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11-24

幼儿园社会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及时注意孩子情况,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社会教育领域活动的教学策略。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纲要》中社会教育领导中的目标。2001年7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导的目标是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那么每个年龄段,课程目标根据《纲要》总目标,归为四大类:一是自信心的培养;二是人际交往;三是行为规则;四是民俗文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对《纲要》中社会教育领域目标进一步的解读,《纲要》中将潜移默化作为社会教育的首要特点,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特别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还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知识的良好环境,同时把幼儿与成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行为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纲要》充分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义务教育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认识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社会教育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

一、要参照总目标,特别是年龄阶段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活动目标。

二、每个活动应包含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三个内容的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对幼儿来说,重点是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一方面社会行为比较具体直观,另一方面社会行为是指最终的目标和结果,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性格,发展和谐的个性。

三、避免空洞的说教,目标应具体到具体的行为。

四、生活经验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依据。课程内容就是从幼儿出发,从幼儿的生活出发。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讲,社会领域教学的指导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实践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以形成和巩固或改变幼儿基本的社会行为,实践练习法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比如说小小值日生,自我服务,以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园内公益劳动,待人接物,解决矛盾和冲突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践练习法来实现。第二种方法是调查法,调查法是教师引导和启发幼儿针对社会环境,社会事务,以及社会现象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发现社会现象存在的状态,或是社会问题的原因,或是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幼儿社会教育中的调查法,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它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因此,调查法是以问题为先导的,幼儿通过调查,对社会生活有了感性和较为具体的认识,因此调查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方法。再一种方法是参观法,社会领域中的参观法,是指幼儿进入一定的现实社会场景,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社会现象的状况,教师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幼儿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参观法的运用,必须要服从于教育目的,根据教育的要求来进行。第四种方法是表演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通过形态动作、语言及表情去体验,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为,从而达到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目的。一般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幼儿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的。比如说大班社会活动,传递微笑中,幼儿通过角色表演,了解了节日习俗,聚会,传递微笑带给别人的快乐。一般幼儿表演的主题,来自现实生活事件,或艺术作品,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关注,有助于表演主题的丰富和生动,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第五种方法是讲解法,讲解法是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和道理,让幼儿了解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实,知道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它为什么要这样做,讲解法不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唯一方法,但是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讲解法的使用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儿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难把握事实,道理或规则的本质,教师的讲解,有助于降低幼儿理解的难度,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讲解,应该是感性的、生动的、具体的,关注幼儿兴趣和已有经验的。第六种方法是谈话法,这是我们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谈话法是教师与幼儿,及幼儿和幼儿之间,围绕某个话题,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语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现形式。谈话法在幼儿社会领域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幼儿表达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形成一些正确的观念,一般来说,话题与幼儿生活关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谈性,这也就是说,来自于谈话的话题,一定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第七种方法是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思想碰撞和思想发散,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讨论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价值冲突性的讨论,如谁对谁错等等。二就是多种求解可能行的,我们如何帮助班上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这两种讨论的相同之处,都有一个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指导,教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应该少问多说,即表达个人见解,以此引发幼儿表达个人见解,应在平等讨论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另外,社会领域中,还有几种特殊的方法,根据教师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他们是价值澄清法、移情训练法、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在这我就不展开详细的论述。那么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互相作用于具体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熟练掌握,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的运用这些方法,接下来就以上几种方法,来谈一谈,它们大体的教学模式。

