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国外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育方式区别盘点
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常常呈现出一种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状态。很多学者和教育家也将中西教育法常做对比。那么日常生活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美国
美国家长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他们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既培养能力、兴趣,又注重树立自信心。而且美国人对孩子往往要求全面发展,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并且家长还会经常充当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
美国的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多于灌输,他们习惯于去引导孩子通过实践甚至是碰壁后,自己取得经验和教训、得出结论。而且美国人性格外放,他们并不吝啬用鼓励的话语去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比较重视责任教育,他们会告诉孩子做人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然后实现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负责。
日本wwW.yjs21.com
在日本,日本人以“武士道精神”教育下一代,日本的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穿少一点才能增强孩子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御寒的能力,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在日本,家长对孩子的身体锻炼特别重视,因此日本的孩子生病的机率很小。
日本家长还会主张小孩随妈妈下厨房。有的小娃才三岁就会下厨房陪妈妈烧饭做菜,听妈妈讲烧饭做菜的故事,拣菜、洗菜这些劳动在日本孩子眼里是在做游戏,其实这种方式从小便培养了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也是教育的良好体现。而且,日本的学校比较注重孩子合作精神的教导,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人给人的感觉都很亲和、特别有礼貌的原因。
法国
法国家长比较注重“民主教育”,法国的家庭有时会用“民主投票”制,来决定买什么样的房子和什么颜色的车子,法国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做选择,这种教育方法的规则是明确的——告知与分享。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法国的这种方式的确实是比较新颖。
法国父母在有孩子后会寻找独处时间,可谓见缝插针,而且家长也会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时间。他们不提倡给孩子安排补课或学习,他们认为如此做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乐趣,体验到的只是学习的压力,这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而通常法国孩子的行为看着都十分的得体,而且,法国的小娃们他们更有耐心和自控力,他们聪明、有创造力,有艺术天分,且表达能力强。
韩国
韩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都设有德育课、礼节教育。至今韩国的每个家庭都有教育子女品德、修养的家训挂于家中的居室。这使得韩国的青少年大多讲究礼貌、尊重长辈。韩国是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颇深的一个国家,韩国人周末会经常一家子到大自然里游山玩水,韩国人认为一个不懂得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人,根本就不能爱国。
韩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每学期开学前,幼儿园会把当年的教学计划送给家长,每周也会把具体的活动内容计划送给家长。不过最令人称道的是,韩国幼儿园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孩子的素质的同时讲究寓教于乐。
10种良好的教育孩子方法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教导孩子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能感受得到自己与别人建立连结的意义,更能了解到自身对于别人又怎样的意义,家长想要发展孩子这方面的感觉,就可以鼓励孩子与他人多接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带孩子一起捐给慈善团体,鼓励孩子在学校多多参与义工活动,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专家指出,即使很小年龄的幼儿,都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利于他们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鼓励孩子多运动
作为家长要多陪伴孩子,陪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链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笑口常开
家长要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笑会让人养成乐观的心态,利于孩子身心发育,而且,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简单的说‘很好’一类的词语,家长的赞美语言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赞美时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因为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明白,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是绝对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的。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画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的认可感增加。
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是传达内心无限情感与关怀的方式,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家长请尽量停下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孩子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也请不要不耐烦。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教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成长,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快乐与成就感。当孩子遇到阻碍时,家长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孩子:(1)确认孩子遇到的问题。(2)让孩子描述他想解决的方式。(3)引导孩子进行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孩子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孩子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比如孩子如果喜欢说故事,作为家长可鼓励孩子说故事给大人听。如果孩子对数字很擅长,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逛街,让他帮大人挑选合适的东西做决定。当家长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一定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其实孩子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大人的陪伴,陪着他们去经历他们的成长过程。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最重视的就是学习。所以中国的孩子学习压力非常大,因为只要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且,很多孩子营养充足却不够强壮,是因为缺少锻炼。
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方面的确比国外的孩子要差,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不放也可借鉴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全方面的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说起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很多家长总是会吧这个和孩子的成绩之类的联系在一起。其实,家长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好的。因为这对于孩子的“三观”是一会有影响的。
说起来,孩子的教育影响的因素主要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可想而知,家庭对于咱们孩子的成长是有多么的重要。
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咱们的家长一定要做好家庭教育这一块。那么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有哪些方式呢?
