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理智对待孩子打架行为
发布时间:2020-09-29 幼儿行为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家长应理智对待孩子打架
专家:幼儿入园后,同伴之间的交往就成为幼儿生活向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争执或打架现象。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在纠纷中可以提高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坚强的意志。造成幼儿打架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打架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打架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打架行为。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打架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
因此,家长应理智地分析孩子打架的行为,积极引导,帮助孩子纠正打架的坏习惯。
1.主动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适当的情感表达模式,并不断地强化。这是每个家长必须要做的功课。这种模式的建立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2.主动传递正确的信息。例如教孩子亲吻家长、轻轻抚摸家长,以表示对家长和别人的爱。跟孩子玩布娃娃,让孩子拍布娃娃睡觉,给布娃娃盖被、喂布娃娃吃奶等。
3.经常带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学习互相游戏,团结协作。养小金鱼等小动物,种花,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大自然的兴趣。
4.要经常跟孩子互相沟通,陪孩子一起游戏,不要让孩子一人独自游戏。经常逗孩子笑,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5.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亲子活动),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6.当孩子打人时,家长当时的态度和做法很重要。家长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既不要表示高兴,也不要严厉批评,更不能粗暴制止。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平静以后再跟孩子讲道理。
7.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亲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楷模,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父母亲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孩子,不要将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孩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长应该要理智对待幼儿英语启蒙
很多的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自己不会英语怎么办?父母都会有这样的困惑,鼓励孩子,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的方法,并坚持下去。
给孩子一个英文的语言环境,从听力开始。孩子学习英语,如果在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下学习,那么,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孩子跟外教多交流,能培养孩子的语感,也会增加孩子的兴趣。反复播放视频,培养语感,要培养孩子的听力,一定要听正宗纯正的发音,可以先让孩子听音频、儿童歌谣,培养孩子对英文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但是家长要记住,在少儿教育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要怎样做呢?给孩子听1到2遍音乐,一起做动作,看图片,让孩子明白歌曲中的情景,知道自己听的东西,明白大概是讲什么;第3到4遍精听内容,一句一句给孩子解释单词意思(儿歌一定要有歌词),让孩子跟读并复述,刚开始,孩子只是模仿你说的话,重复的多了,他自然就记住了;进行亲子游戏,可以利用图片对应法,你指着图片,用英文问what’s this?让孩子用英文回答你;然后,播放音频,让孩子指出相应的小卡片;临睡前,重温歌曲中学得到的单词,可以自己编一个与之相关的睡前故事(孩子临睡前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也可以选择相关的绘本来讲。注意,不要中英文混用,比如“宝贝,你看这个是不是apple呀?”这样会造成孩子两种语言的接收混乱,应该问:“baby, this isan apple, do you know this?”
通过运用以上的方法,孩子可以慢慢接收两种语言,并且可以和家长进行简单的对话回答,从而在未来的时间里,听得懂纯英语读物。
鼓励孩子大胆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孩子慢慢接受英语听力环境后,开始培养孩子的开口能力,通过让孩子跟读原版英语的音频,以及在生活中的练习,使孩子能够尝试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型,对于某些场景和主题也能够自由表达和讨论,不怕和外国人交流。
模仿纯正口语,跟读和复述,其实在听的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跟读少量的单词,在口语这部分,主要是帮助孩子建立意群的概念,能够完整表达一句话,当然,家长不能操之过急;
在生活中把英语用起来。很多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家长也会买很多英文动画片或者国外儿童电视节目给孩子看,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了,事实上,2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看电视,2岁以上的孩子也不应该大量看电视或动画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控制孩子看原版动画片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鼓励孩子把动画片的内容,用英语讲给你听,锻炼他讲故事的能力,这点对于他日后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很有作用的;注意,孩子刚开始说英语的时候,以鼓励和激发兴趣为主,不要太过度追求发音和语法错误;每天保持和孩子的英语互动,比如问他:are you hungry?可以加上手势和夸张表情,孩子不会回答或者答错了,你就重复多几次。如果自己的英语不好,就买本口语书,每天学一点,再教给孩子;
等孩子大一点,鼓励孩子参加英语角、英文演讲比赛,可以帮孩子录音,和原声英语做比较,找出孩子在英语发音和语法中需要纠正的地方;剩下的时间,鼓励孩子每天阅读绘本、阅读原版英语原著,让孩子在思考中沉淀,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想让孩子不看电视,不玩电脑手机是不可能的,家长不用担心,只要把好关:控制孩子玩的时间不能过长,看的内容是健康有益的,就可以了。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行为
