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背景提示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一些家长总是宠着、惯着孩子,什么活儿也不让做,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了名副其实的“公子哥”“娇小姐”。
在小学校的门前,经常会看到一群家长在门外等候,看到孩子走出来,有些家长首先接过的是孩子肩上的书包,然后背到自己身上。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都很大了,家长还要一勺一勺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替孩子系鞋带,洗脸水倒好,牙膏挤好,甚至袜子、内衣内裤都是家长给洗。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已经分不清究竟是孩子的事情,还是大人的事情。
在一次参与(生存技能)冬令营中发现:相当多的孩子平时缺乏家务劳动。表现为:不会叠被子,晚上和衣而睡,而不用被子;不会挂纹帐,睡觉时任由蚊子叮咬;不会洗衣服,连续几天不洗衣服;不会做小家务,缺乏自理能力;整天以泪洗脸等。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你只要把书念好就行了,其他的事你都不必管。”“去去去,写作业去,这事不用你做!”父母过多的爱心与善意,阻止了孩子做家务的热情,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我记得“爱劳动”是小学校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五爱”的教育内容之一,而且在小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规范之一也是爱劳动,可见,孩子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是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而这种教育不能光靠理论的说教,更多的是孩子通过自身对劳动的体验而产生的,如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的意义。
二、案例
从2004年6月开始,美丽冰城哈尔滨的一个早市上,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对高鼻梁、蓝眼睛、讲着一口地道中国话的俄罗斯父子在吆喝着卖馅饼。不要以为他们做这种小本生意是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身为父亲的俄罗斯侨民沙克金是哈尔滨一家汽车修配厂老板,拥有几百万资产。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和儿子一起,起早贪黑地挣这点“小钱”呢?原来这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父亲在对儿子实施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
沙克金是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尽管当年的他和许多中国家庭一样,生活过得并不富足,当他还是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在家里也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他觉得这是对儿子爱的一种表现。所以,导致儿子从小养成自私、不懂关爱他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随着孩子年龄渐渐长大,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沙克金想,树大自然直,孩子嘛,长大了也许就会懂事了。
然而,事情并非沙克金想的那么简单。在儿子8岁时,沙克金抱着回国寻根的愿望,带着妻室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刚到俄罗斯,儿子对什么都好奇,每天都快快乐乐的。但新鲜劲儿一过,孩子就觉得日子不如意,因为俄罗斯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然没有时间玩耍,所以在这个国度里没有人陪他玩,使得他整日情绪低落。而沙克金看到自己阔别多年的国家,看到自己的邻居、朋友的孩子都那样勤劳、热情、彬彬有礼、他决定,今后不能再娇惯和溺爱孩子了,必须想给小树剪枝一样,修剪掉他的缺点和毛病,让他健康成长。否则,惯子如杀子啊!
回到哈尔滨后,沙克金规定儿子每天都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儿子13岁的暑假,还把儿子送到自己的汽车修配厂打暑期工,并吩咐厂里的师傅不许对他进行优待。在儿子再大一点,和儿子一起到大街上卖馅饼,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如今,在沙克金的言传身教下,孩子已经完全摒弃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性,他打算,等赚到一定数量的钱后,开一家专营俄罗斯风味馅饼的店铺,将来开连锁店,把俄罗斯风味馅饼卖到哈尔滨以外的地方去。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从小训练孩子做家务这样的“小事”,它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息息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的时间为0.2小时。而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高出20%,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因此,做家务不仅仅是简单地让孩子帮忙分担一点劳动,更是为了他今后的幸福生活。
三、孩子做家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就会在不断地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应该承担一份家务劳动。渐渐地就对家庭产生一种责任。这种家庭责任感也是以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德。劳动,是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的根本途径;劳动,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孩子缺少了对劳动的亲自体验,就很难了解父母的艰辛,也不会了解物质财富是需要人去创造、去付出才能获得的。孩子就不会珍惜劳动成果。
(三)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就会亲身体会到劳动是需要付出体力的,如果能够在自己有限的能力之内坚持做完,收获了成功的同时,也锻炼了意志和毅力。
