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胆小是我全安教育过了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胆小是我全安教育过了度?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常常听见某新闻说:哪个地方,孩子被拐卖,家长们怎样的伤心,偶尔看看报纸,又见那大标题:谁谁谁的孩子不见了。至从有了xx后就不愿看到类式的信息,有时看到这些新闻,还总是联想到自己,让人担心。所以经常会把看到的这些新闻跟儿子当安全教育题材讲,只希望能给儿子灌输一些安全意识,但时间久了后,我发现儿子变得很胆小,不管去那都要大人陪着,害怕离开大人视线。像周未的早上,让儿子下楼去买早餐,孩子不肯去,不管你怎么说,儿子就是不动,他的理由就是,若自己不小心被拐骗了怎么办。我说妈妈不是教过你吗?有陌生给你何任东西都不能要,不能吃,若陌生人骗你跟他走说会给你好多好玩具你也不能听,他说是你爸爸妈妈的好朋友什么的你都别信,并且你也可以骗陌生人说,我爸妈就在附近,或用故意指着远处说我爸爸妈妈来了,把陌生人吓走。儿子听了又说,那陌生人是大人,他若一直缠着我怎么办?这些妈妈也有教过你的,像这时你就要趁他不备朝人多的地方跑,边跑边大声求救。遇到这事时你千万别慌,要向附近有穿察服的人帮助让他们送你回家,或打电话给家人。反正不管我们怎么鼓励儿子就是怕。
有时我要下楼收个快递让他一人在家,他也不敢,非要跟我跑一趟,那怕几分钟时间,理由还是一样,怕我一走,坏人就来了怎么办?我说这个妈妈也教过你的,独自在家时,应及时把门锁好。如果听到有人敲门,对不认识的人,不管他有什么理由,也不管他是什么身份,都不要给他开门。而且可以像父母在家一样,喊爸爸妈妈,说有不认识的人来敲门,把坏人吓跑。
安全防范都有教过孩子,但儿子就是担心,显得非常胆小,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可这方面一直没有突破,有时想想我是不是把孩子给吓住了,但这个社会真的又不得不让人提高警剔。让人处于一个矛盾的境界,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不知是否有家长跟我一样?家有六至七岁孩子的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胆小,是天生的吗
胆小、怕黑也是心理障碍吗?其实,多数孩子都会怕狗怕猫、怕黑暗怕打雷等等,只要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程度又不太严重,都属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恐惧,有别于恐怖症。恐惧与恐怖症虽然看上去名称差不多,但恐怖症虽然看上去名称差不多,但恐怖症是心理障碍中的情绪障碍,后果要严重得多。
既然胆小恐惧不是心理障碍,为什么也有一些父母要给孩子做心理咨询呢?这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他们要求医师来区别一下,是正常心理发育过程中的偏离现象,还是心理障碍,以便妥善处理。虽说恐惧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若恐惧的内容超越了年龄范围,恐惧的程度又较为严重,孩子的心灵常被恐惧所占领,精神状态容易受到创伤,发展下去可能会引起口吃、遗尿、失眠、智力发育迟滞等等。长大以后很有可能成为神经官能症患者,还会显得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缺乏独立性。因此,偏离正常心理活动的恐惧现象,非但值得家长引起重视,而且还要寻找发生恐惧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为什么会恐惧呢?是天生的吗?不!恐惧虽然与胆小的气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恐惧的内容与先天无关,是后天获得的。一两岁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体会,不知道外界事物对自己会造成怎样影响,对许多事物缺乏经验和自卫能力,所以他们特别信赖自己的父母,特别容易受父母的影响和暗示。若父母对他们教育不当,采用不科学的、不切合实际的、荒谬的方法来恐吓孩子,孩子就会信以为真,逐渐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最初的恐惧心理是被父母吓出来的。以后,随着孩子的接触面增大,他们的恐惧内容还可来自故事、电影、电视等。所以说,恐怖片、凶杀片、鬼怪片等,对孩子有害无益。在美国,这类片子均有“R”记号,父母们都知道不让孩子看有3个R的3R影片。
怎样减轻孩子胆小、怕黑的心理活动程度呢?1、父母切忌用恐吓手段教育子女,例如:用吓唬性手段教育子女,例如用吓唬性的语言,关暗室或推到户外进行惩罚等。虽然恐吓可以起一时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屈服于可怕事件的来临,而不是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行为习惯的。2:限制孩子看鬼怪片、恐怖片等。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容易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些恐怖的内容,引起恐惧心理。另外,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夸大性,他们对恐惧内容的害怕比成人要大3-5倍。
如果孩子已产生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应及时找心理医生,父母不要为此显出忧心忡忡的样子,以免加重孩子的恐惧。
讲述:我是这样轻松教育孩子的
对于宝宝已经上幼儿园的上班妈妈来说,每天早上对孩子说得最多得一句话应该是:“快点!快点!”吧?
