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理念。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全面发展—最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荒唐教育理念”,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自从到了入学年龄,踏入了学校大门,学校在对其灌输的教育中,必然有一条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国内教育多少年来雷打不动的现状。尽管在升学、选拔人才的实践中,这一要求的弊端已经表现得日益明显,尽管多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此质疑的声音一直不断,却依然改变不了“全面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堂而皇之的地位,而许许多多的学生和家长对此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赞同,却也采取默认态度。笔者作为一个“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坚决反对者,在本文中将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个人观点,见解有限,欢迎理性探讨,友好交流。
在文章开头,笔者想先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全面发展’是可能做到的吗?”
据笔者的观察,如果问的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人会先犹豫,考虑一阵以后回答“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但对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问的是学校教师,则一般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当然可以啊,只要学生的先天资质没有缺陷,足够刻苦努力,再掌握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关键在于你肯不肯为之付出。”
两种回答貌似不同,本质却完全一致,即都认为“全面发展”是有可能达到的,如果没做到,只能证明该学生不够优秀,或不够用功。表面看起来也确实如此,如果否认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的学校中每年都实实在在地涌现出那么多门门优秀,获得“全面发展”荣誉称号的学生又该如何解释呢?
可是,这个结论对吗?
提到“全面发展”,似乎是个很简单明了的词,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定义是什么?而“全面发展”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二者是否吻合?如果根本就不吻合,甚至学校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定义歪曲了“全面发展”的本意,那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否值得商榷呢?
首先,来看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全面发展”的定义吧,凡是上过学的都知道,从迈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学生便被告知,要在“德、智、体、美、劳”几大方面均衡发展,每一方面都达到优秀,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才能算是在这些方面均达到优秀,显然需要有更具体的评定标准,于是,这“具体标准”便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了学校所开设各门课程的成绩,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如果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上都拿到了优秀,就被赞之为“全面发展”的榜样,反之,学生若是出现了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反差较大的情况,就要被戴上“偏科”“瘸腿”的帽子,受到否定和批判。对此,相信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乍一看,也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德、智、体、美、劳”几大方面的要求,在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中都有体现啊,如果所有科目都拿到了优秀,不是全面发展是什么?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惯性思维的圈子,深入思考一下“全面发展”的本意,会惊异地发现,真相与我们一贯的感觉竟然如此大相径庭!
全面发展,顾名思义,一个“全”字就已经不言而喻了,不用查字典,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何谓“全”?全者,既非部分,又非精华,亦非主体,而是囊括万事万物,普天之下莫有例外之意,具体到对一个学知识、长身体的学生来说,如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照其本意来理解,显而易见,是要求学生应该对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包罗万象的各门知识、各种学科毫无遗漏地全部一一精研,不管热门冷门,生僻与否,一概照单全收,还必须全部达到优秀,不能有任何偏废!什么?您说我的解读太荒唐?一点也不荒唐啊!您不是要求“全面发展”吗?请问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学科,即使再生僻,哪个不是全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呢?人类知识体系缺了哪一个能称之为“全”呢?相比之下,学校那几门课程至多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哪怕全部拿了满分,说你距全面发展仍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恐怕一点也不夸张吧。单是文化知识或许还不能说明问题,再举个简单一点的例子,拿体育来说明一下吧,照当前教育制度的观点,一个学生如果在学校体育课上要求的跑步、跳远、铅球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达到了优秀的标准,就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在体育上达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大错特错啊!对照上面的标准,不说太远,就说说进入奥运会的那些项目吧,拳击、标枪、短道速滑、射击、铁人三项、帆船、蹦床、跳水、艺术体操、举重、小轮车越野、撑杆跳……以上项目请问哪样您能达到优秀水平?如果有一样达不到,对不起,您没资格说自己在体育上达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道理是一样的,以上哪个项目不是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呢?缺了哪一个能称之为“全”呢?既然承认缺一不可,却又要拿学校开设的少的可怜的几门课程硬充什么“全面发展”,您不觉得于心有愧吗?wWW.YjS21.COm
读到这里,想必许多读者该骂笔者胡搅蛮缠了“你纯粹是在抬杠,照你的说法,岂不是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全面发展的标准吗?”对!这正是笔者要说的话,如果照“全面发展”的真正含义来衡量,不仅是古今中外,即使是遥远的将来,也绝不会有任何一个地球人达到这个标准!因为真正的“全面发展”本身就不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如果能的话,请问为什么高中要有文理分科?为什么大学要划分专业?为什么社会上要有各种职业的区别?且不说人与人天赋的千差万别,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寿命也是有限的,区别只在于有的人多些,有的人少些而已,但对于无穷无际的知识海洋而言,再天资聪颖,精力旺盛的人,穷其一生时间,所学到的也必定只是九牛之一毛,而绝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盲目追求全面发展,只能使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这句著名的谚语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可为什么到了实践中,却全都把它抛在脑后了呢?