一,生活感知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在运用这种模式的时候,如何来确定它的教学目标呢?首先得让幼儿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扩大眼界,丰富感性经验,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过的社会行为,这是生活感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那么它的程序和策略是怎样的呢?那么首先在第一环节,我们首先要激发兴趣,组织幼儿参观散步出发之前,就是要以简短的谈话启发幼儿活动的愿望,要告知幼儿参观游览散步的地点内容和注意事项,第二个环节就是要实地的去观察,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到大街上或者小巷子里去散步,观察马路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意识的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看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在参观活动中,教师要带幼儿,到达参观地点后,要重新整队,让幼儿有一个整齐精神的面貌。再一个就是要提出有关的参观要求,引导幼儿有礼貌的向接待者问好,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参观,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主要内容上,可以先参观该单位的全貌,再有所侧重的分别观察,教师和接待人员可以做简单的介绍,要组织好这一环节,老师还应该注意:一,参观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参观的内容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有参观单位联系,有必要时,应该指导接待人员写一写,讲一讲讲话稿等等,第二就是参观过程中,要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去看看,去想想,还要引导幼儿,要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所见到的人和事,允许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及时的给予解答,或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与寻找问题的答案。三,参观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幼儿过度疲劳,产生厌倦的情绪。第三个环节就是参与实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指导幼儿行为方法,组织幼儿操作练习,帮助幼儿把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引用,使幼儿得到更真实的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带领幼儿参观邮局的工作程序之后,教师组织幼儿集体寄信,让幼儿亲自购买邮票,并将邮票贴在参观前准备好的信封上面,将信投到邮筒里,这些实际操作,让幼儿真正获得寄信的初步知识,锻炼了寄信的能力。

第四环节就是谈话小结。参观游览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对参观的内容印象还比较深刻,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幼儿进行一次谈话,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的整理,加深幼儿对物和事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人物和周围事件的一个正确的态度,那么教师在组织这一环节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谈话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谜语或生动的语言等引起幼儿回忆参观的人和事,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参观的内容和感受最深的最喜欢的事和物。

二,教师要对这次参观游览活动做一个小结和评价。

三,要提供有关材料,以供幼儿开展有关的游戏。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参观邮局,还有逛超市这些课例,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接下来我们再来分享一个情感陶冶教学模式,情感陶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或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使幼儿在遇到类似的真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作出亲社会行为,他的程序与策略,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激发,情绪追忆,情感换位和实际行动四个环节,情感激发也叫认知提示,指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组织幼儿通过讨论、绘画、唱歌、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效仿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良好的基础。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的联系,这个情绪追忆,比如说在我们上大班的社会课“生病的小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比如说你生病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希望得到谁的帮助?这时候让孩子在回忆他生病的时候,他的感受,这样就是情绪追忆。

还有一个是情感换位,情感换位是教师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使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的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社会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体验或设想他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

实际行动是组织幼儿将自己移情的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在这一步骤中,教师是指挥,幼儿是主体,教师指挥幼儿操练,要注意操练的实效性,移情形式要多样。一,应用性操练。教师根据活动前的预想,提供幼儿抒发感情,作出积极行为的情境,让幼儿实际做一遍,例如在“关心生病的小朋友”活动中,请幼儿按照意愿选择关心病人的方法,参加相应的小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有的孩子说,要给生病的小朋友送水果,送一封信,还有送花,送一张贺卡等等,这些让幼儿先来选择他关心病人的方式,然后参加小组活动。第二就是表演性的练习,表演性的练习,包括你的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景或事例,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等等,让幼儿分析出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带给别人欢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教师应鼓励幼儿,用动作和表演进行表演练习,使所学的新知识逐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在大班社会活动,他为什么哭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让幼儿扮演哭的人与关心者,幼儿在表演中,抒发了关心他人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人的行为,那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说关心生病的小朋友,我是妈妈的小帮手,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接下来我们再与大家谈一谈,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沟通,从而掌握互助合作等友好交往技能,发展幼儿语言交流能力和想象力,使幼儿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这种方法的程序与策略。

一是教师要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力求真实生动,有人有景,场景的布置及道具要尽量的简单,化装突出人物身份的主要特点,使幼儿能够看懂就行,如需要幼儿扮演角色,应事先物色人选,组织排练,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要用语言向幼儿介绍场景,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角色,和主演者,以引起幼儿观看表演的兴趣,并向幼儿交待任务,提醒他们仔细观看表演者的表情、动作,记住表演的内容,以便在观看后进行讨论,这是先创设情境。

再有一个就是表演。为了使全体幼儿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楚表演内容,表演者要面向全体幼儿,表演速度要适中,可以完整的表演,也可以分段表演,一个是把全部表演完之后进行讨论,再一种就是孩子一边表演,一边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讨论。

第三一步就是讨论明理。观看表演之后,教师应围绕活动目标,有重点的提问,引导幼儿讨论评价表演中人物的言行,激发某种情感,提出今后行为的选择建议,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讨论时教师要尊重幼儿,让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幼儿自己的活动,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的基本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甚至展开争论,要鼓励幼儿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鼓励创新。

