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教说课稿半命题。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撕掉一半的母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学校放假只有最后的四天日子,记得当时大雪封山,交通受阻,寒风刺骨。就算穿着加厚的羽绒衣也挡不住冷风的侵袭,就一个感觉“冷”。
教室里发着暖烘烘的火,老师们已没有先前的紧张课业,所以没那么忙碌,准备着放寒假前的工作安排,和孩子们围炉而坐,畅谈着各自的新年愿望,有的孩子想要妈妈买新衣服、有的孩子希望爸爸买辆新的自行车。只有一个小女孩的一句话,让我的心头为之一颤!因为她的回答让我倍感惊讶,她说:“我的新年愿望是,我一定要让妈妈不打牌了,多抽时间陪陪我”!一句极其朴实的言语,竟然导出一个孩子的纯正内心,成为她新年的愿望······yjS21.COM
其实老师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漂亮的小女孩了,只见她衣着单薄,不善言笑。刚来学校时,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板凳上,一脸地忧郁。看着别的小朋友玩儿,她都无动于衷,小朋友叫她一起去玩呢,她都懒得去理会。还有每次吃饭的时候量也大得吓人,最喜欢吃肉了,可以吃到三瓢子的肉。与同龄小朋友显得有点不一样。我们从一个不到六岁孩子身上看到她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故事。旧景重现,又一次,只见她孤独的和板凳作伴儿,我不由走过去陪她一起坐着,顺手拉起她的手拥在我的怀里。我问她“你怎麽不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她说:不想玩。“为什么呢?”小露低下头不吭声了。我又问她“你是不是想妈妈了”?没想到这一问竟打开了这个小女孩的话匣子,她说:“我妈妈只喜欢打牌,成天就知道打牌,不打牌就受不了。”她还说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她还有个姐姐,是爸爸以前的老婆的····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明白,小露有一个复杂而又特殊的家庭环境。对于小女孩家庭的复杂化我也略有耳闻,据说她妈妈只要上了牌桌连一日三餐都可以尽免。更有甚者,对于放假在家的孩子就时常借住在别人家或是就带在麻将馆里,顺便吃点老板的饭菜。孩子要妈妈陪吧,她会不耐烦的推开孩子,叫她到一边去玩,等她赢了钱,给她买好吃的。。。。。。。
曾记得下大雪的时间里,有人看见她妈妈穿着时髦的黄色长羽绒衣,摩登的朝麻将馆的方向走去。可谁知道,她女儿却只穿着一件夹克衫而冻的瑟瑟发抖。女儿正在学校为没有添加的衣物而备受煎熬,老师打给他妈妈的电话不是无人应答就是关机,保育员阿姨只好把自己孩子的衣服给这个可怜的孩子添上,试问,这个电话不能接吗?不够三百米的一段路就这么难走么?为自己女儿添加一件保暖衣不是一个母亲的份内之责吗?在这么冷的天
,女儿想妈妈来看一眼算是过分的要求吗?这很奢侈吗?一个不到六岁的小女孩总是让很多人看见他在街上孤单地走着,无助的徘徊着。写到这里,想到江苏电视台播放的《人间》,同样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因为爸爸病倒,在上学的他,请假远赴深圳想找回他的妈妈,在公园见面的那一刻,小男孩在妈妈面前跪地而泣,而妈妈却无动于衷的样子。带给孩子的"礼物"却是声声斥责。。。。。。
我无语,就算山间的花草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绵延不息!更何况一个没有母爱呵护的孩子,那不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万物失去了阳光,船儿失去了舵手一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环境下,人的道德底线是否也在沦丧,连伟大的母爱也要在妈妈的字典里慢慢褪色,消逝殆尽。可怜的妈妈,你可曾知道,一个女人,家庭的失败也许淡化了希望,而不顾孩子的死活自我的活着,那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育儿观念:对孩子“藏起一半的爱”
前阵子在看王xx老师的一本《让孩子积极快乐起来》的时候发现,书中有一段内容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现象——溺爱。可能以前不觉得,看见身边溺爱孩子的家长也有很多的不理解,现在快身为人母的我,也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对孩子特别的爱。但我始终觉得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所谓藏起一半的爱,不是说只给子女一半的爱,也不是减少对子女关爱的数量,而是以隐蔽的形式收起溺爱的部分,以更深的内涵去爱子女,注意培养其健康地成长,而不是把爱挂在口头。
