子更早就上的,在妈网上我就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在问这个问题。虽然我的孩子从了社会,6岁上了学,但我和他妈妈从第一天起就让他睡到自然醒,然后再去上学。现在的学校学生都在学校吃,不让出校门。我和他妈妈每天都把孩子接回来,中午在家里吃饭,饭后玩一会,可以躺可以坐,或者下楼在绿地玩一会,这样得到充分休息。有人说:这样孩子不遵守集体生活,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说到底,我们中国根本就不重视集体和团队,看看中国足球队就知道了。有人说:我的孩子找了个好学校,什么“某二”校、什么“某五”校、什么“某实验”。可是能骄傲到哪呢?其实许多家长连个体户学校、私营的、股份的都不清楚;对于教育界的情况都不明白,又怎么能保证孩子受好的教育呢?我最引以为光荣的就是:我的孩子前三年级自由自在,从不写作业,吃得好睡得好,但各方面只比其他孩子强,不比其他孩子差。

四、孩子的学习

我们的知识,能力从哪里来?孩子学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从学校学习,一方面是从家庭学习,一方面从社会学习。我主要说家庭的教育,可以这么讲,世界上人这么多,为什么有成功的,有的过得好的,除了机遇,除了自己的努力,除了先天八字,命里注定,除了遗传,最主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我没有说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给我们知识,但家庭给我们做人。家里的教育就是父母长辈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正所谓的言传身教,而不是处处以家长的身份压孩子。我们家庭里长幼有序,规矩众多(因为我们是满族传统家庭),但与儿子在思想上是平等的,多的时候,会跟他讲道理,让孩子从小就有好的情商。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讲,要让他知道他是男人,要顶天立地,要坚强、勇敢,承担责任;要心怀宽广,懂得感恩,知道敬畏;要无论什么时候,做一个善良的人;要遵从人类已有的法律道德。至今我的儿子非常地大气,我很知足。

五、孩子的玩。

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几年,让他快快乐乐去玩吧。从小到现在,我每天都陪儿子玩。小时候不会走路,我就跟儿子一起爬,孩子走路以后就再也不爬了,有许多家长急着让孩子站起来走路,可我就让孩子多爬,这样做大大开发了儿子的智力。我孩子到现在没有上过任何学前班,没学过音乐,没学过美术,没学过书法,没学过英语。我们夫妇都是大学毕业,知道得不少,根本没有想过让他学什么。他上幼儿园时,我每天接他,出来后一天青年公园,一天去彩电塔(那时里同没有装修,一楼随便进去),一天去鲁园,一天去超市,一天去绿地。在幼儿园呆一天了,多难受,孩子应当怎么快乐怎么来。孩子不是学奴,家长也不是孩奴,孩子的童年应该在玩中度过,而不是在学习中度过!孩子累,家长累,我可不干。

我儿子到现在没有写过作业。我也没问过他分数,没问过他考第几名。小学的知识我很清楚,为什幺小学要学6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孩子是全方面的成长,长身体长智慧长语言长见识,何必让他天天写作业,尤其是在低幼年级时。我儿子喜欢电子产品,我没有给他买,家里电脑也没有。但我也没有限制他,现在不用这个就落后了,我们必须跟得上时代,但又要有所控制,要掌握,又不能依赖,毕竟孩子的心智不成熟。怎么办,我带他去商场电子产品柜台,体验去吧,不许超过半小时。自己玩,自己琢磨,也不怕弄坏。不明白就问营业员,说点好话,锻炼胆量,锻炼口才。我的儿子现在常用电子产品、一些游戏什么的都会,玩的非常明白,而且眼睛很好,如果儿子戴着厚瓶底似的眼镜,我会郁闷死的。

我经常带着儿子去郊游,去农村,去室外公园绿地玩,充分接触、亲近大自然,学习各种知识,对于常见动植物,现在他基本上什么见识过,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肯定不是我的儿子。我给了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玩的童年,我又给了孩子一个轻松的低年级,这是基础。到了高年级以及高一级的学校,我不否认,也会走应试的道路,也会紧张的学习,但我也会松驰有度,也相信儿子