(四)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是什么?是能力。如果我们是爱劳动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反之,就不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会养成勤劳的品质。
(五)有利于孩子掌握劳动的技能。大家都深知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也知道掌握一项技能是需要时间的,孩子亦然。孩子掌握了一项劳动技能,也是掌握了生存的能力。
(六)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智力。孩子学做家务,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生活的内容涉及到各种知识。许多孩子的小发明、小创造、大多是在家务劳动的实践操作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多做家务,肯定有利孩子的智力开发。
(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正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通过改变活动形式来调节大脑机能,而且有利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八)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务劳动,也需要与外界交往。如采购、邻居往来、公益事务等。让孩子去做这些事,孩子会逐步学会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提高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孩子今后独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九)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美,来自生活,来自劳动。审美情操,来自生活实践的体验。房间居室不经常打扫布置,就不会有居室环境的美;待人接物不妥当,就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行为美;懒惰笨拙,就无法体会到劳动创造的成果美。孩子的审美情操,就是从家务劳动,从经常的具体的洗涤、打扫、整理、布置、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等实实在在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高尚的情操,非一日之功,不会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熏陶和培养。
(十)有利于调节家庭气氛,和谐家庭关系。孩子分担家务之后,亲身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繁杂,才会体会到父母终日辛苦操劳的不易,才会真正感受和珍视父母平日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的良苦爱心。同时,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务,也会给家庭带来一种融洽、和谐、欢乐的气氛
(十一)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研究表明:当人在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脑子里氧气最充分。成人一次注意力只能集中50分钟,因此不能让大脑连续学习几个小时,这样效率就会降低,还会造成神经衰弱。而人在劳动和运动时,思维部分是休息的。应该是学习45分钟,劳动或锻炼15分钟,每天累计劳动或运动量至少一小时,这样会使学习更有效率。
(十二)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直接作用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和物理的学习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
(十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个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许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和能力,所处环境稍有变化,就很难适应,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从小缺乏家务劳动锻炼。
四、孩子不干家务活的家庭教育成因
(一)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使孩子错过了劳动教育的最好时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两三岁的幼儿看到家长做什么,也跃跃欲试想动手去做,可是家长或是给孩子玩具玩,或是让孩子到一边去,不让孩子插手做。认为孩子做家务、劳动是长大以后的事。
(二)家长的错误思想:怕孩子累坏,影响发育,不长个。
(三)父母对劳动的看法影响了孩子的劳动兴趣。在一些家庭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母亲终日劳碌,大事小事全包,父亲却当起“甩手掌柜”,对于母亲的过分挑剔和过于干净,父亲表现出不解,甚至有些反感。“婆婆妈妈”“没有任何成就感的小事”就成了对母亲的评价。父母对家务劳动看法的不统一,也会影响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四)家长的过分挑剔、追求完美。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先是从观察家长的家务劳动开始。而由于孩子感觉统合能力不足,孩子的手脑不能协调一致,行动也比较笨拙,对劳动的兴趣促使孩子边玩边做。这时候,孩子的参与往往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例如:擦地会弄一地水,越擦越脏;择菜会把食用的部分扔掉;叠被子、叠衣服、洗碗都会弄得一团糟。有些家长就会责怪孩子,还会当着孩子的面再做一遍。
(五)家长受封建主义思想侵扰,认为男尊女卑,家务活不是男孩子做的事情。
(六)家长过多的爱,扼杀了孩子劳动意识。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时,父母总是会说“别擦了,小心摔着”;孩子想拖地时,父母又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在善意的拒绝中,孩子习惯成自然,最后不做家务成了理所当然。
(七)家长本身就懒惰,孩子没有榜样。一个孩子说:我们家现在越来越依赖钟点工阿姨了,钟点工星期天休息,我们家就一团糟,衣服没人洗,脏碗在水池里越积越多,一天两顿速冻水饺。爸爸妈妈常为谁擦了地板谁没擦,谁整理了房间谁没整理而互相抱怨,他们都觉得家务是负担。我一个小孩子,怎么提得起兴趣?