既然可以肯定,真正的“全面发展”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必须承认,人与人的天赋、性格特点,精力大小各有不同,有的人可供发展的长处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上学的时候,有的人能够做到门门课程优秀,有的人则只能在一两门课程上达到这个水平,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对于那些门门课程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达到的并非是“全面发展”,准确地讲,应该被称之为“在一定年龄段,一定知识层次的范围内,实现了相对其他人而言的多方面发展”,而对于那些只能在个别科目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只能说明他们的发展相对于前者没有那么均衡,但绝不意味着这些学生的能力低于前者,对此无需笔者赘言,看看古今中外的杰出人士中,在学生阶段并非“全才”的有多少,而那些所谓“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长大成人后真正取得辉煌成就的又有多少,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对于学生在某些科目优秀,某些科目却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现象,是完全无可厚非的,在“门门优秀”和所谓的“偏科”之间,根本不该存在何者值得肯定,何者应该否定的问题,唯一正确的做法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能够做到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鼓励支持他们多方面同步发展,而对于那些只在个别方面有发展潜能,其它方面缺乏天赋的学生,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允许其沿着适合自己,道路相对窄一些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于个体先天禀赋的差异所带来的区别,在一个有着起码正常理念的教育体制下,本应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
反观现实,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究竟是什么货色,相信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了。
在我们的教育观念里,首先矢口否认了全面发展的不可能性,但是,如果按照“全面发展”的本意来解读,傻子都知道不可能行得通。于是,在教育实践中,“全面发展”的内涵悄无声息地变了质,被篡改成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全部达到优秀=全面发展”,这个被歪曲、被阉割的“全面发展”概念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取代了“全面发展”的本意,并成功地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学生、家长乃至教师,误认为“全面发展”是有可能达到的,学生理应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若是达不到,只能说明学生不够优秀,或不够用功。多少年来,我们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得到的又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许许多多原本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颇具才华的学生,不得不为了所谓的“全面发展”忍痛割爱,放弃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与自己原本毫无天赋、毫无兴趣的弱项较劲,结果要么是荒废了自己的优势科目,劣势科目也没弥补过来,最终落个两手空空的悲剧结局,要么是从成绩来看,似乎通过努力达到了所谓的“全面发展”标准,但实际却是以牺牲自身长处发展的极大代价,换取了分数上的表面均衡,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却无一面出色的庸才,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成千上万本来在走向社会以后,完全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大显身手,成就一番辉煌事业的花季少年们,却在求学阶段就荒唐地被“全面发展”、“综合评定”的魔爪无情地阻挡在了高校大门之外,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今后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的可能,变相地毁掉了前途。而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成批成批学有专长的人才发挥才能与特长的机会被野蛮地断送,又何尝不是重大的损失!在扭曲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毒害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此类“隐性人才”被悄悄地流失掉,到了今天,究竟给我们国家的人才供应造成了多少无法弥补的窟窿,恐怕是无法统计的。多少年来,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部门一边洋洋自得地高唱“全面发展”的口号,一边郑重其事地推出一批批以扭曲标准衡量出的所谓“优秀学生”榜样作为炫耀资本的时候,可曾想到在光环的背后,扼杀掉了多少真正的人才?
其实,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全才”,也丝毫做不了“全面发展”理念的遮羞布,根据2012年国内的一项调查,中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三十多年间,各省市涌现的“高考状元”累计已达上千名,但迄今为止,在事业上做出令人瞩目成就者的数量竟然为零,哪怕达到“小有名气”标准的,也没有一人,高考状元无疑是国内教育体制下“全面发展”当之无愧的楷模,但这个讽刺性的调查结果又说明了什么呢?
更有趣的是,认真观察一下当前的教育现状就不难发现,至今仍被绝大多数人所坚信不疑的“全面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竟然是完完全全地自相矛盾,正如笔者在前面所举的例子,高中的文理分科,大学的划分专业,若是照“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岂不是在自打耳光吗?别忘了,我们可是从小学一年级入学起就被语重心长地教育要“全面发展”啊,怎么年龄大了,学习能力强了,反而路却越走越窄了?这样的话,我们小时候辛辛苦苦做到的“全面发展”有何意义?岂不是“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荒废”吗?一边震耳欲聋地大肆宣扬“全面发展”的正确性,一边却又在教育实践中对此亲手予以否定,真乃中国教育特色的滑天下之大稽!
恐怕许多读者又要对笔者提出义正词严的质问了“你这是诡辩!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对于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讲,所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是一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缺一不可的!所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当然必须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范围内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中小学的所有基础课程学习都合格了,升入高中、大学以后,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深造,这有什么错吗?”
