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校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离不开这两个大家庭!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越高的孩子,家长越要小心!为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蒋勋先生是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蒋先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第一个美学老师,感谢儿时母亲的陪伴,以及那些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今天分享他《生活十讲》的一篇关于孩子的美育文章,在他看来,给孩子提供最美好的文学、电影、音乐等,就是给孩子扎根生活土壤的机会,也许在未来就会帮他们找到人生的解答,做个真正快乐和知足的人。
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为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些现象会使人怀疑,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现问题?
我个人觉得,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产生这些现象,错愕吗?我一点也不觉得。
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有,在我那一个年代就开始发生。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譬如我从事艺术工作,关心的是创作力,关心人性的美,我在不同的学校教过,从联考分数最低的学校到联考分数最高的学校。以我所教授的科系而言,我不觉得这些学校之间有太大的差别。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可是专门会考试的学生呢?往往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九九八年发生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女孩子因为和另一个女孩子与同一个男友交往,在慌张之际,就把化学方面的专长用出来,她调出了“王水”,犯下谋杀案。我们可以说,她的专业知识分数非常高,但她在道德跟情感处理上是零分。
她是坏或是残酷吗?我不觉得,她根本没有其它选择。平常她缺乏对人性的了解,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最后警方带她到现场时,她很茫然;她当然茫然,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些个案是我们说的“好学生”所为,他们要进的科系和研究所,都是最难考的,他们从小就埋头在升学、考试里,忽略了其它。从很多年前我就很怕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一旦犯罪,对于“罪”的本质,完全不了解。
所以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指责这样的事情,矛头应该是指向一个教育的架构,这个架构教育出一批批像这样非常奇怪的人。
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
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重。我不知道女孩子会不会这么严重,以男孩子来说,包括我和我的同伴,都是非常严重的,那是一种来自生理上奇怪的压力。
于是我很自然地就找上了文学。我在书店读文学,在文学里削减了许多欲望上的苦闷,并尝试去解答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什么,这些难以解答的课题。
因为这样,有一段时间,我原来很好的功课就耽误了,几次考试都非常糟。我因此被学校、被家里指责成一个坏孩子。我想,在那一刹那之间,我是非常容易变坏的。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同一个时间,我的同伴一头钻进考试里。这些同学,今天我回头去看的时候,发现他们都过得不快乐。他们考上了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有些也出国留学回来了,但对于感情或是婚姻各方面发生的问题,他们都没有办法面对。对于人性和真正的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去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即使犯案,手法都是最笨的。他跑到PUB去,在电梯内抢劫,当场就被PUB里的人抓到。是悲剧吧!却令人难以同情。
这个社会一直在制造这样的一批“好学生”,他们本身也洋洋得意,因为一路走来是被捧得高高的“资优生”,他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有问题。
我要呼吁的是,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
这几年发生的资优生犯罪事件,正好说明了教育应该拿出来做最好的检查。为什么在这个教育系统中,连知识分子的自负都消失了?以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些事是知识分子不屑做的,为什么这种士的自负在校园中式微了?我觉得,这是教育本质上的最大问题。