因为总发现身边的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因为是隔代教育了,对自己的第三代也是特别的溺爱,可能自己还并不觉得是一种溺爱,是一种正常的爱,可是往往他们没有发现的是无形之下给孩子带来的不健康因素。从身边接触、教育过的孩子例子来说:孩子被外公外婆宠着、呵护着,从不去打他骂他,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不能逾越孩子父母的责任,可往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逾越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从而导致孩子现在脾气暴躁,一有不顺心的或者不依自己的就会随口乱骂乱打,虽然孩子外婆偶尔也会打孩子,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孩子的习惯已经似乎改不掉了,而孩子父母亲呢,就会觉得是老人把孩子惯坏了,其实都有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不是说买一件衣服,吃一顿kfc就是对孩子好。而如何去关爱孩子,如何使孩子在关爱中得到健康的发展,赢得佳玉人生的美好品德和能力,当是父母必须注重的关键所在。因为大人一味顺从孩子的要求,就会使孩子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人,而这些孩子会认为生活就是我行我素。他所注意的只是他自己,而不在乎别人有什么需要和要求,更谈不上与别人合作。有时候就会发现班上有些孩子在拿到玩具后不愿意与人分享,甚至还会抢别人手中的玩具,抢不到就随手想去打同伴。而当这类型的孩子真正长大了,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无力调整、保护自己,这么大一个世界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哄”他的人呢?当然父母也不能一味的想用暴力去解决,也不要盲目的责备。因为经常打骂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父母应建立“统一战线”,两人之间应该多商量,决定在哪些方面做出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透露父母的决定。要让孩子养成尊重父母的习惯,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像朋友一样聊天,作为他的好伙伴或者进入他在游戏中的角色状态等等,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我看来,对孩子就是要藏起一半的爱,有些爱放在心里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心里的爱是隐形的,会无形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透露出来,而当孩子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种无形的爱,知道父母是这样子爱他们的,当然现在的很多80后夫妇都是知识化的一代,相信在师幼互动、家幼互动、家园互动这些方面能够让孩子都积极快乐起来,也相信孩子们都是最棒的!
父母藏起一半爱心用拒绝锻炼其心智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16-18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我郑重提醒家有准备中考或高考(微博)的孩子家长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是中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时间。”
按科学研究,孩子在10岁之前一定要培养起道德智能,10岁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最佳教育期。道德智能最核心的内容是明辨是非,“要让孩子牢牢掌握道德的底线,那就是不伤害别人。
与女孩多聊天让男孩充分运动
每年一到8月下旬,就有很多孕妇提前剖腹产,为的就是让孩子赶在9月1日前出生,好早一年上学。
“可是,让男孩早于6岁上学可能是灾难性的选择。”他说,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是3岁半女孩的水平,他们的读写能力和手指运动神经发育也晚于女孩。所以,提早上学,男孩很容易遭遇学业危机。应试教育是男孩生长中最凶猛的“杀手”。他说,一般而言,女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聊天和阅读,而男孩最擅长的学习方式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或参与体验,可是男孩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的中小学中很难得到满足。
“所以,育有女孩的家庭,要更多地跟孩子聊天,”他说,“而育有男孩的家庭,要有一个让孩子做实验的角落,让他充分运动。这就叫因性施教。”
“虎妈”流行是儿童成长的灾难
说到“虎妈”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在美国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他说,虽然“虎妈”的两个女儿被美国名校录取了,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成功了。
“其实,人人都可成功。”他说,成功首先是获得了发展。“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发展,就算是成功,而不是跟别人比怎样怎样,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家庭环境都不一样。”此外,真正的成功还要看这个人是否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从而使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孙云晓认为,“虎妈”的流行将是儿童成长的灾难。