毋庸置疑,这个论调是支撑“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一个最根本的支柱,也是一个极易迷惑人的观点,长期以来,千千万万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笔者在内都曾被此误导,然而,是西洋镜,总要被彻底戳穿的,现在请大家来和笔者一起看看,这个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吧。
在分析这个观点之前,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学生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每个年级,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中,是不是还存在着难度的区别呢?以数学为例,小学二年级数学的深度与五年级数学的深度当然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不论是二年级的数学题还是五年级的数学题,是不是都有着“基础题,中等题,高难度题”乃至于“奥数级别难度的题”的划分呢?学生学到了“基础题”的水平,就能够及格,学到了“中等题”的水平,就可以得到80分左右,学到了“高难度题”的水平,就有望拿满分,如果连“奥数级别难度的题”都掌握了,就是理所当然的尖子生了。无论在哪一个年级,都存在着这样的区别,对此谁也不能否认吧。
弄清了这个前提,上述论调的谬误就一目了然了。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学生从小到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深度的学习内容,对于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广大中小学生来讲,所学习的各门课程都是一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是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缺一不可的!”这些话没有任何问题,再看看下面的结论吧“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当然必须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范围内要求全面发展,只有中小学的所有基础课程学习都合格了,升入高中、大学以后,才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深造。”乍一听,也是无懈可击。可是,结合教育现状深入思考一下,问题出来了,既然承认,如果“中小学的所有基础课程学习都合格了”,升入高中、大学以后,就应该有权自由地“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深造。”那么请问,“合格”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合格”不同于“优秀”,也不同于“良好”,而是“达到基本要求的最低标准”,具体到学习成绩上,“合格”的标准理应是及格线,也就是达到了60分,即应该被视为该门课程学习合格(其实完全是废话,谁能说成绩60分的学生是不合格的呢,否则设及格线有什么意义)。但是,照我们“全面发展”标准的要求,是每门课程都达到及格线就认为该学生“全面发展”了吗?否!是要求优秀,要求满分,甚至达到竞赛级的水平,才能被视为“全面发展”,多么明显的矛盾啊!稍微动动脑子就不难看出其中的荒唐之处,譬如对于一个天生长于文史,而理科毫无发展潜力的学生,当然也要掌握基本数字,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但有何必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求其数学成绩也一定达到“优秀”“满分”的标准呢?岂不是可笑之极吗?
记得一个小故事,一位世界著名的日本企业家,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自己儿时的学习经历,坦诚地说都应该归功于父亲的指导,记者好奇父亲是如何对他严格教育的,这位企业家却微笑着说“上学的第一天,父亲就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的每门功课只要考到60分就可以了,不必有更高的要求。’我又高兴又惊讶,这也太容易了,那么多余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父亲说‘多余的时间用来发展你的兴趣爱好,去钻研你喜欢的学科。’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这样,他说‘60分是及格线,拿到了60分,证明你的这门课程已经达到合格标准了,对于你没有天赋,没有兴趣的学科来说,再多投入一分一毫实际都是浪费,只有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自己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上,才能保证今后获得成功,不过一个虚度的人生。’我遵循了父亲的教导,不但从小就比同龄的孩子学得轻松,而且积累了远比他们雄厚的发展潜力,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最感谢的是父亲的教育理念,让我受益终生。”
在酝酿写作本文之前,笔者曾打算写到这里时进行一番深入评析,但想到这个小故事,笔者感觉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再说下去是侮辱读者的智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是正确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个读者看完这个故事,内心会自有评判。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笔者却感觉,还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早有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全面发展”提出了质疑,却始终无人敢从根本上反对这一思想?为什么“全面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弊端早已出现,且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例证摆在眼前的情况下,社会大众对其认可度居然还如此之高?直至今日还牢牢占据着教育界主流思想的地位巍然不动?