要善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如果父母对待幼儿的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幼儿,管教幼儿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幼儿学这学那,如果幼儿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幼儿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幼儿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幼儿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时电插座、煤气开关也是他们探究的对象,一点不懂其危险性,有时好好的玩具也要拆开来看看,甚至会损坏贵重的家用电器。如果此时父母仅是简单、粗暴地说不许或不予理睬,就会引起幼儿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做父母的应尊重幼儿心理发育的规律,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改进自己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把他当作朋友平等对待,唠叨、打骂都会使幼儿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心理上也会产生反感。
其次要冷静分析幼儿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幼儿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事后再进行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幼儿头”而火上浇油,把事情搞得更糟。
还可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幼儿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幼儿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幼儿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得当,不亚于正面说教。
最后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例如幼儿好奇、好问、爱动脑筋,家长要因势利导,讲一些幼儿听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盘否定。当然,发现幼儿的行为具有危险性时,应及时制止,并讲明道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缺乏感情沟通。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家长式的作风。专横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畅、压抑,因而便以反抗来回答爸爸妈妈。
孩子对家庭和父母不满意。尤其当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发生障碍时,孩子往往以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不满。还有,常因父母没有榜样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没有精神支柱而苦恼时,也会以逆反情绪作为发泄。
缺乏满足感。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不能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尽管物质上极为丰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却感到十分饥饿,时间长了,在缺少双亲爱的情况下就会以逆反和沉默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11招应对宝宝逆反心理
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这是好多妈妈的心声。幼儿期孩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如果采取硬碰硬的做法,只会使矛盾升级,所以聪明的妈妈就需要用一些技巧了。
1、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反着说出要他完成的任务,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你实际的要求去做了。
2、注意跟孩子说话的方式。有时候,孩子没有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因此,跟孩子交代任务的时候要眼睛看着孩子,十分严肃地将任务交给他,这样他会明白你不是在跟他开玩笑,他就不会随随便便说不了。
3、和孩子轮流来。因为父母也做同样的事,并且大家都有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做,这样他会觉得很有趣,一般都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4、忽视孩子。如果孩子不听从父母的建议,不要理睬他,撤销父母对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很无趣,过一段时间他会明白这样不是吸引父母注意的好方式,于是他会尝试改变。
5、利用爱孩子爱表现的特点。2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自己动手,因此,当孩子说不的时候,父母可以想办法鼓励他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自己的能耐,他就会乐于自己来了。
6、让孩子做榜样。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鼓励孩子当小弟弟小妹妹的好榜样。他会尝试担当这个角色。当妈妈说:"你能演示给小弟弟看,自己怎么吃饭吗?"孩子一定乐于为指导小弟弟自己吃饭做出示范。
7、给孩子两个选择。当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好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孩子都会选择你要他做的那件事情。
8、让孩子放松警惕。如果孩子对什么事情都说不,不妨给他一切特别可笑的选择,一直引导他不停地说不,这时候,他就会放松警惕,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笑的问题上,于是,你就可以顺势找到机会把他拽到你要他去的地方,或者让他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
9、来点小幽默,让气氛不再那么紧张严肃。比如你想要孩子进澡盆洗澡,但他就是不肯去,如果你强行将他抱入澡盆,或者训斥他一番,那么事情肯定会变得很糟糕。不妨给孩子来点小幽默:"洗澡水倒好了,看看谁的小腿跑得快,快告诉你的小屁股,让他坐进澡盆。"这样与平时不同的语言会带给孩子一种新鲜感,因此他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
10、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任务。给孩子准备一些图书,或者给他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的任务变成他的一种期待。或者父母做出示范动作,但是根本就不要求他去做,他会因为好奇而产生模仿的欲望。
11、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孩子都喜欢游戏,如果将任务变成游戏,相信他会比较乐于接受。比如,他总是不想去厕所,并因此总尿湿裤子,家长可以在估计他要上厕所的时候,将他扛起来:" 现在我要扛着这把枪,让他到厕所发射子弹了。"这样的建议,会让孩子很快就忘记他的不,乖乖地跟着你走。于是上厕所的任务就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也就不会说不了 。
理智对待孩子的哭闹
理智对待孩子的哭闹经验体会:
1、孩子哭闹,根源在于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孩子哭闹,家长要冷静不要打压。
3、孩子哭闹过后,给他一个台阶下
早晨刚一转醒,**就说:“妈妈,我想吃块饼!”
