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孩子上辅导班写作业好不好”,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这一误区的出现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过分高估了“竞争”的正面意义,二是没明白童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
老人竞争一直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儿童竞争却愈演愈烈。希望孩子未来有出息,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这个目标本身没错,就像少年怀有理想从来没有错一样。但如果认为孩子的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在孩子年幼时就推动他参与竞争,这就错了。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度的历史。初生婴儿和一头刚出生的小牛犊一样无知,体力上比小牛犊更柔弱,从童年走向成年的时间也比小牛要长得多。
这是大自然的精心安排,它要为每一种有巨大潜能的生命,留出足够的积蓄能量的时间。就像麦苗从小绿芽过度到麦穗硕壮必须需要时间和阳光雨露一样,其间有较为漫长的岁月,以及严格的、不可愈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成年人的责任则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些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正是发掘儿童内在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看不到这些简单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却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其理由是,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能不说,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短见。
有这样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喜欢计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表面看来这些家长站得高,其实不过是尿得稍远而已。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就力量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曾收到这样一封信,写信的是一个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信是这样写的:昨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晚上做作业时还好好的,一会儿拿出了一张试卷就开始掉眼泪,我以为没考好,瞄了一眼分数,是99分,我问是怎么回事?他就问:“妈妈,我数学一考就是100分,语文考试怎么老考不了100分呢?”,说着就开始哭了。
我用您的方法告诉他,你自己把试卷订正完,如果全对了,还是100分。可他含着眼泪说,可是在老师那里不是100分,老师今天让我们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我告诉儿子,没得100分没关系,重要的是学过的东西有没有掌握。孩子点头好象明白了,但做作业时还是伤心,情绪不高,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显得心不在焉。我想请教尹老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有个好的心态?
虽然信件只是孤立地陈述了一个生活小片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才上二年级的小男孩为了一分之差而流泪,背后要多少相关事件才会孵化出这个结果呢?老师要孩子“反省为什么没得100分”,这真是疯了,家长又在多大程度上推波助澜了呢?
虽然这封信中家长开导孩子的话说得不错,但从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相信家长的话。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会更难过。沿着这样的心理轨迹一直走下去,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小男孩会是个有竞争力的人吗?
我们常用“格局”来评判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有的人你会感觉他身上有宏大气场,体内蕴蓄着蓬勃的能量,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我们会说他“格局大”。有的人则心胸狭隘,或有小聪明小心眼小钻营,凡事很用心却很无力,内涵让人一眼望到底,我们会判断他“格局小”。
我认识一位年轻人,他的微博大约只发两类内容,不是励志就是抱怨和骂人,情绪总在两极上惴惴不安。他的父母都是当年经过艰苦奋斗,从农村走出来的,在事业上小有成就。年轻人遗传了父母的智商,小时候很聪明,父母对其寄予厚望,一直不停地给他励志,要他处处胜出,孩子达不到,父母就不停地失望,不停地对他训诫……
现在孩子成年了,对自己不满意,总想做出个样子给父母看,又力不从心,集合不起体内的能量,只能在励志和咒骂中纠结着过日子。如果童年的生活总处于斤斤计较中,大格局从何而来呢?
