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对孩子有益的科学表扬方式

发布时间:2021-01-27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孩子有益的科学表扬方式”,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该怎样正确地表扬孩子?什么时候该表扬,什么时候不该表扬呢?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被科学实验证明对孩子有益、有效的表扬方式吧。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策略

对幼儿(0-3岁),父母不必吝啬自己的表扬。父母通过表扬可以鼓励他们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增加其自信心和获得新技能的动力。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邀请了75个两岁的幼儿及其父母参与实验,记录下孩子试图去尝试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的时候父母的反应。一年之后,他们跟踪观察了这些幼儿,发现那些在一个任务上能坚持更长时间并解决难题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那些之前尝试有挑战性活动时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

孩子两岁以前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是开始形成“内在系统”(self-system)。所谓的“内在系统”,反应在孩子选择参与什么样的活动、他们如何应对活动中遇到的挑战和失败、他们采取的行为标准是什么、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是什么、他们对自身价值的感觉(overallsenseofself-worth)。

虽然对大孩子来说,处于被评判的地位总是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但于0-3岁的幼儿来说,其最初形成“内在系统”依赖于父母的评估(evaluation)与评判(judgment)。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表扬,鼓励孩子多探索并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孩子小的时候,只要得到父母的表扬,都会很受鼓舞(不管表扬的“质量”如何)。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们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变强,这时如果父母的表扬方式不正确,他们有可能不但不会被激励,反而会对父母表扬的动机产生怀疑,这时表扬的负面效果就开始显现了。

如何正确地表扬大孩子呢?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JenniferHenderlong和MarekR.Lepper梳理了过去30年关于“表扬”的文献,做了很好的总结。常爸在其文章的指引下,搜索到一些文献,做了一些归纳总结,供各位父母参考(下面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科学实验验证的,但因为相关心理学实验比较复杂,描述起来要占很大篇幅,所以只把结论摘录出来,对实验本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列举的相关参考文献)。

一、真实无虚,言之有物

表扬的内容要具体,表扬的态度要真诚。

Kanouse等研究人员指出,过度而宽泛的表扬,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自我批评、自我怀疑,甚至可能在将来故意表现不好来避免获得不符合其自我认知的表扬。比如说,“你最乖了!”这类表扬,可能会使孩子马上联想到自己不乖的一面(刚刚偷吃了饼干),觉得自己担不起这种表扬,以致于下次可能故意捣乱以避免获得言过其实的称赞。

此外,孩子可以感知到那种敷衍的、过于宽泛的表扬中的不真诚的态度,这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他可能会认为(或在潜意识里感觉)你不重视他,或者你的表扬只是变相地吩咐他去做事而已。

当然这样的问题可能不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身上,但是他的心智成长并不是有确定的时间轴给你去一一核对的,或许等你察觉到他能感受到你表扬的态度时,你错误的表扬方式早已对他造成了伤害。所以,表扬孩子的时候请一定要真诚。

二、描述而不评判

“你真是个慷慨大方的人。”这种评判式的表扬,会使孩子产生对别人评价的一种依赖性。但是如果换成描述性的“当你知道小明忘记带他的便当,你主动和他分享了自己的午餐。”的表达方式,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描述性的表扬能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假如你想孩子知道自己分享午餐对别人产生了影响,你可以说“快看小明,因为你和他分享你的午餐,他现在十分开心呢。”这比“我很为你骄傲,因为你很大方”要有效得多,因为这种描述性的表扬是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给予一个简单的评价。

描述性的表扬确实比评判式的表扬要难,并且表扬的过程要花更长的时间。但是描述性表扬有利于孩子成为一个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人。他们不会只是指望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相信自己以及自己做出的决定。

三、赞努力,不赞智商

“你真聪明!”是最常听到的表扬孩子的话,本意是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表扬方式。

表扬一个孩子的智力或天赋,本质是称赞一种固定的、孩子无法掌控的因素,心理学家称之为“固定心态”(fixedmindset)的表扬。这样的表扬会引起两个问题:

1)孩子会把所犯的错误当做失败。因为你往常的表扬告诉他成功就是因为他的智力或者天赋高,这两样他无法控制的能力会让他在失败的时候(比如考试成绩欠佳时)认为是自己缺少它们而造成的。在他的潜意识里,成功并不被当成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结果。

2)他们在之后的行事风格上会变得越发小心拘谨,变得不喜欢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会把事情搞砸而对不起自己“聪明”的名声。

正确的表扬应该是表扬努力,而非智力或天赋。

在孩子考试获得好成绩的时候,与其说“你真聪明,考得很好!”,不如说“你肯定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获得这么好的成绩,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因为后者表扬的是孩子可控的努力程度。这种表扬叫“成长心态”(growthmindset)的表扬。

超过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成长心态”家庭成长的孩子比在“固定心态”家庭长大的孩子要在学业成就方面更出色。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成长心态”家庭长大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有更积极的的心态。他们不会将错误视为是令人绝望的失败而是将错误当成问题去想办法解决。

四、独立表扬,勿对比表扬

乍一看,似乎表扬孩子优于同龄的小伙伴是一个很好的鼓励方式。研究也表明对比式的表扬确实能在一开始驱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对所赋予的任务的兴趣。

但是这种社交对比式的表扬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这种表扬所激发出孩子的动力是不持久,如果他的相对优势减弱或丢失,他就会失去对事物的兴趣,而且习惯了对比式表扬的孩子,很可能会变成输不起的人(poorloser)。

其次,孩子会认为脱颖而出是他本该追求的目的和结果,而忽略真正参与到某个活动中的过程。当他这么认为的时候,就已经缺失了对事物的好奇和兴趣,不是享受其中,而是急于昭告天下他是最棒的,充满了功利性。更糟糕的是,如果一直这样对比式地表扬孩子,他可能会渐渐开始回避挑战和学习的机会,怕遇到新事物,怕遇到未知的失败。

所以,表扬孩子切忌对比式表扬,而应该按前面所介绍的正确的表扬方式,独立地对孩子进行真诚、具体、描述性的表扬。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


傍晚时分,我家孩子坐在对面做作业。她 11 岁半,六年级。和孩子班上家长聊过做作业的事儿,极少数孩子不需要陪伴,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小学阶段还得陪伴,但陪伴的方式有讲究。孩子幼儿园阶段,我和孩子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留下一些隐患。待孩子上小学的最初两年,也没有及时抓孩子的日常习惯,导致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分心问题比较明显,如今也在和这个顽疾作斗争,但是日渐转好,效果明显。

做作业之前有“三问”

以前我们让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孩子管不住自己,她希望我能陪伴在她身边。后来我们就让她坐在餐桌上做作业,一旦发现小手上拿着玩具或零食,立刻就给她收走,课外书也收到一边,让她的四周清清爽爽。我们家的厨房是开放式的,和客厅连在一起,餐桌比较大,她坐在我对面,我工作用的电脑也放在餐桌上。她做作业,我工作或做家务,灯下一片宁静。我们吃过饭后也立刻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没有饭菜的踪影,变成了办公桌和书桌。这就避免了孩子依然停留在就餐时的松弛状态,而开始紧张起来,知道要用心对付作业了。

我们不愿意给孩子贴上“不专注”“自控力不强”的标签,我们想,我们的孩子大概就是需要更多一些的训练。事实上,只要耐心坚持训练,她就能慢慢变得专注。家长的信心、耐心是非常重要的。

训练的过程,是教会孩子方法,授人以渔的过程。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么做是有长远好处的,不要怕烦。

我们的训练方式是:当孩子放学时,一定和她聊几分钟,了解:

1. 今天各科作业的量有多少?

2. 各科作业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觉得难?你打算怎么下手搞定这个难点?

(后来这个问题也演变成:这科的作业是体力活儿还是脑力活儿——所谓体力活儿就是指类似抄写生词之类的,这种作业我们都让她放到精力不济的时候去做)

3. 今天计划先从哪一科开始做,为什么?比如精神好就从难点开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体力活儿”

不能只问“作业多吗?”