前文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曲解了“全面发展”的概念。
但是,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竟然仍未对这一根本原因有清醒认识。
我们过去对“全面发展”观念的质疑,往往是站在“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尊重个性发展”等角度来进行的,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该思想的谬误,但至多只能是触及皮毛而已。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对“全面发展”的根本理解就错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是无法达到,有违人性的,我们所膜拜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被歪曲、被阉割的概念,以“一定年龄段,一定知识层次上相对的多方面发展”篡改了“全面发展”,以学校开设的区区几门课程冒充了浩瀚无边的人类知识体系,并在基础教育实践中,混淆了“全面发展”与“达到各门基础课程合格标准”的区别,从而造成“全面发展”是有可能达到的假象,长期蒙蔽了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眼睛。所以,尽管实际上造成的巨大危害已经有目共睹,在社会大众的共识中,“全面发展”却仍是一个天经地义的衡量学生“优秀不优秀,用功不用功”的标准,而拒绝承认这根本是一个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在这种思想根源的指导下,怎么可能彻底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弊端呢?时至今日,如果仍不能还“全面发展”以本来面目,不从根本上澄清我们头脑中的错误认识,今后的教育前景必将是渺茫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笔者清楚,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这篇微不足道的小文所表述的观点根本激不起多大的浪花。在我们这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国里,彻底纠正“全面发展”的错误思想绝非易事,要重新建立起一套引导广大学生如何在保证各门基础知识达到合格标准的前提下,实现自由发展的正确教育理念更非一蹴而就,在实践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不肯迈出正视“全面发展”真相的第一步,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首先破除这一观念的桎梏,才能为今后的教育思想步入正轨提供一个最起码的可能。当大多数人能够勇敢地喊出“让‘全面发展’见鬼去!”的时候,相信离曙光来临的时刻就为之不远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培养孩子专注与全面发展
培养孩子专注与全面发展
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
提到玩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商场里那些色彩缤纷,需要花不少银子才能换来的商品。其实,孩子的眼里,什么都可能成为玩具。一个包装盒、一张废报纸、一根小细线、一块碎布头、一颗小石子、一根小树枝,所有这一切毫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是玩具,他都可以满腔热情地玩得不亦乐乎。
家长不妨主动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废旧物品,消毒后归类放置,找材料、设计构思、尝试制作、不断完善,最终制作成功一个完整的玩具。制作玩具这一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玩的诱惑,比单纯玩地玩具有着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当最初构想的玩具在孩子的参与甚至全盘操作下制作成功,那种成功的喜悦将极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在自制玩具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可能突发奇想,冒出新的创作意图。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他们不得不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设想及时修改设计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孩子自己控制,灵活而又主动,对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当他遇到困难或者当别的同伴需要提供帮助时,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与参与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学习与人合作的环境,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起着非常好的作用。
培养专注与全面发展并进
不少家长担心欢欢过于专注某样东西,会导致能力发展不均衡。我想以故事的形式来诠释一下这个问题。
欢欢是个非常好动的小男孩,每天一起床就没完没了地东跑西颠,这里摸摸,那里碰碰,难得有安静的时候。他的动作敏捷,像个活泼的小猴子。这不,正在沙发上蹦跳着,发泄他永远也使不完的精力呢。到了该给欢欢讲故事的时候了,可是妈妈喊了好几声,欢欢就像没听到一样,还在继续他的蹦跳游戏。欢欢心想:妈妈的话实在是太不动听了,我明明喜欢蹦跳,你为什么非要我去听故事呢。于是,妈妈决定改变策略。
“儿子,我们一起跳,看谁跳得高。”欢欢觉得妈妈的这句话比较动听,立刻就听到了。妈妈陪着欢欢一起跳,一边跳,一边跟欢欢说:“现在我们看看谁一次跳的次数多。”欢欢更加卖力地跳了起来。“看我儿子跳得多高,多快!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动物跳得最高,什么动物跳得最远,什么动物不会跳吗?”“看看,你跳得那么卖力,都出汗了。我也出汗了,我必须休息一会儿。我们去看看那本书上说哪种动物跳得最高好不好?”
如果孩子喜欢某项活动,那就跟他一起玩,把自己当个孩子,哪怕在地上爬也没关系,这没什么丢人的。在跟孩子玩的过程中不断描述你们正在玩的活动,他的语言能力不也一样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提高吗?
