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1、可以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关键是等到寒假结束,需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寒假没有规矩。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可以彻底放松
有不少家长认为放假了就让孩子“放松放松”,不用参加兴趣班,这是很好的见解!不过,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学琴、学画之类的小孩子,需要每天有一定时间练习,不能随意间断,即便在寒假里也需要坚持。
对策
父母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议好大家都认可的日程表,可以规定每天几点到几点是学习的时间,或者规定每天要有多长时间是必须用于学习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比方画一张画,练一张纸的字等),但具体安排在什么时候可以相对灵活一些。
3、让孩子“宅”在家
孩子在家或仅是老人陪伴,容易一整天抱着电子设备。看太多电视、玩电脑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不仅容易发胖,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
对策
周末家长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家长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
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家长对孩子的特长教育3个误区
目前,有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下,再接受一项或几项特长教育,以便于孩子掌握更多的技能,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诸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由于某些家长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致使特长教育进入了种种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做有趣的父母陪伴孩子
做有趣的父母陪伴孩子
1
在亲子阅读交流时,有妈妈问我,“我不知道怎么给孩子讲绘本,更讲不好故事,因为我无法想象更多的东西,感觉自己讲得没有趣味,孩子不爱听。”
还有妈妈问,“能不能给孩子读童话?”
我看到这样的问题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担忧呢?
原来她们是怕童话故事太美好了,孩子在现实的世界里吃亏。
真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今的我们变得越来越怕,是骗子太多了,还是世界变了味呢?
很多父母竟然将圣诞老人和小仙人们从孩子的世界里赶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假的,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孩子狼外婆才是真的。
其实,童年一定要有童话的滋润,心灵总需要一些特殊的养料来滋养的。
我们不能高尚地视金钱如粪土,但是金钱真的无法滋养心灵。
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世界的残酷,但是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面前,我们总还是需要一些空间来安放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与自己对话。
把一个孩子的童年时光不断压缩,养育更多“成人版”儿童,似乎成为了很多父母的追求。
要知道,童年有童年的趣味和美!
2
没有想象力的人生实在无趣。
为什么你跟朋友在一起聊天总是无话可说,跟孩子在一起有时显得呆若木鸡?
有一种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非常排斥想象力,不管做什么总是强调事实,甚至将圣诞老人和小仙人们都赶出屋子。
干巴巴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情调,这种生活的态度非常容易影响孩子。生活在一个无趣的家庭里,孩子的想象力很难得到发展。
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远远比成为一台会挣钱的机器要强得多。
贝鲁泰斯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人生的肉,如果没有想象,那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
一个人小时候如果想象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他也许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多的东西需要靠想象力。
而拥有想象力的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感到快乐。
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是如此,能让他避免很多的伤害。
曾看过一部电影《美丽人生》,记忆深刻。
片中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五岁的儿子饱受惊恐。
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每个人必须接受集中营中种种规矩以换得分数才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
最后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场规则严厉游戏。
当儿子看见街上很多店铺的窗户上写着“犹太人与狗禁止入内”的标语时,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他又这样告诉自己的儿子:“他们不欢迎犹太人和狗,各有各的喜恶,前面有间五金店铺那里不欢迎西班牙人和马进去,再前一点有间药铺,那里不欢迎中国人和袋鼠,人家不欢迎有啥办法,我不喜欢西哥特人,明天给咱们的书店弄个标语不欢迎西哥特人和蜘蛛”。
这是一种睿智而深沉的爱。
面对厄运,怎么自救?还是靠智慧和强大的心灵。
3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请让阅读来帮忙。
“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句话曾经非常流行。其实它的初衷是为了让人重视想象力,爱因斯坦说的时候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因为想象力和知识并不矛盾。
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获取想象力腾飞的知识。
你不要以为靠胡思乱想就能想象出好的东西。我觉得知识是土壤,想象力是上面生长的各种东西。
让孩子阅读,可以为想象力的发展提供养料,也给他们的人生增添趣味。
父母可以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和神仙的世界。
有人说,神话没有任何的价值。
不敢苟同,依然记得自己小学时读希腊神话和一千零一夜故事时的感受。
《海的女儿》让一个孩子感受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而阿拉神灯和飞毯更是让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可思议。
同样的人眺望星空,那些相信神话的孩子的感触和不相信神话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有妈妈给孩子读童话或者神话,说有点枯燥无味,总是一样的剧情,一样的结果。
建议你一定要看看给孩子读的是什么版本,什么名师点金版、经典删减版,这些书就算包装再好,也不要拿来读,这些是被人加工之后,嚼过的东西,食之无味。
所以尽量找完整版给孩子读,给孩子读的书不要马虎。
另外阅读也能让孩子从书本中学会勇敢、正直、自律、善良的一些道德品格。
孩子的心灵里,真的需要这些种子。这些东西都是陪伴孩子一生的。
4
孩子们生来就富有想象的天赋,只是很多时候遭到了破坏。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你要小心保护,积极地鼓励。
我发现儿子一个人在家里玩的时候,会将自己的那10多只恐龙在床上摆开,然后开始自己编故事玩。
他的想象世界里,自己是一只棘龙,也是其中的一员。
每次看见他这样玩,我都会小心翼翼地观察,倾听,不去打搅。
他常常玩完后就会将恐龙在桌子上排一列长长的队伍,非常有秩序感。
有些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的游戏,也常常是孩子自身想象力发展的需求,父母要积极地鼓励。
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会强硬地将孩子搭建的场景拆掉,说是要整理房间,没有打招呼就破坏掉孩子的想象世界。
你不仅仅是破坏了孩子的乐趣,也许还破坏了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5
试着让孩子去编故事。
儿子常常会跟我编一些故事,他会讲书本里的故事,但是讲着讲着他就会天马行空地编。
常常有点离谱,但是我知道不能否认他,反而应该去保护。
给孩子读故事书的时候,就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时机。
每次给孩子读故事,可以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停住,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
然后再跟孩子一起去看故事的发展,如果孩子猜对了可以鼓励他。如果没猜中,那也可以夸奖孩子“你编的故事跟书里的故事一样精彩,甚至还要好些呢!”