一定会取得成功,因为我给了他一个坚实的金字塔底。

六、家长的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世界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落后。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事物与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们不学习,不与时俱进,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与世界,那就会被淘汰。家长学什么,我认为至少应该了解一些大百科。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求知欲强,问题特别多,什么方面的都有,家长百科知识越多,对孩子的帮助越大。

家长要带头养成读书的习惯。中国人普通缺乏阅读,“君不见人人低头玩手机”,这正是和外国人的差别。我带孩子去北京旅游,在地铁上一个外国小姑娘给儿子让座,然后就靠在车厢边看书。我就让孩子看着她,这样孩子就知道,人家是如何读书的。我又给他看我们地铁上那些玩手机的人,教育他应该怎么样做。我打孩子小时就经常带他去书店,孩子小不一定能看什么,但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对书有一种认识。他可以在书店玩来玩去,翻这翻那,尤其是书店里的电子产品。如果他感兴趣,能投入其中,我就很满意。孩子玩的时候,我就在旁边观察那些看书的人,有许多孩子看书,有的坐在书上,有的靠着书架,有的站在过道里,我心里说:这些孩子挺爱看书的,可是这样的不懂得文明,又有什么用呢?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真正的进步。

家长怎么选书?去过书店的家长都知道,现在书店的书足可以让人眼睛累花,太多了。究竟哪些适合孩子?哪些对孩子有所帮助呢?举个例子:我曾看过许多家长给孩子选字典,直接问有没有商务出版社的?这样的家长一看就不懂。商务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是两回事,还有个商务出版有限公司呢?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如果家长们不自己学习,没有人会告诉你的。我不明白那些家长为什么选择商务版的?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低幼儿,应该选择“人教版”的,也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是严格按小学教育标准选编的。我不是说商务版的不好,因为对小孩子来讲,并不适合。当然,如果你的孩子特别出色那无所谓了,你也可以直接买《辞海》。选书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书,不要以**的眼光看待童书,选择童书要注意故事性。要知道,莫言小时候就是从听故事学起的,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七、教育的方法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老师的,我们看起来孩子有许多知识很简单,认为自己能教或者孩子应该学得很好,其实并不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孩子虽然聪明,但认知过程是渐进的,要一点一点来,有些东西要反复灌输,要讲究方法还要抓细节。看电视《射雕英雄传》对郭靖小时候学武功印象非常深刻。邱处机就说过:江南七侠教郭靖武功,是“教不得其道”郭靖学武功是“学不得其法”,所以一直不能进步。只有在邱处机教了他内功心法后,才大有提高。孩子也是一样,家长要根据他的特点进行教育。我的孩子从小特别喜欢坐公车,喜欢看这个世界。家里有一本《沈阳公交出行路线》,他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翻看,一看就是很长的时间。我们看在眼里,没有管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已深入其中了。后来,他可以把沈阳所有的公交车路线的起止点全说出来,经常给同学们和其他人做表演。从这里面,他认识了沈阳市区基本上所有的地方,熟悉了地理。孩子1岁时,给他看图册,看各种水果、物品、交通工具等,后来我就想,这样看只能是表象,接触不到实物,怎么办,带他去超市吧。于是就选择了一个较大的,而且人特别少的一个。水果,各种物品让他摸、让他看,他很快就认识了。后来上幼儿园,每天放学后,隔几天我就带他去超市,看这儿弄那儿,有一段时间甚至当起了“理货员”将商品摆来摆去,归类、整理。而且在看商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许多字。比方他在整理方便面时,认识了各种字:香辣、麻辣、酸辣、红烧、海鲜等等,我们并没有特意的教他,从没有给他买什么识字卡,就在他整理商品的过程中,给他读几次,他就认识了。2008年,我有幸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全家都很高兴。我儿子也用红纸卷个纸筒,举着跑来跑去。我就借此机会给他讲奥运的知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5个福娃,5种颜色,5个名字,代表着五行,五种意义。我就分别告诉他,然后串连起来,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还学习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五行的知识。到现在我的儿子在各种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略强,而且没有累着,我感到很欣慰。