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开始注意到社区活动,开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但是我觉得做得不够。
我想强调的是,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我曾帮朋友代课,带大学舞蹈系先修班的大一孩子。因为要代三个星期的课,我很想认识他们,所以请他们画自画像,然后准备两分钟的自我介绍。他们不是美术专业学生,当然自画像画得不是很好,我只是希望他们可以在镜子里看看自己。课后,好多学生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透过镜子好好看自己。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在镜子里看过自己,他对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当我在课堂上,请学生做这个作业的时候,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最后都哭了。我才发现他们内在有一个这么寂寞的自己,是他们不敢面对的。原本限定两分钟的自我介绍,最后我们都停不下来。
还有一些学生完全不肯讲,上台以后,只看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也没有强迫他们讲。到了第三个礼拜,我私下和这一批学生吃饭,最后他们说了,我才知道这些不说话的孩子有这么多的问题。他们的父母、老师听过这些话吗?没有。在升学体制中,没有人给他们这样的管道。
学校的辅导室是空设的。要真正去发现他们,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些说不出口的话,积压到一定的程度,会出事情的,这令我非常担忧。
学校无能为力,要依靠家庭、扎根生活
整个社会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也越来越无能为力。很少人会有勇气去对抗这个制度,你怎么敢对一个高中生说:你不要考试,不要升学,你现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纪,应该去画画,去读小说。我也不会鼓励学生去对抗制度。虽然我自己是这么做的。
只是我也要诚实地说,这么做很危险,真的要非常小心。老师一定要是人师,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当然,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不能只靠老师,我想就算俞大纲先生在这个时代,他也会是很安静的。他是在一个非常优雅的文人家庭长大,他的哥哥俞大维、俞大绂都是一等一的院士。这种家庭真的不得了,就是因为家教严,国学基础好,又学习到非常好的西学,而能成就他们的风范。
俞大纲对我说,他爸爸妈妈喜欢看戏,经常带他一起看戏、讲戏,他就变成戏剧专家了。他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从来不是拿着书本上课,所以你听他讲李商隐,一首一首讲,不需要看书,因为从小爸爸就是跟他一面吟诗,一面唱戏,把李商隐讲完了。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质塞满了,最后对物质也不会有感觉。就好像一个吃得很饱的人,对食物不会感兴趣。当一个孩子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孩子为啥总是哭
孩子为啥总是哭?问:我儿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爱在地上打滚,哭的很大声,抱也抱不住。我的理解是想睡了,可是抱不住他。现在就在哭,我以前总是百般哄他,现在不想理他,他就爬到我跟前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般是饭前、中午或晚上,他的哭是看到大人就哭的很大声,看不到哭声小了,就先找到,找到后又大声哭,开始去抱他的时候他会哭的更厉害,不让抱,简直抱不住。先冷落下他,等他哭一会再抱他,还是不太让抱,但坚决的抱住他后,他也主动的靠过来,还是抽抽答答的哭,哭一会就好了。
答:我感觉孩子是孩子是有压力,在“哭给大人看”,他需要发泄,似乎是想寻求家长的关注。想要更多的爱。也许还有一些委屈和愤怒,因此即使大人抱他他也会不让抱。
你过去在他哭的时候百般抚慰,现在不想理他,他对这样的改变不适应,可能觉得你不爱他了。
也许你可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什么事也不做,专门陪他;假如你已经都在陪他他还是这样,那检查一下是不是陪伴质量不够高。此外,尝试给孩子立界限,孩子哭泣,表明有问题或有需求,家长一般是要回应的,不过回应的度要掌握好,“百般哄”可能是过度认同了,而“不理”又过度漠视。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你会回应得多一些,什么情况下哭闹是无效的。假如家长做错了的地方,要表示歉意。
多赞扬少批评,家长责骂孩子需要非常小心
在生活中,你是开心地赞赏孩子还是生气地责骂孩子?两者兼有,对吗?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一个孩子平均要听到六句责骂后,才能听到一句表扬的话。你的孩子呢?曾经见过一位母亲,她花了一个半小时来责骂孩子、跟孩子争吵,却没有赞扬一次,结果两人面红耳赤,两败俱伤。
责骂作为最后一招,可能是必要的,但必须很小心。每次你责骂孩子时,就像给他开一次刀,用你的语言在他的心里割一刀。刚开始时,你达到了目的,孩子的创伤很快愈合,所有事情都恢复正常。然后,你把它当作每天必用的工具,却发现结果越来越不如你的预期。