可以试着这样去训练孩子的想象力。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写不好作文?
一个是阅读量少,没有足够的词汇和语感来支撑,因为这些是作文的骨架和血肉。
另外就是实际的经验少,平时两点一线的生活,很难去真正体验生活。
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想象力。有些妈妈说孩子也读了不少书,还是写不好,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头脑里的概念和思想才是一篇作文的灵魂。
当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那他才会有好的构思,才会有精彩绝伦的描述,甚至一些出乎意料的神来之笔。
更重要的是,有趣的人离不开想象力,有趣的人生更需要想象力。
做有趣的父母,养有趣的孩子吧!
80后父母育儿的3大误区
曾经在人们心中还是孩子的“80后”也开始为人父母了,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幼儿教育想法和做法过度自信的群体,在育儿过程中,往往喜欢根据自身成长经历总结相反的教育方式,甚至下意识照搬父母教育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宝贝。专家说,80后父母在家教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将会左右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下面总结了几个80后家长教育子女中的误区,让我们看看这些错误,您身边有没有。
误区一:
爱孩子就给他最优越的生活
80后父母有话说:优越的生活条件让我们有条件为宝贝创造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经常能听到家长之间沟通如何为孩子选购精加工营养品,经常看到孩子手中几百元的玩具,甚至看到休息日家长带着未满6岁的孩童穿梭于各类学习班,而忽视孩子在成长中的生理需要及生活体验的过程。
“看似家长的投入却并非适合宝贝的成长。”幼教专家认为:孩子更需要的是生活中从父母处直接经验的获得,在生活中学会生存,在模仿、交往中学会学习。“不应将学习视为结果的展示,更应关注的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促进。家长需要从孩子自身需求出发、从宝贝年龄特点出发,让宝贝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最根本生活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
误区二:
教育孩子啥事都讲民主
80后父母有话说:我们崇尚自由、民主,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凡事也要民主。
有的家长认为对于孩子的每个要求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同就是先进的、民主的。在家庭教育中无具体评价的赏识,如在孩子做对任何事情时,家长的赞赏语言都会是“宝宝真聪明”,不忍心拒绝孩子哪怕不合理的要求,不去表达自己对孩子无理要求的不快,认为这样可以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养环境。
专家认为,这样的做法恰恰忽视了一点:没有原则的“民主”是对孩子一味的纵容,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看似‘民主’的教育环境却是让孩子陷入欲望滋生的‘黑洞’,使得孩子反而失去了民主带来的快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能在社会生活中换位思考,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误区三:
把孩子当小大人对待
80后父母有话说:我希望自己没有完成的心愿在孩子身上实现。
初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对自己宝贝有着较高的期望,甚至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翻版培养,为此在孩子出生后就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兴趣培养项目、用成人定势思维来规范宝贝的行为。
“当宝贝用自己的视角来认识世界时,家长不断地将自己的意识灌输到孩子的头脑中,使得孩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儿,为此家长还沾沾自喜。”专家提醒家长,随着宝贝的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点,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活动,忽视宝贝自身的需求从而让孩子们产生逆反的心理。“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二字是双边活动,不仅仅是家长教育子女,孩子们的行为也是教育父母的过程,年轻的父母应在家庭教育中视子女为伙伴,放低自己的年龄试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宝贝共同思考、游戏,摆正家庭教育的天平。”
关于亲子教育的3个常见误区
1、孩子需要和我们争吵,才能离开家
我们的孩子从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他们总是在家里大声放音乐,让我们抓狂。
我们之间的关系快要崩溃了。我们总是在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才会导致孩子闷闷不乐。
他们在我们面前不爱说话,郁郁寡欢。但朋友一来,他们就会振作起来。还到处惹麻烦,不断给我们找难堪。
我们总是自责,觉得都是我们的错,是我们让他们变成了这样。
但其实这些都是好事。
听着,孩子要和我们争吵,才能离开家。如果太爱我们,他们是离不开家的。
我们抚养他们长大,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给他们钱花。但他们想离开我们、纵情狂欢、像大人一样说脏话。
他们不想再做我们的宝贝小天使,他们想变得令人讨厌、大胆、粗鲁和成熟。他们想独自去发现和探索,去体验困难。
他们需要打破枷锁,挣脱父母的束缚,一路狂奔,高喊自己终于自由了。如果还对我们心存敬畏,还感到依恋我们、太爱我们,他们怎么能做到这些?
