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作总结奋斗的话。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更需要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促进老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一篇教育笔记应该从哪些方面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由游戏引出的话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们进入中班后真的是长大了,学会了很多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在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他们会运用到已有的生活经验。今天,我要到娃娃家做客,刚一“进门”,就有杯茶送到我的手上,我的心里暖洋洋的。找个位子坐下后,我开始观察孩子们的活动,我看见孩子们做菜的时候很着急,不小心就会撒到地上,孩子们会将掉到地上的捡回盘子里。不一会他们把做好的菜送到了我面前。于是,我假装吃了几口菜,就叫肚子疼。孩子们在一旁着急地说:“吃坏肚子了。”我说:“我疼地很厉害。”丁丁说:“是吃这些菜吃坏了吗?”擎擎说:“这可怎么办呢?顾老师,去找董老师看看吧?”我说:“家里又乱又脏,还有人把掉在地上的菜没有洗过就给我吃了,所以我才会肚子疼的。”孩子们仿佛受到了启发,大家争着把家里整理了一番,又提出要带我去医院看病。
中班时期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角色意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玩具摆弄上,在游戏中有了自己的想法。从孩子们招待客人、给客人服药,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活动中的语言交流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但是幼儿往往会因为游戏角色的投入忘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整理等。因此,当幼儿把地上的菜捡起来又给我吃的时候,我抓住了这个教育的契机,用“肚子疼”的言行暗示幼儿的行为,并在这种角色扮演中,支持了幼儿游戏的发展。同时我在区域活动分享时把此问题提出来,引导幼儿讨论“掉在地上的饭菜能不能吃”,孩子们在讨论中了解到,掉在地上的饭菜不能吃的道理。从游戏延伸到对现实的教育,只要教师有心其实时时处处是教育。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由“沙发”引出的思考
通过一个上午的制作家具活动后,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集幼儿智慧且精致的家具作品。看:晶晶、姚瑶、陈乘风合作的“衣柜”;小意、章会凌合作的“电视机”;王思奇、叶文睿、龚梁合作的“床”,都是有模有样的。当我看到威威独自制作的“沙发”时,我皱起了眉头,不禁冒出了火:怎么那么难看的“沙发”,只见“沙发”上用剪刀戳了许多小洞,象个蜂窝```!
但我还是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并问威威:“你怎么回想到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呢?”
威威却自豪地向我介绍了他的杰作:“我家里的沙发上面有许多个纽扣,我觉得这样的沙发很漂亮,所以就把沙发做成这个样子的``````!”
噢!我恍然大悟,原来威威的灵感来自他的生活经验!
幼儿所表现、所表达的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中事物敏锐观察以及对自己的亲身感受!虽然,这样的“沙发”并不美,但难道只有完成一件“美”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吗?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哈欠泪”故事会——一个“哈欠”引出的一个有趣的话题
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在开心地进行着自主活动,我也愉快地加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聊天。玩得正兴起,我却忍不住打了个哈欠,眼眶酸酸顺势泪水充满了眼睛,我赶紧取出纸巾来掩饰这不雅的一幕。
“咦?老师你怎么哭啦?”细心的鑫鑫急忙问道。“老师没有哭呀。”“没有哭,怎么要用纸擦眼泪?”我们俩的谈话引来了许多好奇孩子的关注,瞬间周围围了个水泄不通探个究竟。我心想:这个话题既然这么有趣,为何不抓住这个机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关于流眼泪的问题呢。