1、暗示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很多家长总是错误地理解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有话就大声说出来”的好。却不知道日常生活之中,除了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大声说出来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向孩子传递。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鼓励和肯定,因而暗示对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无论是行为上的暗示,还是心理上的暗示,或是语言上的暗示,都能对孩子起来鼓励和肯定的作用。从而让孩子更加自信和阳光,成长成一 个优秀的好孩子。
2、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暗示
有一类孩子,她们可能行为习惯差一点,这是因为日常家庭教育的原因所导致,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直接用语言方面的暗示。
比如孩子进出门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就可以这样子说:“我今天回家 的路上遇到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她会主动和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当时没有跟父母打招呼,他们会觉得 很不好意思,也就会在父母的语言提醒之下马上打招呼。
这样子的暗示,已然是明显了,孩子自然是能听 懂的,他们也就在父母的暗示之下马上改正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3、对孩子进行行为上的暗示
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就成了对他们最好和地为暗示,父母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言行,争取一举一动都做孩子的好榜样。
比如孩子到了个公共场合玩,看到地上有几个矿泉水瓶子,孩子随手一丢把自己手上的也扔了下去。
此时父亲却弯下腰来看所有的水瓶子一个个捡起来放进附近的垃圾桶之中。孩子会不会觉得羞愧脸红呢?父母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要爱护环境,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 惯的暗示。父母不是采用的批评孩子乱扔垃圾的教育方式,即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他们上了很深刻的一 课一举多得。
4、对孩子进行环境上的暗示
在中国有一句很通俗的谚语:“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意思很容易懂,就是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父母给孩子营造的是一个健康温馨感恩的家庭环境,那父母就能收获一个阳光健康懂得感恩的孩子。
相反,父母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收获一个这样的好孩子了。因此,对孩子进行环境上的暗示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要忽略这一环节。
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国外家庭教育点滴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国外家庭教育,这里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培养和自身锻炼。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你是否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也许我们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天性和才能。以下文章适合正在寻觅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阅读。-psytopic.com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的教育孩子四十条,集中反映了西方的家教思维,可作为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参考。
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回答。 2、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3、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4、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5、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份,主要供孩子玩耍。 6、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用不着再表现自己。 7、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8、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9、带孩子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去玩。 10、帮助孩子修改他的作业。 11、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2、家长养成合理的 行为习惯并留心使孩子学着去做。 13、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 14、允许孩子参加计划家务和外出旅行的事情。 15、向孩子提供书籍和材料,让孩子干自己喜爱的事情。 16、教孩子与各种成年人自由交往。 17、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18、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19、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 20、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21、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22、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23、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戏弄他。 24、表扬孩子会背诗、讲故事和唱歌曲。 25、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26、详细制定实验计划,帮助孩子了解更多事情。 27、允许孩子玩各种废弃物。 28、 鼓励孩子发现问题,随后解决这些问题。 29、 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30、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诚的表扬孩子。 31、诚实的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32、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33、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34、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 35、帮助孩子寻找值得注意的电视节目。 36、发挥孩子积极认识自己才干的能力。 37、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 38、鼓励孩子尽量不依靠成年人。 39、相信孩子的理智并信任他。 40、让孩子独立完成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会有积极的结果。
在欧美国家中流传着一首很有哲理的《育儿歌》,现将歌词抄录如下,供参考:
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刻; 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 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称赞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 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 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 赞成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 友受中成长的孩子能感受到关怀。