因为我自己也曾经这样,那时猪仔仔刚上幼儿园,而且只有1岁5个月,自己还不会穿衣服,每天早上起来,只好不停地催促他快点,要不,我就迟到了。这样匆匆忙忙的早上大概持续了两个月。
有一天晚上,猪仔仔洗完澡就不让我帮他穿裤子,要自己穿。我当然抓紧机会,把裤子丢给他自己穿,没想到小家伙竟然真的会穿。
我高兴了一个晚上,那时他才1岁8个月。
第二天早上,叫猪仔仔起来,像往常一样帮他穿衣服,穿好衣服,小家伙又要自己穿裤子了。我就把裤子给他,让他自己穿。之后的几天,早上都是他自己穿裤子的,可好景不长,过了一个多星期,他的热情开始退了。一天早上,猪仔仔躺在床上不愿起来,我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对猪仔仔说:“猪仔仔赶快起来,跟妈咪比赛穿裤子好吗?”猪仔仔马上起来说:“好!”于是,我就把裤子给他,边对他说:“等妈咪说123就开始。”可我还没说完,小家伙就已经开始穿裤子了,我在一旁故意大声说:“猪仔仔偷步,不等妈咪。不算,不算。”小家伙在一旁偷笑,我会接着说:“慢点,慢点,不要比妈咪快。”之类的话,就这样他很快就把裤子穿好了。
春节到亲戚家拜年,猪仔仔把裤子弄湿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家伙已经把湿的裤子脱了,于是我就把干净的裤子给他,叫他自己穿。在一旁的婆婆就反对了,说:“你帮他穿吧,他这么小,十分钟也穿不了,会着凉的。”我说:“他自己会穿的,不让人帮。”婆婆见我不听,就走过去要帮猪仔仔穿裤子,确让小家伙推开了,结果,小家伙2分钟不到就把裤子穿好了,为妈妈争一口气了,婆婆在一旁不敢出声了。等儿子穿完,我就去亲了他一下,并称赞他说:“奶奶不知道猪仔仔长大了,自己会穿裤子了,真乖!”亲戚都称赞他。
最近,猪仔仔已经会穿衣服了。但有时会把衣服反过来的,我就教他反过来再穿。从此以后,每逢他不肯起来,我就对他说跟他比赛,他就会马上起来了。现在,每天早上只要我帮他穿袜子,其他的基本都是他自己穿的。我就不用担心会迟到了。
孩子的教育,干涉的度在哪里
孩子,作为一个仍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他的每一个行为,每一种活动,我们都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标准划为对与错。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对与错,还有很多促进成长、挖掘潜力的成分。那么,对待孩子的教育,什么样的干涉才是合适而有效的呢?
情景再现
妈妈:男孩子3岁零1个月,涂颜色时总是涂的乱糟糟的,我告诉他应该怎么样去涂,估计是训斥他的缘故吧,现在让他涂颜色都不涂了,那是不是孩子在做事情时不要干涉,即使错的也不要管呢?应该怎样再调动他的兴趣?
孩子:我就喜欢乱涂颜色,可妈妈说我涂的很不好,还在一旁提醒我不要那样涂,应该要怎么涂,越听她说,我就越烦,干脆就不涂了!
不明情况的干涉,只会剥夺孩子成为独特自我的机会
早教专家指出,每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就像一张白纸。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加深并积累自己的生活体验。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经历是极其珍贵的,孩子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从而发挥出内在的潜力。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吧,在妈妈眼里,孩子是在乱涂乱画,颜色涂的一团糟,可在孩子那里,他或许是被五颜六色的彩笔给吸引住了,正在为彩笔能在纸上涂出颜色而兴奋呢!如果让孩子继续自由地涂下去,他也许就会对颜色有一种很深的认识,慢慢地,色彩感、审美能力都培养起来了。而这些,都是孩子内在的能力,看不见,摸不着,但不可置疑的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于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的东西,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而这些一般都是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的事,孩子会觉得你不信任、不尊重他,他非但不会按着我们说的来做,还会觉得很没意思,慢慢地失去做事的兴趣。反过来,我们又在发愁如何让孩子重新拾回兴趣!
