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给孩子立规矩,“温和而坚定”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1-02-15

给幼儿讲故事。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给孩子立规矩,“温和而坚定”有多难”,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与孩子相处有些耳熟能详的字眼:温和而坚定,爱和自由,给孩子立规矩、立界限。我常思索,如何才能做到?在和孩子的相处中,要坚持规矩并不那么容易,要温和而坚定地坚持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孩子有一招杀手锏:哭!耍无赖!我就遇到过,她打着滚儿地哭,呼天抢地。决定让她哭,她会跑过来紧抓着你不放,严重时甚至出现一些暴力行为,抓、打、撕扯衣服、头发等,这当下想要积极地“暂停”、给彼此一个空间平息,真是想也别想,若还要求自己做到温和而坚定,怕是非得忍出内伤不可!我受伤过很多次,也伤害过我的宝贝很多次。每次伤害结束,我会深刻的反思与自责:哎,又失败了!哎,我到底该如何坚持?在她紧紧缠着我、抓着我的衣服、大哭大闹、甚至说伤害妈妈的话时,我该如何保持那份温柔?我......我做不到!万分幸运的是,孩子从来不记仇,情绪风暴过后,她还是认为她的妈妈是好妈妈!上周有一天晚上,给女儿讲完故事,已经十点多钟了,正准备关灯睡觉,女儿提出要玩个游戏再睡。我直觉说:不行!今天很晚了!又不是周末,明天还要上学,不能玩!你知道的,我们只能周末玩游戏的啊!女儿很不能接受:哼,我要玩游戏!以前内伤的经历告诉我,又来了!她又倔上了!脑中迅速搜集各种紧急应对方案:如果我坚持不同意,她肯定会像以前那样,若软磨硬泡未果,就会开始大哭大闹,这样,我的坚持将是两败俱伤:她将带着伤心入眠,梦中也会伤心和抱怨;而我,将再次内伤!No,我不想!可如果我不坚持,允许她玩,我担心什么呢?我担心今天太晚了,明天要上学,睡眠不足;我担心规矩就被打破了,以后时不时这个点提要玩游戏怎么办?所以,我也不能轻易同意。还有没有别的方案呢?女儿睡前玩游戏,我为什么不同意呢?我开始自我的探索,我想知道,我到底在反对什么?事实上,女儿玩游戏这件事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觉得时间太晚了,希望她早点睡,明天还要去上学。女儿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玩游戏呢?并不是她没有玩过的新游戏,或许她有点兴奋,想再玩一会,现在还不想睡觉。我该怎么办呢?看着女儿气嘟嘟倔在那儿的样子,好吧!我怕内伤,看来今天不退一步是不行了。不过,我也得尊重自己的感受,温和而坚定,温和而坚定,我不断告诫自己。我跟女儿说:好,今天我们玩一下游戏。但是,因为已经十点多钟,很晚了,你明天还要上学,只能玩两分钟。而且,我不想玩,请阿姨陪你玩,我帮你计时。同时,从今以后,我们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玩游戏:平时,如果你9点以前就上床准备睡觉的话,或者是周末的时间,你觉得这样可以吗?女儿听着,没表态。她总是听进去大人说什么,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是否回应。她和阿姨玩游戏,我来计时并提醒时间。我注意到女儿有意识地玩的很快,时间还没到,她就迫不及待的问我:时间到了吗?这个晚上,女儿带着愉悦的心情入睡!在那一刻,我好感恩自己能清醒地给予女儿妥协!好感恩女儿能够清醒地给予妈妈妥协!我收到了女儿在满足自己需求时对于妈妈的理解和接纳,对妈妈的爱!对妈妈的感恩!就在昨天晚上,又是讲完故事准备关灯睡觉的时候,女儿突然问我:妈妈,可以玩游戏吗?我想玩。我的第一反映当然是不行,可是我没说出口,顿了一下我问她:哦,你觉得呢?她说:嗯......不行,因为已经过了9点了!我说:哦,这样啊。女儿没有再多说什么,开始做“睡前的准备”。我温柔的给她晚安吻,向她传达我对她浓浓的爱,同时也感受着她纯真无邪、幸福喜悦的能量的滋养!事后我想,是啊,若是我自己提出一个需求或渴望,对方立刻不容质疑地拒绝,我的心情该是如何?肯定Down到谷底,沮丧极了。当我知道不可能却还提出这种要求时,我背后的渴望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一份倾听、理解和尊重,这就够了。为什么女儿提出要求时我会那么想要说不呢?或许,那一刻我错误的偏见认为女儿那么小还不会自我管理。噢,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自我的反思让我越来越看见女儿!或许,当女儿提出需求时,我可以先不急着拒绝,相信她,听听她怎么想,再与她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共同探索一个方案。赠与孩子倾听、理解与尊重,孩子回馈给我超乎想象。以开放的心面对一切,温和而坚定也顺理成章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