第四个环节就是学习表演,幼儿有表演和模仿的兴趣,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全班幼儿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从而巩固在活动中获得的行为规范,有时可以让部分幼儿参与表演,其他幼儿再次观看,还要依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教学环境来定。幼儿通过表演,进一步判断道德行为,在进行表演中,更好的掌握道德行为要求,那么在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比如说妈妈我爱你,还有小记者这些教学活动,都可以采用这种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来进行。

第四种模式是实际练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在做中学,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交往能力,帮助幼儿内化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这种模式的程序与策略是,第一要激发愿望,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并以简短的语言激发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兴趣,激起幼儿参与实践练习的愿望,例如在“做事有条理”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堆零乱的物品,引发幼儿整理的兴趣,并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张桌子上有什么东西?这些物品放的怎么样?让我们来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好吗?这样就自然而然的激起幼儿参与练习的愿望。社会活动,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也是这样的,他妈妈生病了,小兔子看到家里很乱,那么兔子姐姐就引导小朋友,这么零乱的房间,我们应该怎么做,从而也是自然而然的激起了幼儿参与练习的愿望。

第二就是方法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中,一是要组织幼儿讨论交流某一情境中的行为要求,通过概括让幼儿知道怎样去行动,例如我们是小主人的活动中,教师把幼儿讨论的结果进行小结,使中班幼儿懂得,当小班的弟弟妹妹来作客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小主人,可以先做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名字、班级,再带领客人参观我们的教室,然后带他们一起玩儿,一起做游戏。第二,就是请部分幼儿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尝试正确的做法,其他幼儿观看台上幼儿的做法后进行评价,从而学习正确的行为方法。例如,在“做事有条理”的活动中,让部分幼儿尝试整理物品,其他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评价,而懂得整理物品的正确行为程序,即大的物品放在下面,小的物品放在上面,这样做才整齐有序,便于搬动。

三,行为练习。孩子获得一定的方法之后,既让幼儿练习,教师要巡回观察,可以幼儿分成小组展开练习,互相观察,看行为是否合乎要求,教师针对幼儿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的方法,同时让行为准确无误的幼儿,上台示范,使幼儿对行为要求有更明确的了解。此外,应尽可能的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练习。

四,小结评价,教师要对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幼儿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评价。同时向幼儿提出活动后的练习要求,使教学延伸到课外、园外,只有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够逐步形成。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是小主人、小交警这些课,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第五种教学模式是艺术感染教学模式。艺术感染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运用于艺术作品中的社会知识和行为要求,这种方法的程序和策略是:一,欣赏艺术作品,这里所说的艺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作品,即诗歌、故事、散文等,教学一开始,教师给幼儿生动流畅的讲述故事,富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歌,使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受到感染,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好的发挥教育作用,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的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有益的、有启迪性的作品。二是根据幼儿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适时的讲解启发,对由作品中表现的主题要重点给予提示,使孩子更好的从中领悟到道理。

二,讨论小结。社会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明理、激情,进而导型。因此,欣赏艺术作品之后,就是应该围绕教学要求,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明白蕴藏在某个作品当中的某个道理,激发良好的情感,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讨论时,教师要尊重幼儿,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提出不同的看法,讨论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引导幼儿得出正确的认识。对幼儿提出行为上的要求。

第三,就是联想深化。教师要适当的拓宽活动内容,这一阶段可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论,以促进道德知识进一步内化。例如在大班“做个守信用的孩子”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波波和乐乐的作品的基础上,开拓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分析另外两个事例,使幼儿能进一步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道德知识、明辨是非,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四,是创作实践。幼儿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之后,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创作实践活动,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培养良好的行为。例如,在“三只想生病的小狗”活动中,教师组织为妈妈开个小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让幼儿唱有关爱妈妈的歌,并将自己亲自制作的礼物布置在妈妈的照片旁,这些活动都可以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让他们懂得爱妈妈的一些实际行动。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比如说有这些课例,“三只想生病的小狗”、“香喷喷的文字”等课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分享这样一个话题,就是说在我们的主题活动下,我们如何的有效整合教育元素,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重视各领域教学内容中的社会性教育元素的整合利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是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如何进步的,是将认识纳入到他整个的经验体系中的,再用教材的过程中,你也会发现,社会教育内容,几乎无法从其他教学内容中割裂出来,例如大班下学期主题六,开心大王,次主题二,我是开心果。活动五,传递微笑。该主题本身就是以幼儿的情感教育为主,尽管在这个主题里面,蜗牛的微笑是一个语言课,但是我们感觉它更像一节社会课,它是以“蜗牛的微笑”是以优美的语言,动情的讲述蜗牛的心理变化,表现动物美,怎样将微笑传递出去,是将语言教育与社会性教育,自然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个主题开始部分的主题引导里面,无一例外的是讲社会性教育目标,明确的进行了说明,请一定要认真的阅读,加以领会。

