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看故事。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让孩子把话说完)有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儿子上网学习不好,成绩落下。女儿什么都要品牌。给哪个家长都会生气。孩子的心里虽说我们当父母的最知道,但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以严教欺压孩子的心里。跟本不等孩子说完火早发出来了。当我看到(让孩子把话说完)这书中另一个情景,那个小朋友手里只有两个苹果,妈妈很渴,妈妈问孩子给不给妈妈吃,孩子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那位妈妈耐心的问孩子为什么那样做,孩子说他先看看哪个甜给妈妈吃。我看完很感动,那么小的孩子,他的心里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有时候孩子想的很好,被我们误会是错误的行为。以此伤害了孩子。有一次,晚上我让儿子去把电褥子开高档位置好把被窝暖和,儿子高高兴兴的去做了。开完后,他就在客厅玩自己的玩具,我在收拾家。过了一会,我看钟八点半了,我说儿子该上床睡觉了,他兴高采烈的去上了床,我刚进被窝觉的很热很热,我噌的一出口大叫,你为什么把电褥子开高档位置,当儿子说不是你让他弄的吗?我突然想起,哦,是我让他开的。于是我很内疚的对儿子说:“对不起,妈妈错了。”儿子说:“没关系.”看完这篇文章我深切的知道孩子的心里是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耐心的听他们的心声才不能让孩子受到伤害。父母不该意味的去欺压孩子,把孩子想说的话给掠夺了。希望我的儿子能理解妈妈偶尔的严厉。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经验:如何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位教育专家曾说,“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在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中。”
我们的交流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听话?怎么才能把话说进孩子的心里?说什么样的话才是最合适的呢?
1.李女士和丈夫离婚之后,脾气开始变得很坏,这让上小学的女儿不知道如何应对妈妈。李女士只要情绪不佳就会向女儿抱怨,抱怨她的爸爸不负责任,抱怨她不听话、不懂事。
女儿变得越来越消极,开始想逃离这个家,想躲避这个世界。
终于有一天,女儿留下了一张纸条,离家出走了。纸条上写着:“妈妈,我不是您的出气筒,既然您那么讨厌我,为什么还要生我呢?您的话真的让我很伤心。我走了,别找我,您也找不到我!”
李女士看到纸条,才知道自己那些无意间发泄情绪的话深深伤害了女儿。但事实上,哪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呢?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像李女士一样,无意识的说出一些让孩子无法承受的过激语言,殊不知,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或叛逆心理,还会让他们更加不听劝告,不理会父母的教导。
既然如此,何不试试管住自己的嘴巴呢?
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带情绪的教导孩子。
当父母情绪不佳的时候,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先去做别的事情,等情绪平复后,再教导孩子,这样说起话来才会更加客观。
其次,学着做个“哑巴”。
如果父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不妨学着做一段时间的“哑巴”。
总之,想要让孩子听话,就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做一个“惜字如金”的家长。
2.莹莹的妈妈和佳佳的妈妈都想知道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玩得怎么样,于是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莹莹妈妈:“今天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呢?”
莹莹:“没做什么啊。”
莹莹妈妈:“那都吃了什么啊?”
莹莹:“吃了什么,我都忘了。”
佳佳妈妈:“宝贝,你回来啦!看你高兴的样子,今天一定玩得很开心吧!”
佳佳:“妈妈,你怎么知道的?我今天跟莹莹一起画画了,我们画了一个大大的城堡,还画了公主和王子,可有意思了!”
佳佳妈妈:“是嘛,听起来真不错,我真想欣赏一下呢?”
佳佳:“可是,妈妈,今天我忘带了,要不明天带回来给你看吧!”
佳佳妈妈:“好啊!对了,宝贝你饿不饿啊,想吃什么?妈妈去给你做!”
佳佳:“中午我们吃的是炒饭,下午是南瓜饼,妈妈,我们晚上吃饺子吧!”