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无理取闹。

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

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

避免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和纵容孩子做坏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犹如一个老板对下属充分赋权,充分给下属在工作上自由决断的空间,这和他允许下属做违法乱纪的或损害公司的事完全没关系一样。人文社科领域的话语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极端,一切讨论必须基于基础概念的相同和基础价值观的相近,否则就失去了讨论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温和的反驳,如,孩子不能完全没规矩,适当的规矩还是需要的。这样的反驳看起来既客观又理性,却同样没有意义。

事实是,没有谁说过孩子应该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谁会认为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需要。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给学龄前孩子立“规矩”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等他慢慢长大。

即便不考虑孩子们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父母们正在逐渐意识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处罚方法也应该有所转变。那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最佳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年龄不同,规矩不同

1岁大的孩子

特点:好奇、好动,而且精力充沛。此时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探索周围的世界。

典型行为: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比如说,他们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会碎的;一旦他们想要,他们就要马上得到,让1岁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他们没有行为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父母怎么办:

·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教诲的最好方式。说话的态度是坚定的,但是反应不要过于强烈。

·管理的重点要放在预防工作上。保证家里的一切设施对孩子来说都是安全摆放的,把容易摔碎的东西都收起来。

·可以用安慰和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办法使他停止哭闹。

2岁大的孩子

特点:他们的生活被自己情绪的巨大波动和起伏所占据。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和情绪。

典型行为:不断地对外界作出一些尝试,想知道其他人的反应是什么;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传达自己强烈的情感,有时候,他们的情绪甚至会高度膨胀,无法控制;他们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每件东西都能够得到,所以就频繁地大发脾气和哭闹。

父母怎么办:

·将与孩子抗争的激烈程度降到最低点。清楚地向孩子阐述你的期望是什么,而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不要过高估计孩子的能力,只给他一些简单的选择就行了。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给予一些物质刺激让他与父母合作而不是对抗。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个年龄的孩子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试探你。

·帮助孩子控制他的情绪。如果他打人,那么就教导他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气愤,而且要向孩子解释:“我们不打人,打人会使别人受伤的。”

*谨慎对待孩子的大发脾气。有时可以冷处理,不理睬他的哭闹和发脾气,更不能妥协,但是一定要呆在孩子的附近,直到孩子不再哭闹为止,然后再给他讲道理。不主张处罚孩子,也不能让孩子独自呆在房间里悔过,但是可以把哭闹的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使他慢慢平静下来。

3岁大的孩子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自立形式是通过任性来表现的。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

典型行为:在父母的要求中,孩子们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他们也愿意去按父母说的做,比如睡觉前要洗漱。但是,父母别指望孩子能够始终合作;他们能够理解原因和结果这个概念了;孩子发脾气和哭闹仍会经常发生。他还会噘嘴生气了或者哭哭啼啼地抱怨。不过,他能够慢慢地更好地应付挫折了。

父母怎么办:

·交给孩子一些“工作”去做。不要因为他没有坚持到底完成而惩罚他,而是对他的每个努力都表现出非常赞赏。

·让孩子用做游戏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好的行为举止。比如,放一段音乐,让孩子在音乐结束以前要作好饭前的准备工作:洗手、摆放好他的小碗和小勺、双手交叉不摸东西等着开饭。