此外,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探索、体验之所以那么重要,原因是因为对于同一样东西,任何人的体验和感受都会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发展高度。比如,小时候,“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相信大家都看过,但却只有牛顿对此提出疑问,并发现了地球引力这一科学现象。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活动
因此,当我们不理解孩子的行为或活动时,我们可以蹲下来,陪着他一起涂画,真正地去理解他,问问他“宝宝,你愿不愿意告诉妈妈,你在涂什么呀?”,而不是一来就告诉他要怎么涂,孩子就会很愿意地跟你交流、互动,但前提是,一定是要在他涂画完之后。
那么,孩子在玩耍时,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要去干涉他呢?这也是很多家长都咨询过歪歪兔育儿老师的问题。
一是孩子的行为影响、伤害到了别人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阻止孩子,要给他讲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二是孩子的行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时,可以读读歪歪兔的安全系列图画书,掌握既养成孩子的安全习惯又保护他的好奇心的方法。三是孩子的行为违反了社会集体中的守则。我们要在生活中给他灌输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奇迹,如何让他迸发出潜力,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好干涉孩子活动的尺度,宽而有原则。
教育男孩:我是男孩我自豪!
当知道有了儿子……
“瞧,这是我儿子!”
“有人和我一起看球赛了。”
“这小子肯定很调皮。”
男宝宝诞生的那一刻,全家上下都充满了欢庆的气息。儿子是家人的骄傲,这份喜悦传递给了小宝宝,他会感受得到。今后他还会不断接受各种社会期望,也会对自己是一个男孩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性别认同有多重要?
从一出生,男孩们就从外界的各种期待里摸索自己的性别定位,他们逐渐知道自己和爸爸一样。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才会顺应社会对男孩的期望,承担起男性的角色。儿童期是建立性别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里,爸妈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小姑娘,比如总把男宝宝打扮成小女孩,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我性别的认同。
需要让儿子知道的一些事
男孩子要有担当
从原始社会开始,男性和女性承担的责任就有一定的区分。因为体力上的优势,男性在家族里主要承担着狩猎和保卫的职责。直到今天,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承担着更多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历史使命,要求男孩子们从小就要培养起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有能力的话,乃至对更多人承担起责任。
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样的说法放在今天,显得有些豪迈,有些耿直。但事实上,顶天立地的含义并不是要求男孩子做一个无谓牺牲的大英雄,而是让儿子知道,男子汉应该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要欺软怕硬,在有能力的时候,要保护相对弱小的群体。
男孩子也可以哭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社会给予了男孩坚强、勇敢的标签,让有些男孩子习惯于把负面情绪藏起来,压抑在心底。事实上,作为父母,在给予儿子关爱的同时,也需要教给他一些处理自己情绪的技巧,让儿子知道,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在亲密关系中可以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
要有一些才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男孩子要多阅读,多经历,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在面对困难,处理事情的时候,才可以有更多的借鉴,不至于有失偏颇。才华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成长中的财富,它可以帮助男孩子活得更自在。
再来一点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男孩轻松面对挫折,可以让男孩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让男孩的观点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善待孩子的“胆小”
善待孩子的“胆小”
编导语: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孩子上小学了,从老师得来的反馈和平时我们所听到的人们孩子的评价
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胆小"。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很为此伤心。孩子似乎无法和陌生的小朋友沟通,每
每有陌生人在场,孩子总是显得特别胆小,自己一个独自去玩了。
于是,我给孩子做了项特殊的要求,每天给我在学校里认识一个新的朋友。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孩子在班上只认识了几个人。
有时,看到孩子见到陌生人的那份不自然,特别是有人在孩子面前嫌弃他的
胆小时,我本来也想训训自己的孩子怎么如此胆小,但我忍住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也是生性内敛的人,我没有教会孩子如何
和人沟通。小的时候,孩子见到陌生人,我并没有示意孩子要和人热情地打招呼
。平时,我也很少带孩子去走亲访友。常此以往,孩子似乎不懂得和人交往,变
得渐渐胆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尝试着引导孩子去小朋友沟通,带孩子去公园玩
。以往见到陌生人我都很少搭讪。但为了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我主动过去和小朋
友搭讪,先和小朋友聊开了,然后,再慢慢让自己的孩子试着和小朋友聊天。刚
开始,我只是让孩子简单地搭话,让孩子有个适应的时期。
我帮孩子引荐认识后,让孩子渐渐独立和陌生人沟通、聊天。经过一段时间
的训练,我发现孩子其实不象我和他人眼中的那样胆小。很多时候,只是我们没
有引导孩子去和人交往而已。
如今,我无需再去抱怨自己孩子的胆小了。但是,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我的
孩子在人际交往似乎确实比较被动、积极性不够,而这点我也是如此。也许是遗
传的因素,也许是自己观念的改变。我不再苛责孩子改变,因为我明白了其实这
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胆大。
胆量无法复制,性格无法复制,认识了这一简单的道理后,我渐渐接纳了我
的那个曾经胆小的孩子。
过了家长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难了
过了家长的有效期,再想教育孩子就难了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少家长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希望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也许,你至今还没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一种,但别急,先来看看这些家长的“教育经”,你或许会有新收获。
龙应台,我国台湾著名的现代作家。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她将自己对亲子间的感悟写在字里行间。她究竟有怎样独到的教育观点呢?