第二个就是区域活动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平台。翻看我们的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教育活动后面,都有一个区域活动的内容,从目标的设定,材料的准备,区域规模,到指导方法,都作出了比较详尽的提示,目的就是要通过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让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都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幼儿间的交流交往。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个交友平台,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及情绪情感的变化。捕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交友契机,给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交往的方法,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指导这些交友契机的时候有很多,比如说幼儿之间发生一些冲突,幼儿在操作间,学习中的一些持续性,遇到困难事儿如何反应,材料的整理如何规范这些规则,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三,就是充分利用生活中随机、灵活、自然的教育元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离不开生活。就像一张纸的反面正面一样不可分割,生活即教育。在社会性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充分,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一日环节皆教育,你比如说早晚的问候与道别,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吃饭、喝水、入厕的规则,培养孩子的社会规则。午睡的纪律,培养了孩子的规则与情感。还有孩子小伙伴的交往,培养孩子自我认真,与人际关系,参与一些活动,这些也是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社会性的交友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潜移默化,希望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把社会性的交友的元素都渗透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

第四,就是成人的态度习惯等行为模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幼儿的个性品质有遗传的特质,但后天的习得行为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那么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我们成人,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性的发展模板呢?那么接下来我再谈一谈,目前社会领域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避免过于的知识化。社会领域的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然后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有些过于重视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行为的养成,一方面教给幼儿许多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也能够绘声绘色的讲解,包括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一些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但是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行为中,则表现出任性、自私、争抢,不懂礼貌,不分是非等不良习惯,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了讲道理、学知识,而忽视了操行,以知识代替行为的养成。

第二就是以适应幼儿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够真正取得成效。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那么在这我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这是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幼儿园举行的一个社会性的一个活动。我们是这样来组织的。每个孩子从家里带三样物品,一样是爸爸用的物品,一样是妈妈用的物品,再一个是宝贝自己用的物品,这样的物品什么都可以,你可以是不穿的衣服,可以是爸爸或者妈妈不再用的一个装饰品,或者是孩子不再需要的一个玩具,或者图书等等,什么都可以,孩子把这些物品带到幼儿园之后,放到班级里面,班级里面老师把这些物品标上价格,然后布置成一个超市,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组织孩子大班、中班和小班,组成一个家庭,由爸爸妈妈带着这一个孩子来逛超市,在组合的过程中,孩子很自然的就学会了去照顾弱小,爸爸妈妈如何去在逛超市的过程中,不要丢了自己的宝宝,如果真的把宝宝丢了之后,该怎么样来解决,那么他通过寻求警察帮助,还有通过去广播室去播音,来寻找自己的孩子,还有带孩子购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如何学会理财,我手里就是有五块钱,大这五块钱该怎么样来分配呢?因为我们的活动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给爸爸买礼物,要给妈妈也买礼物,还要给自己买一份礼物,还要给我的孩子买一份礼物,所以孩子在买礼物的过程中,要学会割舍,这个礼物太贵,我可能买了这个礼物之后,我剩下的钱,就不能够再买其他的礼物了,所以即使这个礼物比较喜欢,为了完成我应该完成的任务,我得学会舍弃,这样一些活动,就是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非常好。而且我们今年这个活动,也举办的非常成功。

