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
发布时间:2020-11-28 教育孩子笔记 家庭教育问题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都是善良的,有些孩子常常用一些异常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只是我们没有读懂他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只要我们读懂他们,再通过家园共同教育,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会成为同伴们的好伙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心中的乖宝宝。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把问题留给孩子
老师带小朋友到西区玩大型玩具,大家都显得很开心。当老师说完要求后,小朋友开始跑向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张洛豪和王长昊早早的占去了三个秋千中的一个,玩了起来。班上有许多小朋友都喜欢荡秋千,过了一会儿,张洛豪的旁边就等了两个小朋友,而且两人是同时跑过来的。张洛豪会让给谁玩呢?我好奇起来。张洛豪看到有小朋友在等,就对她们说:“你们两个石头剪刀布吧!”张晓溪和李俊莹用石头剪刀布决出了胜负。张洛豪从秋千上下来跟赢了的张晓溪轻轻说:“你玩的时间短一点,就玩两分钟吧,然后让李俊莹玩一会。”晓溪点点头去玩了。洛豪又过去安慰俊莹:“她就玩两分钟,玩好了你玩。”李俊莹也开心的点点头说:“好的。”这下张洛豪才放心的去玩别的玩具了。当大家都想玩同一样玩具时,问题出现了。张洛豪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中心人物。首先他让两人以石头剪刀布这样一种比较公平的方法确定谁先玩。不仅如此,他还很有责任心,要求赢的小朋友玩适当的时间,又去照顾输了小朋友的情绪,安慰小朋友,当一切安排好了才离开。在这个过程中,谢张洛豪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他不仅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还能关心他人情绪,周到细致的安排一切。最终把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在游戏生活中,幼儿间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或摩擦,很多时候幼儿依赖教师来解决这种问题。那么幼儿能不能同伴间相互协调来自主地解决这种问题呢?今天的事例证明:能的。老师没有插手其中,幼儿完全以一种自主的形式把出现的问题解决了。看来在平时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可以把问题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
每天只问孩子四个问题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中班随笔:问题孩子
我班的小怡是一个令我们老师头疼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总是坐不住,自由活动时又经常攻击别人,吃饭时不是饭打翻了就是菜打翻了,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我对她很是失望,每天关注她只是防范他伤及别人,孩子们常表示对小怡的不满。进入中班的第一天,她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我们还夸她“乖,有进步”。可第二天又开始调皮起来了,一点都不让我们省心,可上星期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对她又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学会中班的游戏操,所以带领孩子们在食堂边上的水泥场上玩丢手绢的游戏,由于跑的太快,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只见小怡飞快的跑了过去,费力的把她扶起来,一边与她说着什么,一边帮她拍去身上的灰尘,转身又向食堂的窗口跑去,从挂在窗上的口袋里拿了点餐巾纸,一会儿又跑到小女孩身边,用餐巾纸替小女孩擦去眼泪。没想到他帮助别人时是那样细心,一点都不像平时大大咧咧的她。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孩子都是善良的,有些孩子常常用一些异常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父母的注意,只是我们没有读懂他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只要我们读懂他们,再通过家园共同教育,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会成为同伴们的好伙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父母心中的乖宝宝。
爱问问题的小男孩
1、爱问问题的小男孩
大班孩子爱学、好问、求知欲强,脑袋中充满了无数的为什么。
杜圣之小朋友是我们班非常活跃的一个小男孩,聪明、好动,总有发泄不完的精力,更是个爱问问题的小男孩。“老师,我有一个问题!”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他站立并高高的举起手臂,一脸真诚的看着我,满脸期待的等着我给他解惑,这时我总会立马回答他的问题,并积极的鼓励,然后便满意的坐下继续听。
孩子们都有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希望他们好学好问的习惯能继续保持,伴随一生。
2、懂事的小曼
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生活都好了,孩子们都养尊处优,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小曼却是一个例外。
小曼家境一般,爸妈是靠手艺吃饭的农民,收入不高,更令人揪心的是,她有个智障哥哥,生活无法自理,必须有人照顾,这样本来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家庭中,小曼特别的懂事,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当别的孩子还偎依在爸妈的怀中撒娇的时候,小曼已经学习如何自理并照顾哥哥,还学会帮家里做家务,宛如一个打姑娘。小曼的妈妈曾说:“当我知道我生的是个女孩时,立马便哭着想,我的家完了!”说着泪便涌出来。现在,她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信心,因为有小曼,有这么懂事的孩子,她深信,自己的家庭会好的。
小曼加油!