-01-
抓住父母的有效期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02-
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怎么说呢?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这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
现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03-
孩子的“离开”是去开展他自己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儿子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儿子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我知道:和儿子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他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儿子上中学,看着他冲进队伍,不再羞怯;儿子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他回头一瞥,他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儿子正在离开他的朋友们,他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他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他同时也正在离开我。这,是一种永远的离开。
但我明白,儿子一定要“离开”,才能展开他自己。所谓父母,就是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那些人。
改变胆小的孩子
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4岁的儿子很困惑,他胆小、做事没有毅力,有很多我不能容忍的缺点。一次,幼儿园邀请父母去参加开园活动,小朋友都在那里大大方方表演,就他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吭声,老师拉他也不上去;别的小朋友都在一起玩,只有他总是牵着我的衣角;搭积木搭到一半时倒了就不耐烦,怎么哄他都不肯再玩下去……凡此种种,令我沮丧不已,可我知道,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他。
在研究了儿子的性格特质,广泛征询了各方高人的意见之后,我为儿子设计了一个既另类又简单的计划—教他“玩”。
当然这玩不是瞎玩,选的全是有针对性的项目,第一个就是颇需点勇气的小滑板车。
一开始,儿子总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放,我稍一松手他就哇哇大叫。我坚持着鼓励他:兵兵,你滑得不错,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一次又一次地,儿子在我的期待中,手慢慢松开了,开始在我的保护下歪歪斜斜地慢慢滑。一小步、两小步,一大步、两大步,儿子终于找到了一点感觉,他开始兴奋起来,对我叫着:“妈妈,我不要你扶了,你看我自己会了。”当然,也有摔倒的时候,但在成功的巨大诱惑下,那根本就不算什么了。一周以后,儿子已经能自如地操纵小滑板车,在同龄的孩子中还算超前了一步。
这时,我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二个项目:教儿子跳绳。
我先自己变着花样跳给儿子看。儿子觉得有趣,迫不及待地抢过绳子来玩。可真把绳子拿在手里自己跳时,感觉就不那么对劲了—不是手不动,就是脚不动,很难手脚并举。于是我让他不动绳子,先做动作,找找感觉。孩子是没多少耐心的,当他发觉一项活动不是那么简单后就很容易放弃。为了让他坚持下去,我找来几个大一点的小朋友,一人牵一头绳子,换一种方法让儿子跳。儿子在绳子中间钻来钻去,乐得哈哈大笑,脚会动了,手就容易了,两周后,儿子跳绳的技术已有小成。
接连攻克了两个“堡垒”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儿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对运动的兴趣加大了,户外活动的时间延长了。而且,因为儿子技艺傍身,总能吸引到一些小朋友跟他玩,慢慢地他懂得了怎么跟别人交往,性格也越来越活跃。
成果还需要巩固,我又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三个项目:教孩子骑两轮自行车。
这个项目训练的难度比小滑板车要大些,一开始儿子的小手根本把不住龙头,扭来扭去,连人带车摔了好几次。不过有了前两次的训练经验,他的情绪不那么急躁了。我一边扶着他骑,一边给他指导几个关键点:掌握龙头、身体平衡、放松。找到感觉后,儿子扭扭歪歪地上路了,竟然骑出了5米远。这一来,他的信心大增,10天左右的时间,就已经能骑着小两轮车骄傲地跟在我身后去买菜了。
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的另类计划大获成功。现在儿子还学会了游泳,并开始学溜冰了。虽然还在起步,可是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因为他已经把挑战当作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孩子我还担心他胆小没有毅力吗?他已经切身体验到做一件事只要有勇气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好。我想,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训练,比教他认几个字背几句诗强多了。不信吗,你自己试试看吧。
贴心提示: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各个击破,让孩子逐渐增强信心。
2、切忌操之过急,孩子玩会一样东西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学会耐心等待。
