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笔记。
众人皆知,作为一名杰出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注意自己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可以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水平。有哪些优秀的教育笔记值得借鉴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对孩子不要太苛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得有一次在草地上休息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最新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一个劲地在草地下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那位小朋友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孩子们可有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字:快乐。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班上的孩子从不做太苛刻的要求,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健全人格,我始终坚持以鼓励为主,毕竟,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如果家长和老师经常通过横向比较评价孩子,甚至用责怪的口气教训孩子,说孩子不如这、不如那,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其天性和创造力可能会被抑制。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表现欲望不太强的孩子,多给予鼓励显得更为重要。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孩子,你太出名了
我们幼儿园有一位叫杨**的孩子,他长的虎头虎脑,非常可爱,他不仅帅气的外表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人如其名,现在的他让我园4个班的大部分家长都认识,你们想知道这个4岁多的小朋友到底是何许能耐受到这么多家长的关注吗?记得杨**刚入幼儿园小班的时候,不仅人长的“虎”,性格也特别“虎”,稍有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就一阵猛打脚踢,所以小朋友都有点害怕他,也正因为如此,杨**的名字就在小朋友的心中扎了根,只要是班里有人捣乱,老师一问,小朋友就会不约而同的喊出杨**的名字,放学的时候,只要是谁的东西找不到了,家长也都会一致向老师反馈是一位叫杨**的小朋友拿的。一开始老师也没有太在意,只是在尽量引导教育杨**,经过老师的耐心教导,现在的杨**变得非常懂事,并顺利地升到了中班。可最进一连串的事件引起了老师们的特别关注,下面列举一二: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放学的时候给他妈妈说,他的贴画让杨**给拿走了,家长第二天来给老师反馈,老师问清情况以后,立刻笑了起来,因为头天杨**请了一天的假,而且他的贴画是让老师给收起来的,家长听了也哈哈一笑-----,还有一次他们临班的有个小朋友给家长说:“今天杨**揍我”,该家长便气势汹汹的来找老师理论,老师无可奈何的对家长说:人家杨**不在我们班,没有机会揍他呀!在老师的再三追问下,原来是这位小朋友在放学的时候听见有位家长问他的孩子:“今天杨**揍你了吗”之后就随口给自己的妈妈说了此话,最后这位家长很不好意思给老师道了欠。还有更有意思的一次,中三班(杨**在一楼中二班,中三班在二楼)胡**在放学之后,他奶奶领着他玩被树枝在脸上刮了几道血痕,第二天入园时,老师看到她脸上的血痕便问她怎么回事,还没等家长告知,该幼儿便立刻说是被杨**挠的,老师接着问:“他怎么挠得你,他又不在咱们班?”大家绝对猜不到胡**是怎么回答的!他很认真的说:“我们正在上课,杨**就走进我们班了,然后他就走到我跟前,用手挠完我就回他们班了”。天哪,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当时胡**的老师立即把杨**的老师叫过来和家长进行了讨论,再结合以上几件事例,马上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所有和杨**有牵连过的几个班级的老师立即召开了一次碰头会议,研讨了这种现象的重要性和如何来解决此种现象,最后四个班的老师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讨论会,结合前面几件事例,并邀请典型事例的家长进行发言,在家长会上,大家针对以上几个典型事例进行了讨论,最后,家长们总结出了几点心声,大家说;“此次家长会很重要,经过这么一解释,首先是还给了杨**及其杨**家长一个公道,如果大家和孩子一味的啥坏人坏事都往人家杨身上扣的话,对该孩子的心理健康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其次,由于杨**在孩子们心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再加上家长的无聊追问,有些孩子就会不自然的养成爱说谎的习惯,从而也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增添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摩擦。”家长会过后,大家对杨的态度转变了,可杨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却更深了。孩子,你太出名
不要迁就孩子
新学期开始了,孩子们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他们穿戴整齐,高高兴兴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幼儿园,接待幼儿入园时,孩子们主动的跟我打着招呼,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最后一名入园的是张靖涵小朋友,她来到幼儿园门口,哭闹着不肯入园,这时妈妈对她大声训斥,我对她进行了耐心地劝说,她很不情愿的走进了教室,整个上午闷闷不乐,下午入园时的表现仍跟早晨一样,看到这些我跟她妈妈进行了交谈,通过谈话了解到,原来寒假期间,孩子每天跟妈妈在一起,并经常提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就会哭闹不止,所以,她妈妈尽量按她的要求做,所以造成了今天这样任性、以及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并且入园、离园时,还必须由妈妈接送,否则又会哭闹一场。妈妈对此感到很无奈,让我来帮助她,改变孩子这种行为。我首先指出了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能过分迁就孩子,只能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于孩子不和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闹也不能答应。又向她妈妈提出了要求:接送孩子的任务可以交给爷爷、奶奶。你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到晚上时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用这种短时间的分离,来打消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她妈妈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议,改变以前的错误做法。每天我热情的接待她入园,并主动跟她打招呼,去亲近她,给她过多的关注,这样拉近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并要求其他小朋友跟她交往,和她一起分享玩具,让她感到与小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在教育活动时,鼓励她回答问题,只要发现她有进步,我就及时对她进行表扬、鼓励。让她坚信自己是很棒的,这样逐渐的她又跟小朋友友好的相处了,不在依恋妈妈了。现在她又快乐起来了,每天都能高高兴兴的入园,看到她的这些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