如果每天都被开刀(责骂),有些孩子最后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伤疤。有时候,父母所用的一些语言是残酷的,“你为什么这么笨!”,“你变得越来越坏!”,“你没有长脑啊!”...,这样的语言就像锋利的手术刀,只是它割的不是孩子的身体,它切割的是孩子的心。另一方面,我们骂得太勤了,任何时间都在骂,而不是把责骂当作最后的手段。你不停地骂、骂,每天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有时候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如果一位母亲整天对孩子大呼小叫,孩子最后会习惯于这样。他会说:“我妈妈只会尖叫。”如果有朋友来玩,孩子可能说:“不要管我妈妈,她就会整天大呼小叫。”本来孩子没什么问题,但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他不再尊重你,不再注意你的感受,你的好意和责骂一起被拒之门外。
我们需要引起孩子的注意,但不需要每次都这样做,在所有时间都这样做。约翰。肯尼迪的父亲曾经说:“如果没有必要改变,就有必要不去改变。”如果不是绝对有必要责骂孩子,那么有必要不去责骂孩子;如果没有必要使用藤条,就有必要跟孩子沟通,而不是用藤条;如果没有必要生气,那么就有必要不让自己生气。我想,他所说的是这个意思。
请不要把责骂变成一种习惯。收起责骂和尖叫,以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吧。这样,当某一天你真的尖叫时,整个世界都会停下来!这才是“最后通牒”。愿您好好运用责骂,更愿您做一个忘记怎么骂孩子的父母。
孩子也有秘密,家长要保护好幼小心灵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莫把孩子缺陷当笑柄
玲玲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只是臀部有一大块暗红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桃心。玲玲的父母觉得这很有趣,于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爱在别人面前“展览”玲玲屁股上的红色桃心。到了三岁的时候,玲玲对这样的“展览”开始表现出不耐烦,时常有抗拒的举动。家长认为孩子只是有点“不好意思”,并没有在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玲玲的表现越来越反常,已经发展到一见到客人就躲藏起来,拒绝大人的拥抱、抚摸。
【分析】家长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愿不愿意经常向他人“展览”自己的臀部?在这一点上,孩子的心理和成人没有差别。对于孩子身体上的缺陷,包括先天的缺陷、特征以及后天的疤痕等,家长都应避免在孩子面前提及,更不能当作谈资或笑柄。
不私闯孩子“小天地”
萌萌有一个大大的玩具柜。从4岁开始,萌萌就不让家人碰这个柜子了,她的理由让大人哭笑不得:这是她的“家”,别人进去就是“私闯民宅”。奶奶担心孙女在里面放不安全的物品,便常趁萌萌不在家的时候打开柜子看看,其实里面就是普通的玩具娃娃、积木之类。萌萌的家人搞不懂为什么萌萌要对这个玩具柜保护得如此隐蔽。
【分析】既然让孩子拥有了这样一个玩具柜,就应该给孩子留一个从“硬件”到“软件”都完整属于自己的独立小空间,大人尽量不去干涉孩子在里面放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认为有必要了解孩子“小空间”的情况,则应当提前向孩子说明,以“客人”的身份“参观”,以建议者的身份指导孩子对空间的使用,避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勿拿过去错误罚孩子
小东喜欢画画,最早的作品是从两岁起在家中墙上创作的“壁画”——原本洁白的墙壁被他用蜡笔东一笔西一笔地涂抹成了“大花脸”。不过,小东上幼儿园以后,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在纸上画画,不再在墙上乱涂了。然而,家里来客人时,爸爸总会指着墙壁上的污渍当着小东的面对客人说:“看看,这都是让这个淘气包弄脏的,这墙原来装修得多好呀!”每次大家都是哈哈一笑,但敏感的小东却羞红了脸。久而久之,小东对画画失去兴趣了,在幼儿园课上画画总是草草了事,回家后更是不动画笔。
【分析】孩子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犯过的错误,这也是他们的隐私。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已经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这已经足够了。家长不应再三揭露孩子的“罪行”,这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误解,扼杀孩子的正当兴趣。如果觉得被孩子涂花了的墙太难看,就重新把墙粉刷一下吧。更好的做法是:在墙上挂满孩子的画,和孩子一起欣赏他的进步,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毕竟,满是涂鸦的墙壁见证了孩子成长的过程。
千万别轻视孩子信任
幼儿园放学后,森森偷偷地告诉前来接他的妈妈:“我今天对甜甜说‘我喜欢你’,甜甜亲了我一下!”看着哑然失笑的妈妈,森森又连忙补充,“我只对你一个人说了哦,你可千万别告诉爸爸!”妈妈当时满口答应,不过,晚上还是把这件事当成笑话讲给了爸爸。爸爸又把这个“笑话”通过QQ发给了好几个朋友、同事。渐渐地,认识森森的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喜欢开玩笑的叔叔见了森森就捏着他的脸逗他:“甜甜是怎么亲你的呀?”森森很不高兴,发誓:“再也不跟妈妈说幼儿园里的事了!”妈妈很纳闷:这孩子的“气性”怎么这么大啊?