不能不说,现在的童年生态环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即使有“拼爹”这一说,压力实际上最终都落在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过早地被赋予竞争的责任,背负了攀比的重担。
我曾收到一封这样的家长来信,说他为了给孩子择到一个市级重点幼儿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幼儿园要用考试选拔孩子,为了在选拔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就做了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却没能被这家幼儿园录取,只好选了一个普通幼儿园。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仅三岁的孩子居然嚎啕大哭,并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提上幼儿园,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幼儿园非常排斥。眼看着入园的时间快到了,孩子表现得还是很抗拒,家长给我写信要咨询的是,怎么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才能让孩子愉快入园呢?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是在头痛医脚。孩子们在不适宜竞争的年龄,被卷入无节制的竞争中;在尚不具备抗挫折的年龄,被成年人搞得心理失衡,这怎么能用一番说教解决呢。就像不可能通过说动听的话让一个饥饿的人不再需要食物,我们也不可能通过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解决他正常生命秩序被扰乱的困惑。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除了上面提及的削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有以下几方面损害。
第一种损害是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等,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可现在的情况是,当孩子开始上学时,他们对竞争的准备远较对合作的准备充足。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竞争为目的,哪怕玩耍,最后也不是以快乐而是以得名次为目的。
这种持续不断的竞争训练,使得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合作,只是学会了比和争,学会了防范。比如很多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不愿意给其他同学讲一道题,生怕别人学会了,把自己比下去。更多的孩子在竞争中产生挫败感,首先不满意自己,产生自卑;然后不满意他人,敌视他人。
有位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儿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每天给作业、考试、纪律等方面“表现好”的学生发放小红花,定期评比谁得小红花多,多的人受表扬,少的人挨批评。老师还要把这些情况通过手机短信发送给每个家长,这又大大地激起了大家的攀比心。
而他的儿子总是得小红花太少,弄得他在别的家长面前抬不起头,就经常批评儿子。结果最近老师找他告状,说他儿子居然偷同学的小红花,还数次向老师打别的同学的小报告,尤其是得小红花数比他多的同学,明显嫉妒这些同学。
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所以,并不是这个孩子的品行出了问题,显然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这里的。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我们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地制造着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地变。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把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在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第二种损坏是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
有些孩子确实能被训练得很有“竞争意识”,从小表现出极度的争强好胜,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孩子早早停止自然人的发育,小脚穿大鞋地努力让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标准。这种扭曲是以消灭天性为代价的,他被训练得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会不加思索地弃绝内在的愿望,只以社会评价作为价值判断。
例如有位小学生,他为了不丢掉副班长的职务,每节课都坐得笔挺,蚊子落到胳膊上,都不肯去打一下,生怕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宁可让蚊子叮一个大包。这个孩子可能会得到老师的赏识,但这种反天性的行为肯定会在生命中留下硬伤,病灶不一定在什么地方暴露出来。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活动能力是有限的。努力自我控制的人——强迫自己吃胡萝卜而不是巧克力,或压抑被禁止的思想——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即使他们在某些时段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但紧崩崩的精神始终处于险象环生的境地。比如有些过度“吃苦耐劳”的人,他们甚至把“苦”和“劳”当作生命意义本身,把生活中任何一丁点享乐都看作罪过。
也有不少“成功人士”,我们发现他并不快乐,总是活在焦虑和紧张中,甚至有些人自杀了;或者有些人最终放弃了曾经最看重的名利,心态归零,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生命似乎绕了远道,才进入正途。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和一个妄想中的精神病人,其心理机能是一样的,他们都无法和世界建立正常连接,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存在着。竞争的后果往往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击倒自己。这和哲学家弗洛姆的观点相映衬:懒惰与过度的勤奋并不对立,它们是人的全面功能受到干扰的两种症状。
在神经病患者中,我们常看到他的主要症状是没有工作能力;而在过度勤奋者身上,我们看到其主要症状是缺乏轻松的享乐和休息的能力。过度勤奋不是懒惰的对立面,而是它的补充。它们都是人内在的和谐遭到破坏的一个后果。
第三种副作用是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长久的、超过承受力的压力首先会在情绪上积淀毒素,影响做事效率和品质。而情绪上的毒素太多了,又会影响到生理健康。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发育当中,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心理,也会影响到生理发育。