以前只是问一句“今天作业多吗?”是很不够的,不够专注的孩子往往会避重就轻,把麻烦的作业放在后面,而孩子觉得作业麻烦,是因为孩子没学会分解麻烦(好多大人都还不会呢,何况大脑处在发育中的孩子)。

比如 5 年级时,学校发了一本《国学》,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几首古诗,她当时最怕背诵,那怕什么我们就提前搞什么。我就专门指导她如何学会高效背诵古诗,比如教会她发现这首诗压什么韵,找出写景的关键字词,有时会找出配有画面的朗诵视频给她看,帮她理解这首诗在讲什么。

总之,帮她学会花几分钟掌握一首诗的几个特征,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多了,我经常会和她比赛谁背得快,当然我总会让着她。当时,周末首先安排时间背诵三首古诗,这样到了布置有背诵古诗作业的那天,她就一点都不害怕了,心情轻松,做作业就快。

我们陪伴孩子写作业,重点在帮孩子掌握方法,逐步强化自我管理,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孩子尝到掌握方法管好自己的事情的甜头后,慢慢就会主动和我们交流今天作业的难点,以及她自己是怎么思考这个难点的,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协助,哪些她自己能搞定。

如果老师布置了作文,她一般都会先思考要写什么,大致会写哪几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打开作业本的时候才去思考要写啥。到了6年级,她已经开始主动估算各项作业需要的时间,虽然还是会有偏差,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作业本签字不可马虎

等需要在作业本上签字时,我们都不马虎。爸爸检查数学作业,如果发现有错,不会直接告诉她哪一题有错,而是告诉她,这里面错了两道题,自己找,迫使她自己再次检查一遍自己的作业,强化检查的习惯。

到发现了错题后,接着和她讨论为什么会出错,是概念没理解,还是省略了必要的步骤。爸爸特别重视要求她具备一遍就做对的能力。每周会回顾本周作业的质量,比如为什么这一周数学作业甲+这么少,而甲-这么多?是粗心大意,写得不工整,还是其他原因?要求她下周必须扭转局面,要多争取作业的高质量,多得甲+。

最近数学测验,她得了99分,沮丧自己没得100分,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我们就告诉她,如果平时作业甲+较多,得100分的概率就高多了。这样她就会把作业质量和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会主动提升做作业的质量。

我负责检查语文作业和英语作业。语文作业我只看老师上次的打分,如果不是一百分,我就会仔细看错在哪里了。如果是一百分,我就不管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看法是,阅读是基础,我平时会花校多心思帮她物色课外读物,她的阅读量在班上可能排第一。

2岁前对智力有益的事


1.宝宝2到3个月大时,应停止给他叼奶嘴。如果宝宝3个月以后仍然叼奶嘴,则有可能对学习说话有影响。

2.宝宝3个月大时,开始让他独自睡婴儿床。如果你晚一些这么做,则较难让他适应独自睡小床。

3.在宝宝学会行走3到6个月以后,可把他放在大孩子玩的秋千上玩。一旦孩子学会了行走,他就有很好的“反应性平衡”能力,这就是说他能调节手臂的肌肉,保持平衡。但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秋千离地面的高度较低,并轻轻地推动秋千,以避免意外发生。

4.在宝宝5个月大之前,你如出门旅游,不必带上他。这个年龄的宝宝,你不在他身边,他不会想念你。在很多时候,如果你离开,5个月大的孩子要比一两岁的孩子更易感到愉快。你越早开始离开你的孩子,并告诉他你会回来,让他习惯被另一个人看养,那么以后他与你们分房睡将更容易。

5.当宝宝6个月内长第一颗牙齿时,带他去看牙医,最晚不要晚于他的周岁生日。

6.宝宝6个月大时,开始教他词汇、数字、颜色和形状,他的理解力没多久就会形成。用书本、有生命的东西,让宝宝对学习保持乐趣,告诉他香蕉是黄色的,皮球是圆的。与其用教学卡片,不如给他唱歌、讲故事、念儿歌。