反思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如何选择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容,更加适合幼儿的学习,首先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其一就是与目标无关,或者是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其二,主要选择的内容,应该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其三,就是所选的内容要有启发性,能锻炼幼儿的思维,启发幼儿的心灵,所以在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孩子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有效教学,是由学习者的现有知识,他们的文化实践,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对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以适应幼儿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同样是关注残疾人,同样是爱的教育,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教育中的一个案例。一个盲孩子,因为自身的缺陷,成为同班孩子的嘲讽和捉弄的对象,教师没有简单的斥责和教训孩子,也没有苦口婆心的光说大道理,他而是请这个班级的孩子,带上眼罩生活一天,这些正常的孩子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盲人的艰难和坚强,从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去嘲笑这个盲孩子。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特别重视通过体验获得生活经验。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卢赫所言,个人的情绪经验,越是多样化,就越容易体会了解想象别人的精神世界,甚至会有密切的情感交流,在交友中,我们应该抓住一切社会教育的契机,是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社会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好!今天我的讲座就到这,谢谢大家!(结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心理问题的家庭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其次,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最后,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宽或过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陷于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现状,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长,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育儿观念: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育儿观念:幼儿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一、行为概论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人们通过行为与外部世界进行联系,实现相互作用,进而适应外部世界,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受个体发展水平所限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进而通过各种不当的行为表现出来。

幼儿不当行为涉及幼儿生活和学习等诸多方面,对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巨大的威协。要矫正不当行为,首先需要弄清楚行为的来源。

二、行为观察与行为矫正

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行为观察是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感官和辅助工具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获得研究资料的过程。研究者通过幼儿行为观察,可以对幼儿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解,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幼儿行为是解开幼儿行为密码的一把钥匙。

三、幼儿生活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在这一阶段中,幼儿的很多行为都行以养成,逐步定型为习惯进行伴随其终身,如幼儿的卫生、进餐和学习等,将对幼儿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中,生活行为直接关乎幼儿的生活质量和文明修养。是学前阶段重点培养的任务之一。幼儿的生活行为是指幼儿在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具体包括的内容涉及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纲要》中明确指出:“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康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应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师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教育工作:

1.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样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好习惯

2.栓视自身行为是不是幼儿的好榜样

3.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

4.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连贯的教育环境

四、幼儿的学习分析与教育对策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重点不应该是书本知识,而是以知识做载体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学业表现、语言能力、适应行为、社会情绪与行为等。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为幼儿上小学做准备,还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加德纳的研究成果让我们知道,人人都能够合理和利用七种不同的智力,使自己有所成就。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交际智力

7.自省智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幼儿样样精通。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测试能够衡量或预测出人的智力潜能,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教师不能单凭幼儿的暂时行为就定义幼儿智商高低,因为幼儿是发展中的人,潜能还有待于开发,教师的责任就是相信幼儿,尊重幼儿的智力结构,认同幼儿学习模式,因势利寻让每一位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

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

1.视觉型学习方式

2.听觉型学习方式

3.运动型学习方式

五、幼儿社会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幼儿园是儿童从家庭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案例中的幼儿已经萌发了社会行为的意识,他们在积极地尝试解决发生的问题,教师应牢牢抓住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敏感期,帮助其顺利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

幼儿社会行为指导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生活性原则

4.游戏性原则

5.强化性原则

六、幼儿品格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已经开始显示出他们自身的品格了。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得曾经说过:“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品格;播下你的良好品格,你就能收获良好的命运。”幼儿期间,教师应培养幼儿哪些品格呢?

1.合作的品格

2.守时的品格

3.信任的品格

4.接纳的品格

5.明辨的品格

6.超越的品格

7.孝敬的品格

8.服从的品格

9.仁爱的品格

10.毅力的品格

七、幼儿情绪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及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得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对幼儿而言,对一件玩具表现出是喜欢不是厌恶,对一只小动物表现出是亲近还是恐惧,对一种行为表现出是快乐还是愤怒等都是情绪。情绪是幼儿适应生存重要的心理工具,不同的情绪激发,会驱使幼儿做出不同的行为。

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学习情绪管理?