已有研究发现,压力或睡眠不足会影响儿童脑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身高,也有可能表现在机体其它方面,比如皮肤病。英国教育家尼尔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现,“我从未在一个快乐少年的脸上发现过暗疮。”哲学家弗洛姆也发现,我们的身体对幸福与不幸福的反应,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它的感受更明显。身体比心理更不易受蒙骗。这和中国传统医学讲的“七情”对五脏六腑的理论也是吻合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已察觉到社会竞争心理对孩子的伤害,希望还孩子一个童年,希望孩子愉快轻松地成长。但不少人只能在孩子尚小,尤其还没上学时会这样想。一但孩子上了学,面对学校各种各样的奖励及排名,尤其是老师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家长们的信息——几乎都是各种评价的通报——很多人开始无法淡定了,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开始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一边配合学校给孩子施压。
理由是,现在教育就这样,不能不竞争,我们也没办法。有的人甚至搬出精子和卵子结合也是竞争的结果这样一个理论,来证明人类的竞争必须是从头开始的。
没错,生命的诞生固然是一场竞争的结果,一个精子为什么可以战胜几亿个精子捷足先登,并不是因为它有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它强悍,它不需要在意别的小蝌蚪游得是否比它快,它只管自己尽情游,就成了赢家。一个人想要在江湖上立足,必须先远离江湖,躲进深山,无打扰地修炼,练好内功,才有笑傲江湖的本钱。培养竞争力的奥秘正在这里。
所以,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我认识一位电视台编导,她的儿子正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说她儿子今天放学回家告诉她,学校举办了奥数选拔赛,所有同学都参加,卷子上的题好难。她问儿子会做几道题,孩子轻松调皮地回答:“一道都不会。”这句话不但没让她生气,反而隐隐地感到一种欣慰。
她说,以前自己太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在学校的其它排名,这让她和孩子都感觉很累。她也一度简单地把这种困扰归咎于社会竞争、学校和老师。后来她慢慢意识到自己这种受害者心理很是可笑,其实主要是自己的焦虑和虚荣心作怪。放下这些,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以前孩子考试不好的话根本不敢跟家长说,现在却能用如此坦然的口气告诉她“一道都不会”,她形容她当时的感觉,不亚于听到孩子说“全都会做”。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间的差别,虚荣心过度高估默默无闻与声名远播间的差别……没错,有一些境状也许比其它境状更值得我们偏爱,但没有什么境状值得人们用太过激烈的方式去追求。
如果不是出于审慎的态度,不顾及正义法则,一个执意改变境状的人,等于是在玩所有危险游戏中最没有胜算的那种,并且把全部家当都押在几乎不可能赢的赌局上。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不是任何具体的对手,是“虚荣”和“恐惧”。在本已险象环生的人生中,虚荣是一种自残行为。可以说,哪里有虚荣,哪里就有自我伤害。有些人命运不济,与其说是运气差,不如说是虚荣作梗。放下虚荣,就能减少消耗,节约生命成本;克服恐惧,就会降低贪婪,享受生活之从容。“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设想一个孩子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那么即使他从未听说过“竞争”这回事,在未来的人生中,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可谓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曾经历种种挫败,却一直坚持,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他说,“一流高手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拿起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也就是本文要表达的“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
给孩子把尿好不好?最近带着xx跟很多妈妈在一起玩,于是讨论起关于给孩子把尿的问题了,很多妈妈说给孩子把尿不好,又有很多妈妈说把尿才好呢,为此一直争执不下,可是把尿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个问题我也不懂,因为关系到孩子的健康问题,我也去网上查了一下,可是网上的争议也挺大的。据某些专家说把尿既不利于婴儿髋关节的发育,也容易造成婴儿脱肛、肛裂等现象。而说好的一方却说把尿非常好,不但可以提升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思,而且把尿会让孩子更舒服,对皮肤保护也好。爸妈最好在宝宝0—4个月大期间开始给宝宝把尿。
我家里有两个孩子,而且两个孩子的养法完全不一样,**小的时候是不把尿的,家里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也为了家里不那么乱糟糟的。而xx却是完全相反。
生xx的时候是在xx的外婆家,xx的外婆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她一直都认为把尿对孩子好一些,而且还省钱,特别是xx现在是夏天,如果不把尿还很容易引起痱子和红屁股,所以自从xx生下来的第一天,就开始给xx把尿了。
对于把尿的有点和缺点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下:先来说说缺点吧,因为孩子尿尿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尿了不到5分钟就又要尿第二次,有时候却又间隔时间很长,所以经常会尿到身上,而屋子里也经常乱糟糟的,要经常去打理,所以要经常留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而把尿的优点就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思,对皮肤也好,特别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而且也省钱。不过如果要把尿的话,一定不能强制性的把尿,有的小孩不愿意的时候,父母不停的在那里把,不到不目的不罢休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抗拒。
把尿对对于健康来说究竟会怎么样我也不懂,所以我不发表评论。其实父母可以根据自己每天的观察和条件来决定给孩子把尿还是不把。我家xx现在是习惯了,每次她要想要尿尿的时候都会叫出来,虽然是一个“啊”字,但是音量会比平时提高很多,这样的话我会在第一时间就去给她把尿,除非没有听见,而xx也会等一会,如果太长时间没有回应她才会尿裤子。
孩子看动画片到底好不好?