7.当宝宝能坐起来并可以清楚地看到伙伴时,定期让他和另一个宝宝一起玩。宝宝对同伴的兴趣比人们所认为的大得多。在宝宝2到3个月大时,他们就能注意到对方。9到12个月大时,他们会互赠玩具,互相模仿对方。为了鼓励你的宝宝和其他宝宝建立良好的友谊,并尽可能避免他们互相打斗,你应该多准备一些玩具。

8.宝宝长到5到18个月时,可让他玩滑梯。宝宝学会行走,就有控制血管神经和适应身体姿势的能力。这使他能安全地在滑梯上滑下。

9.当宝宝能够平稳地坐着时,可给他玩骑坐玩具。有些孩子能很好地协调双脚,向前向后推动玩具;有些孩子能在你的推动下玩得很愉快。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就像镜子,能透射出外部的世界。父母的无疑是影响孩子的重要角色,无论你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慈爱的母亲,相信大家都一样无条件爱着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宽容、有人严格、有人给予其温情、有人激发其斗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称之为:教养方式

心理学上,家庭教养方式采用了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归类为:

民主型:父母能够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对子女的要求及时做出回应,同时也鼓励子女和自己交流;

专制型:父母操控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使孩子听命,享有权威。对子女有太多限制,缺少宽容;

溺爱型: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对子女“听之任之”;

漠不关心型:父母沉浸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忙于奔波,主要满足子女的物质条件,亲子之间缺乏沟通。

又有人把这些归类分为两大类: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

有意或无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总是伴随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不过我们自身却后知后觉,我们管教孩子的方式却早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被印上了某种烙印。这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孩子自己,经常听到其他人聊起他们父母:谁的父母很严厉,谁的父母很通情理之类。虽然不能严格把某一家庭教养方式归类到哪一种里面,但我们也很容易能从教科书中找到自己教育的身影,看看以下研究结果,或许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会有些启示和指导:

父母的教养方式只要是能体现对孩子的理解、情感温暖的教养,子女的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走向社会以后,也会更少的体验到社会孤独感。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能动性,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新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适应行为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反之,如果父母(尤其是父亲)采取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子女便会容易有敏感多疑、失落寡欢、偏执、高焦虑、敌对等情绪体验。而且,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孤僻、独来独往,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丧失自信,缺乏成功的体验,产生自我否定,而且还自卑易怒。极端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正常社会化,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压抑、自卑或者冷酷残暴。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一致,也是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心理学专家在儿童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调查中发现,不管何种教养方式,只要父母一致,子女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在父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多疑、自卑,容易产生不良行为或心理问题。

在与父母交流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发现父母教养不一致的现象:母亲严格同时父亲宽松,或者母亲宽松而父亲严格的现象皆有。其实,父亲、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和教养目标是一致的,但基本观点和侧重点不同。偏严格的一方倾向于孩子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让孩子懂得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希望孩子在实际行动中学会生活的道理;偏宽松的一方倾向于对孩子给予孩子更多体贴和宽容,采取放手更多一些;我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是否有充分的沟通。父母在交换彼此的教育观点和想法之后,一定也能协商出最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方案,最终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态度。

父母通过教养行为和态度向子女传达其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对于孩子,父亲母亲是他们的部分甚至全部世界。为人父母,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无可替代,那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养氛围我们义不容辞。在其中,父母始终保持教养一致,使孩子体验到既不被放纵,又不被过分要求,才能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

不同的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如何做到让早教对孩子有益无害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一直成为父母们笃信不移的“圣经”。于是,许多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开始了“上班”的节奏:拼音班、汉字班、算数班、绘画班等各种“兴趣班”填满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规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近年来,曝光频率颇高的“三年级效应”一词便是反面典型的体现。它指的是,一些孩子在上小学前就接受了小学课程的相关学习,一年级时因什么都会时常开小差,到了二年级因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逐渐落后,三年级时这样的孩子就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过早学习使大脑部分功能被“剪掉”