如果想要孩子看一会儿书,那么从他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他,而不是强行打断他的活动,他会欣然接受你的建议的。孩子喜欢跳,不妨从蹦蹦跳跳的小白兔的故事入手,和孩子一起扮演故事书里的人物,这样,会让孩子把自己和故事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因此调动他看书的积极性。
如果想培养他学会关心别人,好了,你们跳出一身汗了,你对孩子说:“哟,看你跳出一身汗了,累了吧?妈妈给你擦擦汗,给你倒杯水。妈妈也累了,现在该你帮妈妈擦擦汗,给妈妈倒杯水了。”
如果你想让他去画一会儿画,那就对孩子说:“我们把你跳高的样子画下来好不好?你看,我画了一个孩子,跳那么高?这边是妈妈,跳那么低。”
就从“跳”这一点出发,只要与跳稍微有点关联的事情,你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引导他去做,他不也就对别的事情感兴趣了吗?能以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处理事情,那么他跳够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同样得到了提高。
林怡将父母教育孩子比作园艺家经营他的园艺,同样是花草树木,不同的园艺家会打造出不同的园艺模式。可无论如何,兰花养不成月季,灌木无法改造成乔木。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只有爱心结合智慧,你的教育策略才有可能得以施行。
笔者对林怡早教一向颇为推崇,在日常的育儿生活中也常以其为指导,为了向更多关心早教的爸爸妈妈介绍林怡,特将林怡早教中一些经典的思想进行精编,以飨各位网友。
学习就是玩游戏
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带功利性,识字与读书对孩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游戏。如果一天到晚追着孩子问:“这是什么字?”“这个字念什么?”即便孩子不觉得枯燥,想必追着提问的父母也该感觉枯燥了吧。没有功利心的驱使,孩子的识字才会没有压力,没有外在与内在的压力,孩子才能在识字的游戏中体验到文字的魅力与识字的乐趣。
文字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十分有趣的东西,比如家里养的小狗与文字的“小狗”,这两个孩子想像中应该“完全一样”的东西偏偏有那么大的差异,这本身就会极其强烈地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文字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孩子好奇秉性的驱使下,孩子完全有能力在很小的时候掌握文字,进而学会阅读,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设想如下场景:孩子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兴趣,追着小猫到处跑。聪明的妈妈拿出彩笔和白纸对孩子说:“我们画一只小猫好不好?”孩子立刻拿起笔,在白纸上胡乱涂抹起来。“我们写小猫的名字好不好?”孩子好奇地看着妈妈写上“小猫”两个字。妈妈灵机一动,将那张写有“小猫”的白纸绑在小猫尾巴上。当小猫拖着绑有“名字”的白纸在屋子里穿来穿去时,孩子也牢牢地记住了“小猫”这两个与当时有趣的情景相关的文字。类似这样的游戏场景,孩子任何时候都不会厌倦的。
鼓励永远强于批评
我们常在孩子涂鸦时盯着他们,批评他这个画得不像,那个画得不对,指导他这个应该怎么画,那个应该怎么画。涂鸦就是涂鸦,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凡高、莫奈,因此,尽管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好了,至少这样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让活动本身变得了无情趣。
在孩子兴致勃勃涂涂画画时,妈妈要做的事情就是热情地对孩子的作品给予回应,帮助他把涂鸦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如果想要给予孩子指导,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而要讲策略。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也将你要表达的想法明明白白告诉孩子。“你画的小猫很不错,你看妈妈画一只,妈妈会这么画。快看,小猫在咬自己的尾巴,它为什么要咬自己的尾巴呢?”如果孩子给予回应,你就可以引导他继续按照你的方式往下进行。如果孩子没有回应,不要管他,继续自言自语:“他可能饿了吧。谁来给他画条小鱼呀?”这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急不可待地抢过给小猫画小鱼的工作,继续这项有趣的游戏了。
应对逆反期孩子有绝招
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只能让孩子逆反的心理更加强烈,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1.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孩子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2.让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切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3.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
4.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孩子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5.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6.有时候,孩子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7.和孩子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8.冷落孩子。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9.2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此,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10.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孩子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11.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做父母应该有的心态
很多人叫苦,说有了孩子以后就没有了自我,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就长大才好。父母这种焦虑与厌倦的情绪会传达给孩子,让他也因此变得焦虑起来,这对孩子性格养成和心理发育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教育孩子不是一种负累,也不是一种付出,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获得。如果这样想,不管孩子多小,你都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教育孩子有时候就像在做一个实验,你创设了很多的条件,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然后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实验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身不就是很有趣的一种探究吗?而且,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带给你多少惊喜与满足,这根本就是你无法估计的。孩子一天天地变化,一天天带给你惊喜,这种来自心灵的收获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做父母如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教育,就会觉得非常轻松了。
宝宝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
多元智能教育理念的具体教学内容
语言智能。培养、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通过孩子对童话故事的喜爱,培养他们自己听故事、说故事的能力。
音乐智能。让孩子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音色,从而使孩子爱上音乐艺术并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比如唱歌、弹唱弹奏以及简单的填歌词等。
数学逻辑智能。通过游戏活动,教会孩子们能够运用数字运算。例如:通过开商场、开医院的游戏,来认识货币,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空间智能。指认识三维空间的能力。。通过美工活动和做游戏培养孩子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概念。例如:画画写生活动,通过对描画对象的观察体验感觉空间概念。
肢体运动智能。通过日常生活和形体活动来发展孩子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
内省智能。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例如:在数学活动中或者相识礼仪活动中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和别人的区别。
人际关系智能。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有效地认识他人、理解他人,能够在人际活动中学会察言观色,能和不同的人进行交往。例如娃娃家,开医院等游戏。
自然观察者智能。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收集探索自然现象、植物以及动物的能力。
最成功母亲的教育理念
打开电视,诸葛虹云在做一档节目,讨论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两位佳宾都是国内有名的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的胡教授。节目中,大多数参与者都感到自己不是一位成功的母亲,都述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有的几乎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什么原因呢?