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许多父母对孩子终日在电视机前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只要适当地选择及揭示,卡通也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便坐在电视机前,卡通一部接着一部看。有时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荧光幕;有时边看又边玩起别的玩具,或者四处走动。对于孩子们一直黏着电视看卡通的情形,大人束手无策,实在不懂卡通影片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孩子百看不厌。
许多研究报告指出,看电视是现代儿童主要的休闲活动,其中卡通是儿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孩子不只在家中接触电视卡通,在幼儿园中,有时卡通影片也是电视教学或是引起动机的主角。为什么卡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幼儿自己看卡通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呢?
卡通吸引幼儿的因素
根据研究提出,卡通之所以吸引幼儿,有下列几个因素:
卡通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的刺激,以及刺激的突然性、显著变化等,都是吸引幼儿的主要因素。所以影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
幼儿会随着影片中的情境引起情绪上的变化。例如当卡通影片中的人物受到攻击或感觉孤单而落泪时,会引起幼儿生气和伤心的情绪。
卡通内容提供幼儿现实限制的想像空间。幼儿并非完全无法分辨影片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区别,他们知道影片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打斗场面也是"演"出来的;然而这些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和情节却提供幼儿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卡通提供的学习机会
若能善加利用卡通对幼儿的吸引力,则卡通也可以是生动的教材,能给予幼儿下面的影响,不但提供幼儿认同对象及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还可促进记忆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和词语的学习。
提供认同对象
卡通人物中,幼儿各有其喜欢和不喜欢的角色,男生偏向于男性角色,女生则偏向女性角色,这无疑也提供了幼儿角色认同的对象。正因幼儿会认同影片中的人物,因此人物的偏差言行,幼儿亦会模仿,造成不良的影响。
语言、词语的学习
观看卡通时,幼儿会复诵影片中出现的词句,或模仿人物说话的声音和动作。如此一来,卡通中出现的词语语法即成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内容,所以我们可利用动画卡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更多的词语,但也必须留意其中是否出现不当的言词。
学习复杂的情绪反应
卡通影片中的人物情绪较为复杂,不似幼儿单纯直接,但若人物出现复杂的情绪时,成人应该引导幼儿思考,如:“他会难过是因为……但她觉得很高兴是因为……”让幼儿接触多重的情绪反应,并试着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幼儿则可借此感受复杂的情感。
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电视卡通多半以带状方式播出,幼儿不一定会记得上个星期甚至昨天的节目内容,但若能在幼儿看卡通时引导其回想上一集的情节发展,将有助于记忆力及理解力的培养。(
晚一年上小学好不好 有何利弊
昨天,署名网友在幼升小板块中发帖称“自己的小孩没有好点的小学上了,但不知道晚一年上小学会有什么弊端”。如下:
非常无奈,自己没什么门路,托了2次人,都被忽悠,没一次落实。到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退路,只能回到丰台的片内,但是那个学校...哎!今年本市的小猴子太多了,外地的更多...想让孩子晚一年上学,不知道后面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亲们帮说一下。
让我们先来看看各位家长的经历:
家长:我家是女儿,很多人都说女孩要早一年上小学。我自己也在纠结了很久后,终于选择让04年底的女儿晚一年入小学。女儿在复读幼儿园大班,显得很轻松,作业也是快快的就做完了。因为自己也在学校工作,现在也是半放假状态,所以元旦开始我们家就进入寒假状态。每天睡到自然醒,一起读书,一起运动,看看电视,散散步,觉得惬意极了。从现在到3月1日上学,可以有两个月的假期,孩子别提有多开心了。想想要是上了一年级可想都别想这样的事。
家长:快乐的童年不是仅仅处于幼儿园的阶段里!这是我儿子今年上了小学后我的体会,原来我也想让晚一年上哟,04年12月的结果小家伙自己强烈要求今年上小学的,也很开心,除了每天作业写的多,每天很积极的去上学叱,学习不仅 ...