在教育孩子时切忌拨苗助长,一定顺应着生长的规律,慢慢的引导,慢慢地加强。切忌用**心理来判断儿童的心理。我们现在的孩子**化太明显了,说大人话,办大人事,参加选秀,许多家长还以为美,殊不知,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被伤了,副作用很快就会显现出来,长大了也会失去竞争力。我尤其反对孩子看《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也不让看一些选秀类的节目,我认为这与我们现实的生活太远了,孩子太小,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三观”教育很重要,现在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乱象,就和这一代从小缺乏“三观”教育有一定有关系,所以说我们要是对孩子负责的话,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什么重要的意义之类的话我就不说了,反正我不希望儿子有“猪”一样的队友。

啰里啰嗦讲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说:这只是个人的一种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有许多道理大家都明白,希望大家都做好,希望孩子们健康成长,希望大家快乐!

就这么一个孩子


小水瓶:混血女孩Kay的妈妈。85年生人,水瓶座,故名小水瓶。丈夫瓶子B同为85年生人,水瓶座美国人。这是一场关于俭以养德的战争,我与小人爹的每次交锋都发生在为孩子消费这件事上;这也是一场持之以恒的战争,始于小人Kay不到半岁时……第一回合此时Kay才4个月,貌似刚会坐,都不会直立。小人爹某天突然神灵附体般决定去宝宝店给小人买衣服,一进门:“啊呀,看!这条dress好漂亮!好可爱!好可爱!”(注:dress一般代指出席正式场合,如婚礼等的昂贵连身裙。在民风朴素、审美单一的加州,放眼全街都是灰帽衫+牛仔裤的行头,无论男女,无论老少,一年四季如此。)我很冷静地看着小人爹:“Kay都不会站,完全用不着穿dress啊!”小人爹置若罔闻:“啊呀,那个也很好看!我告诉你,这些商家真是太会赚父母的钱了。这样,我们定一个预算,你一定要提醒我,不要买超过100刀好不好?”“100刀?!有没有搞错?Kay的衣服已经够穿了,买什么dress?浪费!30刀就可以了!”我第一时间否决。“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连条裙子都不给买,你太小气了!”我谆谆善诱:“什么小气?!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千年检验的真理!总之,这么小的dress用不着!不买!”“这么漂亮啊,Kay穿上一定很好看!不管,爸爸要给Kay买!”然后,当时刚被剃了个光头的Kay在小人爹的扶助下穿好dress直立了几秒,小人爹歪着头看了半天:“这个光头配裙子是有点奇怪哦!”dress的用途就此终结。当然,聪明智慧的我,第二天就去把那dress换了个2岁的大尺码。第二回合Kay11个月前基本靠爬,所以我都给她穿一些轻薄的家用裤子和裤袜之类的。小人爹见了,发问:“Kay怎么没有裤子穿?”我说:“这不都是裤子吗?”小人爹指着Kay说:“这是什么奇怪的裤子?是那个万圣节鸭子装扮的裤袜是不是?都不是外穿的!”“她都不走路,要那么多裤子干吗?够穿就行了,俭以养德!”小人爹一脸嫌弃:“你真是的,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裤子都没有,太小气了!”我义正言辞道:“就因为是一个孩子,资源都集中了,一定要注意,不能惯坏小人。”小人爹听了,说:“买几条裤子就是惯坏了?!不管,爸爸去给Kay买。”于是,一个小时后小人爹就哗哗买回来3条牛仔裤、1条芭蕾舞裙子,开心地给Kay一件件换上:“真漂亮!啊呀,真可爱!看,这个有小鹿,这个有猫猫在屁股上,这个小裙子好可爱是不是……”剩下我很生气地干瞪眼:“有谁一买就买三条牛仔裤的?!”第三回合某个周末,儿童自行车店。小人爹把Kay放到一个自行车上,推了几圈,很开心地:“Yeah!看!Kay脚可以够到,这个挺好!”说完,翻了一下价签:“嗯,可以买一个。”我上去翻了下价签:“不是吧?一个大人的车子才不到这个小孩车的一半!”小人爹辩解:“这个牌子很好,是做比赛用车的,我以前都不知道还有小孩子车……”我打断他:“赛车?小孩子学骑车哪用这么好的?真是浪费!练习经常摔,自行车很快就摔坏了,还不如先买一个二手的练好了,然后再买部新的。”小人爹扬声:“你!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都不舍得买一个好车给小人。”我尝试跟他理性分析:“这不是一个车子的问题,核心是不能让她从小习惯什么都用好的。”小人爹一脸委屈:“怎么有你这样的家长?不给孩子买好的东西,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啊!”我少有的耐心对他说:“你目光要放长远。中国古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你们美国人为什么旅游最受罪?你那些邻居为什么一辈子去过欧洲、新西兰就算旅游了?就因为习惯了开车,所以长大后除了发达国家外,去世界其他2/3的地方根本不适应。我不希望Kay长大后只能在发达国家生活,我要她能去更多的地方,积累丰富的经历,也能欣赏到更多的文化!我希望她无论是去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能生活得开心,绝对不要她只能住在发达国家!”过了几天,我们买了辆二手小自行车,结果发现Kay对自行车完全没兴趣。就在买回来当晚骑了一次,从此坚决说“不”。现在,小自行车在楼下闲置,小人爹每每路过经常感慨:“嗯,还是老婆说得对啊!”老婆说的当然对!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时间,至于吃穿用度嘛,请记住——俭以养德。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一个全职主妇的三十而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一个具体的活动设计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培养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 今天的读书会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近段时间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籍。孩子们都争先恐后,都愿意把好书奉献给同学们。与大家分享,才是最快乐的。 叶宇豪说,这段时间他在研究叶圣陶先生的散文,他...
    2020-10-12 阅读全文
  • 一个孩子的背后渗透的是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是一个情感的基础点,在那里是孩子感受情感温暖的第一个地方,他们得到的关爱越多,也会像我们成人一样抱怨的越少,只是孩子还不懂得为什么不满,怎么去抱怨,他们会以各种反。他们或许得到的关爱太少,不顺...
    2020-12-23 阅读全文
  • 睡前故事:一个西瓜和一个梨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小猪买了一个西瓜,高高兴兴地抱着往家走。走到小狐狸家门口,小狐狸看着小猪手里的西瓜,馋得直流口水,他眼珠骨碌一转,拿出一个梨,说:小猪,我用这个梨和你换西瓜行吗?我这个梨是世界上最好...
    2021-11-13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 教育随笔: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 教师真的很值得敬佩,教师的职责很多,教师的事物很杂。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学校是他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扮演着众多的角色,诸如: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研究者等等。舞...
    2021-07-06 阅读全文
  • 一个父亲的反思 英文世界里育儿手册汗牛充栋,中文世界也多如牛毛。有人认同积极引导,有人希望顺其自然,很多观点相互矛盾,部分分歧来源于人类心理探索还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更多分歧来源于隐含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什么是对孩子好...
    2021-02-12 阅读全文