【分析】森森的父母没拿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当回事儿,换来的是失去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可能再也听不到孩子对自己说的“悄悄话”了,也就不能准确掌握孩子的思想发展情况。夫妻之间可以私下里共同商量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绝不能与其他人“分享”被孩子珍视的小秘密,如果孩子说“这个秘密只能告诉妈妈”,那么爸爸即使知道了,也要装作一无所知。如果无意中泄露了孩子的隐私,则要马上向孩子道歉,确保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小心处理孩子的错误回答
一天,爸爸带小晶去动物园,在看狐狸的地方,爸爸指着笼子问:“小晶,里面一共有几只狐狸呀?”笼子里面一共有五只狐狸,而小晶却说:“三只”爸爸不高兴了,训斥道:“胡说!”小晶看见爸爸在众人面前训斥自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许多孩子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喜欢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有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答非所问甚至是错误的。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家长和老师不应直接予以否定和指责,免得对儿童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尊心,总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成人的赞同和表扬。听到“不对”、“错了”、“胡说”等否定性评价,就会使他不好意思,难为情,自尊心受到伤害。
孩子的自尊心很稚嫩,回答问题时如果遇到几次否定,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而泄气,以后就会缺乏提问题的勇气,严重影响自信心的形成。而且,由于孩子不敢积极回答问题,对智力的开发也有不利影响。
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感,是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重要条件。如果成人不分清情况,不去积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对孩子的回答就轻易指责或否定,往往会使孩子心中不服气,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影响对孩子以后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对成人的信任感受到损伤,就容易形成孤僻、胆怯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理品质,导致对家长和老师的提问,孩子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在幼儿园里,面对老师的提问,还可能呆坐在那里,不去思考、自行其事、沉默不语。这样会严重地抑制儿童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对待儿童的错误回答,家长和老师在态度和方法上一定要慎重,不要直接否定,要注意保护孩子儿童的心灵。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1.避开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肯定幼儿大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精神。
2.启发诱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老师问:“一共有四块糖,爸爸分一块,妈妈分一块、姐姐分一块,弟弟能分几块?”孩子回答:“老师,我没有弟弟。”这时如果老师改变一下说法,“老师不知道你没有弟弟,那你也参加分糖,你能分几块?”孩子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3.在幼儿园里,可以先对回答错误的儿童不作评价,继续提问别的儿童,然后由老师面向全体儿童做出正确的回答和解释。这样一方面还使回答错误的儿童不致于在众人面前难堪,另一方面还会使儿童产生自己重新回答并回答正确的感觉,既增加了儿童的知识,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
4.对有些儿童没有见过或经验较少的问题,如果孩子回答错了,可以不先对之评价,遇适当的机会,让儿童面对事物自己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家长问孩子:“蜻蜓有几只翅膀?”“两只!”面对这样的回答,家长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记住,待有机会捉到蜻蜓时,让孩子自己数一数。这样得到的正确答案,印像最深,一生都不会忘记。
5.如果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孩子答错了,家长和老师可以换一个类似的问题让宝宝回答,要是答对了,先予以肯定,然后再告诉他这个问题与刚才那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再重新问宝宝刚才答错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回答。
家园共育: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
在升学制度的压力下,孩子的自我价值,常量化为成绩单上的分数。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像被贴上标签一般,即使在其他方面有特殊优异的表现,仍无法摆脱学业上的不足。
每当孩子考完试后,父母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考得怎么样?如果取得了好成绩,父母会非常高兴,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还会给一些物质奖励;若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的脸立马“晴转阴”,接踵而来的则是唠叨不休的训斥。