家长:我来说说为什么觉得自家的妞妞晚上学了。我们上小班是找熟人插的班,那年又赶上08年地震和手足口病,孩子体质本来就弱,小班只上了不到两个月,幼儿园不让我们升中班,我们为了升中班还换了幼儿园,因为我一心想让女儿早上学,我自己就吃了晚上学的亏。孩子转学后,在中班表现的也还可以,只是自己跟很多妈妈们想法很像,觉得孩子小,总是降低标准来要求她。当时他们幼儿园已经要求孩子写数字,用雪花片学习10以内的分解组合了。我对这种教育方法是很抵触的,每次都不配合老师,不让娃写老师留的作业。中班就这么过了,可是到了大班,渐渐发现女儿跟别的孩子的差距,因为大班时班上就有好几个没有升一年级留下来的孩子,他们显得尤为突出。这时我并没有改变让女儿早上一年的初衷,但等到大班接近尾声时,我还是作出了晚上一年的决定。因为我们的大班是读了两年,所以就会感觉我们晚上了一年。总而言之,我们不论作出什么决定,都不能过多考虑外在因素,比如早一年上学将来早一年工作,工龄就早一年,或是年龄小在同龄人中觉得很有年龄的优越感(我上大学时在班里年龄偏大,所以听到有人说自己是班里最小的这句话就很不受用)。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一定都是从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出发。
家长:我觉得还是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吧。如果孩子非常愿意早一点上,理解力、自制力也能跟上,没必要因为家长的想法非要晚上。
家长:因人而异,因时而定。因为上学年纪问题还曾纠结过。因为她从小就和大的在一起,在里面也算可以的,作为妈妈,担心到时候别的孩子上了,她没上,心里会受打击。后来想开了,现在还早,到跟前再说。如果孩子到时候不适合提前上,就不考虑了。如果到时候各方面都不错,孩子也有强烈愿望,当妈妈的会想办法满足她的。
家长:我们是04年10月份的女孩,都说女孩早上,这不也上了一学期了,和斑竹一样,也是觉得在班里小,管得松,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小点的原因,对什么好像都不太在乎,今天中午刚被老师说最近表现不太好,上课浮躁,注意力不集中,正发愁呢,上个月说过一次,好像效果不明显,不知道是不和上学早有关啊
家长:我们家是10月的孩 子,所以当初觉得女孩早上 了,现在妞是3年级的学生,不知是不是自己的心理宗觉得妞是班上最小的孩子所以管的有些松,说实话妞宗看着没有他们班上孩子那么老练,感觉没有长大,算是经验吧。 不过还是建议不管是否早上学习习惯一定要养好,还有那个字一定要写好,要不老师超生气,家长很有压力的。
家长:不管早还是晚都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孩子的快乐和自信为前提。我们同事的女儿比我们还小一个月,去年9月也上了一年级。虽然不是考的最好的,但每次见她都是很自信很快乐的说学校里的事情,作业完成也很积极。她很喜欢一年级,因为她说放学早,而且作业少。院子里的另一个小朋友,适龄入学。因为身体不是太好,请了两次假住院治疗,上课就有点跟不上。所以年底的孩子,身体素质应该也列入考虑的范围。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家长:砖家都说因人而已,我们自己如何判断?没上过,也没有比较,咋知道能否跟上?当初这个问题也困扰许久,最终早上了!我们是女儿。而且没上托班,小班也只上了下学期!3月份才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六一联欢会。老师本来就把班里的学生根据大小分为高、中、低三个组来表演节目,我们在最简单的组里。表演时,其他小朋友都基本上能按老师教的表演下来,我们的宝宝站在那一动不动,还哭鼻子。明显跟不上!老师学期末对宝宝各方面评分,别的孩子都是3分,就是完全能理解掌握所有内容。而我们宝宝好几项评分是2分,意思是在老师提醒、帮助下基本掌握。但慢慢的上中班后,逐渐就能跟上了,虽然还不是班上最好的,但和其他大一些的宝宝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了。各个方面:智力、动手、交往能力等等。所以别着急,一开始肯定比起同班的小朋友差些,但毕竟年龄在哪放着呢!有些基本相差1岁呢!现阶段的小孩在智力上没有多大差异的,所以只要你的宝宝和同龄孩子没什么不同,如果你不知道该不该早上,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女孩早上、男孩晚上。毕竟多年总结出来的老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答疑解惑:孩子要不要上辅导班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次家务,要擦桌子、擦玻璃、刷马桶、扫地、拖地,他会如何安排这些事的先后次序?他知道这个过程中如何用水最节约吗?他做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都能够反映孩子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品质。
