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育儿观念:纵容不等于爱”,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育儿观念:纵容不等于爱
爱是一种习惯,无法预料,无法言语,但真的到了爱时,那就爱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而母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聚来的,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也许整个世界都会变,惟独不变的是你身边无微不至关怀着你的那份母爱......现在的家庭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我们家长心目中的宝贝。样样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孩子,就如一株期待长大的幼苗,而充当农夫的是教师和家长,我们要以科学为方法,耐心为心态,感情为饲料去培育他们,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放纵任其发展。在我们班就有那么一个孩子,她的名字叫悠悠,家庭的因素、生活的环境、妈妈的“用心良苦”养成了孩子娇纵的性格,但是她娇纵的非常“特殊”……案例一:妈妈,她抢我的书事件描述:最近我们班引起了一阵迷宫热潮,不管来园或离园孩子们总喜欢捧这一本迷宫书在研究。今天离园一如往常,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悠悠和乐乐,他们两拿着一本迷宫书,正商量着该怎么走,悠悠说:“我要直线走”。乐乐说:“应该朝着箭头符号走”……尽管两个意见有分歧,但仍友好商量着,这时悠悠妈妈来了忙问:你们怎么了?谁知悠悠大叫了起来:“妈妈,她抢我书”。听了悠悠的话吓了我一跳,吓坏我的不是她的言语,而是在我目睹了解所有经过的前提下,悠悠公开撒谎的行为。面对孩子“谎言”我站在旁边,想看看妈妈的处理方法,然而妈妈只说了一句话:“妈妈又不是万能,我也没有办法,你自己看着办”只见悠悠迅速抢过了这本所谓她的书。我庆幸妈妈没有帮助女儿“抢”回那本书,但却为妈妈的无动于衷感到无奈。站在一旁的我反问了悠悠:真是这样吗?她低下了头,后来我把事情经过告诉了悠悠妈妈,而她却对我这个刚接任不久的新老师表现出了怀疑,甚至还有几分鄙视和高傲……分析原因:悠悠在我园是有名人物,她能力强,表现力棒,经常参加舞蹈演出更让她充满了自信,但是她很特殊,有时乖巧的真是无可挑剔,可有时无理取闹让人不认识。说出的话并不像出自一个六岁儿童之嘴,而对于我这个刚接任不久的新老师,虽闻其名,但却未曾深入了解,看着孩子表现及她妈妈的言语,我断定她是一个聪明且有些“小心机”的小女孩,她是个被宠坏的小公主,而纵容她这么“大胆”行为的就是妈妈那无私的爱。所以,为了孩子,为了那份扭曲的母爱,我决定无论前面有多曲折,我也要将这棵幼苗茁壮成长。首先深入了解悠悠家庭背景,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孩子以前班主任介绍,知道悠悠和她妈妈一直租在外面,爸爸在上海上班,妈妈是个非常有主见性的,事事以女儿为重,所以她非常保护这个女儿,处处不让女儿受委屈。久而久之,女儿对妈妈的行为耳濡目染,而妈妈那过分保护也变成了她的护身符。这是孩子娇纵的重要原因。其次就是老师的不断表扬,让孩子养成了“为我最大”的性格。不可否认悠悠的聪明和能干,听孩子以前的班主任介绍,只要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一个举动,孩子就能有效率有质量的“替”你完成。所以她成了老师心中的“宝”,同时也拥有了一些特殊的权利……教育经历:既然了解了孩子娇纵的重要原因就是她的妈妈,所以第一步就是从这位伟大的妈妈下手,取得家长的信任,所以我进行了深入家访。第一次与悠悠妈妈交谈中,我只谈到了悠悠在幼儿园里的良好行为。比如:与幼儿的融洽相处,自理能力比较强,上课自我表现欲望强,语言发展水平较好等等。对于孩子本质问题我没有提及,而悠悠妈妈也表示孩子在家比较乖,就是有时候爱撒娇。虽然妈妈只发表了这些意见,但从她的言语及表情中我发现她已经对我有了初步的信任和靠拢意思。第二步:向孩子入手,这段时间我重点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用照相机捕捉孩子的行为差异,并经常私下找她聊天,告诉她不管妈妈在不在,我们都要做个懂事讲理的孩子。第三步:改变以前老师作风,吝啬我的表扬和给她的“特权”,在平时生活或教学中,我会抓住时机,减少表扬,让孩子知道老师的表扬非常珍贵。当孩子有时候表现非常好的时候,我不但表扬还会送上我“特殊”礼物。孩子转变:就这样两个星期下来,孩子在园表现有所好转,至少知道了起码的规则意识,一次吃完午饭,孩子们都到图书角去抢着迷宫书看,而悠悠急匆匆跑来告诉我:“老师,他们都在抢书看了。”