第一步,帮助幼儿识别自己的各种情绪。

第二步,认同幼儿的情绪。

第三步,正确面对情绪。

总之,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一时期,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关注幼儿的情绪发展,培养幼儿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至关重要。

八、幼儿异常行为分析与教育对策

在幼儿群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行为异常的孩子,他们承受着这些异常行为所带来的困扰,不能同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异常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既难过又无法控制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要付出比正常孩子的父母更多的爱和努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件件的小麻烦事。所以对于行为异常幼儿,教师要不嫌弃、不放弃,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孩子能够融入集体之中,并使其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和调整。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与对策

新世纪在人们的期望与畅想中展开了它别开生面了的画卷,沐浴在新世纪和风细雨下成长着的幸福一代,正承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爱。作为教育者、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观、教育手段也无时不在接受着挑战。那么,应当如何去爱孩子呢?很多人都进行过探讨。

在为孩子煞费苦心时,我们不妨放下包袱,给孩子以轻松的爱,让孩子感到被爱的轻松与欢乐。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的地位、轻视孩子合法权益的事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走入了爱的误区,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误区一: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儿童生命和发展权的重要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属于父母的,孩子干什么都得听父母的。因此,他们常常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从而剥夺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常常使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孩子子发现父母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前途并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时,就会与父母产生矛盾,形成“代沟”。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父母的干涉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使孩子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机会。

误区二: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许多家长对孩子“疼爱”过度,事事包办,使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以至于长大后还要依赖大人照顾,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有关报刊曾报道大学生因生活不会自理,不得不请保姆或钟点工的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父母从小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感受不到劳动的快乐,有的甚至对劳动产生厌恶感,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和发展。

误区三:限制孩子的游玩。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才三、四岁,就忙着到处让他拜师学艺,孩子整天忙着“学琴”、“画画”,被限制在狭窄的空间,失去了游玩的自由,没有了游玩的快乐。其结果是束缚了孩子的手脚,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

误区四:无视孩子的意见。在某些家庭中,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凭主观行事,很少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对孩子较多的是训斥和强迫服从,缺少轻松的氛围和宽容的态度,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尊重。居高临下式的说教,常常使孩子觉得和家长难以亲近和沟通。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没有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因此,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往往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是反感,家长也往往因此而产生无尽的困惑和烦恼。这种亲子关系难以使孩子形成乐观、独立、进取的人格,这种忽视儿童权益的教育对儿童将来的发展必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轻松地爱孩子呢?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这也是所有父母本能的心理。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从小就有摆脱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儿童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世起就在为争取自主发展的权益与成人斗争着。难怪马卡连科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也正是因为这种“可怕的礼物”存在,成长中的孩子就有成长中的烦恼。成长中的孩子渴求成人对爱心的理解,希望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求自己的发展。这里谈几点“爱”的策略。

策略一:“让我做一做”。生活能力的获得过程,就是独立性发展的过程。无论吃饭穿衣、铺床叠被、洗手帕、给花浇水等,孩子一开始往往是做不好的。他浇花时,给花浇了水,还会想当然地给花篮也浇浇水,甚至给花篮边的皮球也浇了水;吃饭时饭粒会洒满身上、地下;穿衣不是穿反,就是穿倒了……,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实践、思考成长起来的。带点童心去理解孩子吧,既然没有人能代替孩子成长,家长又何必做些越俎代庖的事呢?

策略二:“让我说一说”。爱问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不断地说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世界,形成自主意识的。限制孩子的想法,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就犹如一根绳索缚住了孩子想像和思维的翅膀。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木讷寡言。带着童心去理解孩子吧,如果全家想外出游玩,又何妨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呢?当孩子对着你喋喋不休时,一定要耐心地倾听,那是孩子思想的火花在闪烁,而在成人的耐心倾听中,孩子得到的是更多的勇气和自信。

策略三:“让我试一试”。孩子在各类活动中都会产生自由的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同样的玩具,采用了不同的玩法;同样的操作材料,变换出不同的做法,他们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中感受到莫大的快乐。也许这样做,有可能弄脏家里洁净的地面,弄坏新的玩具材料或给大人添上许多麻烦,但比起孩子的发展,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带点童心去理解孩子吧,不要用太多的限制约束孩子的探索行为,更不要用简单的训斥来对孩子的错误尝试。孩子把篮子塞进冰箱,是在试验篮子里是否会开出美丽的冰花;孩子把泥土挖起来盛在纸箱里,他是在试验小草是否会在纸箱中破土而出。这是多么大胆的尝试,孩子从中获得欣喜又何异于科学家实验成功时的惊喜!