国外家长如何对待宝宝任性
任性的孩子总是非常让父母感到头痛,因为他们好像总是浑身精力充沛,总是跟父母反着来。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外的家长是如何对待任性宝宝的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任性的孩子总是非常让父母感到头痛,因为他们好像总是浑身精力充沛,总是跟父母反着来。父母越是不允许的事情,孩子们越是玩得欢实。父母说了又不肯听,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下面就来看看国外的家长是如何对待任性宝宝的吧?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会减弱了,通过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让孩子远离任性。
国外家庭教育投资比较
受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什么样的人生。当这种观点在国人心中树立时,教育投资成为家庭第一投资方向。但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从美国讲学归来的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俊奇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国外家庭教育投资的一些侧面。
美国、欧洲尊重孩子,择校成风
欧洲人特别是美国人,对于孩子自立意识的培养特别关注。18岁成人礼过后,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父母“投”入社会中。快餐店的小时工、临时刷车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忙碌的“小大人”为着下个学期的生活费而辛苦工作。所以,对于孩子文化课以外的综合能力、竞争意识的培养效果是非常显著。当然,这和父母的付出也绝对不可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有名气的公立学校,英国家长每年在这些学校周围购买房产,据英国教师和家长协会称,“择校风”已经成为英国教育制度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有资料显示,至少有6.5万户家庭平均额外花费10万英镑购买第二处房产,目的是为了在择校大战中赢得先机。当然,对于没有先天优越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政府支持的完善的助学贷款制度,让他们也一样可以圆一个求学梦。
印度、韩国倾家荡产也要补课
亚洲国家似乎对于教育,特别是文化教育分外重视。这与亚洲文化渊源密不可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流传了千年的古训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由于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印度、韩国等一些国家,花在孩子教育上的费用可占到家庭月均生活费的50%以上。许多学生几乎在放学后,立即要赶往各种科目的补课班。而父母在补课费的投入每年都在激增。不过,还是有许多父母几乎是甘愿倾其所有也要投资教育。
可见,教育,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家庭的第一消费。但教育投资的“回报”却在各个国家,乃至各个家庭中不尽相同。注重教育投资的质量才是提高“回报率”的关键。
看国外财商教育是怎样进行的
看国外财商教育是怎样进行的
暑假的一天,我陪美国的Came Wha—ley教授参访上海市愚园路第一幼儿园。因为是暑假,来园的幼儿并不多,但Carrie Whaley教授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在陪她回宾馆的路上,Carrie Whaley教授说她发现中国幼儿园孩子的装扮游戏很多,她很惊讶于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幼儿园里都看到了模拟银行和模拟超市这类的游戏场景。
是啊,为什么我们的幼儿园会如此盛行与生活场景特别是与经济生活场景有关的社会性装扮游戏呢?我想,这应该是受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热潮的影响吧。但从实际观察中我们屡屡发现,幼儿通常只热衷于去“超市”游戏,而“银行”大多门可罗雀。
某日,我看了《富爸爸穷爸爸》一书,其中有这样一番话:“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要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替你进行这项教育。那恐怕就会付出一定代价了——金钱是把双刃剑,越来越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是如果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导,金钱常常扮演着‘罪恶之手’ 的角色。”看到这儿,我好像顿悟:何不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社会性装扮游戏“银行”和“超市”之类的场景,对幼儿进行财商教育呢?
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是关于理财的智慧,包括财富观念、财富知识、财富行为三个层次。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财商其实是人在经济社会里通过获取金钱反映出来的生存能力,它已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人三大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不少理财师指出,培养财商要从孩提时代开始,要未雨绸缪。已有研究也表明,3岁是对儿童实施财商教育的重要启蒙年龄。
美国是一个善于理财的国家。究其原因,或许与美国父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财商有关。美国父母一般会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学会分辨美元的硬币和纸币;到孩子4岁左右,就会让他们知道不同的硬币有不同的分值,并让孩子知道,世界上的东西不可能全部买到手,所以必须学会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价廉物美的东西;等到孩子5岁左右,就会引导他们明白钱币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同时还会让他们清楚地知道,纸币是不能被自由地印刷的。当然,这其中所含的种种道理通常是让幼儿通过丰富的游戏来加以体验的。
美国有关孩子财商教育的经验启发了我:我们可否利用模拟银行,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逐步了解货币及其作用,引导幼儿明白如何用自己有限的钱去买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食物?也即通过日常的社会性装扮游戏奠定幼儿的财商基础,引导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获取初步的财富知识,以期为幼儿将来形成良好的财富行为作好准备。
哪些国外家庭鼓励独立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把餐桌当课堂的英国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英国家长还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尽量不掺入可能污染环境的化学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此外也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因为他们经常被告知,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长包办了,而是为其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养的日本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
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
相信《国外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