于是,我便问道:“孩子们,谁能说说看老师为什么会流眼泪?”“我看见啦!老师刚才打了哈欠,所以就流眼泪了。”“小快嘴”熙熙兴奋地说道。“小眼睛真亮,你观察得真仔细,那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打哈欠吗?”我又顺着话题继续问。“老师眼睛酸了,所以就打哈欠了。”诗诗接着说,“老师晚上没有休息好,今天累了就会打哈欠。”瑞瑞很懂地样子说道。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气氛十分热闹。我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孩子们说得很好,都非常有道理,那老师刚才的眼泪应该叫什么名字呢?”“哈欠泪咯。”平时不言不语的睿睿小声地答道。虽然声音很轻,但我却听得非常清楚,我也为她大胆的动脑筋感到高兴。“这个名字起得老师很喜欢。我们就叫它“哈欠泪”。那你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还会流泪呢?”孩子们于是又热烈地讨论起来。孩子们根据平日里的生活经验积累,说出了其他许多形象而有趣的眼泪:吃辣椒时会辣出眼泪,生病时不舒服的眼泪,离开家人时伤心的眼泪,受到委屈时难过的眼泪,开心大笑时高兴的眼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打心底感到欣慰。“真没想到大家知道这么多眼泪的种类。那你们喜欢哪种眼泪?又不喜欢哪种眼泪?为什么呢?”孩子们听到问题后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我在旁边细心的倾听着。在孩子们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渐渐明白了消极的眼泪是不让人欢迎的,在讨论中也尝试学习如何减少那些令人不愉快的眼泪,例如:在自主活动时大家和睦相处,做游戏玩玩具时互相谦让,生病不舒服也要勇敢坚强,离开家人独自一个人也不害怕……这样就可以让消极不开心的眼泪消失。
一个“哈欠”引出的一个有趣的话题,让我也进一步理解了《指南》精神中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深刻意义。正所谓,“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学会细心观察,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将其放大,“教育无痕”的价值将时刻伴随左右。
由垃圾引出的幼儿园环保2020教育活动
//《由垃圾引发的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
故事起源
近一段时间,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对自己用过的物品和废弃物不愿意整理,经常是由保育员老师收拾。看到这种情况,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讨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怎样?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承认扔了垃圾,也感觉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很不舒服,于是用了很长时间把活动室整理好了。
(评析:幼儿不愿意收拾活动区,是他们在共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一方面增加了保育员老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贵的是,教师能深入挖掘这一问题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让幼儿通过对脏乱环境的真实体验,自觉地去爱护环境。)
在这次讨论结束以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垃圾”这个词用得很多,他们不管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就说“这是垃圾,应该扔掉”,有的时候还把一些仍然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扔掉。对此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这些他们扔掉的东西捡回来,在活动区制作成一些楼房、汽车什么的。孩子们看到我的做法也效仿起来,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纸筒娃娃、花瓶、飞盘等。这时候孩子们感到了迷茫:这些不是我们认为没用、要扔掉的东西吗?怎么又变得有用了呢?到底什么是垃圾呢?为此,我们又一次展开了讨论。
(评析:有时教育活动并不一定要依靠教师的语言去推动,教师的行为同样可以促进活动的开展。当教师的行为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及认识上的冲突时,他们就容易去思考,去探究,关于“垃圾”的活动也就由此逐渐扩展开来。)
上篇:什么是垃圾?
多数孩子都说我们班里有许多垃圾,雨航反对:“那不是垃圾,是废旧材料,做东西用的。”刘迪说:“废旧材料就是垃圾,因为它是不要的。”雨航又说:“为什么不要?这些都是我们从家里带来的。”王赫也说:“这些都是有用的,能做很多玩具呢。”
那到底什么是垃圾?
“苹果皮和核是垃圾。”
“废纸是垃圾。”
“喝过的酸奶盒是垃圾。”
“青菜切掉的部分是垃圾。”
是不是垃圾?怎么进行判断呢?
“不要的东西、没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怎么来确定这个东西要还是不要,有用还是没用?