“三年级效应”的出现与家长过早关注学习化的学前教育有关。在这背后,是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普遍理解不深。家长对学前教育该学什么一头雾水,看似让孩子“先飞”,却最终落后下来。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廖丽英表示,对于学前幼儿来讲,培养好性格、好情感、好习惯,以及积极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和主动性、责任感等,是学前教育的真正本质。孩子“单一化开蒙”太早,容易造成儿童大脑使用片面、单一。美国心理专家托尼·琳达的大脑修剪理论指出,长期单一化的智力学习,会使那些不常使用和不常活动的大脑区域细胞被“修剪掉”,长此以往,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必受影响,还会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学前教育存在误区

教育学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然而,很多幼儿园在教学中多采用知识性的灌输,功利化的小红花评比,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虽然一些幼儿园游戏设施齐备,利用率却很低,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非常少。尤其一些教师在授课中存在潜意识的引导,让幼儿回答标准唯一的答案。还有类似拼音、汉字的学习,更让缺乏专业经验的幼教老师可能“误人子弟”。

学龄前该学什么

廖丽英认为,按照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学前阶段,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适宜锻炼,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鼓励与他人分享快乐等。提高对周围环境和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生活自理,如自己吃饭、背书包、做家务等。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不做危险的事。

2.学会阅读、倾听与表达。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让他初步形成阅读习惯,能积极地表达与交流。父母可以给幼儿讲故事,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

3.学会与他人相处。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培养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尊重理解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愿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4.形成探究意识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探究事物,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生活中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形成初步的科学与数学概念。

5.多感受、多表现艺术之美。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如果他对某种艺术形式非常感兴趣,可以考虑作为兴趣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方有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学前学习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识与技巧性的东西,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忽略了培养儿童的性格、人格,将最终影响孩子一生。

对3岁以上孩子最有效的管教方式


前些天,和几位好友聊天,一位妈妈感慨地说,现在教养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了,管了怕伤害,不管是溺爱,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做父母的究竟怎么做才是好呢?

如何自信地管教孩子,这可能是很多父母困惑,并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南的一个普适难题。

自信地管教,父母需要必要的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建立在控制和等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接纳和理解真实孩子的基础上,是父母应该履行的管教义务。

接纳和理解孩子,绝不意味着不讲规则,对孩子无所限制。溺爱不是真爱,溺爱是一种懒惰的养育行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需要让孩子逐渐理解并能够遵守相应的规则。好的规则其实可以给孩子带来自由,因为当孩子不知道行为边界在哪里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由行动,更可能是先试探边界。

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讲,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行为、不遵守必要规则、以及危险行为等,父母都需要更加自信、有效地履行管教责任。

如今的父母管教孩子为何多纠结

如果排除社会和家庭因素,仅考虑父母自身的阻碍,父母管教时纠结的原因通常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补偿心理: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经验,面对孩子时的补偿心理。

在父母缺少对自己内在觉察的情况下,容易在某些方面过度溺爱孩子。如果父母自己被管教过严,当自己有了孩子时,潜意识就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幼年的自己来养育。见不得孩子有负面情绪,容纳不了孩子的受挫体验等。

二是被各种育儿经限制:因为各种育儿知识或所谓的育儿标准动作,导致在管教时总担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最终导致发出的行为指令让人无法信服,没有效果。

比如,父母通过学习,了解到面对孩子某些行为的处理方法,然而,如果父母只是照本宣科,就可能在说话和行为时,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孩子一定能够觉察出来你的纠结和犹豫,从而让管教行为和语言失效甚至起反作用。因此,生活中常听纠结的父母说:“各种方法都试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没用。”

孩子需要父母明确、一致的管教

一日饭间,想起近日来与儿子的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忍不住好奇地问儿子:“儿子,你愿意换个妈妈吗?”。儿子看着我不解地说:“我不要换妈妈,我觉得你这样的妈妈就够了,我只要你这样的妈妈”。

话说的真有些小感动,继续问:“要不你先听听妈妈说的,想一想再做决定怎样?”儿子点点头,饶有兴趣地听我说:“我在想啊,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妈妈会不会很喜欢,比如,你想看奥特曼时就看,想不睡觉看一夜也可以,妈妈就想办法满足你;你要是想吃冰淇淋,我给你买好多好多,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觉得这样的妈妈怎么样?”