不要嘲笑孩子的问题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呢?”……也许孩子天真的问题令你觉得非常好笑。但仔细想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当然,你也可以这么回答:“小笨蛋,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
不过,如果你能一孩子一样的心情,抬头往上看,你会发现自己平时视若无睹的天空一片蔚蓝,异常美丽。这时,相信你也会和孩子一样,非常地惊讶而受到感动吧!由于心中藏着这种激动,你会向他说:
“是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蓝色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正如上面的例子一样,要想回答好孩子的问题,先要接受孩子对于事物的惊讶情感。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孩子天真无邪的问题,的确让人觉得好笑。不过,这样笑一笑混过去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尽管这些问题连母亲本身也难以回答,但如果在这时候轻蔑或回避孩子的问题,确实会造成很坏的结果。轻视或嘲笑孩子的问题,会使孩子丧失发问的意愿。如果无法让孩子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时母亲可以非常认真地告诉孩子:“我再去查一查。”这么一来,孩子会因此而受到激励,会想再发问。虽然孩子的问题是一些本来就是如此的问题。但是大家认为本来就是如此的现象,孩子却有所疑问,实在是很了不起。例如:牛顿就是因为认真地考虑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种从大家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中,发现一种规律,就称之为科学。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对于大家都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情产生怀疑的人。他在进入小学以后,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
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2+2=4。这时候,爱迪生问道:
“老师,为什么会是4呢?”老师说:“2再加2,应该就是4呀
但是,爱迪生还是无法接受。老师却认为爱迪生的头脑有问题。因为班上有了爱迪生这样的学生,课程总是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老师把爱迪生的母亲请到学校来,对她说:“你的孩子智力发育太迟钝,无法继续读书。”
不过,爱迪生的母亲认为爱迪生是个独特而优秀的孩子。自小爱迪生从小学退学之后,就亲自对他进行教育。爱迪生在科学界非常活跃,拥有多项发明,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可否认,这与他的母亲在其发问期很好地培育了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面对爱提问题的的孩子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成人所不能及的。
上课时,四岁的航航总爱提出一些让人无法回答,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小动物怎样过冬》这一活动时,我们只注重了对于孩子们平时比较多见的小动物,比如小狗、小猫、小鸡、小鸭、小羊等的备课,可偏偏航航问:“大象怎样过冬?鳄鱼怎样过冬?……”这些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的问题,让我在孩子们面前很是“难看”,哎!这孩子,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一旦说出来还叫你无法回答。是孩子的想象力丰富,还是他在搞“恶作剧”?