刘迪说:“扔进垃圾筐就是不要的。”王赫反驳说:“那些牙膏盒,还有一些纸盒都是爸爸妈妈要扔掉的,可是我们拣回来就能做很多东西。扔掉的能算是垃圾吗?”几个孩子围绕这个问题争论起来。看到孩子们这种互相辩驳的认真劲儿,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说:“我们整理一下教室,把你认为没人要的垃圾找出来,把认为有用的东西做成你想做的东西,布置在墙上。这样大家就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垃圾,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再利用了。”
(评析:到底什么是毫无用处的垃极、什么是可以利用的废旧物品,幼儿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即使是成人也不容易说清楚。教师用环环相扣的提问试图引导幼儿区分概念,其实,让幼儿体验到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相互辩论,比让幼儿知道它们的科学定义更重要。)
活动结束后,我想,在孩子们对垃圾有了很多真实的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教育的契机,达到《纲要》上所规定的“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初步的环保意识”的目标。于是,我对活动进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了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
(评析:活动的进展来自于幼儿兴趣与教师支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推动活动开展时,必须明确该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同时要对这个活动的发展前景提出一定的设想。)
中篇:垃圾的旅行
活动区的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整理好了自己用过的物品;垃圾筐装满了垃圾。我边收拾边自言自语道:“这些垃圾都装满了,应该把它们放到什么地方去?”几个和我一起收拾的幼儿说:“应该倒到垃圾车里,小动物园旁边就有垃圾车。”于是,大家提着垃圾来到了垃圾车旁。这时候正赶上保洁工准备推走车。孩子们马上跑过去问:“叔叔,您把垃圾倒哪里去?”叔叔说:“垃圾站。”“垃圾站是什么?”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其实这正是我设计的活动一“垃圾的旅行”所要回答的问题。
大家随着叔叔来到了幼儿园门口的垃圾站。孩子们边看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边思考这个垃圾站怎么没有那么多垃圾。对于垃圾回收、再利用,我也不太了解,于是我请孩子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
星期四,大家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东西。许多孩子都说垃圾只能送到垃圾场,而雨航却说垃圾可以回收。我说:“我看了刘迪妈妈从网上查找来的资料,这里还有许多书,大家可以分组研究一下。”于是,一部分孩子和保育员老师一起看书,一部分孩子听我介绍刘迪妈妈拿来的资料。由于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内容很新鲜,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很投入。我的介绍结束以后,大家又来到了看书组。见我们加入进来,看书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给我们做起了介绍,垃圾产生、回收、再利用的全部过程,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听着、看着,王赫突然说:“从书里就能知道我们想知道的事情,真不错。”刘迪说:“从网上也能知道。我妈妈就是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刘迪这么一说,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好像不太相信。我说:“是呀,许多我们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就可以从书上找到,或者就像刘迪妈妈那样上网。”为了让看书组的孩子也能体验到网络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快捷、丰富,我鼓励与我一组的幼儿也把网上查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交流中,两组幼儿都很高兴,于是,我又趁机提出了“如果我们还想知道更多的东西,到哪儿去查”的问题。
(评析:相互的交流使幼儿切实地认识到了获取信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渠道,并萌发了亲自试一试的愿望。于是,教师抓住了培养幼儿获取信息能力的大好时机,有目的地提出了新要求。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愿望,又使幼儿的研究活动从关注内容拓展到了关注方法。)
星期一,孩子们带来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从图书馆复印的,有的是从网上查到的,有的是家长帮助摘抄的,这些材料中有许多我从不知道的东西,像垃圾的四种处理方法、我们国家采用土埋法的原因、国外垃圾的处理、人们为垃圾做出的贡献等等。我们把这些材料布置在墙壁上,让大家分享。
(评析:孩予们的这种学习不仅是主动的,而且是多种渠道的。从学习方式来说这其实是研究性学习。)
孩子们急于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其他人,我就顺势引导:“我们知道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也向幼儿园发出了倡议,是不是还应该让更多的人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孩子们听了之后都积极地响应。
下篇:社会实践-环保宣传
宣传什么呢?孩子在议论:
“垃圾分类。”“保丽龙可以回收。”“废旧电池不要乱扔。”
“宣传大家不知道的事情。"老师概括了一下。
“什么是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刘迪问。
“我们可以先去调查呀。”老师又引导了一下。
(评析:学会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当幼儿想当然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幼儿选择最佳方案。)
调查这个词对孩子们来说有些陌生。我解释道,我们可以到人比较多的地方;向他们提出你的问题,看看这个问题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不知道,然后再确定宣传的内容。
调查什么?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在这方面毫无经验,于是我说,假如是我,我会问您知道电池会污染环境吗?孩子们听到我这样问,一下子就说开了。
(评析:提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它常要幼儿对原有经验进行整理,并通过过推理,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选择和价位利断。确定调查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幼儿认知发展的过程。)
“您知道保丽龙能回收吗?您用完的快餐盒放在哪里?”