不可否认,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打好文化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考试成绩作为学习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会牵动每个父母的心。但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用钱物奖励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一方面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学习是一种有偿活动”的概念,导致学习动机发生偏差。而且一旦孩子考出好成绩而没有得到奖励时,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引起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学习热情的下降。另一方面,孩子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家长采取过激行为,以求下一次考出好成绩的做法更是事与愿违。因为,没有考好的孩子心理也不好受,内疚、害怕、担忧等复杂心理使孩子不知所措。这时父母若不能克服急躁情绪,采取打骂、冷落、甚至惩罚的做法,只会“雪上加霜”,家中孩子的心理负担。假如孩子从父母那里经常得到的是否定性的评价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体验时,那么,他就会在心里真的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学习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因此而减弱,而且,有的还会诱发自卑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自弃行为。
父母应当明白,在给孩子的正规教育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将它应用并生活化,而并不是死板的记忆。一个功课不好的人,并不代表他不会在其他方面成功。常有父母因为孩子成绩分数而否定孩子的价值,过分强调智育或IQ的结果,无形中灌输孩子不当的价值观,也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行为的影响。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没听到音乐就能合着节拍跳起舞来,对音乐的表现也很到位,学习舞蹈速度之快让人惊讶。一次幼儿园的舞蹈表演活动中,一个跳领舞的孩子临时不能来,只看过几遍的女孩顶上了这个角色,她的舞蹈动作、音乐节拍、队形变换、与舞伴的配合都很到位。可是,她被父母贴上了不聪明的“标签”,原因是她的计算学得不好:五个苹果被吃了三个还有两个,她知道,但不知道五减三等于多少。因此,家长偏执地认为是跳舞让孩子分心,并且成为不能学习舞蹈的原因。
在现实中,每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或多或少具有差异性,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智力的差异性,在对孩子的培养方面要依据孩子的特长、兴趣、性向量力发挥,以优势智慧带动弱势智慧。也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孩子。
我们承认,孩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每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独特的本领或不同领域的智慧,孩子的父母更要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孩子身上的聪明,一旦孩子的潜能被发挥出来,家庭和幼儿园、学习就该因材施教,设置独特的符合个人需要的课程。并且适当的教育方式、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扩展孩子的能力。
但是,如今很多孩子的父母,在物质上对孩子是一味满足,要啥给啥,而在孩子精神需要方面却极其吝啬,在学业方面则是给孩子强力的压迫、挫折的鞭挞。孩子无力反击,哪怕想反击,父母也会施以无情的打击,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读书,只能捡垃圾”、“学不会,就不要去跳舞、“考不好就送你去当小丑“等等。这时父母忘了自己孩子还有跳舞的潜能,她也许是属于身体运动和音乐智能聪颖的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的聪明就被扼杀了。
家长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考完试后,父母需要做的应该是认真询问一下孩子的考试情况,同他一起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帮助他弄懂那些不明白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看重的并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进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温暖,感受到一种力量,朝着你希望的目标而努力。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投以赞许的目光、给予亲切的爱抚,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使他感到还存在不足,进而激励他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给家长:生活不只是分数,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快乐地活着
作为80后段的小学生活,如大家所想,并没有培训、奥数之类,但我的小学并不轻松。
数学91分,老妈从接到我就一直在骂,算常事罢。那时,候没有现在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要注意讲话方式等,反正就是骂呗,再遇上其他什么事,就要做好合格的“出气筒”,顶嘴在我家妥妥就是被打压,有理无理反正不能顶嘴,这叫“家教”。
小学我也学过奥数,老妈买了本奥林匹克数学题,估计想着我自学成才,好在没现在这种氛围,折磨了一段时间后,也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那会儿,小学五年级就是毕业班,想起来是比现在毕业班的孩子轻松。印象中除了阴冷潮湿的厂房做教室,唯有食堂草莓味的甜筒值得纪念(呃,和现在的不一样哈,尽管5毛,也得省几天的饭钱);还有出班报(看过现在的什么手抄报,还是我们那会儿专业啊,超恩正的卡纸、米尺,设计主题,排版,自己写文章……);然后好像就都是悲剧的事,比如年级大型舞蹈排演,被out;号鼓队进不去,腰鼓队节奏不对也进不去,后来进了交警队,大暑的时候陪交警叔叔站岗(那时候,是那种毫无遮挡的马路中间有个圆盘的那种岗哦,然后中暑倒了);因为数学烂,整天被数学老师往shi里骂;对了,还早恋了,喜欢的是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
30岁的再回顾,当时再惨的事,好像都是美好的,只是真的会唏嘘,没有现在宣扬的父母陪伴,没有游玩,真的会羡慕现在孩子,或者大城市孩子享受到的资源。还记得,小时候跟老妈说,我要学琴,老妈没好气地回我,先把学习搞好再说,要学舞,只能偷偷蹭一场学校里的兴趣班,结果还被老妈揪出来。