说完立即转身跑向图书角,大声说:“我已经告诉老师了,看你们怎么办?”说完偷笑着,这让我意识到悠悠虽然有改变,但是没有达到本质上改变。案例二:妈妈,我要排第一事件描述:星期天,我们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假日活动——晓塘野餐。孩子们兴奋不已,家长们也热情高涨,很快我们到了目的地晓塘,孩子们在老师组织下排起了整齐队伍,爸爸妈妈们也有序分配着工作。谁知这时传来了悠悠哭声:妈妈,我要排第一,我一定要排第一。这时,只看悠悠妈妈无奈的拍着孩子的头说:你这个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尽给我添乱。但一边还是拉着自己孩子拖到了最前面……只听见旁边家长说“孩子不能这么宠,会惯坏的”这时只见悠悠妈妈的脸唰的红了。教育经历:悠悠在妈妈面前这种行为在我意料之内,但妈妈那羞愧表现却让我知道这是我迈开第二步的有效时机,通过家访来影响她。第二次我又和悠悠妈妈进行了一次深谈。这一次我彻底的把自己拍的照片和悠悠在园表现告诉了悠悠妈妈,与她在妈妈面前的表现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告诉她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淘气和撒娇,而是形成了一种不好习惯,她不但影响了其他同伴的集体生活,更会成为其他大人面前“厉害孩子”,而这种厉害却充满了贬义。听了我的话,悠悠妈妈充满了沉思。她说:“我以为她只是想在我面前撒撒娇,爸爸不在,我以为这很正常”。我告诉她正是因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时,你并没有及时制止,而是在一旁以一种笑话看其撒娇,这样会导致孩子更大胆行为。通过谈话,悠悠妈妈开始意识到了孩子问题,我也进一步商讨了改变悠悠不良习惯的方法,并推介了一些好书。悠悠妈妈表示会积极配合,渐渐随着时间推移,不但发现了孩子的变化更发现了妈妈的变化。孩子的转变:离园时,孩子们都在玩飞盘,可飞盘花形不一样,唯独粉色带点爱心飞盘最抢手,最后几个孩子正在玩耍。从悠悠的眼中我发现她非常喜欢也很想玩,只见这时悠悠妈妈来了,悠悠跑过去说:妈妈我要那个粉色爱心飞盘。只见悠悠妈妈蹲下来说:“妈妈觉得悠悠的飞盘也很漂亮啊!如果悠悠真的喜欢我们下次玩的时候和老师商量一下,给你玩一会儿好吗?这样拿别人的东西,小朋友就没有玩了,对吗?”只见悠悠低下了头说了声:“妈妈,我错了……”简单的一句话比什么都珍贵,我与悠悠妈妈两眼相视,欣慰地笑了。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不管对于谁的孩子,爱是我们对待孩子的主要方式,但爱要得体,爱要注意方法。决不应该把这份爱,仅仅肤浅地放在脸上,甚至让它变成纵容孩子的“帮凶”。我们要将那份“宠爱”深深的埋在我们心底,用关怀和严格去诠释它的真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观念:放假不等于全放纵
育儿观念:放假不等于全放纵
孩子们喜欢的寒假假期马上就要到来了,一听到放假所有的孩子都一个表现那就是高兴甚至是兴奋,因为放假他们就可以在家里随心所欲的做任何想做的事了,这时家里的长辈们也认为孩子好不容易放假了就放纵一下他们吧,特别是又快过节了让他们高兴一下也无妨。其实孩子放假让孩子能放松一下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果因为放假了就对幼儿的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你可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了因为开学后你的麻烦就要来了。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在放假回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让他都有些头疼了,其实这就是家长在无意中给孩子养成的一种新的习惯。放假是为了让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有个放松不等于所有的一切都放松,如常规和良好的品质还是需要家长在家时刻的注意与培养的,不要等到开学后在想起来培养与训练到时可就为时已晚了。良好的习惯和常规是在于日常的积累的而不是紧急的训练,同样不良的行为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他们也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的。所以在放假时给予孩子空间的同时别忘了帮助孩子留住那些好的习惯与品质,该管的时候还是要管的,这不仅是为了你,更是在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尊重,不等于没有规矩