“废旧报纸能回收吗?您家的报纸怎样处理?”
“您知道旧报纸可以变成再生纸吗?您用过吗?”
这时,许多孩子要求马上就去调查。我想,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进行调查,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也应该让他们养成做事前充分准备的习惯,因此,我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而是进一步问到:“我们到什么地方去调查?怎样记录?每个人要调查几个人?”
(评析: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着活动的展开。这样做更有利于幼儿学会有效的工作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讨论之后,调查的地点确定在就近的北海公园。另外,大家还研究了“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应该怎样问”,最后的结论是大家可以有不同的问题,但是每个人必须问同样的问题,这样记录才能有效。至于记录表,大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初步设计出记录表之后,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最后每个人都制作了一张非常好的记录表。
(评析:幼儿的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在兴趣的取动下,他们除了兴奋还会显得盲目,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把握方向,以免因简单、轻率的决定而使活动流于形式,使幼儿丧失更多、更有价值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刚一进公园,孩子们就兴奋起来。听我简单地提了几点要求之后,他们就各自寻找自己的调查对象去了。
王赫一进门就找到一位老奶奶,并客气地说:“奶奶,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想问您个问题行吗?”老奶奶同意之后,王赫接着问:“保丽龙可以回收吗?”老奶奶说:“不知道什么是保丽龙?”王赫告诉她:“保丽龙就是我们用的快餐盒。”奶奶回答了问题,他很高兴地记录着。过了一会,王赫又与另一位老奶奶交谈起来,样子很是亲热。就这样,边走边问,活动结束时他一共调查了15人。
颜熙是个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但是今天的表现.让我吃惊。最初我想鼓励她和其他小朋友合作以降低活动的难度。没想到她愿意自己行动。活动结束时,她也采访了十几个人。
(评析:老师有时要不断在活动中观察、了解、认识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该看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一活动中,实地调查前,教师对孩子的一系列支持行为,激发了孩子的潜力,使得孩子做得比其自然发展要好。)
调查活动结束了。在回去的路上,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此时孩子们似乎不太关心自己调查的结果,而更注意活动的形式给他们带来的感受,比如怎么能问到更多的人、怎么能记录得清楚、游人是怎么评价的。
(评析:表面上看,幼儿此时的关注点似乎已经偏离了此次活动的目的—了解游人对环保的认识情况,但实际上是更接近了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发展幼儿运用简单的方法获取必要信息的能力。幼儿的感受与交流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关注调查的方法与技巧,探究意识与能力也正在提高。)
回到幼儿园,我请大家对调查结果做了初步整理。经过简单统计,孩子们对“什么样的问题知道的人多、什么样的问题知道的人少、还有哪些问题大家不知道”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比如,“电池会污染环境吗?”“报纸可以回收吗?”知道的人很多,“北京周边有多少座垃圾山?”没有人知道。经过初步分析,孩子们发现自己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游人都知道。
对调查活动做了简单的分析之后,大家就“哪些问题游人可能不知道”进行了一次讨论,并建议再去调查一次,以期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我想,本次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调查结果的精确性,而是要将调查作为一种手段介绍给孩子们,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同时为下面的宣传活动做必要的准备。