3、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放得开,不能保护过度,如果孩子后面老是跟着一个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尾巴,孩子怎么会勇往直前呢?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1)生活范围小。有的孩子从出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不常与外界接触,使孩子认生。 (2)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当孩子不听话时,成年人就恐吓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失去安全感,从而胆小。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孩子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
胆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创造性也差。因此,应培养教育小儿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尝试,不要伤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决孩子胆小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孩子的眼界,使之多接触生人,多认识世界。
(2)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小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3)鼓励小儿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发布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4)在生活中不要恐吓孩子。
陈安仪:别让孩子的学习只为考试
“台湾母乳协会”创办人陈安仪,由于女儿不适应所在国立中学的应试教育,给女儿转学,并把家从住了几乎一辈子的台北,搬到了宜兰头城。就是为了孩子能不为考试而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女儿为什么变了:读书考试
陈安仪一向提倡用最自然、亲密、健康的方式教养小孩。所以,女儿的幼儿园、小学都念家附近的学校,从未上过安亲班、课后班。上小学时,老师很欣赏女儿的活泼个性与音乐才能,所以她一直过得自信而快乐。课余时间陈安仪总是带着孩子四处旅行,尽情的阅读、运动。
小学毕业,陈安仪依据女儿的兴趣,选了离家近的一所有管乐团的公立国中。但在上学后短短的几个月内,女儿却变得神情抑郁。不再有时间练钢琴,也不再有时间画漫画、写小说。甚至连觉都睡不好,半夜梦游起来哭泣的女儿,隔天却完全不记得。满口都是“成绩”,无论谈到什么人、什么事,女儿第一句话就是“噢!那个XXX的数学跟我一样不好。”甚至她在偶尔上网跟刚认识的网友聊天时,居然劈头第一句话就问对方期末考试成绩如何?
在参加了一场“震撼教育”的学校家长日时,陈安仪明白了原因。会上,各科老师所有的解说,都围绕着评量与考试、补充教材、考题打转。她意识到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考试引导教学”的现场,学校天天大考、小考不断。甚至一天之内,数学课竟考了两张一模一样的考卷!一次在订正考卷时,看到女儿把碘试液做淀粉实验的结果写成“深蓝色”。于是问女儿:“你们做过实验了吗?那个颜色应该是很黑的蓝色,所以要写‘蓝黑色’才对噢!”结果她说:“没有!老师说实验室没空,考完试再做实验。”陈安仪得知,“省略实验”在国中的教学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国立学校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这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个性的发展。
陈安仪看着挫败的女儿,眼眶也不自禁的红了。
母亲的决定: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对于只为应试而言的教育,更多家长可能是无奈,还不断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不是要让子女尽全力去拼成绩而放弃原本的所爱、所长?几乎所有家长答案都是一致的。在他们心里,唯有考出好成绩,才能出人头地。
而陈安仪开始去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现状?虽然身旁的每个人都告诉她,“哎呀!孩子迟早会习惯的啦!”可是她却无法说服自己装作看不见孩子心里的扭曲。
陈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女儿转学搬家。
为了让七年级的女儿转学,脱离体制内的国中,帮助女儿选择了宜兰县的人文实验中小学,全家“岛内移民”到宜兰。而人文实验中小学是一所九年教育学校,它是兼顾孩子兴趣与能力的混龄班级与个性分组的动态学习组织。对此,陈安仪说眼前它是女儿最理想的选择。孩子可以享有适性教育,最起码可以离开考试地狱,不再受考试荼毒。
但是如果不适应公立学校又转不了学怎么办?陈安仪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的小孩很幸运,学科成绩表现很亮眼,请多注意他的“其它”人格发展。品格、公德、人际协调、阅读、生活智商。不要变成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聪明笨小孩。
如果你的小孩“不幸”,学科成绩并不怎么样,请跟老师做充分的沟通。请老师不要给予成绩不佳的孩子太大的压力,不要老是催他们“读课本”,多观察、多赞美他们“非”课业成绩上的表现,不要让孩子养成自我贬抑的习惯。父母对成绩的要求不要过度,要体谅孩子的能力,多给予孩子尝试其他学习的空间与时间。例如,功课不好,应该要尽量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发掘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千万不要一直叫他提升成绩、补习,反而放弃了其他优点的发掘。
转学后两星期,女儿对陈安仪说:“妈妈,你知道吗?即使你要我再回到原来的学校,我也是可以的。”陈安仪点点头,理解她的意思。
“但是,你更喜欢这里。”母亲说。女儿笑了。
相信《孩子胆小是我全安教育过了度?》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