孩子太任性怎么办
一、不迁就
在孩子任性、吵闹的时候,不要劈头盖脸地严厉批评,更不能打、骂,可以因势利导,正面耐心地讲道理,给孩子说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道理。
如果孩子不听继续哭闹,家长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哭闹行为是无效的。
等孩子冷静下来,家长再严厉地指出他任性不对,讲清道理。
无论孩子如何耍赖,家长一定不能心软,对孩子无礼的要求绝不迁就。
二、管教一致
在孩子任性时,家庭各成员教育孩子的观点应保持一致。
一方批评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不要出面袒护、干涉。
如果大人之间遇有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一定要避开孩子去商量。
三、规矩在先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孩子任性行为的规律,可以“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孩子任性的发作。
总结出你认为重要的规矩,定好孩子破坏这些规矩要承担的后果,然后告诉孩子。
如果孩子按照规矩做了,家长要及时表扬并适当奖励;一旦孩子违反了规矩,就要让孩子承担任性的后果。
四、控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情绪和行为容易失控,失控的怒火会影响你管教孩子的效果。
因此,当孩子任性时,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的头脑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受到尊重,才会愿意按照你对他的要求去做。
五、善用“激将法”
上小学的孩子好胜心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行。
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心理特点,在孩子任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故意采用激将法,促使他在好胜的心理状态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为。
矫正孩子的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从矫正自己入手,耐心、细心的引导孩子。
相信经过家长长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效果的。
不要捉弄孩子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不要捉弄孩子”,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开心,给孩子带来羞辱,担心和失落。
豪豪是我们大一班的一名学生,长得胖乎乎的,圆头圆脑,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因为豪豪长得胖,每天入园时总带来些零食补充营养。
别班的老师见到豪豪时,总是想逗一逗他,说:“豪豪叫老师,不然就拿你的饼干。
”“豪豪的玩具真好,给我吧。
”豪豪因为和这些老师比熟悉,说什么也不叫,看到老师拿他的东西,急得直哭。
每次都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叫老师。
时间久了,豪豪看到别班老师会躲到我身后,不知所措。
看到这样的的情景,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成人觉得很好玩,这是对孩子的喜爱,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
他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每次有人来逗豪豪时,我总是有礼貌的制止。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坚决反对捉弄孩子,他认为和孩子玩也是德育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所以每次看到有大人“捉弄”豪豪时,我总会站出来“保护”豪豪。
关于“不要捉弄孩子”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
不要宠坏的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小心不要溺爱,下面几点建议,帮助家长不要宠坏了孩子。
一、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二块也没问题哦!)和“你可以吃一块饼干,不过,不能再要第二块。就这样。”
二、不管怎样都要坚持这些规矩
规矩就是规矩。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能再吃第二块饼干,可是之后又会劝告自己其实没必要这么苛刻。这里的窍门是眼光要放长远。也许这一次吃第二块饼干确实没什么问题,可是你真的想要每次你设定了一个规矩之后就来反悔吗?如果你第一次反悔,可能以后都会反悔。
三、不要对孩子的乞求让步
这很好理解——一旦你这样做了,就等于是告诉你的孩子乞求这招儿好使,不是吗?比如,孩子不听话,哭着要孩子,很多家长心一软,就把玩具给孩子了。时间长了,孩子就知道不满足他的需求时,他就会用哭的方式来得到家长的让步。
四、让你的孩子说服你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某样东西,而你还没想好要不要随他,那就让他给出充分的理由来吧。他想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如果他说他的作业都做完了,钢琴也练完了,你就完全可以放心地答应他嘛。
五、要求孩子做完家务活儿以后才可以玩
什么家务活儿都不会干,对你的孩子来说没有一点儿好处。有研究表明,能把家务做好并有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具备应对挫折的能力。
六、不要害怕让孩子失望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不过,有句话说得好:“你不可能总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学会接受失望,会让你的孩子受益匪浅,他在今后的人生中会更懂得如何应对心理压力。
七、让孩子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努力争取
很多专家都认为,如果想要的东西得到太容易,孩子们就会被宠坏,因为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如果你的孩子想要一辆新自行车,你就可以建立一套表现好的奖励机制,让他自己一点儿一点儿地挣。
爱无止境,这样做对吗?当然不对!如果您想自己的孩子有教养,建议您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哪些行为又是不受家长欢迎的。
孩子太淘气怎么办,如何教育调皮孩子?