孩子,是的哦,我羡慕你们,也许你们现在无法感知资源带来的价值,而于我的学习生涯中,身边的同学、朋友已经因为资源差距拉大。有些结果,不到最后,你得到的不会是答案,时间是我们的朋友,相信时间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爱的缺失太多,甚至于不会表达爱这个东西。而现在的父母,都已经愈发重视“爱、沟通、交流”,承受教育观念的各种冲击,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这个群体也在成长,在父母不断跟自己说“静待花开”的时候,孩子,请你也给父母一些时间。
经历一番波折,进了初中。我那一届,实行对口直升,小学对初中,天了噜,搬家都搬走了,居然还让我去原来小学对口的初中就读,想上家附近的初中还要交借读费,还有天理么。后来怎么解决的呢?带着个小板凳,到教育局长家里坐了两天……
进入初中,学校里的孩子都属于一流小学的,成绩自然是优异的,曾经洋霍洋霍的我突然就灭了,本来数学就不好,初一更是惨上加惨,那段毫无存在感的日子,也不知道是怎么撑过来的,老妈连“畜生”这样的词都骂过,常挂在嘴边的无非就是“这样的成绩对得起他们”么,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这类的话,辅导那是不存在哒,就是熬啊熬,曾经有好几个瞬间,真想过一跳了之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家是二楼,后来弃了,不过那时候邻居都说我妈管我管得太狠。
后来初二,因为数学,有一回被老师揪耳朵揪到出血,直接拎到教室外面。但,认真说,没觉得老师狠,心里知道老师训得对,然后基于老师的淫威,好好做题,哪怕不会做,从做题写的字,完全能看出,态度大转变。对错、是非,尽管年少,想必还是有的。
我真的无法去深究,每段悲剧背后,父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在我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有暴力、冷漠、怒骂等,每个阶段都有质疑自己在这个社会存在意义的时刻,但不知为什么,总是难以真正抛下这个世界。
我还是舍不得家人吧,如果真的离开,他们会痛苦度过余生,这应该是自私,可是我本身就讨厌自私的人,我不愿意最后我变成我讨厌的那种人。
人无完人,父母不是,老师不是,社会不是,我也不是,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更好一些,如果不能更好,我还是想看看,这样的我,在这个社会会生存到什么地步,20岁的时候,回忆10岁,30岁的时候,回忆20岁,40岁的时候,我还会回忆30岁,我想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偶尔再思考,性格论、环境论、教育论等,回看自己,似乎每当我绝望之时,给予我支持力量的,多是自小有过的阅读,探险类的书中,多有对生命的思考,西方经典作品中,多有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战争的、革命的,多是绝望之时,内心深处对生、对美的渴望。
孩子们,或许,你们可以试试,如你们这般年级,你们最无法释怀的,大概是外人的无法理解,试着看看书,会给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而人生总有失意或者绝望,把这段路程,看成升级打怪,想必你会开心好多,你可是打怪的那个人哦。
后来,进入高中,也终于懂了,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攀登的高峰,高一多少门课来着,我足足呆滞了一年。
座位从前到后(学霸、学渣的座位顺序,你们懂的),经历过上学一年,班主任都不知道班上有我这个人,经历过和班上男生斗嘴仗然后被泼水,经历过语文老师表示本来觉得是好苗子后来不管我了,经历过过生日爸妈都忘了自己买了鸡大腿犒劳自己,但也经历过偷偷听音乐的课间,经历过买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后来请不了假送给数学老师,经历过赖着同桌要在她家睡午觉结果聒噪得害她睡不了……人么,总是会清醒的,混沌到高一结束,快分科的时候,终于觉得这样不行了,请了半个多月,在家啃书做题,最后按分数排序选了历史、地理。
后面的高中两年生活,除了所在班级老被讲是全年级22个班里最差的之外,好像也算顺利,现在回忆起来,也都是开心的,例如单独在其他班级之外,我们班前面有个小竹林,午休可以偷偷在教室里打乒乓球,班上同学都很喜欢唱歌。
尽管高中生活,诚然如大家所说县中确实苦,曾经跟南京爸爸妈妈说,我们正常一周休息三小时,每天晚自习到10点半,但我们真的觉得这种苦是应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起码对于我们机会、资源相对少很多的县中孩子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历练的。
但,这种认知,倒很少听现在的家长说起,多宣扬的快乐教育,每每听到总觉得不是那么对味。我支持快乐学习,我相信社会各界在做的努力,会让这种快乐成为可能,一定有一种方式,会让枯燥的学校变得越发趣味横生,但学习本身,对学习者要求的坚持,就是一种实打实的“苦”,而这种苦,是需要我们直面,坦然接受,才得以品味苦中的乐。
进入大学,又是折磨,这种折磨怎么形容呢,文科生学计算机,想着要坚强着进去,结果变成颓了两年,那个环境,很难有老师、同学感同身受,帮助一起度过,补考、重修,然后听大学老师讲苏北孩子后劲不足,看新闻说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那个时候究竟是怎样度过的,倒是忘得差不多了,大学生活印象最深的,却是和生死相关:
同系的一个学生,作弊被抓,跳湖自尽;
其他院系的一个学生,查出来脑肿瘤,一个月后走了;
快毕业的时候,接到消息,远在北京上学的初中同学,因为父母不同意回江苏工作,跳楼自尽;
前两例,暂且不议。而我的初中同学,不见许多年,但还记得她是个多优秀的女孩,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喜欢帮助别人,我还记得高中迎新晚会,我在体育馆远远看她站在舞台中央,婉婉清唱,而生死一线,不容我不理解。我常常会想,她最后一刻是怎么想的呢,她这些年又是怎样的经历,那么爱笑的她为何也选择这样一条路。
孩子,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不是判官,也许他们的选择,我们也无法轻言对错。但我总觉得,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你的内心深处,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大约是从小受到的教育,相信内驱力对个人的影响,尽管原生家庭、周边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但既然成长本就是试炼,自身的信念会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那问题就真的只有一个,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走怎样一条路,成长过程中你一定会得到答案,但你也得学会给自己时间,让自己长大。
孩子,我该这么称呼你们么?