佳佳妈妈:“好啊,没问题!”
可以看出来,莹莹妈妈像是在质问孩子,问得很生硬;而佳佳妈妈完全相反,和孩子对话平等态度,平等对话,成功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可见,想把话说到孩子心里,一定要注意技巧:
A.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只有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在对话的时候引起孩子的共鸣。
B.要多和孩子相处
想要孩子听话,就要多跟孩子接触,多关心孩子,这样才能更加了解他们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求。
C.要学会倾听
只有父母认真倾听,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很重视自己的话,那么父母说话的时候,孩子也愿意倾听
看《妈 妈听我说》有感
看《妈妈听我说》有感二十位形象特色各异的00后萌宝组成的萌宝天团齐聚一堂,她们在做什么,他们在做“小法官”。他们在听他们的小伙伴如何评价自己眼中的妈妈,又如何诉说着心中对妈妈的不满和希望……嗯,你猜对了,丫姐在看北京卫视播出的,由著名主持人乐嘉主持的和知名作家六六坐镇观察团的大型亲子节目《妈妈听我说》。
一向以深沉形象面众的乐嘉变身孩子王,我超级崇拜的著名作家、编剧六六居然有着七年的幼教经历,两个人刚柔并济、互相补充,给妈妈们引领了一个正确的教育方向。萌宝们语出惊人的点评,更是令妈妈们刮目相看,你们好有当小明星的天赋啊。还有国内一线星妈、素人妈妈们带着家中萌宝纷纷加入,哎呦,这节目好有看头!
把属于孩子们的话语权交给孩子,以孩子为中心,用孩子的视角审视社会,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既是这宗节目的宗旨,也是我们每个妈妈要做要思考的问题。看了节目的我真心被这帮古灵精怪的小盆友们震到了!也突然意识到他们虽然最大的孩子可能也就不到15岁,但是他们的意识正在觉醒,怪不得要话语权呢!节目也让我看到了给他们话语权的重要性,他们才是祖国未来一代的雄起力量!
应不应该打孩子、逼着孩子去表现到底好不好、爱美的小女孩要不要化妆呢,还有妈妈在孩子眼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这些都是《妈妈听我说》第一期节目中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或打或逼或管,妈妈们说,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过多的干涉不但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还会影响到孩子们的性情和品质。从节目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那些从父母那获取适当话语权的孩子们,不但有独立的性情,还有敢负责任的优秀品质。我想长大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是很强大的。
看到买红妹的女儿对自己妈妈的评价是:母老虎、贴心老妈,我下意识的看了看身旁一起看电视的小猪娃。猪娃用手指了指电视,又指了指我和她自己。这,这意思就是我也和买红妹一样呗,照照镜子,偶咋觉得偶一点都不像母老虎呢:)))。看来也是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偶尔也对孩子太严厉了。一直觉得自己能够和孩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听得进去孩子的话,可是看完节目以后,才发现自己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
倾听也是一门学问,不是简简单单的听就可以了。倾听是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听取孩子的表达,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表达的各种想法或疑惑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反馈,并要为孩子们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它是尊重孩子和孩子们话语权的具体表现。正如教育专家陈建翔老师曾经剖析的,我们的家庭暴力中,除了打和骂,还有就是家长的“强理”——强词夺理、强迫之理、强泛之理、强聒之理。这些强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家长都会不知不觉的在犯着。如此以来,孩子们的话语权也就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被剥夺了,《妈妈听我说》用倾诉、评判、互动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有必要回归孩子们内心的渴望,并和妈妈们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正确的把话语权和孩子们的发展权交给孩子们。