老猫便去用微波炉烤饼,顺便给我和他自己也都烤了一块。
**特意和我说:“妈妈,我不想分享!”
时间来不及,我用保鲜袋将剩下的两个饼装在一起,放进包里就抱着**走了。
保姆等在单位后门。
这个后门口,在每天上下班时间就是一个特别热闹的地方。尤其是早晨,有一位卖小笼包的大姐,天天在卖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大姐非常会做生意,热情大方,所以,她的小笼包摊点几乎成了单位职工的“早餐厨房”。有一些退休的老太太,买菜回来,晨练之后,或者准备上街外出办个事,都会在这歇歇脚。
我和保姆对**的“交接”工作也基本在此处完成。
保姆抱过**,我拿出包里的饼,取了一块出来,将另一块递给**。而卖小笼包的大姐也立即扯了一个小食品袋给我装上。不想**不愿意:“我不要……”
保姆说:“你一个饼都吃不完,干嘛要两块啊?”
大姐也拿眼瞪**:“分给妈妈吃都不肯啊?”
我根本没打算让**把饼全部拿走:“不,这饼就是妈妈一块,你一块。不能全给你。”然后我将我那个饼装进了包里。
**就哭了。
这时,一位退休老同事正好从后院出来。连忙又来帮忙解围:“哦,妈妈的饼被小鸟吃掉了!你看你看,小鸟飞到那电线杆上去吃饼了,现在,妈妈都没饼吃了……”
**边哭边把头看向电线杆——只有一棵枯草瑟瑟立在电线杆一头。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保姆熟识的阿姨,问:“哟,这孩子怎么啦?”
保姆解释说:“饼不让他妈妈吃呢!这孩子脾气可大呢!”
我对**说再见,但是他哭着不同意。
保姆让我快走:“一会就没事了,别老是这样宠着宠着的!”
我试着走开,**在我身后哭声尖利。
我果断地返身回去,将**从保姆那抱过来。几个人又准备展开新一轮的好心的劝说。
但是我将**抱到了安静一些的地方。正打算和他好好说几句话,又一小帮同事从后院出来去上班,他们又齐声关心地问道:“哎哟,小家伙今天怎么哭啦?不乖啦?这么大还这样撒娇啊。”听见保姆说是不肯给妈妈饼吃,又齐声道:“这样可不行啊……”
我连忙又抱**躲另一边去。
我问**:“你是想要两块饼吗?”结果**说:“我想要妈妈包里的那个饼。”
他手上的饼和我包里的饼,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用保鲜袋装着,一个用食品袋装着,前者不可以用手勾着提,后者可以将手指穿过勾着提。
我将包里的饼拿出来,**把那小食品袋勾上,将自己手中的袋子交换给我。不哭了。
再将他抱去保姆手上,和他说再见,他也和我说再见,只是有些不舍。要求亲妈妈,每亲一次,都是左脸、右脸、脖子各一下。如此两番,才展颜道:“妈妈再见!”
其实,**今天早晨心情便不太好,因为起得晚了些,他没能和爸爸妈妈像往常一样嬉闹,反而被我们再三催促,其间又因为习惯性地抬手“打”妈妈,被我们两个训斥几句。带着不快来到保姆家,分离便显得困难起来。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就是个宠孩子过度的家伙。可是,对此问题,我总是我行我素。
解决问题,妈妈和孩子,都需要单独的空间。
一位家长的感言:如何对待孩子的淘气行为
孩子的淘气、顽皮性几乎是每位家长最感到头疼的事了,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不去深入了解,那么我们就掌握不了孩子的性格特点,就无法改掉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所以我们家长要耐心细致地通过各种尝试来引导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孩子的淘气性主要表现在:
一、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譬如:孩子在准备吃饭的时候,想当然的提出非要先喝雪碧不可或是吃饭的时候非要把手伸进菜盘子里等等。我认为作为家长决不能一直迁就他,我尝试在不到开饭时间里,不给他吃其他东西,让他记住饿的滋味,过了段时间,他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吃饭的习惯。
二、孩子的无理取闹。有时候孩子们在争抢玩具时体会到:自已哭的越凶,大人通常把玩具给谁,如果大人顺他,久而久之使他下次再做。对此,我采取的方法是:先要冷落他,待他安静下来后再与他沟通,使他感觉到无理取闹的无趣,一段时间后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孩子不听话,与家长对着干。任性的孩子往往与家长的想法相反,有时候叫他穿衣他偏脱衣;叫他先洗手再吃饭,他偏反着做。我认为采用激将法可能会奏效,然后再教育他自已的事情要自已做。
对待孩子的淘气性也要适当应用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原则。当孩子主动为大人拿鞋子时应表扬他,使他会有成就对待孩子的淘气性也要适当应用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原则。当孩子主动为大人拿鞋子时应表扬他,使他会有成就感;当他问及父母节假日如何安排时,父母应郑重与他商量,使他体会到自已意见的重要性,而不能简单地敷衍孩子。当然,对待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我们也要坚决反对、严肃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