摘要:苏珊站起身,走到玛丽的身边和颜悦色地说:“玛丽,每家都有各自的规矩,露易丝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规矩,而你到我们家里来玩,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经常来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两块,你明白吗? ”
一天下午,我领着三猪到朋友苏珊家玩,苏珊的儿子和三猪是好朋友,她还有个六岁的女儿露易丝上一年级。那天,正好露易丝的同学玛丽也在她家,四个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过了一会儿,玛丽发现墙边的架子上有个糖果罐子,里面装满了各色巧克力和糖果,就问苏珊她可不可以吃。
苏珊点头说可以,但是她家的规定是每次每人只能拿两块。
不一会儿,露易丝走过来告状:“妈妈,玛丽没有遵守规矩,她多拿了糖果。 ”苏珊走过去问玛丽:“露易丝说得对吗?你拿的糖果超出了两块吗? ”玛丽点点头说:“你们家的糖果很好吃,我想带几块回去给妹妹尝尝。 ”
苏珊和颜悦色地对玛丽说: “我们家的规矩就是每次只能拿两块,你也只能给妹妹带两块,如果她喜欢,下一次你领她一起过来吃。”
我和苏珊继续聊天,却同时发现,玛丽又偷偷打开了糖果罐,抓了几块糖装进了兜里,这时其他三个孩子都在玩耍,谁也没有注意到。
苏珊站起身,走到玛丽的身边和颜悦色地说:“玛丽,每家都有各自的规矩,露易丝到你家里玩要遵守你家的规矩,而你到我们家里来玩,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矩,所以你不能多拿糖果。你可以经常来玩,每一次都可以吃,但是每次都只能吃两块,你明白吗? ”
玛丽再一次把多拿的糖果掏了出来。
苏珊坐回来对我说:“别人家的孩子来玩是否该管教真是个难题,我的根据就是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如果露易丝发现玛丽在我们家可以不遵守规矩,那么她也就有样学样,也觉得规矩是可以随便打破的。 ”
早期识字不等于说读写
夜色越来越深,洗澡时间早已过了。爸爸梳好两岁女儿的头发,用毛巾裹着她,领她到卧室。"不睡,不睡。"她抗议说,"要妈妈!""妈妈在工作,但她很快就回家",爸爸说,"时间让你难熬,我们可以读睡觉前的书。"爸爸尽力减轻女儿的想念,用读书的方式使孩子安静。找一本故事书,小女孩捡起>。"棒极了!"爸爸说,"让我们读一读,看看猫头鹰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女儿指着她最喜欢的图画,"Little Bill"。小女孩专心致志地听着,她期盼着猫头鹰妈**图画。当猫头鹰妈妈飞回巢时,爸爸和女儿一起哭着说"它回来了!!"这时妈妈下班进家门。爸爸说,"看!Mammies(妈妈们) do come back!"说读写能力始于婴儿期
早期语言和识字始于人生的最初三年,且与一个孩子最早同书籍和故事打交道的经验密切相关。上述幼儿不但与父亲相互交流,而且她也学到了故事、语言和她周围的世界。最新研究认为,学习说、读和写的技能始于婴儿期。我们知道儿童在上学很久以前他们已获得语言、阅读和写作有用的知识。
在过去人们认为儿童在最初几年的经验不怎么重要。正规教育强调当孩子达到入学年龄时教他们阅读和写作,而不是在学龄前。结论显然被改写了。
但专家并不提倡对很小很小的孩子教阅读写作。使幼儿和少儿达到成人识字模式(例如,对单词的实际读和写)并非恰当。它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且有力地毁坏孩子,使孩子一开始就以失败心理与阅读和书打交道。
幼儿的早期识字行为
书处理行为。行为与一个孩子控制书或拿书相关,如翻书页和咬书。
看和认。行为与孩子如何专注和与书中的图画互动相关,如盯住图画或对一幅有趣的画发笑。
行为显示幼儿认识和开始理解书中的图画,如指出家庭用品的图片。
图画和故事的理解。行为显示幼儿理解一本书中的图画和事件,如模仿在图画中看到的某个动作或说在一个故事中的事件。
阅读故事行为。行为包括孩子与书积极互动和他们对书中印刷语言理解的兴趣,如阅读模仿图画书中的泡泡(框着人物的语言和对话)或沿着印刷字奔跑的手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婴儿咬一本书,一个两岁的幼儿拿书行为和一个五岁的孩子翻书之间的联系和意义。用书开发和与书玩,唱儿歌和听故事,认字和写字的人生最初三年是入学后语言和识字的基础。
孩子“胆小”不等于不勇敢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为儿子的“胆小”而纠结。我认为,男孩子就应该勇敢无惧。然而,在他刚会爬时,我就敏感地意识到,他太谨慎了!刚爬到床边,立马紧急“刹车”。在学站立和下蹲坐下时,只见他一手抓牢小床栏杆,一手试探屁股离床面的距离,然后确保安全时再用手撑住床面坐下。我能说,在他学站期间,他从来没摔倒过自己吗??