30岁,我只是个2岁小孩的妈妈,十多年前,享受这你们现在这般的成长,也经受着你们现在这般的委屈,十多年后,我会和你们的父母一样,倾听我的孩子如你们这般成长,而他也许会和我一样,和你们一样,有徘徊彷徨。
也许就因为我距离你们、距离你们的父母都不算很远,而我回首这30年,我的经历、心路,倒也如一个个故事一般,有可说的,有你们可听的。
甚至我也在那个边缘徘徊过,那根弦如果真的崩了,真的也就没有现在的这个我了,而现在的我,也并非你们所想的那么强大,30往40的这条路,很多人说,大约是人生最苦的路了,家庭、工作、父母、孩子,远比学习更累,大约只有“兵荒马乱”可以形容,你们的父母正在这样。
但我想,唯有真实经历可以证明一些,我们会嗤之以鼻的“心灵鸡汤”。
事情发生后,也许你们不知道,很多的文章,都在批判着现行的制度,拷问着你们的父母,而我,只想对你们说说话。
说这么多,其实不过一句——生活不只是“分数”,还有升级打怪!
小心成才标准埋没聪明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专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
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孩子,别再被“分数不重要”所误导了!
这是一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时代。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孩子要想读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无一不和分数相关…
我们活在一个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为标准选拔人才的时代。不论是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分数来分配教育资源。分数高成绩好,就进入好的学校,甚至是名校,享受的都是最好的师资、最先进的设施、最优雅的教学环境。成绩差自然就不用我说了。
哪怕孩子不参加国内高考,选择出国留学,托福、雅思分数也是必不可少的。
读大学,仍然是大多数普通孩子要走的一条路
或者你还会问,“一定要读大学吗?那么多不读大学的人,不也功成名就,混得好好儿的吗?”
当然,孩子未来的路不只有读大学一条。如果你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未来要干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完全可以因材施教。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孩子,甚至到了填大学志愿表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对这些孩子来说,知识储备就成了他未来生存之本。
择校已经事关孩子的生命安全
择校,不仅是为了增加孩子进入高等学府的机率,更是出于他们的生命安全考虑。
当下社会有点浮躁,孩子们的思想和认知还不够完善和成熟。价值观主要受身边的环境所影响,最主要来源就是父母、学校和网络。
家庭教育先不说,网络信息比较复杂,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是不好的。很多孩子为了获得身边人的关注,往往盲目的崇拜一些含有暴力的比较酷的个人英雄主义,从而引发了很多校园暴力事件。
普通学校往往存在很多老师不负责任,学习风气差等等,不仅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思想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助长孩子的不良风气,学校的逃课上网、打架斗殴现象很普遍,没有人管。孩子的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名校有更优秀的老师,他们懂得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去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学习与成长的小环境。
所以,我们选择一所好的学校,不仅是为了孩子前途,更是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
分数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标准
要读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无一不和分数相关。分数如此重要,然而有的专家却天天说:素质教育比分数更重要、综合能力比分数更重要、情商比分数重要、人际交往比分数重要......
其实我真的很想问问专家——“素质教育的好坏用什么来衡量?综合能力高低用什么来评比?情商高低有考核标准吗?”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只要有选拔,就一定有比较;只要有比较,就一定有衡量标准。
我们不否认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很多普通的家庭相对环境好的家庭来说,孩子要获得好的资源,得到好的资源培育,减小权钱交易环境下的差距来说,分数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没钱没权,只能拼孩子、拼分数。
我们宁愿分数成为重要且唯一的衡量标准,这样至少能让孩子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有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
道理谁都懂,但当社会无法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时,请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万一孩子哪天真的考砸了,没能进入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你们是无法为他们的人生负责的。
考高分也是一项重要技能
我们要告诉孩子的,不是分数不重要,而是分数很重要。考高分与培养品质、能力、情商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孩子有可能确实拿不到一个理想的分数,但我们接纳这样结果的前提是,孩子你必须先努力。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案例,就否定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
不要再说分数不重要。分数的重要性从来都不与品质、综合能力相对立,反而是相互促进。学习能力也是孩子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高分低能的案例,就否定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要不加研究地去说那些高分低能的案例是被应试教育逼出来的。
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教育的眼界,决定了孩子是否高分低能。更多高分高能的案例,足以证明:分数、品质、情商、素质,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这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这也应该是社会和教育界努力的目标。
只有学霸的家长才说分数不重要
自严师学堂开设以来,也不乏有天生就是学霸的孩子。在我们焦虑孩子分数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焦虑孩子天天只知道学习,没有娱乐没有玩耍,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找辅导班也是为了让孩子能换个环境,希望老师能多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当然无需对其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数不重要。所以,圈子里的人都明白,说分数不重要的,都是学霸的家长。
在我们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人才选拔时代,分数真的很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妈妈,我们关心孩子分数,就像领导关注我们业绩一样。分数决定了孩子能不能进入好学校,业绩意味着我们能不能升职加薪。
当下,时髦的教育理念是:孩子回家后,家长不要问作业,考试完后不要问分数,以免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
家长确实可以不问,但社会要问,学校要问。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家长不问,有几个能做到?