而且,通过这次调查,孩子们对“什么样的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大家不知道”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调查。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孩子们愉快地认同了我的观点,于是,我们很快就明确了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的内容:把我们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告诉大家。
(评析:在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发挥好主导作用,不仅要仔细研究幼儿,还要认真研究活动进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判断其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围绕活动的主线选择对幼儿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
孩子们提议把自己想说的画成一幅幅宣传画,贴到公园的墙上,让大家来看。“但是,乱贴宣传画不但是在破坏环境,而且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也是不合法的。”我向孩子们作了解释。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便否定了张贴宣传画的主张,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画宣传画的想法。怎么办?最后,孩子们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这些画送给游人,让他们带回去宣传,同样可以一传十、十传百,起到宣传的作用。孩子们的执著令我感动。我鼓励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从各方面提供了帮助。孩子们有了老师的支持,很快就完成了作品,并一一讲给我听,我成了第一个接受宣传的人。
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后,大家又一次来到了北海公园。这一次,孩子们是带着希望和成功的心情来的。活动开始了,只见他们快速走到游人跟前,举着自己的作品做介绍,游人们认真地倾听着。在一些孩子们为自己的成功兴奋的时侯,也有孩子的宣传画始终没有送出去。于是,活动结束的时候我问:“陶老师还没有宣传画呢,可以送给我吗?”他们一听说有人主动索要他们的作品,很兴奋,忘却了刚才的失落。我被所有的孩子感染着,向每一个孩子祝贺着。
(评析:培养孩子是全社会的责任。当幼儿被激发起关心社会的热情时,我们必须用同样的热情关爱他们,令他们感受到自己行为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这种感受的获得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强化,使他们更乐于关注自身之外的人与事,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孩子们的兴奋延续到新年。我和孩子们一起举办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新年汇报活动。汇报那天,孩子们请家长观看了我们共同设计的
由“小肥肉”想到……
一天午餐时,我正在给小朋友盛饭菜。今天,孩子们吃的是红烧粒肉和番茄蛋汤。盛到饭菜的小朋友开始吃饭了,红烧粒肉孩子们都很喜欢,看他们吃得可香了。这时,只听见恒恒大叫:“老师,你看呀,他把这些肉都扔在我的碗里,我回头一看,只见轩轩把自己碗里的一些小肥肉都放在了恒恒的碗里,见我来了,他低下了头。我问道:“你怎么能把肥肉放到别人的碗里呢?”他摇着头对我说:“老师,我要吃瘦肉,不要吃肥肉。”我忙问:“那肥肉给谁吃呢?”轩轩不情愿的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旁边的恒恒说:“在家都是我爸爸吃肥肉的。”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搭积木时为争抢一块积木而面红耳赤、吃水果时总是先挑大的、排队时总想着插队……。追究其原因,可能是平时家长在家中过于溺爱。有些家长会把对孩子的爱狭义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可能有的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作为成人的我们应注意与孩子多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并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的教育孩子。让幼儿学会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谦让等良好的品质。
作为教师的我们关心幼儿还不够,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明确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能感受关心并学会关心的人,而并不是一味地接受关心,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从而让幼儿在“关心”与“被关心”中健康成长!