一个好的节目,不仅仅是那几十分的时间在吸引我们的关注,而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可参照性。就像《妈妈听我说》这个节目,它算得上是给家长们的一堂公开课了。节目中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看完节目后却总能让我们对自己的育儿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在育儿路上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犯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在学习,我们在强大孩子的同时也强大着自己。真心为节目点个赞,它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不足之处,也让我开始在聆听孩子的话这个问题上开始有的新的思考,我也期待着在以后的节目中能和更多的妈妈们一起交流,学习,伴我们的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美国:让孩子把学中文当乐趣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怎样能让孩子坚持学中文?面对不爱讲中文、不爱上中文学校、做中文作业很痛苦的孩子,很多华人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美国麻州一所名为沙龙的中文学校日前举行开放日时,邀请两位资深老师陈银珠和朱伟忆与家长们分享经验。她们从家长和中文教师的不同视角,介绍了自己的双重体会。
陈银珠对中华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女儿五、六岁时就让她们听中文历史故事,并学习中国舞蹈武术等,也一直坚持带她们上中文学校。两个女儿黄心韵、黄天韵,从小就参加中文演讲比赛并一直获奖,而且多才多艺,非常热爱中华文化艺术,擅长武术、民族乐器和舞蹈。今年,大女儿心韵曾在其高中组织中国之夜文艺演出,发挥自己的中文和艺术特长,向主流社会宣传中华文化。陈银珠的体会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环境,让子女们耳濡目染为自己的华裔背景骄傲,他们才肯于传承祖国文化。
朱伟忆建议家长们,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有步骤地教他们中文,遵循听说读写循序渐进的规则。华人家长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母语优势,在家和孩子多说中文,不能仅依靠周末中文学校的一、两个小时。
朱伟忆以自己孩子学中文的过程为例,指出10岁以下的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家长需要坚持子女学习中文。她的女儿从小一直上中文学校,从年幼时的被动,到上高中后主动,并对多元语言文化产生兴趣,如今孩子大学毕业,能掌握英法中日四种语言。
从中文教师角度来讲,也在公立学校教中文的朱伟忆认为,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要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过分强调认写字和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落伍。
陈银珠也提倡趣味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中文演讲表达能力。她认为在业余的中文学校,不必过分严格地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要透过灵活生动的形式让孩子们掌握中文的实用方法。
说起家长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她们都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高低不同,孩子程度不一,老师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水平来教学。家长应该理解并配合学校和老师,如果孩子的中文较差,家长需要多辅导。而如果孩子的中文已经比较拔尖,则不必让他们再花太多精力,能够保持就好。
她们告诫家长,要让孩子把学中文当作乐趣而不是苦差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动脑筋琢磨如何吸引孩子爱上中华文化,他们才肯主动学中文。
把快乐给孩子,就是把世界给了他
把快乐给孩子,就是把世界给了他昨天晚上上了一下QQ,碰到我的老师。我说,稿子还没写出来,因为带孩子。真是急。而且孩子老是不肯早点睡觉。
老师在报社工作。他是怎么样的人呢?他不认识我的时候,给我出过一整版专版,我写的每一篇稿件,他都会亲自批阅指点。甚至他自己的投稿心得,都要和我分享。关于男女关系,他这样说:……要相信,快乐重要,但伦理同样重要。只有在一个方框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听罢我的牢骚,他就问:“孩子不睡时,做什么?”我说:“折腾、在我身上跳啊、笑啊,发现种种有趣的事啊。”结果,我的老师说:陪他!相信我,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岁月会将他推向他人的怀抱,你会失去美好的愿望。只有当下建立亲密的深刻的记忆,你才有可能挽住一线的牵扯。你的一切并不重要,因为,你原本是要在为母之前完成的,你占用了他的时间了。我是多么的羡慕你的时光啊。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放弃许多别人认为有用的。其实,孩子要的是依附。多少人觉得带孩子是苦和累,忘了这是结缘。可惜,我原来真的不懂。
把快乐给孩子,就是把世界给了他。除此之外,其实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从内心说,我是多么愿意你完美地完成角色。
……
我真的觉得很有感触。是的,成为了母亲,就意味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应该学会承担,更要学会享受。付出的同时,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把童话留给孩子