*惩罚孩子的时间要短。虽然3岁的孩子已经发育到能够承受面壁3分钟的惩罚了,但是为了避免事态的严重发展,还是让孩子少受点挫败的折磨为好,尽早结束惩罚,想办法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4岁大的孩子

特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断发展。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学会合作,使自己的需求与其他人的达到均衡。

典型行为:更加专注于游戏和各种活动。因此,当他们玩得正起劲的时候,让他们放下玩具或者停止游戏就变得格外地困难;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缺什么和想要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更加强烈的方式来抱怨;有时他们会隐瞒事实的真相来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是在欺骗,是错误的行为。

父母怎么办:

·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去结束游戏然后再做另一件事情。

·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不要对他的哭闹过于关注,也不要有明显不同于往常的反应。

·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和欺骗行为。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有这种行为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他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就贬低他,使他产生羞愧感。

5岁大的孩子

特点:他们能够领会父母具体的要求和规则了。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依据自己懵懂的道德意识去做事。

典型行为: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对方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已经能够懂得遵守规则,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但是,他会超越界限试探你,看看你有什么反应;虽然距离理想的目标还很远,但是与以前比较,孩子到了5岁就能够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的欲望不能够得到满足,他们也很少摔门、打人或者大哭一场了。

父母怎么办:

·拓宽孩子的视角。可以问孩子:“你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吗?”然后告诉孩子他这种行为给别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遵守行为准则。

·制定并尝试一种行为管理体系。比如,每天早上把画的三张笑脸贴在墙上,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就把笑脸变成苦脸,并注明犯规行为是什么。一旦3个笑脸都变成苦脸,他就要受到小小的惩罚了。如果一天下来哪怕还剩了一个笑脸,也要给孩子一些鼓励。

·设一些限制使孩子明白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比如告诉他:“给你3分钟的时间停止大哭小叫,否则你就得自己呆在房间里不允许玩玩具了。[!--empirenews.page--]

从4岁起对孩子严格一点

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他们在4岁以前还不了解规则和行为后果之间的联系。从4岁起,我们就可以加强纪律。

制定规则:对4岁及更大的孩子,我们可以针对他们最令人头疼的行为表现,诸如和小朋友打架啦,说话粗鲁无礼啦,制定一份规则清单。育儿专家建议,对于4~8岁的孩子可以制定不超过5条的规则。

确定违规的后果:父母要清清楚楚地写明,如果违反规则,将有怎样的后果,比如说短时期内不再享受某些“好处”。(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好处”,如出外游玩,请朋友上家里来,或者在临睡前看影碟。)一旦孩子违规时,立即贯彻行为后果。这个时候,无需警告,不用讨价还价,也没有第二次机会。如果小家伙认为有商量的余地,他们可就不大会把你的规则当真了。

做好反反复复重申规则的准备: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专家说:“在儿童这个年龄段,父母要想他们听话去做某事,或许得说上个百八十遍才行。”

规则要公平合理:我们要了解各年龄段的相应特点,以保持合理的期望。如果你4岁的儿子总是在饭桌旁坐不住,你就要知道,通常6岁的孩子会比4岁的时候更加能够“坐得住”,而等到8岁,他们的表现还会要好很多。

面对孩子违规的行为,父母的反应要言行一致,平静迅速:有些父母往往空发号令,光口头嚷着要怎么怎么样,譬如,“不准那样!”或者“叫你别干,我说话算话的!”但从来都不落实到真正的行动上。要记住老话——行动比言语更有力。

管教技巧:新约法三章

安心拒绝

如果孩子苦苦央求,呜呜抱怨,胡搅蛮缠,软磨硬泡,总让你禁不住心软——“就这一次吧”,你的孩子就会断定,当妈妈说“不”时,其实意味着“还有机会”。然而请记住,以长远的眼光看来,妥协是有害的。一旦说了“不”,就一定要坚持。