严格要求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最高层次的家教是作风民主式的家庭,其成才率最高,专制家庭第二位,成才率最低的是放任式的家庭,蔡美儿就是第二种方式,当然肯定比溺爱放任的家教好。他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也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理想的教育是既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关爱,同时又伴之严格的要求,甚至有必要的批评和惩戒。
现在的家长在学习上对孩子过于苛刻,在其他方面又对孩子过于溺爱。他建议,父母要藏起一半的爱心,不要过度满足孩子。要想让孩子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善于等待的耐心和很高的自制力,就要善于使用延迟满足,对孩子要敢于和善于说不。
父母权威消失使孩子失去安全感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四大隐忧。首先就是信息化时代,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逐渐消失。“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父母的权威性消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其次,独生子女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根本不敢组织孩子到野外活动。
第三,现在的孩子发育早,但性教育却严重滞后。“现在的女孩十岁就来例假了,男孩12岁就开始出现遗精了,可是,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做好准备了吗?”他提醒父母们,“如果你不能对孩子面对面地进行性教育,起码也要买一两本性教育的书放在家里让孩子看。”
第四,应试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巨大压力。“现在的升学压力太大了。”
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 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孩子压力一半来自父母 揭压力大的5种表现
生活琐事也能带来压力
“妈妈,你别再说了行吗”,每次吃饭被妈妈催促时,4岁的乐乐都会哀求妈妈。刚入园时,乐乐因为吃饭慢老被老师批评,乐乐为此曾抗拒去幼儿园,她说不喜欢总说她吃饭慢、老给她喂饭的生活老师。后来,只要谁在她面前提到吃饭,乐乐就会飞快地跑开,大喊着“我的耳朵关门了,不要再说了。”乐乐妈这才意识到,吃饭这件小事竟然给孩子带来了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除了吃饭,对孩子而言,很多生活琐事都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韩国教育心理专家吴恩瑛博士在《孩子的压力》一书中列举了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诸多压力,如孩子刚入园时面临的分离焦虑,被同龄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之间吵架等,但更多是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日常琐事,比如吃饭、睡觉、起床、阅读、甚至游戏、动画片等。
孩子的压力比成年人大
“我们常看到年幼的孩子哭闹、打人咬人、满地打滚,其实这都可能是在巨大压力下的极端反应”,在亲子育儿名博、同为家长的王人平看来,与成年人相比,孩子要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因为孩子还不具备表达情绪情感、寻求帮助、给予慰藉的能力,他们不清楚该如何表达情绪、缓解压力。
丹迪兰幼稚园园长陈澍瑾也分析,幼儿期的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活动被束缚。目前很多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明显不足。2、与同伴交往不足。很多孩子回到家没有与小伙伴游戏的时间。3、任务过多。现在的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既有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也有参加各种培训班布置的任务,还有家长对孩子的额外要求,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的原因。
“孩子的压力,有一半以上是来自父母,但父母亲往往不觉得。”亲子教育专家沈佳慧提醒。吴恩瑛也认为,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关注都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而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在王人平看来,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压力无法回避,要让大人和孩子都得学会面对压力,理性地表达情绪,唯有尊重孩子的尊严、价值,信任孩子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和能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直面压力的勇气和智慧。