社会交际上,儿子同样显示出他的“胆小”。他从不与人抢玩具,甚至还没等别人抢,就“拱手相让”。?
我开始担心“胆小”的儿子将来会受欺负,甚至担心他长大后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因为,他是那么惧怕危险和冲突。
后来,听了某个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讲座,接触到投射和接纳的理念,才看清了问题所在。
一方面,我如此在意儿子的“胆小”,源于我自己的投射。我天性担小,而我又极为排斥和否定这点。所以,我才强烈希望儿子勇敢。
另一方面,儿子天性使然。宝爸和我都是极为温和谨慎的人,儿子自然遗传了这点。
再者,我的小心谨慎进一步感染了他。比如,我担心他在马路上乱跑,于是经常提醒他注意看车。后来,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走砖铺的人行道,远离柏油路。每一次过马路,一定要抱着。
那次讲座后,我试着接纳并正确看待“胆小”这个特质。“胆小”不是缺点,无所谓优劣。再说,胆小源于恐惧,而恐惧是人的本能。只不过,胆小的孩子更敏感细腻,看到了更多的危险,也就有了更多的恐惧。
再回想“胆小”带给我的好处,它让我处事安稳踏实,赢得朋友信任。在乡村孩子野蛮生长、打架斗殴时,它让我选择安安稳稳读书,也让我一路规规矩矩从小县城走到了首都的著名学府。?
正确看待“胆小”这一特质后,我自然接纳了儿子的“胆小”,其实,我现在更愿意用“谨慎”一词形容。因为,“胆小”一词多被国人赋予贬义。
当我不再纠结和焦虑“胆小”这事时,不再强迫儿子去接受超负荷的“恐惧”时,他便按着自己的节奏去克服恐惧,勇敢去探索。
其实,谨慎的孩子未必不勇敢。儿子比很多同龄人都敢于尝试,也喜欢挑战自己。只不过,这个挑战不是鲁莽的,而是非常有谱。
他在一岁多时就喜欢玩公园的“太空漫步”健身器械(不鼓励太小的孩子玩哈),以及那种很高的滑梯。他两岁时就尝试玩儿童绳索桥,只不过第一次会格外小心,接下来他会一遍遍练习,直到非常熟练。?
不到三岁的他,跟着一群四五岁的哥哥踢球玩。不过,不和人直接抢球,偶尔“捡漏”,抱起球就跑,看到哥哥们追,赶紧把球扔出去,以免被撞倒。谨慎又勇敢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次他骑着踏板车出去,奶奶追不上。但是,骑一段他都停一下来等奶奶,尤其是到了过马路的时候,一定会等着奶奶牵着他的小车才过。
现在,仍有人时不时会说,你家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真强,或者直接坦言,你家孩子真胆小。但我已经不再纠结,“胆小”怎么了,胆小的孩子行事谨慎,他会为自己规避掉很多风险!总比鲁莽要强。而且,他的谨慎又也妨碍他去探索。
每个孩子都具有爱探索和好奇的天性,当父母应看到他的恐惧并接纳他的胆怯,他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恐惧,勇敢地去探索。相反,强迫他勇敢,只会打乱他的节奏,让他愈加恐惧,并失去探索的勇气。
宝宝早教不等于早期“学知识”
目前,随着80后渐渐为人父母,他们中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因此比较能够接受早期教育理念。
但大多数家长对早教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早点让孩子学知识”的层面上。对此,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表示:“早教不完全是早期智力开发,更是性格的培养。”
早教是潜意识教育
有部分家长把早教误认为是在婴幼儿时期传授知识,对此杨教授认为:“联合国卫生组织在1995年到2005年做了一项关于大脑的研究,研究表明0~3岁以前婴幼儿的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这个阶段是大脑分化和增长最快的时期,因此0~3岁大脑吸收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对大脑的塑造,对人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中国古人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的。”
杨教授强调,早期教育不是马上立竿见影的教育,是在日后的人生发展中慢慢呈现出来的远期效应。“因此,早教不完全是早期智力开发,但我更强调性格的培养。”杨教授说,“早教是要培养出一个‘健康、聪慧、性格品质好’的宝宝,性格品质包括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好奇求知、勇敢自信、独立判断、善良而有同情心。”
父母参与很重要
很多上过早教课的家长都有所感悟,早教需要家长的参与。
杨教授建议,家长不要指望在早教课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内容。“早教课提供三种交流:第一,孩子与孩子的交流。从本质上说,交流是0~3岁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伙伴关系是不可或缺的。第二种交流是家长和家长的交流。家长可以把自己育儿的方法和理念互相传递。第三种就是早教班里的专家和老师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如果时间允许,我希望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教课而不是委托保姆、阿姨或者自己的父亲母亲来完成孩子的早教。”
不要担心孩子会累
一些家长在咨询早教问题时表示:“0~3岁的孩子这么小就开始上课,会不会疲倦?”