如果孩子求你买一件你不想给他的东西,譬如含暴力的电脑游戏,或者晚饭前吃的糖块,你得说“不”,然后解释为何拒绝他。一旦你给出了解释,就别再讨价还价,谈判协商,甚至放弃刚才的主张。你要做的只不过是设下规则。你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是父母,有些事情你说了算。

选择措辞

“公平”和“信用”这类词对孩子很管用,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例如,当6岁的儿子坚决不肯清理桌子时,你可以说:“大家都为打扫房间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儿,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对你5岁的女儿说:“你打算啥时候把玩具收好啊?”如果她说晚饭后会做,却没有执行,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没守信用!说好了要做的,现在要说到做到。”

另一个巧点子就是表示惊讶。当孩子胡闹时,父母往往会说:“又来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现出不解和惊讶——尽管这可能需要奥斯卡明星级的演技。你可以说“你最近表现好多了,我可真没想到你会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欢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这么做的。”

适可而止

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苛责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惩罚也不要过分。别老想着“该怎样才能教训教训这小子?”多想想怎样能帮助孩子达到你的期望。说到底,有效的纪律还是为孩子自己好:如果他现在对简单的规则——如“不打妹妹”或“说真话”——都置之不理,他怎么能学会在将来与人打交道时尊重朋友、坦诚待人?记住,纪律严明的目标不是权力与控制,而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家长要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效果好


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那家长应该怎样告诉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第七,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怎么办。不过也许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家长巧立规矩实用技巧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

孩子天生喜欢做决定的感觉。如果你能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给他决定的机会,他就会非常高兴。比如让他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早餐吃点什么等等。对于像打针吃药,上车出发这种事,你应当坚持立场;但如果他执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儿,或者阴天戴顶遮阳帽的话,你就忍一忍吧,既然你希望他自己做出选择,就把权力“下放”得彻底一点。

当你严厉地批评完孩子之后,别忘了安慰一下他

与他所犯的错误同样重要的,是你在“教训”他之后,别忘安慰安慰那个“受伤的小心灵”,告诉他尽管你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你依然爱他。

为了确保所定下的纪律得到切实执行,与惩罚同等重要的是随时发现他做得好的地方,并奖励他们。事实上,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保证遵守纪律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持续加深印象。你越是频繁地让孩子注意到纪律条例(通过表扬,偶尔惩罚),越能减少孩子“越轨”的可能。随时随地观察,用表扬来代替批评。把“不要”换个方式来表达,比如:“不可以打架”换成“你今天对小狗非常温柔!”

家园共育:用你的狠心和耐心轻松给娃立规矩


孩子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抢别人玩具,爱使小性子,毫无节制地看动画片,一整天都在玩手机……这是很多妈妈近来提问最多的问题,其实,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带孩子的人没有狠不下心来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家有熊孩子来说,肯定知道小捣蛋鬼到底有多气人。后来看了很多育儿书,又着重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才渐渐明白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当从困顿之中走出来时,才发现:教养孩子光有方法还是不够的,真正实施起来没有耐心和狠心的话,那所有的方法都不合适!

在美国的法律中是不允许打孩子的,所以美国的父母都有两样法宝:“Time Out”和“Time Limit”,也就是“独处”和“限时”。

听起来会比较抽象,那我们结合具体事例来阐述下它的有效之处!

关于看动画片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问题:

举例:

涵涵是两岁半之后才开始看动画片的,第一次看动画片她就迷上了《爱探险的朵拉》,刚开始看到规定时间时,妈妈要关掉,她就会哭闹。涵涵妈就采取断网措施,可是觉得这个方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涵涵妈想到了“Time Limit”对!限时!在她央求给她打开动画片时,就给她讲好,这次只准看一集,到时间妈妈就关掉好不好?她肯定是回答好的!但是到时间就哭着不同意了!

没办法,再哭再闹,涵涵妈都会关掉,若是狠不下心来,那所谓的“限时”根本就毫无意义。

当然在看电视之余还得配合相关书籍引导,比如《电视只看一小会儿》这种讲保护视力的书,告诉她为什么不能长时间看电视,图文并茂的危害展现在她眼前时,她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了!有了正确的认知,她就不再会犯类似错误!