于人的一生来说,少时的分数确实不那么重要。但是,在学生时代,在升学的节骨眼上,分数却又无比重要,它是大多数普通孩子,唯一可以用以证明自己,为自己争取到更好机会的筹码。
当我们的孩子还未觉醒,还未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努力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督导他们学习,所以不可能不问分数。
当然,当我们过问孩子分数的时候,也要注意技巧。我们要帮助他分析可进步的空间,帮助孩子树立新的目标,肯定他现在的付出,而不只是纠结于一串干巴巴的数字。
中高考备战,已经开始!
每当有人说到:“时间还早,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的时候,我都会为我们的孩子捏一把汗。初中三年,只为能考个好的高中。
高中三年也只为上个重点大学!我们不能只把精力压缩到初三和高三这一个年级阶段,中高考的战争也不是从考试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才正式开始的。作为学生不知道时光短暂也就罢了,最可怕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也不去督促孩子。无数初三的学生家长给孩子焦急的找辅导班的身影已经给了我们警告。
从初二的中等生到初三的差生转变让很多父母花费了很多额外的精力和金钱去弥补过失。种种案例都告诉我们,中高考考的不是初三、高三,从踏入新初一、新高一开始,我们已经是处于备战期了,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最关键的备战期,我们让毫无准备的孩子去参加中高考,就好比是让赤手空拳的战士去前线和全副武装的敌人去厮杀,可想我们的战果会多么惨烈!
所以,我们希望家长能在忙碌之中抽出时间,做好父母应该尽的责任,为懵懂期的孩子点亮一盏通向远方的明灯。在这个知识就是金钱的时代,别让孩子拿着低分去中高考的战场厮杀,更不要让孩子拿着低学历去社会经历那些本不该经历的磨难!
期中考试,只是为了找到问题!
科考制度在中国已经施行有千年之久,现今社会已经演化为白炽化状态,考上名牌大学更是成为很多家庭光宗耀祖之事。考试成绩也成为一个学生学业是否合格的标准,不能否认的是,分数对于升入名牌大学、重点高中的重要性,但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分数的作用除了对学业结果进行测试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分数问题。
但很多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家长自身知识储备原因导致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直没有被深挖出来。一味的责怪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通过本次考试把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点暴露出来,并解决掉,才能让孩子走出考试阴影。
找准问题,才能掌握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出现成绩下滑,很多家长会归责于学习习惯问题。但习惯并非万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对于问题的根本原因不能找到的话,那么再好的学习习惯也改变不了知识的欠缺。
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来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所以要想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家长能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才是关键。一旦问题得到解决,孩子学习自信上升,再对孩子学习习惯进行疏导,便会容易很多。
严师学堂,一所专门“提分”的学校!
没有那个家长会希望孩子学习不好,分数不高,也都是在无奈之下叹息“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考多少分多都无所谓!”其实在无所谓的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对于孩子学习的无奈!面对家长这些无奈,其实孩子的无奈才更让人心酸。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年少时愿意放弃学业,但更多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甚至是同学关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学业,首先在不考高分,不拿名次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家长认可几乎不可能,其次在学校里由于性格原因,缺乏积极主动性的学习态度,也会导致孩子的成绩下滑,长时间以来就会导致孩子的学习信心受到打击,而这些情况还不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和认同,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主动放弃学业,从虚拟网络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在经历了无数的孩子从放弃到重拾学习自信的经过,我们更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分数”真的很重要,对孩子、对老师、对家长都非常重要,所以爱孩子就别再为他找借口,多帮助孩子找对方法,让他重拾学习自信!
我们愿意做一所疯狂的学校,让“分数”回到它应有的高度!
在严师学堂,我们虽然注重家庭教育、注重习惯养成,但我们更关心“分数”!每周一次同步测试,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学生能有所提高,我们补课的方向主要针对“提分点”,我们就是要让孩子“拿到高分”。“严师出高徒”也是我们严师学堂一贯秉承并坚持的校训。
我们就是要用科学人性化的方式来让学生把“分数”提高,让学生家长看重“分数”的重要性,也要让学生明白“分数”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让“分数”重回它应有的高度!
喜欢《分数越高的孩子,家长越要小心!为啥?》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