由吃包子引发的
在小班就餐时,我发现幼儿不知为何,对吃包子没什么兴趣。总有少数孩子不爱吃,光拿着玩剩下许多。面对此现状,我很着急,我过去问他们:“为何不爱吃?”他们说:“包子太大,想吃自己包的包子。”于是,我联系了伙房工作人员,想让幼儿自己动手来包包子。
又到了吃包子的时间了,我陪同孩子们来到伙房,先让孩子们停火方师傅们的讲解,而后自己联系这包,并且让每个幼儿报的做上记号,孩子们的销售各个都比较灵巧,经过不足一上午的时间,一个个五花式样的包子呈现与我们面前。下一步等待着蒸包开龙,当开笼后,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抢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到他们个个吃的特别想,我心里好兴奋。
由此我想: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孩子的食欲,何乐而不为呢?从此我吃包子的时间总是让幼儿自己包。
孩子们所为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和感受,也有选择的自由。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进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还会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想法,我清醒这次读懂的孩子,理解了孩子,也让我体会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
好听的话
一日,我跟孩子们正在洗手,司亚峰对我说:“媛媛老师的头发真好看”紧接着,站在我身旁的可意说:“媛媛老师长的好看,头发也漂亮”随后,另外一边的孙鑫昱说:“媛媛老师哪都好看,你们不觉得么?”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觉得孩子们的嘴巴是越来越甜了,不过听的我心里真是美滋滋的,我想这些好听的话不应该只说给我听,应该分享给更多的人……今天,我就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叫“我来夸夸你”,不说不愉快的事情,不说对方的缺点,就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放大它,夸夸它,孩子们先举我为例,“媛媛老师很漂亮”、“媛媛老师心灵美”等等,把我夸的都快飘起来了……随后,我轮流请了几个小朋友,让其他孩子也来夸夸他们,别说,孩子们说的可起劲儿了,“他像男子汉”、“他个子高”、“他力气大”、“他长的精神”、“他爱劳动”、“她非常可爱”……等等,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和夸奖,这些孩子们甚至有些不好意思,我随机采访了他们,他们说听到别人说这些好听的话夸自己,他们都非常开心!原来,好听的话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平日里有很多孩子间的争吵,告状,你推我抢……通过这次一个很小的环节,孩子们似乎对这些好听的话产生了兴趣,突然发现,原来和别人相处说好听的话更容易解决问题,也更容易让别人喜欢自己了……自由活动的时候,司亚峰过来找我,说“媛媛老师,什么都比不上你漂亮”其实,在媛媛老师心里,什么都比不了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
观察记录:由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观察中引发的点滴思考
游戏观察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培训学习,让我更深入理解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立足幼儿,并从幼儿出发,去思考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的问题。而游戏则是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就像“指南”解读中提到的三句话:游戏反映发展,游戏巩固发展,游戏促进发展。
俗话说,学有所图,学有所用,在“指南”的引领指导下我加强了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走进幼儿游戏天地,去进一步地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行为表现,推进幼儿的自我发展。
幼儿游戏实录:(新开设的童童诊所场景)
观察目的:1、观察幼儿对诊所器械材料的操作使用经验情况。
2、观察幼儿在童童诊所里的最初自主游戏的状态。
快乐的游戏开始了………
片段一:李昂小朋友今天早早来到班级,并且今天一大早来竟然没有哭,他已一进活动室就来到童童诊所里,一看到墙上的的刻度和数字就问道:“俞老师,这里怎么有数字呀?”老师答道:“对啊,这里是量身高,称体重的呀。”然后他把童童诊所里的医用器械材料逐个翻了一下,摆弄弄一下,又放好了。见他又拿起笔在手心里压了压,就好像在用压舌板,于是我提醒他:“李昂,压舌板在这里。”他就拿起盒子里的压舌板在喜羊羊的嘴巴上压了压。完后他又自己给自己吊盐水,用右手把针头按在自己的左手背上。董蕊小朋友一到就从娃娃家抱来娃娃来看病,毛轩慈用听诊器给娃娃的肚子和背上都听了听,没说什么就让李昂护士给娃娃打针,董蕊说:“要用小的针。”李昂应答道:“娃娃生的比较严重,要大一点。”随后在娃娃的屁股上用力扎了一针,他就大声招呼说我下班了,就离开了。。。。。
片段二:张奕阳给高子航挂盐水,只见他很认真的看了看高子航的手,然后拍了拍,用胶贴把盐水的针头固定在了手背上,就和真的挂盐水一摸一样。张奕阳又给娃娃挂盐水,忙乎了一会儿,他喊道:“俞老师,娃娃挂盐水翘掉了。”老师一听,很诧异,问:“什么翘掉呀?”我也很诧异,但当我看到他用胶贴在娃娃手上固定不上时,嘴里就念叨:“翘掉了。”我才明白,原来他的意思是胶贴粘不上去,然后他就把针头用胶贴固定在了娃娃的脚上。