现在每当时间一到,她自己就会说:“妈妈,我看完了,你关掉吧!我可不想戴个大瓶底!”不过这样主动的时候很少,毕竟孩子还小,需要我们监督,但是好在她不再哭闹!

心得体会:

所以,当孩子用哭闹来试探你的底线时,你一定要狠下心来,让他知道你的底线。既然规定了十分钟或者五分钟之后,不能再看,那就一定要遵守规定,不能只打雷不下雨,那就变成威胁了,这样威胁久了,孩子就知道根本不用理会你的规定了!

发脾气,扔东西,抢玩具,打人等问题:

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涵涵不愿意穿罩衣,但是她却用摔碗来反抗。涵涵妈直接把她抱到卧室,关上了门,她大哭了两分钟,涵涵妈开开门问她:“你知道错了吗?”她倒是很明白地答道:“妈妈我以后不摔碗了!”

其实涵涵妈采用的是计时隔离,即“Time Out”。但是她却用错了!因为晚上躺在床上,涵涵妈妈问涵涵:“妈妈把你关在卧室你害怕不害怕?”她答:“害怕!”我心里狠狠地抽了一下,但还是平静地问:“害怕什么呢?”她说:“大虫子!”

其实计时隔离其中有一条是要把孩子隔离到父母的视线之内,防止孩子心生恐惧,不然非但达不到效果,还容易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自以为卧室是她很熟悉的环境,应该不会恐惧,却忘记了曾经的一只小虫子吓到了胆小的她,原来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地对待,这就是考验做父母的细心程度了!

再后来计时隔离就换成了我们看得见的地方,给她坐在自己小板凳上,面壁2-3分钟。当然一开始她是不愿意坐到规定时间的,那就每次离开凳子,重新计时,哭也没用!她一遍遍地离开凳子,就一遍遍地将其抱在凳子上。她试探到你的底线了,就会乖乖地接受“惩罚”!

计时隔离的首要前提是家长的情绪始终平和,你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掉!

而发脾气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或者让他以为发脾气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家长切记“以暴制暴”,孩子就不会效仿你用暴力解决问题。

心得体会:

所以在进行计时隔离前你可以警告他,若是再犯,那就立马执行,并且在计时隔离后要把孩子抱起来,耐心分析他错在哪里?不能让他觉得妈妈是随便惩罚他的,而是要让他真正意识到错误所在,因有了正确的认知,而不再犯类似错误。

因此,当你有了正确的育儿方法时,一定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狠心,不然再完美的方法都解决不了你遇到的问题!

知道让孩子独立吃饭更有利,但是因为没有耐心觉得孩子吃饭慢,一次次忍不住又喂了他,每次都说最后一次喂了!

知道孩子玩手机太长不好,但是因为面对哭闹狠不下心,一次次地说最后十分钟!

知道孩子刁蛮任性脾气不好,想采用冷处理或者计时隔离,一次次地因为哭闹和没有继续下去的耐心而终止……

所以有时你需要的不是方法,而是狠心和耐心!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给孩子立规矩,“温和而坚定”有多难》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给幼儿讲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老师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
    2021-11-25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
    2020-08-04 阅读全文
  • 给学龄前孩子立“规矩”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宽...
    2022-01-03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效果好 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那家长应该怎样告诉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2021-04-02 阅读全文
  • 家长巧立规矩实用技巧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
    2021-04-08 阅读全文

提及来,规矩就是规则。我们的社会形态需要规则,要是没有规则,我们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是啥子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不给孩子订规矩,遭到杀害的不仅是教师,更殃及孩子本身。 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

2021-11-25 阅读全文

育儿知识:少给孩子“立规矩”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

2020-08-04 阅读全文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我们明白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给他一个宽...

2022-01-03 阅读全文

随着孩子的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家长也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那家长应该怎样告诉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做,这也就是所谓的规矩。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2021-04-02 阅读全文

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你的孩子马上就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你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

2021-04-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