■贴士
孩子面对压力时的表现
●陈澍瑾,丹迪兰幼稚园园长
◎习惯改变:夜惊、浅眠、难入睡或睡眠过度、终日困倦。饮食习惯也有改变:食量骤减或过度饮食。
◎身体不适:疲倦、头痛、肠胃不适、磨牙、心跳不规律、呼吸浅短、频尿、皮肤长疹等。经生理检查未发现有特殊肇因,或原有之疾病(如过敏)无故恶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本来已能控制大小便后,又频繁出现遗粪或遗尿的情形也可能属于压力问题。
◎情绪变化:忧愁、紧张、易怒、易惊恐不安等。
◎行为变化:退缩、攻击(肢体、口语)、经常哭泣、注意力不集中、干扰行为增加、强迫性行为(频繁咬手指、拔头发、洗手、敲头)等。
◎思考特征:负向、固执而缺乏弹性、犹豫不安等。
■家庭故事
情绪不佳时就是有压力
●林巨,知名儿童教育家,花径美德幼儿园创始人
有一次,快过感恩节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都在紧张筹备。这天中午,牛牛妈妈来找老师告状,说牛牛在家非要拔空调插头,还跟爷爷奶奶嚷嚷。爸爸从书房出来说他,他也不听,正在做饭的妈妈来跟牛牛说,他却更来劲了,一下就把空调插座拽下来。妈妈去抱他,他却叫着坏妈妈。
老师分析,去年感恩节牛牛妈因为临时有事没有来参加,其他孩子都有家长陪同,唯独牛牛孤零零的,不说话。这次牛牛闹情绪可能与即将到来的感恩节有关。
放学的时候,牛牛妈问儿子,“你是不是怕妈妈感恩节又不来?”牛牛点点头。妈妈说,“这回妈妈请了一天假,一定陪你。”牛牛终于笑了,说“妈妈,我现在不怕了。”
【解读】
孩子面临压力,哭闹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法。基本上,当孩子情绪不佳时,就是他有压力的时候,这些压力基本都是孩子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实在满足不了,要学会抚慰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的情绪,很多压力、挫折和伤害,就过去了,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心里。
鼓励孩子把压力说出来
●沈佳慧,亲子教育专家
我儿子快四岁时,我们全家搬到了苏格兰,儿子开始进入苏格兰的幼儿园就读。环境的改变,语言的障碍,让儿子起初很害怕。因此,我先带他看了几家幼儿园,观察他,让他自己选择觉得最放松、最有安全感的那一家。苏格兰的幼儿园很人性化。第一天上学,我将儿子送进幼儿园,老师让我暂时别回家,在另一个儿子看不到的房间里等待一小时(让他以为我已经回家了),让他先适应老师、同学和环境。如果没问题,第二天我就可以真的回家,中午再来接他。如果三天后孩子没有太大的排斥反应,就可以入园了。幼儿园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减轻到最低。
【解读】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和他聊天,从孩子的言语和表达中去了解他可能有的压力,帮助他解决。多数孩子有压力时表现出的症状都是生理的而非心理的,典型的是头痛和胃痛;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退缩、易怒、挑剔等。当孩子有压力时,父母要鼓励他们说出来,不要一味地责备或忽视。
■榜样
帮孩子建立管理压力的能力
●王人平,亲子育儿名博
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有多少父母以“控制”为爱,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增加孩子的压力。孩子压力最大的来源其实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怕被父母遗弃。因为孩子常常感受到父母爱的其实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表现;不是现实中的他,而是期待中的他。
父母要做好榜样。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和管理自己的压力,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都是给孩子的示范。
父母要用心去学习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的共性知识,用心观察孩子天赋秉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我们常抱怨孩子无理取闹,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不够用心或没有能力去解读并及时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
孩子因受自身年龄、生活经验、认知和思维能力等的限制,管理压力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父母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通过演示、游戏、绘本、故事等形式,逐步教会孩子识别各种压力,理性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比如让孩子想哭就哭会儿吧,用涂鸦的方式画出心中的不满,甚至摔打枕头释放体能等。
帮孩子做事只做一半,这位妈妈的“五分”教育法亮了!