两位专家的分析我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点,一是管得太多,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二是不会管,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由此,我想到了中国最成功的母亲:一个培养了四个博士的伟大母亲李振霞。
李振霞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她有四个孩子,而今,这四个孩子分别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中国清华大学这四所世界名校的博士、博士后。这个家庭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个“家庭博士群”,李振霞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母亲”。那么她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成功母亲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她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五点:
1、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
2、让孩子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强壮的体魄和独立的精神;
4、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心;
5、孩子犯了错误在“谈话小屋”中单独交谈,不在饭桌上批评孩子,不在客人面前批评孩子,不在全家人面前批评孩子,不在孩子情绪不好时批评孩子。
李振霞的教育艺术,其核心意义我总结为:呵护,环境,唤醒,生成。
呵护——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的良好基因要素如创造性之求知欲、问题意识等与生俱来,应当说每个孩子都有,但又是很脆弱的,如同种子,首先需要的是呵护,不要令其霉变、溃烂,以保证它能正常萌生。教育的双刃剑效应,培养人发展人的同时,有时也在扼杀人,而扼杀的往往就是创造性。因此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呵护。
环境——人为其人,首先具有社会化或人文化生长机制,但这些不会纯自然地生长或自然生长的效率是不高的。教授、训练、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里,良好的土壤,适宜的空气与阳光,加上科学地培植,才有利于生命的生长。因此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特别重要。
唤醒——与生俱来的人的主体性往往是沉睡的,需要唤醒。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人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因素的激活,便是实现了主体精神的觉醒。所以李振霞特别重视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建立自信心。
生成——李振霞特别重视的是孩子主体的自我生成,自主发展,无论知识技能学习的自主建构,还是品性养成的自我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且,生成是具有历史性的,动态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可见:呵护、环境、唤醒与生成伴随生命生长的全过程,这几层要义既是层层递进的,也是并列共生的。李振霞营造了一个适宜孩子生命生长的环境:氛围放松,关系和谐,心灵自由,对话,合作……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主体得以凸现,能成为博士家庭,就容易理解了。亲爱的父母们,你能成为又一个“李振霞”吗?我想会的!
给家长30条建议:如何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提倡什么?
提倡好的习惯,好的作风。特别是家长要以身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也有益于孩子责任心的养成。但应从小教育,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时期,再去矫正将相当困难。
2、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对一切来自他人的帮助都应心存感激,对于一切妨碍他人的行为都应心存愧疚。如能养成及时表达内心感受的习惯,既可以与他人心灵沟通,又可以避免遗憾的产生,从而使自己处于健康、积极、主动的生活状态。
3、做事有计划。做大事要从小事开始。不能太宽容孩子的心血来潮和胡思乱想,要让孩子习惯于行动之前做计划,并使计划趋天可行。
4、讲究卫生,干干净净地迎接每一天。孩子的形象与状态容易影响孩子的心态。如:剪去长指甲,经常换洗衣服,经常洗澡,不使自己发出异味、书本上不乱涂乱画等。
家庭教育反对什么?
1、反对将就孩子的坏脾气。孩子和性格、脾气对孩子后天的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
2、反对给孩子造成一些“隐性压力”。弄不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3、反对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每个孩子都有其成功的落脚点,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孩子有获得公正主价的需求。要从尊重孩子的人格去滋润孩子的心田。4、必须坚决反对这实在在的“家长作风”,改变学习是孩子唯一出路的观念。今后的社会承认的是孩子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学习成绩。学科学习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墨点,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如果孩子学科这习不好,万万不要放弃,只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爱心、有公德心的人,将来一定会对社会有用的。
给家长的30条建议
1、夫妻共同做家务,以便夫妻双方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
2、将一切时间都献给孩子,形成以孩子为主的生活日程表。
3、做有预见性的父,不做事后诸葛亮。
4、不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支持孩子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5、持之以恒,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6、不向孩子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并根据孩子年龄和成熟程度慢慢给孩子解释。
7、夫妻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子女,并努力保持一致。
8、重返童年,陪孩子一起娱乐、玩耍。
9、父亲努力去说:“我爱你,孩子!”,并用行动传达你爱。
10、避免说谎话、假话、脏话、牢骚话,以免污染孩子的心灵。
11、夫妻之间避免吵架,以免使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或上行下效。
12、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单位人事方面的分歧,以免因自己的好恶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看法。
13、避免在面前流露对钱、权的不正当想法,以免使孩子产生特权思想和金钱至上的意识。
14、不占公家的便宜,以免使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15、孝顺长辈,为孩子做出表率。
16、不要动不动就让孩子写检查,以免使尊重与被尊重、教育与被教育渐渐易位、谈化、走形。
17、与孩子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最好能先行一步,使孩子能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18、让孩子多多体验成功。这是抵御不良媒体的关键。
19、孩子上网之前先立下规矩。如:每天使用计算机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不泄露个人和家庭秘密,学会选择浏览健康网站等。
20、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广泛的兴趣,尤其是热爱户外运动。
21、引导孩子学会交往。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在伙伴的友谊之中,是避免虚拟时空诱惑最重要的保障。
22、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量力而行。要使教育获得成功,遵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
23、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24、家庭成员纯朴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统一的要求发展。