如果你说,我的孩子不做家务,哦,这比他数学不及格问题更严重。
那些数学能力应该在小学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讲,计算准而快是后续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多做计算练习。
计算(包括运算律的使用)就是一个熟练工种,想要达到高水准,必须每天定量做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
空间想象力对孩子学习数学中“形”这部分内容来讲比较重要,空间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多动手画图和制作实物模型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孩子一定不能“懒得动手”。
事实上,养成画图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学阶段学习稍复杂些的平面几何时,自己动手画一遍图,体验图形的生成过程,往往能够帮助形成题目条件使用方式的认识。
最终的能力目标当然要面向信息的提取、选择、联系、整合,如果说计算能力是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阅读能力就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面对孩子的“粗心马虎”
家长应该报以什么态度?
所谓粗心,往往是因为你的知识技能巩固工作没有做到位。
“粗心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对所学知识没有吃透,训练还不到位,操作不熟练,或是专注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走神;
所以孩子说“粗心”,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辨析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粗心现象”。产生“粗心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粗心”这一表象蒙蔽了,而 忽视实质性的问题。认为“粗心马虎是小事”,不仅堵上了自己改进和提高的路,而且很容易导致浮躁的学风,对学习态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然,再优秀的人也不能保证任何事情都做到100%的完美。如果孩子“会而不对”的现象只是偶尔发生,家长总的来说还是应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不要太求全责备。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搞奥数竞赛?
关于奥数:有兴趣,才适合学。
奥数的好处是能够为你的头脑打开另一方天地。但是奥数一定不要为了功利而学,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学,虽然说学习并不完全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长期孩子闹大人烦,起的负面作用足以抵消正面的效果。
而且,有事实证明没有学过奥数的孩子,只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学段中后期的数学成绩并不弱于学过奥数的孩子。
但是说到数学竞赛,那真的是,少数人的游戏。
现在取消竞赛加分的一个好处是,真正还能留下来搞竞赛的孩子都是好这口的。而且数学竞赛能搞到顶级的孩子,对数学一定有非凡的热情,他们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刷题”。
适合搞竞赛的孩子,必要条件之一是真心喜爱数学竞赛活动,能够为此坚持付出;必要条件之二是勇于挑战自我,能够从挑战中得到享受;必要条件之三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至少要优于95%的同龄人。当然智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愿意让孩子参加竞赛历练一下,开阔视野,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付出,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好的成绩了,也不要把搞竞赛作为主业。从结果来看,竞赛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常规学业考试。
做多少题能练好数学?