(八)隔代教育的溺爱,孩子得不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对孩子的爱,尤其在双方老人身上表现得更严重。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更不会忍心让孩子做一点儿家务。
(九)孩子作业多,成了不做家务的代名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些孩子作业要写到很晚,家长为了让孩子休息好,就不让孩子做家务。
(十)上各种补习班占用了孩子很多课余时间。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没有做家务是因为可以利用的时间太少。一位母亲就说:“我的孩子平常上课,早上6点就要起床,晚上11点才写完作业。周末要上补习班,补习英语和数学。回到家有时间还要练琴,要为考级做准备。有时候周末看到他睡得那么香,都不忍心叫醒他,怎么可能还让他做家务呢。现在的孩子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样,学特长、上补习班,如果不让他上好像会比同龄的孩子落后一步。”
(十一)素质教育变成特长教育。在社会和学校强调抓素质教育的时候,有很多家长的观念走入误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所以,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还要奔赴于不同的特长班,疏忽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十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态度:逼迫。孩子小时会有对劳动产生兴趣的过程,如果家长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很容易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只是有更多的家长却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到家长有了这个意识,孩子都已经养成懒惰、不爱动手的习惯。有些家长就开始强迫孩子去做家务,不做不行。尤其是青春期期间的孩子,越要他去做,孩子越不去做,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影响亲子感情。
上五年级的小飞最喜欢住在爷爷奶奶家,他说:“住在奶奶家,奶奶对我可好了,不会早早叫我起床,不会让我干这干那。”原来,在自己家的时候,小飞的妈妈每天早上6点40分就会把小飞叫醒,叠被子、整理房间等是小飞每天必须自己做的事情。而在奶奶家,奶奶会把洗脸水调到合适的温度,牙膏挤好,毛巾放好,一切准备就绪才叫醒小飞,小飞也不必叠被子,打扫房间,全部由奶奶一手包办。奶奶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上学太辛苦,让他多睡一会儿”。
五、指导策略
(一)学前孩子家务劳动教育策略。
1、学前孩子可以做的家务。给花浇水、松土、施肥、拔草、种植、扣纽扣、系鞋带、拉拉链、给娃娃喂饭、替大人拿东西或递东西、整理衣物、整理碟片、整理玩具。
2、如何保护和调动孩子做家务的积极性。孩子在两三岁时喜欢模仿大人做事情,看到大人做什么都想去尝试,跟着大人做。这是孩子正常的对劳动产生兴趣的时期,大人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允许孩子参与进来,并且要演示给孩子,手把手地去教孩子如何做。
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做家务,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以做游戏的方式一起做家务。
孩子各方面的发育没有完成,手、脑、肢体运动不是很协调,也许越帮大人越惹来更多的麻烦,大人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接纳孩子犯错,因为只有在不断地锻炼中,孩子才能提高做家务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二)小学阶段家务劳动教育的策略。
1、小学阶段孩子可以做的家务。小学低年级(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做以下的家务:清晨整理自己的床,给地毯吸尘,从邮箱中拿回邮件或报纸,给宠物的食盘盛上食物,喂金鱼,擦拭踢脚板和饭桌,擦拭窗台和窗沿,捡起院子里的树叶,整理书包,保持卧室整洁。
小学高年级(四至五年级)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做以下的家务:装好带到学校的午餐,擦拭家具,吸尘,饭前摆设饭桌,饭后收拾饭桌,把盘子放入洗碟机,烘干盘子,叠好洗干净的衣物,把衣物分类收好,扫地,拖地,把垃圾带到户外。
2、如何引导和调动孩子做家务的兴趣。如果家长从小就注意引导孩子参与到做家务的行列中,孩子会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的来做,并且在这种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下,孩子会从中感受到做家务的乐趣,这种教育无疑会在以后的家务劳动教育中是有益有效的。
但是,如果家长错过了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时机,或者,孩子在家长长期的关照与爱护下缺少了对劳动的能力与兴趣,家长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自理与动手能力呢?这时候,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引导方法。
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并且我们是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败。你对孩子完成的工作的评价和反应,会影响孩子对待家务劳动的态度。时常对他们完成的家务活儿给予赞赏,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操持一个家,这些劳动是必不可少的。
(三)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务劳动分工计划。对于年龄略小的孩子,家长可以依据孩子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而适时鼓励,加以引导;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主动性加以引导和鼓励;但对于一些懒惰不爱劳动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事先做一次关于做家务方面的交流,共同制定一份家务计划,和孩子们共同按计划实施。
(四)有偿劳动或无偿劳动的效果。现在国内很多的家长学习国外的有偿劳动的教育方法,有的起到了作用,有的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孩子以赚得零用钱为目的进行家务劳动,让一些家长哭笑不得。那么,究竟是有偿劳动好,还是无偿劳动好呢?