25、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26、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力戒溺爱。
27、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严格要求孩子,严而不厉,严而不出格。
28、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即要言教,又要身教。
29、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家长不必要时时处处都参与的生活空间,孩子有孩子的世界。要引导处理好同伴关系。
30、家长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在追求知识上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以此来影响、教育孩子,激发孩子的主动性,进而转化成自身的不懈努力。
全面关心,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目前,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学习的教育。
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切活动都要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形成一种高度重视,平时光是问一问是不够的,必须深入了解情况,有时要参与孩子的学习。可以共同研究探讨,提前看看书,备备课参与孩子的学习当中去。牺牲点儿喝酒、搓麻的时间,多陪读陪练,方可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比如上课前做好预习,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课后及时巩固训练,放学后要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阅读课外书时遇到生字、生词,自己动手查字典,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请教他人。直到弄懂为止。总之,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体育方面。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特点是爱动,家长必须适度的引导孩子运动。不能由于玩的过度,影响休息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做些正当的安全的有益的活动,以促进孩子的健康和发育。应该保证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要睡足十个小时。看书写字要注意光线适中、不能太亮或太暗,以免造成近视眼,饮食方面要教育孩子不偏食,样样菜都要吃,以吸取多种营养,控制孩子吃零食,影响发育,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每天要刷牙、洗脸,经常剪指甲、洗澡、洗头,勤换衣服等等。
日本的教育注重全面培养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将其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日本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创造、创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应试教学”的弊端,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方向发展。日本家庭教育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该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乔丹:父亲的“旧衣服”教育理念
13岁的那年,父亲有一天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
“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
“大概一美元。”他回答。
“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
“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
父亲的目光真诚中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你知道的,家里日子并不好过,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
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
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他紧紧攥着两美元,一路奔回了家。以后,每天他都热衷于从垃圾堆里淘出旧衣服,打理好后,去闹市里卖。
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20美元?”
“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20美元,它至多值两美元。”
“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
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5美元的小费。25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
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它卖到200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
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角拉佛西来到纽约做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
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他笑着说:“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
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200美元!”经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1200美元的高价买了这件运动衫。
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叫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
一轮明月升上山头,透过窗户柔柔地洒了一地月光。这个晚上,父亲与他抵足而眠。
父亲问:“孩子,从卖这三件衣服中,你有明白什么吗?”
“我明白了,您是在启发我。”他感动地说:“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是会有的。”
父亲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你说得不错,但这不是我的初衷。”
“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
“是的,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20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
生活并无完美,与其让生活带来更多的沮丧与抱怨,不如坚持着一份信念,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
父母教育女儿的理念各不同
周末,朋友的女儿到我家来和女儿玩,看看这孩子的表现,再想起另外几个朋友的女儿的特点,就产生了题目所说的感慨。
生儿子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主观期望上,估计差别不大,以后的差别,往往是由孩子的天性决定的。
但教育女儿,家长的差别就不小,哪种思路都无所谓好坏,各具有特点吧。
大致上,我对女儿是‘中性’的‘养’,期望孩子做独立,自强的人(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其实孩子的理解力还是很强的,用生活中的,媒体上的各类事例教育孩子,她还是能很明白道理的,并且能灵活应用。
我们用宽松,民主,平等的思路教孩子,所以女儿的表现就是有主张的‘强势型’。
周末来玩的女孩是‘淑女型’。朋友严格管教,限制这个,要求那个,孩子很乖,说话做事时时看大人脸色。
还有位朋友的女儿是‘花朵型’。这位朋友竭力给孩子营造‘美丽花园’,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没要求的也尽力做得很好:比如初中3年,他们给所有的老师都送礼(礼轻礼重就不必深究了),所以孩子就处在很被关心的境地了。家里家外,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这孩子虽上了高中,但仍然很单纯。不过,也有些脆弱:比如作业做到晚上12点没完,她不睡,就得让父母至少有一人也得不睡陪着——每次都是这样。
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幼儿的分离焦虑已经成为每年新生人园时幼儿园和父母非常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也被教育工作者视为教研工作的重点。但是新生入园时是否只在幼儿身上存在分离焦虑呢?作为父母,面对与幼儿的分离又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呢?