在近期播出的《爸爸出哪儿》中,每一位萌宝的爸爸都扮演了动画中的角色,用另一种方式与自己的孩子玩耍,在这些父子关系中,不得不说“傻白甜”诺一王子,面对观音姐姐时的表现,那个西游记十级学者,就算是看到了史上最奇葩的观音娘娘,还是会那样虔诚的双手合十、诚心跪拜。而当问及愿不愿意做善财童子时,但你以为他会欢天喜地的追随而去,他却给了一个360度的回旋:我怕去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就像刘烨说的,孩子的世界就应该有童话,由此,你是否能够窥见到,童话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呢?1、幻想既是孩子的特点,又是童话故事的灵魂3~6岁的孩子,是存在着泛灵心理的,他会赋予很多非生命体以生命,常会把玩具当做伙伴进行游戏、交谈。而当孩子们进入到同样的充满着幻想艺术的童话世界后,他会看到立刻喜欢上这里所有的有灵性的花草鱼虫,并将自己代进这个世界中,享受着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世界。2、童话可以丰富孩子的情绪情感童年时期,是丰富孩子各种感觉、情感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在童话中他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关爱、坚强与勇敢、善良与邪恶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孩子,总是会或多或少的隐瞒孩子很多事情,而孩子想要健康、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对这些事情有所理解。而此时,童话就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他可以在童话中体验到各种单纯的、复杂的感情,孩子的同理心也会在童话中得到培养。3、有些对抗,就只能在童话中解决很多人会反对那些有对抗、有战争、有血腥场面的故事,认为这些对孩子有害无利,却不知那些对抗的主角,也代表着孩子自己内心挣扎与矛盾的对象。在童话中胜利的一方,就代表着自己内心某一角色的胜利,通过这种看似幼稚的、简单的象征过程,孩子获得成长、获得勇气与智慧。4、认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童话的力量为什么孩子们都喜欢睡前听故事呢?为什么孩子会缠着我们说各种各样的事情呢?因为那些故事,可以满足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需要,因为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孩子可以安心的去体验那些身边所不会发生的、长大后或许会遇到的事情;孩子可以感受天马行空世界中,那些丰富多彩的奇幻感受。心存童话的孩子是善良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就应该有着那个年龄所特有的故事,我们不要着急给孩子灌输所谓的知识,不用害怕孩子会深陷其中。其实,他比你更会合理的运用故事,来去自如的分辨现实与童话世界。
把快乐还给孩子
把快乐还给孩子
上大班后,家长们聊天的重点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转换到了孩子的学习、成长、兴趣班、培优班上面来了,对比一下,似乎海海是个不学无术,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小懒猪了,回家和海爸说起来,心里忐忑不安,回家和海爸聊起此事,谁知道海爸居然说:“把快乐还给孩子,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且说学龄前儿童本身就是不适合学习才叫做“学龄前”,说幼儿园的生活以强身健体和良好性格的培养为终极目标。
仔细想起来,海爸说的是有几分道理,看看海爸似乎也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些以前从来没有说过的道理。当海海逐渐长大,他对妈妈的崇拜和迷恋已经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的惊呼:“妈妈,你居然不会游泳?”、“妈妈,为什么爸爸的羽毛球水平很高,而你的羽毛球水平那么矮涅”、“妈妈,你为什么不会下围棋”、“妈妈,为什么爸爸赚钱比你多(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妈妈越来越觉得自己学疏才浅,爸爸的优点却在实践中不断地被海海挖掘“妈妈,你怎么开车象蜗牛一样,而爸爸开车象飞机一样?”、“爸爸公司打球水平好高噢,赢了妈妈分局,都是因为我给爸爸加油”、“爸爸,你陪我去骑自行车好不好?妈妈骑车太慢”、“爸爸,我们去游泳,不带妈妈去,她太笨,学了那么久都学不会”海爸最近工作稍稍轻松一点,陪的孩子玩球、骑自行车、游泳、带孩子去郊游,现在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院子里还不时传来父子二人快乐的笑声,那是父子二人在骑自行车。用海爸的话说是享受短短的亲子时光,当孩子长大,他有自己的爱好及朋友,你和他的共同语言会越来越少。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特朗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而且要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我们现在的家长已经将自己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课程,还美名其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许,当我们拋开满满当当的行程表,放慢自己的脚步,跟着孩子的节奏享受生活。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听的故事,一起唱快乐的歌,和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
把快乐还给孩子,你会和孩子一起收获快乐!