因而,尊重孩子、理解童心,这就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送给孩子的一种最为轻松的爱。有了这种爱,孩子们便会感到被爱者的轻松与幸福。进而,他们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氛围,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良好的挖掘与培养,从而成为新世纪的新一代而茁壮地成长起来。

愿我们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拥有最轻松的爱。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幼儿园一日常规,接地气的问题及对策(三)


常规八:坐姿—精神又舒服

1.常规要求

养成良好的坐姿,双脚自然并拢平放,双手自然摆放,后背靠在椅背上,眼睛看老师

能够注意安静地倾听老师及同伴说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2.问题及对策

Q:姿势不正确

1,多提醒“象老师这样坐坐好,两脚放平在地上”

2,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

3,不要像那小螃蟹,横冲直撞真糟糕。

4,坐着要学小白鹅,挺起胸膛精神好。

5,不要像那大龙虾,驼起背儿弯着腰。

Q:坐不住

1,常提醒,看XX坐得真好

2,课堂教学控制时间有效

3,教学中关注与幼儿的互动

4,适当走进幼儿中间

5,教师坐着上课。

常规九:上下楼梯—安全很重要

1.常规要求

能按照预定的规则上下楼梯,如,左上右下

注意力集中,保持安静,一个跟着一个走

上下楼梯逐级走,不跑不跳,不推,不挤。

2.问题及对策

Q:动作不协调,不会跟着走

1,有节奏的儿歌(开火车),或故事语言

2,不协调的幼儿走队伍最后面

3,小豆丁去旅游,一二一二向前走

4,看见一座大山,嗨哟嗨哟爬过大山

5,看见一片大海,嗨哟嗨哟划着小船

Q:安全担心,小调皮或楼梯拐角

1,好动幼儿走最前面。

2,楼梯中间安放值日生

3,讨论上下楼梯的安全

常规十:排队—有序是关键

1.常规要求

听到排队信号后,能以较快的速度安静地站成一队,或几对

能调整自己的位置,逐渐将队伍排直

排好队伍以后不来回换位置。

2.问题及对策

Q:不会排,排不直

1,找标记,地上画点和线

2,队列练习,看懂老师手势

Q:没事做,晃来晃去

1,活动内容安排紧凑

2,眼中有孩子,不要熟视无睹

3,小游戏,避免消极等待。

常规十一:离园—结束的整理

1.常规要求

能够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

离园前,能自主地选择便于收放的玩具进行相应的活动,离园时能将玩具放回原处。

来接时,主动向家长问好,与教师、同伴告别。

遵守幼儿园的规定,按时离园。

2.问题及对策

Q:家长一窝蜂,班级乱成一锅粥(跑出去)

1,开园前5分停止游戏,等待来接。

2,玩安静游戏,或复习歌曲、儿歌(整理衣物)

3,事先将物品摆放在门外或靠近门的位置,便于取放。

4,合适的空间摆放小椅子。

Q:玩具忘记收,或是不愿走

1,选择容易收放的桌面玩具

Q:衣服不整齐

1,来接前的20分钟整理衣物

Q:爱聊天的家长

1,家园互动板块

2,QQ群,飞信群建立

3,人少再聊

幼儿园一日常规,接地气的问题及对策(一)


常规一:入园常规

1.常规要求

(1)准时来园

(2)主动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家长说再见

(3)有顺序地完成来园的常规活动(洗手、搬椅子、插牌、游戏)

2.问题及对策

Q:就是不肯说“老师好”?

1,老师主动问好

2,同伴的榜样

3,淡化处理

Q:问好容易,再见很难,粘着家长不肯放手

1,淡化处理,回避说再见

2,故事情境,角色扮演

3,点名总结(XX,有进步了,今天会说再见了)

4,儿歌强化

宝宝来园不哭闹,见到老师微微笑

互相问声早上好 ,都夸宝宝有礼貌

Q:不高兴的情绪

1,大哭:适当安抚再进班

2,教师带出转一圈

3,忧郁,不开心:

4,转移注意力,例:哎呀请你帮个忙。

Q:丢三拉四、无所事事

1,提示步骤图(照片、文字、图画)