首先,我们的家长要在了解自己的孩子基础上,考虑家庭的环境背景,再来决定是否进行有偿劳动。例如,如果家庭环境优越,孩子平时不缺零用钱,如果家长再以此方法来培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是起不到效果的。又例如,对于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根据家庭条件,家长适当给孩子零用钱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只要求孩子靠劳动得零用钱,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有时也起不到效果。我们更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在了解孩子特点的基础上去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达到了效果,那就是最好的。
其次,如果家长在使用了一定的方法教育孩子后,发现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家长要立即终止使用,换一种孩子愿意接受并且不是过分的方式。
再者,如果孩子很容易接受家长的劳动安排,在孩子做完一件工作,最好的报酬就是给他一个微笑,搂抱他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告诉别人你多么自豪,也是一种很好的报酬方式。
第四,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应该拿钱来奖励孩子。
第五,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适合使用有偿劳动,对于学前和中学以上的孩子就不适合了。因为家长培养孩子的是热爱劳动和生活能力,以及责任感,即使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使用了有偿劳动方法,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家长要使有偿慢慢转变为无偿。
六、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做家务
(一)及早开始。小孩子几乎从一学会走路,就会产生“帮助妈妈”的强烈欲望,一个2岁的孩子能够替大人去拿和传送东西,甚至能够整理已洗好的衣服。所以孩子从5岁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参与家务劳动,因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最喜欢帮家长干活,如果9岁以后再培养就容易产生懒惰情绪了。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年龄是四五岁。这时,他们有充分的好奇心,也有充裕的时间陪家长做家务。
培养孩子做家务,家庭成员应有互相照顾的好传统。同时,孩子干家务活,需要父母手把手教,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切忌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孩子都是敏感的,即使很小的孩子也能够感觉到他的帮忙你是否真的需要,一旦他发现所做的事情总是遭到否定,就会对此事不感兴趣了。
要想让孩子对家务保持持久的兴趣,可以把大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让孩子不断体会“我能行,我做好了”的自豪感;另外,和孩子一起做家务,适时夸奖他,让枯燥的劳动变成愉快的亲子时光,并要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扬孩子的进步,夸奖得越具体越好。
(二)态度要端正。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察觉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此外,夫妻俩对家务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孩的事情”的错误观念,应让孩子有正确认识,“家”是属于每个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义务去做。
(三)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给孩子的家务一定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围,应该是孩子能做到的,而且是安全的。有一些家务虽然孩子能做,但如果有危险性就不应该让孩子做,而应该等到孩子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让他参与。第一件指派他们要做的工作,最好是能使他们做得令人满意的工作,别急急忙忙地要孩子做他力所不及的事。给孩子的新任务要有挑战性,但也必须能为他带来成就感,如果新任务令他做得沮丧泄气,他以后也许便不会再尝试了。
(四)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安排不同的劳动任务,让孩子形成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好习惯。从4岁开始,家长可训练幼儿做以下家务:收拾碗筷、清扫地面、整理衣物、开关电视电灯等、清洗浴盆。父母不妨让孩子从个人份内工作开始学习,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学习将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让孩子慢慢习惯其实做家务也是自己份内的工作。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助民活动、公益活动,如替人打扫卫生或送报纸,能帮他们学会按不同人的不同标准工作,训练他们自立和培养责任感。
(五)家长要有耐心。在开始训练孩子做家务时,家长必须有耐心,多容忍、少责备不要催促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虽然大多数事情大人都比儿童做得好。你要抑制住你自己来做或“把它再做一次”的行动,因为这样只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六)家长的鼓励、赞美不可少。论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给予他赞美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因为年纪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纯熟。但是没有关系,熟能生巧,妈妈知道你很努力了。
(七)张驰有度。孩子做太多的工作,会妨碍他学习、身体生长发育和其他社交活动。学习怎样做家务是重要的,但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尊重劳动、自强自立的世界观。所以,让孩子做事,一定要适度,太少了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太多了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情况决定训练量。
(八)孩子做家务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在做家务的时候,父母应该加以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务,通过实践,教孩子方法和其中蕴藏的一些知识和道理。例如孩子参与洗米、煮饭,从打开米缸舀米,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并告诉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水除洗米外,还可以留着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让孩子除了参与家务外,还能教育孩子节约概念。
(九)让孩子干活,口气很重要。让孩子干活时,要用商量或求助的口气,合理“利用”孩子的同情心,适当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不可生硬地指派孩子干活,否则可能让孩子心生抵触。
(十)夫妻要同心。母亲教孩子干家务的时候,父亲不能帮孩子代劳,反之亦然。
事例说明:一天,周女士让多多把客厅的地板拖一遍。多多正在看动画片,随口就冲着爸爸吆喝:“爸,快来拖地!”多多的爸爸疼惜女儿,当即拎着拖把前来救阵。多多看着爸爸劳动,心安理得。周女士告诉丈夫,这样做不是疼女儿,而是害女儿。她和丈夫约定,以后谁也不能任凭女儿“使唤”,孩子做家务的时候,父母都要找点事做,不能闲着,以免孩子心理不平衡。之后,多多再央爸爸干活的时候,周女士的爱人便装聋作哑。多多使唤不动爸爸,只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十一)多给精神奖励,少拿物质刺激。要让孩子明白劳动是人的美德,而不是索取报酬的手段。
(十二)从兴趣入手,鼓励孩子去做感兴趣的家务。