家长对孩子过于疼爱,事事包办,以为这样子就是对孩子好,殊不知会养成孩子懒惰的性格,会害了孩子的一生。有时候,不为孩子包办,做事只做一半,留一半,反而会引导孩子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和品格。所以,家长要学习学习啦。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般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就是家庭的中心,衣食住行全由父母或长辈代办。有时候家长急性子,嫌孩子动作太慢,浪费时间,不如自己包办;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磨蹭是暂时的,现在我先包办了,等他长大了再说不迟。其实,这些教育方法都是害了孩子,真正好的教育是,父母不包办,做事只做一半。
案例:父母做事只做一半一家长的孩子双脚沾满泥浆,从外面玩回来。但是,妈妈在为孩子换鞋袜时,只给孩子穿上一只鞋、一只袜子后就走开了。
原来,这是这位妈妈创造的家庭劳动教育法。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为孩子做一半,另一半则由孩子独立完成。譬如,孩子的鞋脏了,就手把手教孩子擦亮一只鞋,另一只鞋交给他自己动手擦干净;孩子洗手时,只给他洗一只手,另一只手他自己去洗,因为这样可以迫使孩子为了两只鞋一样亮,两只手一样干净,而自己动手将另一只鞋也擦亮,另一只手也洗干净。总之,为孩子做事情就只做一半,剩下的留给孩子自己动手做。
点评:这种只做一半的教育与“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之同工异曲之妙。
人都喜欢舒适的环境,喜欢尽情享受,愿意被人照顾,感受不动脑筋、不费力气的幸福日子。孩子也一样。所以,家长长期这样包办代替的结果就是家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疲惫不堪,而孩子安心理得地等着被照顾,等着家长来帮忙,体会不到家长的辛苦,自己的行为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责任感也没有培养起来,等到自己必须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着急。
孩子渐渐长大了,会把这样的行为习惯融入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总是有很多家长在说孩子磨磨蹭蹭让人着急,又有谁想过孩子磨磨蹭蹭的行为习惯有多少是家长自己亲自培养的呢?
所以,好的教育方法是,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不要事事为孩子做,可以只做一半,顺便引导孩子怎样做。
父母怎样才能不为孩子包办?
方法1:家长学会放手,逐步减少过度帮助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让他尝试自己做,即使做不好,也要给予表扬,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先指定一两件事情,限制时间让孩子完成让孩子完成。
比如:起床穿衣服,先规定要自己穿,因为还不熟练,开始家长可以适当帮助,限定的时间也要长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步家长不再帮助,再缩短穿衣服的时间,最后达到自己又快又好地起床穿衣。
家长要改变“孩子小,以后再培养也来的及”的错误观念。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什么事情是孩子自己要做的。这样安排好,孩子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时候,不用家长催促,自然就会去做了,动作就快了。
温馨提示: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事情要逐步进行,不是一下子什么都不管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家长一下子什么都不管,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觉得事事都难做,事事都不成功,心里憋气窝火,觉得自己很笨,挫败感悠然而生,对做事情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最后可能会自暴自弃,什么都不做了。
我们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做事情,学会加快自己的速度,知道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这个目的就好了,千万不要教条,让孩子觉得家长刻板而冷酷。
家长放手让孩子做事情是对的,但是今天特殊,比如要迟到了,还让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呢?要灵活掌握,千万不要死教条,弄得孩子害怕迟到哭哭啼啼。明天早起一点,可以继续训练。当然,若孩子成心捣乱,那就另当别论了。
方法2:合理运用对比法,激起孩子的热情我们所说的合理对比,就是巧妙地和别人对比或与自己前面的成绩对比,找进步,找希望。值得家长注意的是,我们这里的对比,是比进步,不是给孩子树立模范榜样让孩子去学习。比如,让孩子比较:“自己迅速做完事情的感觉,与妈妈替你做事情后唠唠叨叨,哪个心里舒服?”“昨天穿袜子,你自己穿一只,妈妈给你穿一只,你比妈妈慢,今天怎么比妈妈快了?”“今天如果有人问你:衣服谁给穿的?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我自己!”