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而且要看你的“学好数学”定义在什么层次上。就常规课内学习而言,我们一般推荐孩子在学习新课时做两本同步练习册(包括学校作为 作业的一本),而且最好是一本中等难度的,一本难度稍微高一点点的(高一点点就好,不要太难),这样基础巩固和进阶提升可以兼顾。如果有“超前自学”的经 历,自学时已经做完了一本练习册的,那么除了学校作业外,再找一些单元检测题练练比较合适。如果想好好弄弄竞赛,那么至少也得十几本书打底才行(好多竞赛 生学过练过的书摞起来都一米多高)。
现在大环境很鄙视“题海战术”。我想说,“题海”或许不需要,但“题湖”可能还是得有的。
中低年级阶段家长比老师重要
第一,家长一定要主动配合老师的学习要求,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不当。
面对老师的要求,1/3的家长积极跟进,1/3的家长偶有配合,1/3的家长置之不理,这就是优秀生、中等生、薄弱生形成的原因。非常有道理。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只有在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才会最大,所以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力。
第二,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家期间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这只能靠家长,不能靠老师。一般说来,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 2~4年的时间,而且一旦成型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方法是可以在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调整的)。如果家长抓住了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 面就不需要再为孩子的学习操很多心了;如果家长没有抓住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面想操心都无能为力了。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
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再忙也要花2分钟看看
作者|语不惜
来源|凯叔讲故事
「老实人吃暗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表妹昨天大发雷霆地吼道。
她在公司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格温驯、随和,一副菩萨心肠,谁找她帮忙都不会拒绝。
然而,最苦最累的活她干着,但升职加薪这种事,却永远和她绝缘。
她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如人?
我一直笃信:性格决定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性格随和的员工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18%。
表妹的遭遇,归根结底就是她的「讨好」性格所致。
面对别人的所有要求都不敢拒绝,把自己变成了万金油,更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机会。
《性格的力量》一书中说:
成功既不取决于天分,甚至也不取决于努力本身,而是与性格息息相关。
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七个关键性性格是:坚毅、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乐观、热情和社交能力。
很多家长以为,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但其实不是。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
个性有先天的,而性格不是。
性格是在后天教育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她还强调: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真正的好性格,能够和平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智慧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孩子,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希望这四种特质能够内化成你的性格,外化成你的行为。
01
行事果敢,不瞻前顾后
不久前,一个七岁小男孩的报警视频刷了屏。
父母突然离家,没有告诉小男孩,他独自在家很惊慌害怕,感觉到自己可能处在「危险」之中,于是果断打电话报警。
逻辑分明,口齿清晰,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个小男孩之所以在慌乱之中还如此理智,就是骨子里的那份果敢,让他战胜了恐惧。
这份沉着应答民警各种提问的老练劲,真心服!