2,值日生提醒制、分组的区域游戏

3,自我服务劳动、观察种植记录

4,保持活动的持续性

Q:不能准时入园

1,环境暗示法、告知家长作息的重要性

2,适当的激励,插牌游戏

Q:爱聊天的家长

1,家长会告知可以沟通和不能沟通的时间段

2,提供家园沟通渠道(留言本、小便签,朋友树)

3,短信平台的交流(QQ群,飞信群)

4,有礼貌的拒绝

(不好意思,早晨有点忙,下午再聊好么,或者给我发短信)

常规二:点名—今天我来了

1.常规要求:

能用响亮的声音积极应答

喜欢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来园了

逐渐关注班级的出勤人数

2.问题及对策

Q:不敢大声应答

 大家好,我是X老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杨琦来了吗?请你来跟大家问个好

大家好,我是杨琦

给予夸奖

Q:没兴趣,骚乱不稳定

点名游戏(击鼓传花、歌谣)

把握速度,不拖沓

小组点名,集中统计

常规三:洗手—正确洗手更健康

1.常规要求:

能够按正确的方法洗手,穿长袖衣服时知道卷袖子。

饭前便后,手脏时能主动洗手。

人多时,知道按顺序洗手

知道节约用水,洗手后将水龙头关紧

会正确使用毛巾,能够将手擦干

2.问题及对策

Q:不会洗,一直冲

先卷袖子后洗手

手心手心搓搓搓

手背手背搓搓搓

换只小手再搓搓搓

关上龙头甩三下

Q:不会擦,毛巾窝一团

小毛巾,好朋友,

天天帮我擦干手

用完把你送回家,

干干净净不乱丢

知道洗手及活动中擦手方式

(翻翻被)

Q:不认真,冲下就跑

1,集体讨论,观察泡沫的颜色

2,小组制作洗手流程图、值日生检查

Q:边洗边玩水

1,集体教学,强化节水意识

一滴水,一个点,一只蚂蚁喝一年。

十滴水,一条线,两只蚂蚁能划船,

小朋友,不浪费,别让水龙头泪涟涟

2,分组洗手,时间把控

Q:过于拥挤

1,标志提醒排队

2,分组洗手,时间把控得当(开火车、故事、儿歌)

喜欢《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社会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安全小常识 危险的阳台1、不要蹬踏阳台上的凳子、花盆、纸箱等不稳固的物体,这样做非常危险,容易摔伤自己。2、千万不要在阳台上打闹、追逐或玩气球、放风筝等危险的游戏。3、不要伸手去够阳台外面的东西,以免身体失控摔...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怎样把握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特征? 社会教育活动是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很难把握领域特征。我的社会教学活动经常被评委老师批评为语言课,对此我非常困惑。例如,有一次我在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中,以故事为主线让幼儿感受勇...
    2021-05-21 阅读全文
  • 浅谈幼儿园的品德教育(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幼儿园教师社会教育笔记大班 【荐】 当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怎么样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育笔记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幼儿园教师社会教育笔记大班》,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04-01 阅读全文
  • 对孩子的“爱心”教育(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当对象为人类时,往往与"阶级友爱"或"同胞情"相对应,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
    2019-12-13 阅读全文

危险的阳台1、不要蹬踏阳台上的凳子、花盆、纸箱等不稳固的物体,这样做非常危险,容易摔伤自己。2、千万不要在阳台上打闹、追逐或玩气球、放风筝等危险的游戏。3、不要伸手去够阳台外面的东西,以免身体失控摔...

2019-12-16 阅读全文

社会教育活动是与语言教育密切相关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很难把握领域特征。我的社会教学活动经常被评委老师批评为语言课,对此我非常困惑。例如,有一次我在社会教学活动《小熊很勇敢》中,以故事为主线让幼儿感受勇...

2021-05-21 阅读全文

引言:幼儿的德育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对幼儿充满爱心,用爱的纽带联结师生关系、同伴之间和谐的环境气氛,使幼儿情感得到和谐完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探索幼儿德育渗透规律...

2019-12-13 阅读全文

当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时,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帮助老师完善教育方法和措施,怎么样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育笔记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幼儿园教师社会教育笔记大班》,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22-04-01 阅读全文

引言: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当对象为人类时,往往与"阶级友爱"或"同胞情"相对应,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