有一首儿童歌曲,是表扬好孩子的。记得其中有一句是“……从来不淘气”。“从来不淘气”的孩子是什么孩子呢?规规矩矩,文文静静,不乱说,不乱动。但这样的孩子还是孩子吗?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从某种意义来说,童年与淘气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人会说大人淘气。淘气只发生与孩提时代。如果孩子在童年时候一点也不淘气,那么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有淘气的体验了。这难道不是遗憾的事吗?俗话说:“淘气的小子是好的,淘气的姑娘是巧的。”它是通过许多孩子成长发展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淘气说明孩子有活动能量,有旺盛的精力,是健康的、活泼的。孩子一旦不淘气了,很可能就是不舒服了或生病了。淘气说明孩子情绪积极,心智活跃,心态宽松,心理上有安全感。孩子不淘气往往是情绪较低沉的时候。淘气说明孩子有探索周围世界的积极性。孩子许多淘气的行为都是处于好奇、想试探、想解疑。而一点都不淘气的孩子多半是呆板和冷漠的。淘气说明孩子天真、活泼。而这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一点不淘气不是成小大人了吗?从创造教育来看,淘气不仅是不坏的,而且是有意义的。爱迪生小时侯孵蛋一事传为佳话,说明爱迪生从小就好探索,好解疑。幸运的是,爱迪生有一位明知的母亲。她对爱迪生的种种淘气行为能给予充分的理解,而且积极地引导,使爱迪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爱迪生才成就了日后的伟业。怎样善待孩子的淘气呢?首先,要区分淘气与不良行为。淘气是孩子天真、幼稚、活泼的表现,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举动。淘气的行为中会有不恰当的行为,但这是幼稚所致。而不良行为却是品行问题,例如,攻击性行为,不诚实行为,破坏性行为,恶作剧等。对淘气大人要宽容和引导,但对不良行为却不能宽容,要进行制止和纠正。有些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大人误认为是孩子淘气而忽视的结果。例如,孩子骂人,有的家长听了一笑了之,觉得小孩子骂两句是淘气所致,不用管教。待到孩子满嘴脏话时想管已经来不及了。其次,要积极引导。为什么对淘气不能听之任之呢?因为孩子缺乏对自我行为的把握能力,不能把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适当的度上,所以有些淘气的行为因为缺乏调教而逐渐演变成了不良的行为。例如小孩出于淘气把东西弄坏了,开始可能是好奇,想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但如果家长任孩子一再地弄坏东西,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演变成破坏性行为,既有意识地进行破坏了。所以调教孩子的淘气行为也是很有必要的。再有,孩子的淘气中蕴涵着教育契机,要抓住这个机会教导孩子。例如,孩子把东西望水盆里扔,这是孩子的探索行为,成人要理解孩子,并抓住机会引导他。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玩水游戏,做个沉浮小实验,同时告诉孩子,什么东西不怕水,什么东西怕水,怕水的东西不能放进水里的等。这样,孩子的探索兴趣得到了满足,又获得了有关的知识,发展了动手能力。
不要随便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
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
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
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
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
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喜欢《对孩子不要太苛刻》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