该让孩子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
该让孩子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有一次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候,听到两个家长聊天,是关于“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这两个家长之间的对话挺有意思,写出来与各位亲们探讨一下,看我们到底该不该让孩子看喜洋洋与灰太狼。
其中一个家长很激动,她说:“我从来就不让孩子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个动画片的情节设计得太差了。你看,灰太狼很爱搞发明,可是他的发明从来没有成功过;村长也爱搞发明,但是经常是乌龙发明,也是成功不了。只有喜洋洋,他一点儿发明都不搞,但是总能战胜灰太狼,靠得是什么,就是靠运气,靠他的一点儿小聪明。让孩子看这种动画片,能让孩子学会什么呀?就学会如何耍小聪明了!所以,我坚决不让孩子看这个动画片!”
另外一个家长说:“我觉得这个动画片还挺好的呀,挺成功的,不论是造型,故事情节都还挺好,至少比以前的国产动画片强多了。从现在这个动画片的风靡程度,就知道它还是挺受欢迎的。”
我没敢插嘴,只是在心里窃笑,好认真的妈呀。
我觉得第一个家长有点儿愤青的架势,看一部动画片能分析到这种地步,实在是不简单!看来是个对孩子非常负责的家长,将来对孩子能干与不能干的事儿肯定都会严格把关。可是,喜洋洋与灰太狼确实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动画片,虽然有模仿猫和老鼠的嫌疑,可是那又怎么样?谁也无法阻止很多人对这部动画片的喜爱。因为这里边的人物设计、造型设计都还是不错的,故事情节也挺搞笑。至于灰太狼和村长的发明一直无法成功,这其实只是剧情需要吧,如果灰太狼每次都能成功,那要不了几次,羊就都被吃光了,这部动画片就没有继续做下去的必要了;或者如果村长一次能成功,那灰太狼没了,羊羊们还和谁去斗争?所以,主角们都不能少,少了一个,看这部动画片的乐趣也就少了很多。
至于喜洋洋,说他不动脑筋,光耍小聪明,肯定是不对的。每次他的伙伴们遇到困难都是他动脑筋,想办法才把伙伴们就出来的,哪能说他光是耍小聪明呢?况且利用别人的武器来帮助自己本身就是一种聪明的体现。
所以,我觉得还是适当让孩子们看点儿流行的动画片吧,不要事事都和能学到什么东西挂钩。有些时候,我们做某些事其实纯粹就是为了“找乐儿”,为了放松,为了哈哈大笑,干嘛非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儿都必须要学到一定的知识呢?有些时候,看着女儿看动画片时毫无顾忌的大笑,我也跟着开心,有什么比大笑更能让人的身体健康呢?