“你自己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棒了?”“前两天你还决绝妈妈的要求,说什么也不自己洗脸,今天自己都会像妈妈一样用洗面奶了,妈妈觉得你再进步,是不是?”同时您可以鼓励孩子,提高要求:“今天我们要比昨天快一些好不好?”您会发现,孩子的积极性被您调动了起来,做事情越来越有热情了。
温馨提示:您最好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在改变孩子磨磨蹭蹭习惯问题上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让老师减少一些批评,并给予更多一些的鼓励。这样家校配合,对改变孩子养成自己做事情的好习惯大有益处。
方法3:家长故意“耍赖”,逼孩子自己做事“耍赖”可以说是孩子的法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经常这样做,而且屡屡得逞,于是在以后更会运用的淋漓尽致。其实家长不妨学习孩子,适时运用一下“耍赖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会收到奇效。
比如:孩子要穿鞋到外面去玩,这时孩子是恨不得马上飞到外面去,会急着催大人快点给他穿鞋、系鞋带,这时不妨磨蹭一下,然后再告诉他,大人系一只鞋带,另一只自己完成,两个人做事情会比一个人快的。孩子可能会着急、跺脚,不要理会,一定要等到他自己着急地动起手来。
如果他不动手,您就催促他,让他帮忙,然后说:“看来你不着急,我也就不用着急了!”于是您故意放慢速度,或者成心把鞋带系坏,目的是让孩子着急,自己也动手帮忙。这是“软”的耍赖方法。
还有“硬”的耍赖方法,开始要帮助孩子系鞋带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一人一只,这样分工快。家长做完就不管了,就是耍赖告诉他不能帮他了。在看来帮助无望的情况下,他也会自己完成的,而且,速度也不一定慢,因为外面精彩的世界在吸引着他。
温馨提示:耍赖法要运用得当,不能太随意,不能太多,引起孩子的太大反感,就会失去效力。既然家长运用了“耍赖”的办法,就必须坚持到底,不能被孩子的软磨硬泡或发脾气给难住,不能心软,否则前面的努力会前功尽弃。
一半学生想当班长,班干部竞选引发家长集体反思
新学期到了,许多班级开始竞选新的班干部,为了当上班干部,一些孩子甚至让父母出面,想出各种办法竞选。对此,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二年级(1)班班主任肖兴兰,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入职测试,让家长和孩子们好好反思了一下“当官”这件事。
岗位申请 一半学生想当班长
肖兴兰有15年的教龄,当班主任也有13年。新学期伊始,班上要选班干部,9月6日,肖兴兰制作了一张《岗位申请表》。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想想,自己适合什么职位,是否能胜任再填写。
第二天,看完交上来的申请表后,肖兴兰沉默了。“全班孩子都填了表,没有一个孩子忘交。班长、科代表职位竞争很激烈,一半的同学都想当班长。但是,在班级4个部(班务部、学习部、活动部、劳动部)的职位中,劳动部的岗位最冷清,比如分餐长、清洁督查长等,根本无人问津。在填写志愿时,大家认真填写了想当选该职务的理由,以及当选后的‘施政纲领’。”肖老师回忆。
“为什么孩子不约而同地选择‘高、大、上’的岗位?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吗?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有家长的某种影响在背后?”肖兴兰有些困惑。“设置班干部的初衷,不是为了让孩子觉得这样很威风、很有权力。我必须想个办法,让这次班干部竞选更有意义。”肖老师说。于是,她开始酝酿一次情景测试:趁孩子们不在,故意把教室弄乱,看大家是否具有合格班干部应有的服务意识。
入职测试 45人只有5人过关
9月8日,是干部竞选的日子。上午第三节课是体育课,趁孩子们不在班上,肖兴兰将教室精心“打扮”了一番:教室外的走廊和后门处撒上了纸屑,几个扫把、拖把倒了一地,前门也乱扔了一地书。准备完毕,肖兴兰用手机记录了第一现场。
下课后,孩子们回来了,此时,肖兴兰心里很纠结:接受考验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自己。“第一个回来的是余倍娴,她刚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这么乱,先是一惊,然后立即拾起扫帚,清扫纸屑。但是,随后的十多个同学却视若无睹。其中,还有许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看着孩子们若无其事的样子,我非常难受。”这一环节,只有4个孩子通过测试。
走廊的纸屑,也始终没有人清理。吃完中午饭,肖兴兰还抱有希望,决定再次给孩子们一次机会,分批请孩子们去走廊走几圈。“孩子们见我在拍照,都很可爱、很酷地摆着Pose,地面上的垃圾,他们根本没注意到。”
虽然有些失望,肖兴兰还是决定把实验进行下去。午后,孩子们都在教室里写作业。她找了先通过测试第一环节的4个同学,交给他们一个秘密任务——在教室里嬉闹。4个孩子在教室里闹得不亦乐乎,然而其他孩子们依旧写着自己的作业,没有人上去制止。这4个孩子越闹越厉害,终于,负责管理的舒靖予制止了他们。