(十三)因势利导。例如,有位孩子妈妈,在假期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动手做简单的饭菜,等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再告诉她:“厨房是你自己用过的,要负责收拾干净。吃完饭后,妈妈会把碗筷也洗干净,你也应该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眼里有活了,地脏了会扫扫,吃完饭会把碗筷收拾干净再回到自己的房间。
(十四)不要让老人溺爱孩子。父母想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如果有老人“庇护”,孩子是教不好的。孩子父母要和老人达成一致的意见,让老人意识到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然后在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不要参与其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的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同时也是最细心、最严格的保姆。”所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是每个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德国家庭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只看重成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不能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单
二、尊重孩子,而不是处处权威压制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三、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没有伞的孩子更会努力奔跑。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五、放养优于圈养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六、自由大于限制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所以,德国的孩子多以自我独立发展为成长目标。而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
七、规则大于宠爱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许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断地说教,但是聪明的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们会和孩子协商,制订一些规则,并且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则。
孩子做家务只是搞着玩 家庭教育缺了啥
“我家孩子做事完全凭心情”、“孩子还小,不用懂太多的家务事”……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调查显示,超七成家庭在孩子的生活技能教育上缺失。昨日,由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组织的我市首个儿童生活实用技能公益训练营开营,40名小朋友学习做清洁、包粽子、做蛋糕。
从训练营第一课上,培训老师发现,孩子们主要存在动手能力差和技能不规范的问题。今后,该中心每月将征集40名6~14岁的儿童,对他们进行免费的家务、烹饪、安全、园艺、烘焙等生活技能培训。
包粽子10个孩子七八个不会
在“小手巧包爱心粽”训练区,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包粽子。一个戴眼镜的男孩不到10分钟就包好了5个粽子。男孩叫刘俊翔,8岁半,是江北区蜀都小学二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他要认真学习,端午节好上街卖粽子。刘俊翔包的第一个粽子鼓鼓的,后面包的则越来越小。“我要多包几个回家送给家人。”刘俊翔悄悄地告诉记者,“包多少,就能带多少回家。”
从当天的训练情况看,孩子们主要存在动手能力差和技能不规范两个问题。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培训教师罗文伽告诉记者,比如包粽子,10个小朋友中有七八个没包过,甚至有些年轻家长也不会包,“虽然很多孩子训练后都能包,但上手很慢,这和动手能力较差密切相关”。
“我家孩子做事完全凭心情。”家长李亚玲也说,孩子多数时间不会做事,有时候做一半就不做了,家里也没强行要求。
做清洁刚拖了地又踩上脚印
在“我家亮堂堂”训练区,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如何做清洁。
“倒垃圾时不能拿着撮箕抖,这样很容易把垃圾洒在地上。”老师边示范边说,倒垃圾时要将扫帚压在撮箕上。
在短短20分钟训练时间内,8岁的男孩杨浩然问了不下十个问题。杨浩然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平时喜欢问问题,但很少问家务事的问题,今天的表现让她没想到。
罗文伽说,从现场调查来看,虽然几乎所有小朋友都在家做过家务活,但往往是玩耍。比如扫地,很多小朋友就是随意扫两下,不会正确使用撮箕;再如拖地,很多小朋友往往这边拖了,那边又印上了脚印等。
培训现场,家长何冬妮告诉记者,孩子在家会帮忙洗洗小东西,偶尔也会拖拖地,但感觉并没认真去学做家务,只是搞着玩。还有家长表示,孩子还小,不用懂太多的家务事,以后长大了自然会学着做,现在不用太急。
学烘焙自己做生日蛋糕很开心
在“爱的烘焙师”训练区,老师捧出一个机器猫造型的蛋糕,并领头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原来,当天是营员李海玥小朋友9岁生日。李海玥的心愿是为自己做一个小生日蛋糕。
“开心,开心,非常开心。”李海玥坐在椅子上,荡着双腿,脸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做蛋糕很好玩,特别是洒酱的时候。”
调查:孩子生活技能教育,超七成家庭缺失
市妇联妇女儿童培训活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开展前,中心针对6~14岁儿童生活技能和动手能力情况的调查显示,超七成家庭在孩子的生活技能教育上缺失。该负责人分析,缺失原因,一是家长工作繁忙,没时间对孩子进行技能培训;二是家长重视智力和艺术类学习,忽视技能培训;三是孩子学习要和小朋友进行互动,但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缺少氛围。
声音:应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针对孩子生活技能培训缺失的情况,曾获“全国十大当代孟母”、“全国优秀母亲”称号的邹晓彬表示,认为孩子做事是搞着玩,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应用心呵护孩子做事的热情。
邹晓彬说,劳动教育应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孩子在6~14岁的阶段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会对劳动产生兴趣,也很容易引导。
微调查
对孩子承担家务的事,记者采访的12名家长中6人认为,顺其自然,鼓励孩子做家务和家长包办的则各占3人。
顺其自然
家长王剑女儿今年满6岁,他说:“孩子年纪还小,她愿意干的我们也支持,但不愿干的不强求。”王英也认为,有时会让孩子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拖过的地,我经常要返工”。
支持鼓励
“我看过一些教育类书籍,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智力发育。”张斌认为,应积极鼓励孩子做家务。“现在很多大学生什么事都做不来,日子过得稀里糊涂,都是小时候没养成良好习惯。”家长郑江铃也表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有帮助。
家长包办
“我小时候就不做家务。”家长汪建军说,现在也基本上不让孩子做家务。“我爸爸说,小孩要以学业为重。”家长龙丹婷告诉记者,做家务很费时间,这些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去学习。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亲子关系既是一项难以驾驭的科学,又是一门讲究科学的艺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亲子关系不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内容,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共同成长。它的核心是爱。
现代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关系太亲密了,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担心孩子抱怨。如何把握关系的度,非常关键。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太多内容可以去说。这里单就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爱孩子,给您一些建议。