儿子听的过程美美地听着,完了说“不要,我不要这样的妈妈。”我问:“这样子的生活不好吗?”儿子认真地说:“如果我一直看动画片,我的眼睛会受到伤害,我实际上也想要睡觉的;如果一直吃冰淇淋,把肚子吃坏了,我会生病难受的”。

尽管只是我儿子的一个个案,但我相信童言无忌。由此看来,孩子不需要一个无限制满足的父母,适当限制也是爱,孩子看得见。

父母惯常的管教行为缺少理解与接纳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亲子斗争情境:

孩子:妈妈,我就要看动画片。(一集一集地不停地看)。

妈妈:不能再看了,再看会伤害你的眼睛。

孩子:就不吗?我就要看。哇哇哇~,我要用炮弹把你给炸飞了(四五岁的孩子体验到了语言的力量,会搜索最有杀伤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

此种情境,相信许多父母都经历过,通常我们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应对:

一是父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最终投降了,结果这个方法孩子通常会继续使用。父母常常会感觉焦虑,无计可施。

二是父母会选择坚持,但是是一种对立的坚持,“不行就是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是哭一天我也不会让看。父母的担忧是,我现在能管得了他,等他再大些,还能管得住吗?

三是父母给孩子讲道理,但是通常的道理往往会远离孩子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夸大看电视的恐怖后果,通过让孩子恐惧达成目的。

四是父母在发出指令前,就担心孩子不会停止看电视,对自己有效管教孩子缺少效能感。语言和行为常常会隐秘地不自觉地流露出讨好的信息。

......

以上的惯常方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孩子此时想要继续看电视的情绪和感受没有被接纳,父母只看到了行为,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人。此时的亲子关系不是相互信任的,管教效果自然会比较差。

父母如何自信地进行管教

如果能够先看到孩子这个人,然后再去纠正行为,不一定马上有效,但是,至少不会产生太大的对立情绪,而且会让父母在实施管教时更有信心。

上述举例中,妈妈面对孩子此时的行为,可以这样做试试看:

● 第一步:接纳情绪和感受,看到孩子这个人。

孩子,你现在特别想一直看这个有趣的动画片是吗?”(我们追连续剧看的感受还不是一样:同理心)。孩子通常会点头。“妈妈看到好看的电视也一样想继续看,妈妈懂。”(你说出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并且表示你有过同样的感受,能够理解)。“妈妈不让你继续看,你很生气是吗?”孩子通常都会点头。

● 第二步:坚持,信任的关系可以承载坚决。

信任关系下的坚持是温柔的坚持,这与著名的自体心理学派科胡特的那句:“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的前半句道理相同。

“但是,我是你的妈妈,我愿意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如果继续看得太久,你的眼睛还正在发育阶段,容易受到伤害,美丽的世界就看不清了。”此处可以结合孩子的理想,比如,想当黑猫警长,想当孙悟空等联系起来,如果注意保护眼睛,就更可能当黑猫警长,练出火眼金睛等。

和孩子可以经验到的理想结合起来,孩子此处的痛苦就变得有意义了,当痛苦有意义时,就变得可以忍受了。

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是你的妈妈,在你还不能管理自己看电视时间时,我会帮你管理,直到你能管理自己看电视时,我就会把管理权交给你。

如果孩子还继续哭,也允许他哭,可以跟孩子说:“如果哭一会能让你感觉舒服一些,你可以哭一会儿。”但语气一定是理解,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自信管教的关键在于父母内心和谐一致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不能理解,可以问孩子感觉怎么样。如果孩子表达不出来,大人可以尝试模仿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可能帮助我们去准确理解孩子的体验。有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孩子的感受,误导孩子去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