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我们首先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平时在家里是否爱提问,喜欢寻找一些我们成人无法想象到的问题,探寻孩子的内心世界。
上课时,尽量将孩子的思维引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上,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对其他事物的这份“关注”归于课堂。
教师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机会,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表扬,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对问题的“想象”,增强孩子们创造的才能。
针对课堂上创造力、想象力非凡的孩子,我们要同孩子一起去探寻答案,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引路人。
我家有儿初成长
志超今年快五岁了,虽然年龄小,但他却是个聪明活泼,懂事明理,喜欢帮助别人,非常有爱心的孩子。
志超从小就很乖、很懂事。他从不哭闹,妈妈洗衣服,他会伸出自己的小手帮妈妈一起洗;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有水龙头没有拧紧,他会走上前去关掉。他从不乱扔垃圾,看到别人扔垃圾,他就会说:“有垃圾不乱扔,大家都欢喜”。
志超是个勤苦的孩子,早上到园会主动帮助老师扫地、倒垃圾,整理玩具等;看到小朋友的鞋带开了,他会主动帮助小朋友系鞋带。
志超很有爱心,有好吃的他总是跟家人一起分享,每逢母亲节、父亲节……他都会制作小礼物或者小贺卡送给父母或者爷爷奶奶。
志超很喜欢小动物,家里的瓶瓶罐罐装满了他捕捉的小昆虫。当然,志超捕捉的小昆虫,都是经过妈妈同意的一些害虫了。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他的画面内容丰富,涂色均匀,线条流畅,在他家的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作品,在今年的绘画比赛中,志超的绘画《农村新变化》还获得了金奖呢。
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区域活动时,几名孩子选择了美工区的折纸活动,很有兴趣地折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过了一会儿,晏杭雨跑来了,他拉着我的手,要我帮帮忙。我抬头一看,只见陆天意折的小飞机“飞”到了吊扇上面。我和他一起来到吊扇下面,故意大声说:“呀!小飞机飞到上面了,怎么让它飞下来呢?”我知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总是习惯找老师帮助解决。其实,他们自己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现在就是一次锻炼的好机会。在我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下,周围的小朋友一下子聚拢过来了。刘勃震抢着说:“先搬张桌子,再放把椅子,像黄老师擦吊扇那样,就可以拿到飞机了。”刘宇轩摇摇头说:“这个办法虽然能拿到飞机,但是吊扇那么高,我们又踩桌子和椅子,多危险呀!”我点点头说:“说得有道理,那怎么办呢?”只听乐培兴奋地说:“我有主意啦!拿一根长棍子来,把飞机挑下来不就行了吗?”吴佳薇说:“我们到哪儿找到这么长的棍子呀?”“还有别的办法吗?”我把鼓励的目光对准了平时爱出点子的吕佳辰。她拍拍脑门大声说:“我用沙袋把它打下来,行吗?”李兴彪说:“这个办法不太好,如果沙袋投不准,再落到小朋友的身上可就危险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只见一直不出声的屈宇婷眼睛一亮,大声说:“老师,我有办法,咱们打开电扇,电扇一转‘小飞机’就飞下来了。”全班的小朋友一下子都拍起了小手。于是,我打开电扇,没转几圈,飞机就“飞”下来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孩子们学习的机会,老师要抓住这些教育时机,适时地给予引导,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去解决
“李亦心,这个要这样放,你看这样不会掉。雷凌娴,你帮我去拿个大的积木过来。”教室里回荡着王蕊响亮的声音,看过去的时候雷凌娴在搬运积木,余泽铠站着李亦心坐着,都看着王蕊在搭积木。王蕊还边搭边给他们安排着事情。“余泽铠你去帮我们把积木都拿过来,你是男孩子要多帮忙。雷凌娴你来造驾驶室。李亦心你帮我把这个板扶住了,别让她掉下来哦。”没想到这三个小伙伴没有一个有异议都按照王蕊说的去做了。王蕊搭好机身后站到了上面好像不是很满意,又开始一个个的搬开又从新开始建造。雷凌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完成着自己的任务,搬来一块块的大积木,然后用条形积木来固定大积木。李亦心也乖乖的在一边根据着要求做事,两只手扶着一块板一动不动。余泽铠呢?他就没有像女孩子那么的安于被分配了。余泽铠在雷凌娴搭的驾驶室里开始拨动着操作杆开起了飞机。雷凌娴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把操作杆扶住了,无奈余泽铠只好离开了驾驶室,老老实实的帮助女孩子进行搬运工作。最后的成果还是非常可喜的一架帅气的飞机诞生了。
在这个故事里,你可能在学习什么?
每个小朋友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善于领导分配任务,有的有良好的服从、遵守纪律。这都是孩子身上的优点,把不同性格的孩子放在一起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个不也是一个很好的呈现嘛。
下阶段学习的机会和可能性
让孩子自己在游戏中产生摩擦、矛盾,自己在游戏中进行解决,孩子们之间没有什么是游戏解决不了的问题。玩着玩着就吵了,玩着玩着就好了,玩着玩着就笑了,孩子的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