杨教授表示,父母大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孩子的自我保护非常强,如果他累了可能会东张西望,如果强迫他,他会哭会闹,绝对不会委屈自己。另外,早教大多通过游戏形式进行,一个好的早教课会设置多样化的有趣的课程,吸引孩子,但早教不等同于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提高,在提高中得到游戏的乐趣。”
育儿观念:爱,就是克制
育儿观念:爱,就是克制
闭上你的嘴;睁大你的眼;缩起你的手;竖起你的耳。
——题记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希望让孩子时刻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中。小心翼翼的对待他们,害怕他们发生冲突;害
怕他们受伤;害怕他们受挫……我们恨不能帮孩子把每一步路都铺好,恨不能代替他们走完他们的人生。
然而我们从来不问,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孩子对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恨不得把问题所有的
答案甚至延伸出的问题答案都告诉他,从来不会希望他们自己去思考。孩子与同伴发生了矛盾,我们往往
会在第一时间就冲进“案发现场”避免矛盾升级,生怕孩子受伤,从来不会想要孩子自己解决矛盾。我们
愿意给孩子说无数个的说教故事,想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愿意看到的样子,却从不会思考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们永远不会想到我们到底剥夺了孩子的什么权利。孩子想要亲近自然,于是开始观察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他捡拾落叶,捡拾枯枝,对着花朵喃喃,我们觉得脏,嫌他烦,于是强硬的制止了。我们以为我们是为
他好,让他讲卫生,可是我们剥夺了他探索,发现的权利。孩子还没有弄清楚什么叫做“占有”,我们就
要求他们“分享”,于是他开始为了“分享”而“分享”,却甚至不知道“分享”是什么含义。孩子在进
行游戏,他在游戏里思考,学习,这同样是一种成长,甚至是更好的成长,但我们强硬的要求孩子学习这
学习那,不允许他们玩,我们剥夺了孩子与同伴交往,自主思考的权利。
其实,关心孩子最好的教育策略,就是等待。等待孩子自己探索,得出结论。他们的结论一定不会是《孔
融让梨》般的故事,一定是自己感同身受后想出的办法。这也正是卢梭强调的“由里向外”的教育理念。
请记住,孩子远比我们认为的更聪明,他们完全可以自己想出更好的办法。
喜欢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如果你真的爱孩子,请学会克制自己,少说一些,多看一些,少做一些,多
听一些。请你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好孩子榜样。让孩子主动的自己思考,交流,探索,成长……
育儿观念:爱的分享
育儿观念::爱的分享
这几天在电视里看到有几个孩子由于想不通而跳楼自杀的事件,一个是我们旁边小区的十六岁初中学生;另两个是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看到电视里的报道我的心是沉重的,真的为他们感到惋惜,正值风华正茂让人羡慕的年龄,却这样放弃了生的权力。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感到痛心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在我小的时候,没有吃没有穿,生活很艰苦,有许多孩子由于营养不良得了小儿麻痹症,但幸福感却很强,而现在的孩子有吃有穿的幸福感却下降了,总是说压力太大。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易中天一段话让我有些顿悟,他说:“显然,金牌,不该是体育的目的:诺奖,也不该是教育的目标。发展体育运动,应该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发展教育事业,则应该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老百姓的身体健康远比奥运金牌重要;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才是教育的头等大事。盯着这奖那奖不放,把能不能得奖看做成败的标准,恰恰证明中国教育出了严重问题。什么问题?丢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分析现在的家长从小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在小的时候就设置了远大目标,但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分析现在的孩子,由于只生一个,怎么看都是宝,经常听到大人讲得一句话:怎么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孩子在众多亲人的溺爱下,孩子往往只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将好吃的、好玩的独占了,不会想到要孝敬长辈。遇事只要稍不称心,就觉得身边的人都欠他的,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很多家庭把孩子看作第一位,这样是不正确的。只有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和谐的家庭是一家人一定要有时间在一起。情感是一定要足够多的接触才能产生的。
我们幼儿园选择了“关心周围世界”,做为我们的课题进行研究,我觉得非常的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现在的社会真的需要我们去关心,懂得关心的人才会懂得爱;懂得分享;懂得感恩。那些自杀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爱只有恨才会走极端的,如果我们经常给予他们爱的分享教育,可能他们就不会干傻事了。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我的身边都是一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我希望通过我们幼儿园关心课题的研究,能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珍惜生命。这是我的愿望。