还有,适当地让孩子看些流行的动画片,也是让孩子能够“合群”。试想,周围的孩子们都在兴致勃勃地谈论喜洋洋与灰太狼,可是你的孩子却一脸茫然,根本无法融入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即使周围的孩子不嘲笑他,他自己也可能会感到难过,这对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也会造成一定的打击。
所以,我建议那些非常“挑剔”的家长还是要给孩子适当地看些流行的动画片,如果你觉得动画片有些地方拍的不好,给孩子一定的引导就可以了,没必要自己觉得不好就一棍子打死
把孩子交给“魔鬼”
很多家长对“魔鬼”这个词颇为忌惮,其实“魔鬼”的定义在某个概念范畴里,我们理解为“磨难”。对于孩子来说,它是可怕的、恐惧的、不想去招惹的;然而对于家长来说,必须理智地认同它是无可避免的。既然是非人力可以阻拦的,不如在它到来之前,把我们的孩子锻炼成“钢筋铁骨”,足以和它抗衡。
小时候特别火的一个节目叫《正大综艺》,介绍一间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教会孩子认识棺材、墓碑,甚至是骨灰,教他们正视死亡这件事。我父亲对这个环节反应很大,痛斥他们神经病,吓坏孩子,叫我不要继续看下去。
是的,这就是我父亲的过度保护,在我对死亡这件事情充满好奇,有求知欲望的时候,阻断了可怕真相对我的惊吓。但是这样的做法真的可以保护我一生吗?后来我出国求学,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这个其实很常见的事情时,我的反应过度,因为它给我的惊吓大于常人,心里留下很深的阴影,这应该是父亲始料不及的。他本能地对我启用了防护罩,但是那个防护罩并没有一直随我成长,没有陪我踏出国门。
所以,当我遇到“魔鬼”的时候,它没有保护到我。
在我自己有了两个可爱的小朋友之后,我坚决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所惧怕的“魔鬼”。大人的观念里,孩子们是可爱的、懵懂的,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但是,家长们,当你们勇敢地放开孩子,让他们去直迎磨难的时候,他们的小宇宙爆发出来的能量,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原来,孩子们的能量远远大于我们所以为的。
儿子5岁的时候,机缘巧合参加录制了一个当时非常火的儿童行动类纪实节目,这个节目让我们全家都受益良多。5岁的孩子,和一个同年龄的小伙伴只身从自己从小成长的城市出发,到另一个城市寻找早已隐身好的妈妈。这两个小家伙仅仅依靠身上的一点零钱和一张讨喜的嘴巴,到处求助,一步步找到寻找妈妈的方法。那天拍摄气温高达41℃,两个孩子在烈日下步行,这是平时习惯空调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的。经过一天的奔波周折,孩子们疲惫至极,在半夜抵达以为的目的地,才发现找错地方了。一连串的打击,孩子们没有挫败,决定找个酒店入住,第二天精神抖擞地继续寻找妈妈的踪迹。当儿子准确找到我们的藏身之地时,小脸上满是汗水、污渍,这和平时精致造型的帅小伙截然不同,但是依然帅气无比,因为自信的光芒远远超越了平时藏匿在妈妈身边的乖巧可爱。
一次旅行让儿子迅速成长,也让我坚定了“为难”他的决心。后来在他的成长轨迹里经常可以看到妈妈出的各种难题、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身边的朋友都觉得我对儿子过于严厉,然而每次经过“为难”的洗礼,儿子的战斗指数就会精进一级,性格也就越发开朗。天生乐观的儿子开始喜欢享受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为难”,尝试在“为难”中照顾妈妈和妹妹,这些都是他日后铮铮铁骨的坚实基础。
最近和一位幼教专家策划了一场孩子们的拓展训练,非常艰苦。筹备前,我本能地开启妈妈模式,替孩子们各种担心、各种做PlanB,专家坚定地告诉我:“相信孩子,他们会回馈你更多!”事实确实如此,孩子们完成艰难训练计划的同时,也对这个过程回味无穷,对自己小宇宙爆发出来的能量非常自豪,再次验证了,“魔鬼训练”绝对是孩子成长强化的催化剂。
“魔鬼”不可怕,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小时候所谓的“魔鬼”会是他们最难忘,也是最感恩的回忆。事实上,可怕的是住在大人心里的魔鬼,因为它会影响大人对孩子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正视魔鬼,接纳并把孩子交给它,也许魔鬼和天使就是一线之间,跨越这一线距离的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
喜欢《看(让孩子把话说完)有感》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看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