一、关爱,让关心爱护奠定爱的基础
关爱,是关心爱护,关爱,贵在衣食住行的细节?在孩子的心目中,怎样的父母才是孩子认为爱他们的父母呢,下面一份德国学校的“父母成绩单”可以作个借鉴。
德国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逢月末,都会根据这个月的实际生活情况,对孩子的父母的行为进行“父母成绩单”评分。并签署意见,再交给老师。“父母成绩单”上共有10道题,优秀为A+,合格为A,不合格为B。每一项都做出选择后,可以看到父母本月在孩子心中是否合格。看看你能符合几条?
1.父母彼此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从不在我面前使用不文明语言或无休止地争吵。
2.父母能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以电视,电脑或大声说话来影响我的学习。
3.父母能积极学习,不断进取,能做我的“智多星”,能提高对我的教育能力。
4.父母能认真听取我的学习情况汇报,为我推荐一些有益的学习资料和课外阅读书刊。
5.父母能经常与我沟通,耐心地倾听我的诉说,从不态度恶劣地打断我。
6.父母能关心我的身心健康,膳食平衡,视力保护和生理健康,带领我积极锻炼身体。
7.父母每月都给我零花钱,但会指导我合理使用,让我学会勤俭节约。
8.父母从不溺爱我,每天都耐心指导我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我的独立能力。
9.父母能正确对待我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强行制止,而是和我讲道理,帮助我改正。
10.父母能主动与老师保持联系,一起帮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德国一个孩子对他的爸爸的评分有A,有B,也有A+。孩子爸爸说,得到A+的时候,他非常欣慰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得到B的时候,它也非常在意孩子的感受。会更加努力地改进,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份特殊的“成绩单”,是否会深深地触动我们?!想想我们的很多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考第一,争名次,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否合格呢?我想这不仅是德国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孩子对父母的一份渴望。如果父母能做到如“成绩单”所写,不断地改进自己,达到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不是太难事了。
二、会爱,让正确的爱保证爱的成效
会爱,就是父母要懂得怎样正确地去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知晓孩子的需要,才会知道怎么去正确引领孩子成长。
孩子的不同成长时期,父母要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让孩子不错过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中国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变化,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四二一”家庭逐渐增多。这些独生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小太阳、小皇帝、幸福的结晶、父母未来希望的寄托者。父母往往对孩子娇宠有余、管教不足、放任迁就,爱到完全不会爱了,以至溺爱在某些家庭已经发展到无可挽救的惊人地步。
在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对失败、挫折、意外打击的心理承受力很差。外表上看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他们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艰难的环境,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谓之的“蛋壳效应”。
某中学初一女生,初中时各门功课均居全班之冠,经常听到的都是教师、家长、邻居、同学的赞美之词。自考入县一中后,第一次期中考试总成绩居全班第九。她苦心攻读,发誓期末非进入前三名不可,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初二下学期中考竟跌入20多名的行列。酷爱脸面、听惯了表扬的她难以接受这严酷的事实,觉得无颜面对父母亲人朋友,用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深刻的教训是否和我们父母的爱有关呢。这样的父母不会爱孩子。其实,父母应该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不要心疼他们摔跤碰壁。否则,孩子长大后,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将会束手无策。
让我们看看国外的一些父母,他们是如何爱孩子的。在美国,有三句关于爱孩子的教育金句广为流传:
1.“Stand 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
美国的父母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坚持“Standbehind, don't push”(站在后面,不要推),给予孩子绝对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道路。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很早地拥有了家庭中的许多权利,也就少了许多对抗,少了许多家庭矛盾。
2.“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Give he/her the key, don’t open the door)
美国教育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教师不应给孩子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在于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带他们进入房间更为合适”。
3.“去做”、“去试试”(try/do it yourself)
父母在给予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提供择友、订婚、
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父母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去做”、“去试试”,坚信实践能缩短认知与行为的距离。父母永远安静地站在孩子身后,给予信心,强调对待孩子应“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无论何时,父母的双眼总是反映出:我理解你并且会爱你。
在中国,也许在国情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下,中国父母并不能完全像美国父母那样。但是尽力给予孩子可能的选择自由,是一种会爱的表现,对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十分有益。
三、恒爱,让持之以恒的爱积淀孩子的未来
恒爱,就是持久的爱。孩子乖的时候,当父母的自然会爱,这种爱,任何人都有、都会。但是,当孩子不乖的时候,你会爱吗?甚至,当孩子犯了错误,一时误入歧途之后,你还会爱吗?教育是个慢慢疏导引领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不能强攻,需要耐心,更不要过于急躁,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就能帮助孩子改变掉一切,这是不可能的。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过于急躁,一切就会成为泡影。培养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做父母的极大的耐心,让孩子在培养的过程中慢慢改正缺点,完善人格。持之以恒地信任孩子,是教育孩子成功的秘诀。父母坚持不懈的信念与爱心,是孩子自信心增强的重要来源。