TED演讲者ReshmaSaujani说,人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要勇敢。
而我认为,光有勇敢是不够的,我更希望孩子做一个机智果敢的人。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一名2岁女孩在蹦床上玩。突然,一辆白色卡车经过,司机拿出甜甜圈,试图诱骗女孩上车,女孩没有察觉到危险,依旧在蹦床上玩耍。
这时,8岁的姐姐看见了,她毫不犹豫地飞奔过来,抱起妹妹往家跑去。
真的为这个机智girl点赞,小小年纪,面对突发状况,能迅速做出判断,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妹妹。
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以后能遇事临危不乱,做事不瞻前顾后,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一个行事果敢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一定是有着强大气场,具备领导力,能冷静应对各种糟糕场面,也一定是个可以值得托付的人。
02
做事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
在《你好爸爸》节目中,拳王邹市明的一番话,曾让我落泪。
「我不是条件最好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邹市明说自己是个从来不轻易做决定的人,一旦做了就会坚持到底。练拳击,是他14岁时候的一个决定,为此他努力到现在。
他的眼睛早在15年前就已出现问题,眼骨开裂,还有一根神经卡在缝里,让他的左眼看东西都是重影的。
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他却不轻言放弃。
一种不服输、不怕痛、跌倒了爬起来的坚毅之光,一直在支撑着他。
他冒着邹市明变「邹失明」的危险,斩获了金腰带。
谈到孩子,他说,作为父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传输一种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吃亏要趁早。
摔了磕了碰了,身体上的伤痛都可以很快痊愈,但玻璃心,碎了是拼不起来的。
我的孩子,妈妈也希望你不要轻言放弃,摔倒了,自己爬起来,选择了,自己坚持下去。
坚毅、不屈不挠的性格会如虎添翼,让你在追梦的路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03
积极乐观,把阻力变成动力
巴尔扎克说: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邻居阿婆是个苦命的人。
饥荒年代丈夫饿死,留下了4个饥肠咕咕的孩子,和几间残破不堪的土房子。
但,就是这样的境遇,他们家却整天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日子已经这么苦了,再不笑一笑,那生活真就没盼头了。」
后来,她的四个孩子靠着自己的一双手,都有了不错的未来。
阿婆80大寿的时候,已做了大学教授的小女儿,感慨地说:
母亲的乐观,让我们在艰难岁月中,看到了一线曙光,那道光照亮了我们的童年,指引我们在艰难的岁月中,带着希翼往前走。
这份乐观的传承,让人动容。
霍金在21岁时患上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全身仅有三根指头能活动。
当记者问他:「病魔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他从容淡定地用三根手指打出五句话: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当他敲完最后一个字,全场掌声雷动!
一个心态乐观,积极阳光的人,能应对生活的苦难,无论顺境逆境,都能笃定从容。
这种不卑不亢,笑迎生活的精神,也会感染身边的人。
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积极阳光的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经受得住最差的。
阳光下奔跑,风雨中无惧。
04
善人不欺,恶人不怕
有人说,性格是比智商更重要的资本。
好的性格,从另外一层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智慧。
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在自己被欺负时,能果断还手,警告对方:「我,魏璎珞,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朋友被欺负时,她能施以援手,多次救场,并亲授生存秘诀:「人应存良善,亦能懂自保。」
善良自带锋芒,温柔且有力量。
说的就是魏璎珞这种性格的人。这样的作风和底气,让亲者快意敬佩,仇者心存忌惮。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门口来了个行乞的叔叔,可怜兮兮地向我讨要2块钱,那时候,我一周的生活费也就10块钱。
但我最终于心不忍,把身上仅有的2块钱给了他。
门卫大爷告诉我,这个人是「职业行乞」,不值得同情。
后来有几次,他又缠着我要钱,我果断拒绝了,没想到他居然破口大骂:
「狠心抠门,不得好死!」
我气不过,直接怼了回去:
「你身强力壮,好吃懒做不去工作,还向学生要钱,不觉得丢脸吗?」
被我这么一说,他先是一怔,然后悻悻地走开了,从此再没找过我。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人可以善良,但也需要带些锋芒。
孩子,这个世界不只有真善美,还有丑与恶,我希望你的性格中自带锋芒,遇到弱者,施以援手,遇到欺人者,也不怕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难时能自保,困时可脱险。
不要冷到冻伤别人,也不要暖到烫伤自己。
05
性格决定命运,父母决定性格。
《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犹太妈妈沙拉说,她的教育精髓就是「性格塑造」。
她一直在努力让孩子养成了独立、坚强、乐观的性格。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的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强者的姿态。两个儿子在30岁之前,都成了商界精英。
亲爱的宝贝,爸妈对你没有千般要求,万千期许,我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愿你能宽己达人,温暖向阳,坚毅果敢,不被人欺也不欺人,对世界永怀一颗赤子之心,仗剑走天涯。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上辅导班写作业好不好》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上幼儿园学什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