今天的读书会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近段时间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书籍。孩子们都争先恐后,都愿意把好书奉献给同学们。与大家分享,才是最快乐的。 叶宇豪说,这段时间他在研究叶圣陶先生的散文,他...

2020-10-12 阅读全文

一个家庭是一个情感的基础点,在那里是孩子感受情感温暖的第一个地方,他们得到的关爱越多,也会像我们成人一样抱怨的越少,只是孩子还不懂得为什么不满,怎么去抱怨,他们会以各种反。他们或许得到的关爱太少,不顺...

2020-12-23 阅读全文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小猪买了一个西瓜,高高兴兴地抱着往家走。走到小狐狸家门口,小狐狸看着小猪手里的西瓜,馋得直流口水,他眼珠骨碌一转,拿出一个梨,说:小猪,我用这个梨和你换西瓜行吗?我这个梨是世界上最好...

2021-11-13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 教师真的很值得敬佩,教师的职责很多,教师的事物很杂。一个教师就是一个演员,学校是他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扮演着众多的角色,诸如: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研究者等等。舞...

2021-07-06 阅读全文

英文世界里育儿手册汗牛充栋,中文世界也多如牛毛。有人认同积极引导,有人希望顺其自然,很多观点相互矛盾,部分分歧来源于人类心理探索还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更多分歧来源于隐含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什么是对孩子好...

2021-02-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