“班上45个人,最后只有5个人通过了我的测试。”肖兴兰叹道。
竞选结果 新任班长成绩不好
当天下午,肖兴兰将在情景测试中拍的照片做成PPT,放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看到地上横七竖八的扫帚、大堆的纸屑,看到自己可爱的模样,神气地在走廊走着的身影,还很开心,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不过,当他们看到了余倍娴在扫纸屑,看到了3位同学在捡地上凌乱的书,他们似乎明白了。”肖兴兰说,“孩子们都沉默了,低下头,不说话。我还特意请了一位平时成绩最优秀的同学起来谈感受,他慢慢地站起来,直摇头,眼圈也红了,哽咽着,什么都说不出来。”
最后,大家在通过测试的5个同学中选出了2个班长。其中的一个,正是第一个清扫垃圾的余倍娴,然而,她平时的成绩并不好。肖兴兰坦言,余倍娴的当选,让她有点意外。
记者问余倍娴,为什么想当班长?“以前,都没有同学和我玩,我想当班长,这样大家或许就愿意和我玩了。”她说。当记者再问她,为什么成绩不好大家就不愿意和你玩,这次,她沉默了,低下头没说话。肖兴兰在一旁悄声告诉记者,“按照惯例,她根本不可能当上班长。因为她性格有点内向,成绩也不好,在班上没有人气。”随后,肖兴兰鼓励她,“你也有很多优点,而且这次测试你第一个通过,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班长。”
家长反思:
我们没做好榜样
情景测试以后,班上孩子的家长们在班级微信群里议论纷纷,看到孩子们的表现,许多家长开始检讨自己。
用官本位教育孩子
肖兴兰说,有个别家长私下里和她谈到,希望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锻炼机会,让他当班干部。
学生王星喆的妈妈告诉记者,儿子一向自尊心很强,加上成绩不错,所以一直很想当班长。“做父母的肯定要支持孩子的想法。但是,那天情景测试完回家后,孩子就一直不开心,一会儿说自己眼睛不舒服,一会儿说肚子不舒服——其实他就是心里不舒服。看见其他同学通过了测试,一向各方面表现优秀的他没有通过,自然心里感觉有点不平衡。”王妈妈说,“其实我也知道,他想当班长可能也是因为这个职位比较威风,可以命令别人,觉得好玩,他还不懂责任是什么。”
学生肖林熙的妈妈说,她自己曾经也是一位老师,所以一直在反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们热衷于“当官”,却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家长用成人世界‘官本位’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肯定是不对的。所谓的当官,并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是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想要做好班长等管理的职务,首先要管好自己。”她说。
专家说法
重庆教科院副院长王纬虹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班级人人都是班干部,包括这个班级也是。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要当班长、科代表这样听起来比较威风的职务?“或许也是部分家长的选择,家长希望孩子通过这些职务来提升自己,或能得到其他孩子的喜欢,或能得到老师的注意,甚至是让孩子体会到管理者的权力瘾。当然,他们肯定不希望孩子去选择清洁组长、分餐长等听上去既不能帮助学习,还麻烦、辛苦、浪费时间的职务。”
缺乏对孩子责任教育
在采访时,一个孩子对记者说,“平时我在家中还是会打扫房间。但是在学校里,有时候自己桌子下有纸屑,我都会踢到前面同学的桌子下去。”
肖兴兰告诉记者,这次竞选,给了她和家长非常大的触动。“有家长反思自己,自己平时做得也不好,比较缺乏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肖兴兰说。9月16日下午,班级开了一场家长会,会后,学生李俊希的妈妈表示,情景测试和家长会让她受益匪浅,“以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没有关注其他方面。但是通过这次测试,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还有欠缺。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几乎没对他进行教育,以后就会多注意这方面。”
肖林熙的妈妈也表示,情景测试之后,女儿回家主动讲了这天的事,说她心里很不好受,在班上还差点哭了。“现在的孩子都自尊心强,偶尔打击一下,还是有好处的。不过我们家长也需要反思。”肖妈妈说,“平时在家里,我都是要求她做好自己的事。但是,对于周围的人和所处的集体,可能对她缺乏引导和要求,甚至有时候还会让她少管闲事。自己的榜样没做好,需要改正。”
专家说法