一、爱是需要分享的
案例一:下午的时候,我组织小朋友在操场上进行户外活动,孩子们有的滑滑梯;有的骑木马;还有的玩自制玩具,玩的可高兴了。只有妮妮小朋友(2岁半)愁眉苦脸的骑在木马上,为什么呢?我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她手里拿着沙包、辫子和飞盘(这些自制玩具是小朋友家里带来的)不肯撒手给别的小朋友玩,因为这是她带来的,但是又想玩木马,两只手用来拿自制玩具了,木马因此也玩不起来,当我走到她身边时,她把手里的自制玩具交给我:“老师,你帮我看着。”我说:给别的小朋友玩吧?她说:“不可以,这是我的”。我说:“你给别的小朋友玩,小朋友会感谢你,而且你还能用腾出的手来玩你喜欢的木马。这样不是更好吗”?她这才同意。我表扬了她。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生成的,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怎样做。让分享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对自己所喜欢的物品所表现出的占有欲是此年龄段孩子固有的特征。教师要保证每次的分享不是在成人的强求和专制下进行的。要努力做到,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二、在分享中懂得爱
案例二:菲菲小朋友(2岁半)带来了一套扫地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和菲菲一起合作,教班级里的孩子如何将碎纸屑扫进垃圾桶,对于托班的宝宝,他们特别喜欢玩这个扫地的工作,当他们用迷你型的扫帚把托盘里的纸屑扫的干干净净,倒进迷你型的垃圾桶时都咧开了小嘴特别的开心。这时我就会问孩子们,这个玩具真好玩,是谁让我们玩的这么开心的呀?他们都会回答我:“是菲菲”,我说:“那么我们每次玩好后都去谢谢菲菲小朋友好吗?告诉她你玩的很开心。”孩子们去说时,菲菲脸上也洋溢着快乐的笑脸。
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心和分享的翅膀,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会生活、会学习的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让孩子在吃点心和饭后吃水果时,有意识的轮流引导孩子将饼干、水果分发给小朋友,告诉孩子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还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而在接受时鼓励别的孩子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礼貌待人。
三、分享是双向的
其实,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也是一个学习者,我知道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和孩子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在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要做到如此,就必须不断地学习,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褒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俗话说得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境况、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世界在每一个人的眼中所呈现的样貌、所展示的色彩,也就不尽相同,因而每一个人对于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看法,就再正常不过了。使我们每个人变得开朗、开放、开明,去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对于人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宁静的心绪,对于我们的修身和养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加油的,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育儿观念:自私的爱
育儿观念:自私的爱
秋季运动会开如期开展了,天气晴朗,特别适合开展运动会。我班上大部分家长都来参加了,我感到很欣慰,说明还是很配合老师工作,关心小孩的,这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小班第一个项目是皮球接力赛。按照事先整顿好的队伍,我们进行了4场比赛,第6场是决赛,家长很配合,秩序很好,偏偏这个时候,XXX的妈妈跑来要求我让XX多参加比赛,决赛一定要参加。谁先出场我已经全部安排好了,如果让XX出场多了,别的小孩就会没机会上场,我跟她解释了很多,她却不听,硬是把一个家长没来参加的小孩拉出队伍,换上她家XX,对这个举动我很是反感,我继续跟她说明情况,她好像没听见一样,一心指挥她儿子比赛,我对这种无理的家长很是无语。只好取消了比赛,拉着队伍,带着我班所有的小孩离开了赛场,因为比赛也快结束了,又太热,小孩受不了。虽然事后她特意跟我说,她是想让她儿子多锻炼,可是,我觉得这家长太自私,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别人的孩子也需要机会。如果都这么自私,孩子都会跟着变得自私,还要学校教育干吗?自私的爱。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观念:纵容不等于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