他们必须通过离开我们,挣脱出来,然后才能以不仅仅是我们孩子的身份回到家中。
这个过程很正常,我们应该欢迎它,并乐于看到孩子离开。我想说,让他们离开得越早,他们回来得也越早。
我们也许再也不能轻抚他们的头发、替他们盖被子、给他们读故事了,但当他们回来时,我们收获的将是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朋友。我们会建立一段新的感情。
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对我们的怨恨会持续得更久。如果感情用事,他们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决定回家,因为他们会感到内疚。
我们可以和十几岁的孩子说:不要让爸妈太难过。他们和我们一样,都觉得受到了这段全新的关系的威胁。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像我们一样,在今后来修复与我们的关系。
他们必须通过离开我们,挣脱出来,然后才能以不仅仅是我们孩子的身份回到家中。
2、不要主动提建议
给成年孩子提建议,需要注意两点(其实给任何人提建议都是如此):
01.永远不要主动提建议
02.只提孩子需要的建议
如果孩子询问你的建议,那就只是询问你的建议,而不是邀请你指示、指导、评价、发表意见、评判等,他们只是想要听听你的建议,仅此而已。即便你只是提建议,也要谨言慎行。
我们来做个小练习吧。假设成年孩子向你询问该不该接受某份工作,你可以选择以下说法:
无所谓,反正用不了三个月,你就不干了,你总是这样;要是不接受,那简直太蠢了;
我看不出清洗地毯有什么前途;好吧,至少他们不会介意你那吓人的鼻环和舌钉。
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上述说法均不合适。
事实上,你要做的仅仅是给予他们建议,而给予建议又不越界的最佳方式就是提些问题促进思考:“这份工作哪里吸引你?”“有什么升职空间吗?”“通勤时间更长,你介意吗?”等。
换句话说,你要帮助孩子找到答案,做出自己的决定。
提建议就仅限于此。而孩子不一定会采纳你的建议。如果孩子的决定与你的建议恰恰相反,这也是他们的权利。
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建议在帮助他们做决定的过程中毫无作用,千万不要为此感到难过或沮丧,为你能对他们有所帮助而感到开心吧。
你要帮助孩子找到答案,做出自己的决定。
3、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是有责任的?
基于父母并不完美(不可能完美)的认知,那么,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你真的不能怪他们。
譬如说,你在没有任何培训的情况下经营国家铁路网,你别无选择,只能一头栽进去。你觉得你第一次就能上手吗?当然不能。
那么,你凭什么指望你的爸妈突然就明白该怎样对待你?待他们摸清该怎么带小婴儿的时候,你已经步入幼儿期。
一旦他们解决了这一阶段的问题,你又该上学了。学龄时期的进展似乎还行,可是突然之间你又长成了青少年,这又是一个为人父母的全新课题。
此外,尽管你隐约地意识到这种成长,但他们一直周旋在工作、你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父母、家庭危机、经济顾虑等问题之间。
所以,如果他们每犯下一个错误你都选择责怪,这似乎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为人父母没有试炼,也就无从得知自己适不适合当父母。这同照顾别人的孩子是两回事。
等你有机会验证自己是否适合的时候,你已经承担起了这一责任。假如结果证明你不适合,你也只能做这么多。
当然,尽管如此,多数父母还是会做出足够的努力,只是没人能永远不出错。重要的是,你得学会知足,因为你得到的比某些人多。
正如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所言:“作为家长,你的义务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到能够自主寻求帮助的那一天。”
我确实想说,如果很不幸,你一直都只能被迫接受,那么有些事你是可以责怪父母的。
如果你的父母违反了法律,对你施加了身体上、言语上的虐待或性虐待、心理虐待,对你构成了犯罪层面的忽视,那你可以怨他们。
即便如此,如果你能够原谅,请试着这样做。倒不是他们应该得到原谅,而是你可以释怀。
家园共育《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