在山西,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教书。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女孩由于讲不清数学题,被学生轰下台,灰头土脑地回了家。母亲为她擦眼泪,安慰她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找找别的事,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出外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出来,原因是剪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好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说完,便为女儿打点行装,准备让她到另一个地方去试试。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然而每次女儿失败而沮丧地回来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30多岁的时候,女儿凭着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自己的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又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向已经年迈的母亲问道:“妈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了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他,也总会有属于他的一片收成。”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
实际上,母亲恒久不绝的信念和爱心,就是最坚韧的一粒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生长的奇迹。 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永不言弃,一种持久而永恒的爱。
爱是需要慢慢渗透的,父母付出了爱,孩子们也懂得了爱,他们在会在爱的过程中成长,逐步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思想成熟的人。由此,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就逐渐形成,并健康地发展下去。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内容
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开展的教育。具体说,就是父母或长辈在家里开展的对子女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活动。传统上以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正规的课程、教材、教法、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是随意的。
这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理解家庭教育显然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活动,尽管它没有学校教育中那样的教材,但它的内容是固定的;尽管它不一定像学校那样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但家庭处处是教室;尽管它的教学方法看上去“不专业”,但活泼的形式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真谛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实施有形的教育。然而,对特殊儿童而言,其家庭教育的某些内容则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例如,聋儿的听力语言训练需要和学校教育相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即把儿童培养成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贡献力量,自己生活幸福的守法的公民。
当然,不同的家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守法、健康快乐、幸福生活的目的不变。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教育目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措施上相应增加一些而已。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然后才是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令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潜能充分发展和遵纪守法。这四个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三种具体任务,即健康身心、塑造人格和辅导功课。大体上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分成下列几个方面。
1.塑造社会需要的内容。社会需要的内容的含义或范围非常广泛,大到法律法规的遵守,小到买东西排除都属于这个范围。
2.矫正缺陷和不良行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是祛邪扶正。那么,那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行为和不良行为,如撒谎、偷盗等都是需要矫正和消除的。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既是儿童上学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4.文化知识的辅导。在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各个年级,文化知识的辅导已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5.成家立业的内容。成家立业的内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之一,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例如恋爱、婚姻的内容,理财的内容,生儿育女的内容,处理家庭矛盾与关系的内容等。
对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还要加上一些针对不同儿童特点开展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小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 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这个时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以为这个时期是夯实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个性特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逐步树立爱好兴趣的特殊时期。作为爸爸的你,如何在小学时期给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方法/步骤
搞好亲自教育。作为爸爸妈妈,你要跟孩子学到一起,玩到一起,在活动中详细讲解人生的道理,一起做家务,让孩子把你当做玩伴和学友,以你为榜样,打下人生学习奋斗的榜样烙印。
2
做好教育引导。可以在辅导完作业之余,跟孩子一起读故事书,练习书法,一起做一些跑步、骑车等健身运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
3
随时陪伴左右。作为父母,要多拿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从你那里得到温暖和关爱,比如,可以在孩子睡前,陪伴在床前讲故事,话人生,讲道理。
4
模范带头言传身教。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孩子养成的习惯,自己首先这样做。比如,让孩子睡前把衣服叠放整齐有条理,可以让孩子参观自己的衣服叠放方法,等等。
育儿知识: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最近听了几个家庭教育讲座,老师都是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方面交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领悟到对孩子的教育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与他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成败,取决于家长做人做事的实际行动。
亲子关系和谐,孩子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否则一切说教、道理在孩子那儿都可能成为耳旁风。随着孩子年龄增长,9岁、10岁以后,父母的话再有道理,也只是父母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
那我们该怎么办?