王纬虹表示,孩子们的表现,反映出集体意识比较薄弱,或者说对周围的事情很淡漠。家长往往在家中教育孩子,都是要为自己努力,但是很少教育孩子,需要为别人做些事。因此,很多孩子认为,在学校里垃圾纸屑,只要没影响到我,不在我桌子下,我就可以不管,反正有人去管。“但是,孩子没有意识到集体的就是个人的。说严重点,这就是一种自私的思想。当这种思想一旦跟随孩子一身,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唯成绩论影响孩子自信
采访中,余倍娴那番“当了班长,大家就会喜欢和我玩”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肖老师告诉记者,余倍娴的父母不在身边,这个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这个内向孩子的这番剖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肖老师告诉记者,其实,现在许多班上设置有很多班干部,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务,不再是像过去以成绩论英雄。“在我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家长也不要一味用成绩来评价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肖老师说,“我遇到过很多家长,他们往往给孩子传输了这样的理念:在学校要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一起学习。这样的理念很过时,也是教育的悲哀。当班干部是要为班级、同学服务,这才是责任的表现。”
这次测验,也让孩子们开始转变。以前什么事都不做、对班级漠不关心的孩子,现在主动承担了班上最脏的活——负责大家吃完中饭后,擦布满油污的桌子。“看到孩子们的转变,我很欣慰。”肖老师说。
专家说法
王纬虹表示,其实,孩子错误地理解了班长的含义,或者是受到了成人世界的影响,认为只要我当了班长,班上的同学都要围着我转。这样的思想,让许多孩子不自信。“在低年级的孩子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大家都想去争班长的位置。而根据以往的传统,都是成绩较好,乖巧听话的孩子才能当上班长,而那些调皮捣蛋的、成绩不好的,就只能作壁上观。越是这样,越让孩子不自信,就容易衍生出大家都不爱和我玩的念头。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班干部大家轮流来当,现在很多班级也都这样。让大家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自然就能杜绝这个问题的发生。”
莫让孩子和你为功利买单
纪录片《请投我一票》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一个小朋友的家长,为孩子成功当上班长,利用职务之便,请全班小朋友免费坐轻轨观光……事后,参加竞选的另一位小朋友面对没有这样“便利”的父母,那种失望却难以言说的表情,让人唏嘘。
文中的余倍娴,可以和纪录片中的这个孩子做个类比。父母远在外地,她自然无法享受其他孩子父母对生活和学习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的父母也不会在竞选前和老师交涉,为她牟取当班干部的便利。所幸,她遇到了育人有方的肖老师,才没有成为“惯例”的牺牲品。
家长为什么对孩子当班干部一事这么热心?孩子当了“官”,老师会更关注他,同学们也会围着他转;而多为班级着想,却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所以,家长们的考虑,还是孩子能得到“实际”的、立竿见影的好处——这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
家长不能提供“便利”,功利主义对孩子的伤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对那些家长可以提供“便利”的孩子来说,家长这种行为的影响,会使孩子洁白的心灵过早蒙上尘埃,从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这种伤害从某种意义上看还更严重,因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
这种伤害,还有可能作用在父母身上。试想,从小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有“好处”的事情就要做,没“好处”的事情则不甚热心,那么,孩子定型以后,会不会把这种处世哲学用在你身上?是不是“细思极恐”?
“为什么孩子除了要钱,从不给我打电话?”“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大,对我却越来越冷漠?”读完这篇报道,你会不会担心,将来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会为功利买单?
喜欢《撕掉一半的母爱》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美教说课稿半命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