幼儿行为分析:
以上两个片段可以看出,两位幼儿的游戏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李昂对娃娃医院起初是挺有兴趣的,并且对娃娃医院里的材料充满好奇。但一旦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他就没兴趣再玩下去了。这是小班幼儿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好奇心强,但又仅仅满足于器械的操作。这时,我认为,老师可以启发幼儿发展游戏情节,如娃娃头摔破了,需要包扎伤口等,让幼儿能有兴趣地深入玩下去。
对于张奕阳小朋友,因为他心脏先天不好,经常去医院就珍,对挂盐水经验比其他小朋友更丰富,所以他能做得很到位,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了游戏中。另外幼儿在游戏中带入了生活化的语言,不能片面理解,通过观察才知道其真正的含义,老师也应告诉他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
案例引发思考:
1、游戏水平的表现:小班的幼儿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缺乏所致,幼儿的游戏水平不高,角色任务不明确,游戏情节简单,处于独立游戏状态,力所能及地进行活动,每个孩子都在他们的水平上玩,他们不会选择难度高于自己能力的活动内容,因此大多数小班幼儿只是打针和挂盐水的经验再现,而且很多的材料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进一步游戏产生一定的影响。
2、游戏中观察分析:角色游戏是观察孩子的窗口,观察分析孩子的游戏,也是组织领导好游戏的重要一环,只有观察的仔细,教师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让他们玩得自由开心又遵守规则。我们要注意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玩、独立地玩,还是模仿别人、跟别人玩;能和同伴进行交往吗?能不能有礼貌地招待客人?角色意识、角色间的关系、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等等都是我们教师所必需观察的。观察时,还要有耐心,要善于分析,同时要尊重孩子的认识特点、孩子的情感特点去分析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
3、游戏中介入指导:“指南”中提到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本质,根据幼儿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活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表现淋漓尽致.。因此教师从不同有幼儿个体出发所进行的游戏指导也将是有差异的。教师的介入应该适时适宜,不要把生活中的惯例强加给幼儿,如硬是规定医生该做什么,什么才是护士做的,不仅抹杀了幼儿自主的游戏权利,而且还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愿望与兴趣,让孩子不知所措,阻碍幼儿在游戏中的再现、想象与创造能力。教师应作为伙伴的身份介入游戏,支持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提供相关的信息经验,解决问题,发展丰富的游戏情节。让幼儿扮演角色,体会游戏的快乐。
4、游戏资源巧利用:面对上述幼儿的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因为有幼儿家长是医生,可以请家长给幼儿讲解一些卫生常识。指导幼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身体及给予幼儿一些基本的关于医院的经验,如知道医生给病人包扎伤口的基本步骤等。
由系鞋带想到的
沈建新最近穿了一双新鞋子,可鞋带总是容易松开。
今天中午,鞋带又系不上了,他便坐在那儿等老师来帮忙。
一旁的邱紫瑞看见了,蹲下身主动帮沈建新系鞋带。
沈建新立刻伸出一只脚去,很享受的样子,还和身边的小朋友说笑起来。
一只鞋带系完了,沈建新又伸出了另一只脚。
等两只鞋带都系好了,沈建新立即跑开了,这时,邱紫瑞还没站起身来呢。
邱紫瑞是个热心肠的孩子,动手能力也很强。
平时总是积极地帮助身边的小伙伴。
自从沈建新穿上这双新鞋之后,邱紫瑞已经帮他系过几次了。
可是沈建新一次都没有说过“谢谢”,反而觉得心安理得,觉得别人给予他帮助是应该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平时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小朋友们之间要互相帮助,一味地表扬乐于助人的孩子,对接受帮助的孩子的心态却关注得不够,使得这些孩子乐于享受而无动于衷,他们没有无助时的烦恼也没有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后产生感激之情,更体会不到主动助人的快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抱有这样的想法,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教会孩子感恩和爱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我们是该调整一下思路了。
喜欢《由游戏引出的话题》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总结奋斗的话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