——争取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成为他的战友,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听听他所思所想,然后再施加适当的引导。
——给孩子做出表率,少说教,做给他看。
我们为什么想教育优秀的孩子?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孩子优秀,证明我也很优秀,或者是:我的梦想没实现是有各种客观原因,如今我让孩子来实现,等于我的梦想间接实现了,这个逻辑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有些人在事业上没有获得足够的自尊,希望从孩子的成功上找补,或者从控制孩子来获得满足和自尊。家长们别忘了,你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你孩子的眼界和理想,把未尽壮志交给孩子,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竹篮打水一场空。
家长们可行的办法是:去做好本职工作,去认真学习一样新技能,去管理好自己的作息,去努力做一个成功的人,给孩子做出榜样了,比什么教育都管用。家长成功了,孩子也会跟着学,一举两得。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知识教学、智力开发这些一定要由学校教育来完成。孩子的身心健康、情感、社会道德、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我们家长关心的重点。所以我认为,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最大支持,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奠定孩子一生行为习惯的基石。
每一位家长,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与爱,孩子也给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欢乐。看着他们一天天在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小小儿童,他们的变化带给我们一个个的惊喜。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
我的女儿裴家禾,今年8岁,小学二年级,她不是很出色,但也有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孩子发展比较全面,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习上积极主动,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喜爱读书,有爱心讲礼貌,为人热情大方。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粗心、做事情拖拉、丢三落四等。
要说起教育孩子,我觉得谈不上有什么成功之处。但是,孩子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了略懂人事的少年,这过程也的确是凝聚着我们做父母的一番心血。这其中也有不少困惑。下面是我的一点家庭教育理念和心得。
一、“严”字当头
现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请他人管教孩子的现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严格教育,对孩子“错爱”、“宠爱”、把孩子惯得不像样,如对人没礼貌,本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爷爷奶奶代办,一边做作业一边讲话,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业,做事磨磨蹭蹭等。这些“小事件”,无形中养成了孩子 “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惯心理。没有同情心,没有自理能力,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很多家长抱着“树大自直”的想法,期待孩子某一天“突然长大”,但也有不少树,长大了,反倒长成歪脖树。我家教育孩子的宗旨:要求孩子知道理,明德行,成为一个正心、诚意的人。“小时严、大时宽”。幼儿园、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好习惯,这时我对孩子以严为主。孩子只要小时侯养成好习惯,大了宽松一点儿也出不了大格。任何教育都有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最为有效,如果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进行这种教育,效果可能就差多了。小学阶段,也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以做作业为例,裴家禾从上学第一天起,作业都是独立完成。每天下午放学回家进家门,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完成作业才能玩。从升入二年级,每天除了完成作业外,还要主动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当我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听到她在书房里大声地朗读,我就知道,她已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并正在预习课文。预习时,她主动读三遍课文,然后是生字组词,一字组多词。复习、预习结束,自己按课程表收拾书包。这个习惯从未让父母督促,都是很自然地主动完成。
二、培养独立意识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无论怎样长他们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处处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其实孩子的能力经常是出乎我们想象的,关键是我们会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好像一夜之间孩子就会做些我们从没特意教过他的事情,我们会惊讶:他怎么学会的?这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肯放手让他迈出第一步,他们会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让他们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但孩子一次做不好会有两次、三次,总有一天会做好!如果不让他去做,恐怕将永远做不好。我们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摆碗筷、打扫自己的卧室、洗自己的袜子等。赶上妈妈出差,裴家禾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早上自己起床、穿衣、吃饭,自己梳头扎辫子(尽管扎得比较毛糙),晚上自己洗刷、独立睡觉,还不忘睡前给妈妈发条短信,汇报她一天的表现。现代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视培养。我们一是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三、多与孩子沟通
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孩子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一般每天都抽出一点儿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作业完成得如何,学习顺利吗?有什么新鲜事,心里有没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同时,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人和事说起,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激发孩子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同时,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我们从不用过多的课外培训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每天抽空骑车、打羽毛球,在玩耍中培养与孩子的情感。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不断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将来做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人。
相信《孩子不干家务的家庭教育成因》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