其次,温柔的前提是父母此时的内在状态要和谐。如果内心很愤怒焦虑,只是说着一些看似有理的或对的话,并没有容纳孩子的情绪,就不会有效果。如果把孩子抱在腿上,或坐在身旁,可能会比较有帮助,然后才是坚持。坚持的内容一定要自己相信,如果自己不相信,可能就难以有效。

事实上父母面对这种情境想要内在和谐并不容易,尤其对于忙碌的职业妈妈,通常在面对孩子时更容易被磨掉耐心。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看到孩子的内心情绪和感受,就更可能容纳孩子的情绪,实施有效的管教。

最后,以上的示例也只是从一般意义上帮助理解温柔的坚持,具体操作层面上一定要根据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父母状态进行创造。

事实上,每个亲子互动的行为背后,或清晰或模糊,都有父母自己的一套理念。对于每位父母而言,好的育儿理念是:你理解并能够纳入到你的理念之中,对于你而言就可能是好的理念,因为你能灵活使用并创造自己的方法。否则,在亲子互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很分裂和纠结,这种分裂的感觉很容易摧毁做父母的信心。

喜欢《对孩子有益的科学表扬方式》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三趣”教育对孩子身心皆有益 所谓中小学生负担,不仅有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家长及社会施加给他们的精神负担。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健康活泼,家庭欢声笑语,生活幸福愉快,你就应有意识或无形中给予孩子“三趣”教育。 玩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21-04-02 阅读全文
  • 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今天在孩子们画完画后,我发现有几个孩子的画画的特好,就表扬了他们几个。结果另外有几个孩子听后纷纷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们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我,我真不忍心伤害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确实,表扬是无疆界也无...
    2020-12-09 阅读全文
  • 科学方式识字对孩子有什么益处 导读:幼儿接触文字的时间越早,其日后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就会越强。幼儿通过识字阅读培养起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较为高效地处理各类问题。 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引导...
    2021-10-25 阅读全文
  • 及时对孩子进行表扬 区域活动又开始了,今天我们要求孩子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小猪,峥峥选来选去拿了一个土豆作为小猪胖胖的身体,可身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我就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他选了一张黄色的彩纸来做小猪的鼻子等各部...
    2021-12-21 阅读全文
  • 换种方式对孩子 换种方式对孩子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幼儿园韦海霞 午睡时间静如夜,宝贝淘气闹得欢。园内妈妈想办法,乖宝安然入梦乡。——题记 每天中午午睡时,总有些调皮的宝贝不喜欢睡觉。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一会儿...
    2021-05-12 阅读全文

所谓中小学生负担,不仅有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有家长及社会施加给他们的精神负担。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健康活泼,家庭欢声笑语,生活幸福愉快,你就应有意识或无形中给予孩子“三趣”教育。 玩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21-04-02 阅读全文

今天在孩子们画完画后,我发现有几个孩子的画画的特好,就表扬了他们几个。结果另外有几个孩子听后纷纷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们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我,我真不忍心伤害他们中的任何一位。 确实,表扬是无疆界也无...

2020-12-09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接触文字的时间越早,其日后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就会越强。幼儿通过识字阅读培养起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较为高效地处理各类问题。 根据幼儿个人的实际情况,引导...

2021-10-25 阅读全文

区域活动又开始了,今天我们要求孩子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小猪,峥峥选来选去拿了一个土豆作为小猪胖胖的身体,可身上什么也没有,怎么办呢?我就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他选了一张黄色的彩纸来做小猪的鼻子等各部...

2021-12-21 阅读全文

换种方式对孩子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幼儿园韦海霞 午睡时间静如夜,宝贝淘气闹得欢。园内妈妈想办法,乖宝安然入梦乡。——题记 每天中午午睡时,总有些调皮的宝贝不喜欢睡觉。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一会儿...

2021-05-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