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
家长分离焦虑的表现主要有:
犹豫。对是否送幼儿来园犹豫不决,态度不坚定,幼儿如果哭闹就不坚持送了。
担心。担心幼儿不熟悉幼儿园陌生的环境,不敢表达自己的基本需要。
害怕。害怕幼儿在幼儿园发生安全问题,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会不会生病。
焦虑不安。把幼儿送到了幼儿园,自己仍不舍得离开,在门口或教室外的隐蔽位置悄悄观察幼儿的情况,焦躁不安。
家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家长产生分离焦虑也是有其合理的原因的:幼儿3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在家庭中长期建立起来的稳固的、单一的亲子关系,如果突然被外界的社会关系所打破,必然会给幼儿及成人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尤其是绝大部分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成为了家庭生活的核心,家人对幼儿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亲子关系也更加的亲密。一旦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家人的情感寄托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缺失。
其次,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所得到的关心与爱都是来自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幼儿园的教育者是陌生的教师,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不了解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另外,部分幼儿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性差,也是家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因此不管幼儿还是家长产生分离焦虑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家长如果处理不好分离焦虑的情绪,把它传染给了幼儿及周围的其他教养人,就会影响到幼儿园,不利于幼儿尽快顺利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不利于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减轻家长的分离焦虑也是新生入园时应该做好的重要工作。
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实际研究
通过交流,初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思想上的一致性。
幼儿人园之前,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一日生活作息、教师的服务态度及相关的专业幼教知识缺乏了解,如果家长带着过多的疑惑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势必会造成家长对幼儿园的不信任,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一般幼儿园会举办集体新生家长会。父母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幼教发展的趋势、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等,掌握更多的信息。
其次,新生分班工作完成之后,各班教师会进行家访工作。通过教师亲自上门走访,给幼儿送小礼物,与每位幼儿和家长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了解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方式,向家长介绍班级保教工作的开展计划,通过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零距离接触,减少家长和幼儿对幼儿园和教师的陌生感,增进家园感情,解除家长的心理顾虑。对于家长的合理化特殊要求及时记录,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重视。家访后,根据情况填写家访表格,为幼儿建立档案资料。
幼儿入园后的一周时间内是家长最为关注、心理最为紧张的阶段。幼儿园在班级内召开小组式家长会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的心理紧张度。通过与家长进行具体的案例交流,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在园情况,使家长能够熟悉幼儿人园后的各方面表现,让家长看到幼儿的进步,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提前适应,感受幼儿园的快乐气氛
新生初人园,家长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在幼儿园里多陪陪幼儿,多看到幼儿开心的笑脸,毕竟快刀斩乱麻似的分离方式对家长和幼儿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减轻亲子的分离焦虑、促进幼儿园的正常保教工作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另外,提倡家长在时间的长度上循序渐进地接送幼儿也是减轻家长分离焦虑的方法。在新生入园初期,幼儿园门口很多的家长在不停地徘徊犹豫,甚至有些家长忍不住悄悄地躲在幼儿看不到的地方观察幼儿的表现。这样对于幼儿的适应工作非常不利,幼儿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情绪可能就因为无意中看到自己的亲人在隐蔽处看着自己却不理睬而情绪更加恶化。因此不论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还是家长的心理需要着想,在时间的长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接送幼儿是比较有效的。比如:第一天可以让幼儿在园里坚持呆2个小时,三四天后增加到上午2小时、下午2小时。
利用各种资料,观看幼儿在园的真实日常生活
影像资料能够给家长真实的再现幼儿在园的活动情景,这是说服家长减轻分离焦虑最有力的武器。有的幼儿园会用摄像机把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录下来放在幼儿园的网站视频专区里,并且拍下幼儿活动的照片放在网站的家园立交桥版块中,通知家长点击观看,让家长真真切切地看到、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状态,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焦虑,甚至让家长从新的角度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好多家长反反复复地观看网站上孩子的表现,他们真不敢相信孩子什么时候会自己进餐了,在家里可是全家人追着哄着喂着才吃的啊。原本以为幼儿在园里哭闹很严重的家长,看了视频以后也放宽了心。
幼儿园也会设立“幼儿每日情况表现表”,一周为一时间单位,把每位幼儿在园生活中能够量化的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进餐晴况、午谁情况、喝水情况等,家长下午来接幼儿的时候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幼儿当天的表现:这样家长就不会担心幼儿在园里喝不到足量的水、肚子吃不饱等情况的发生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全面发展—最该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荒唐教育理念》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理念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