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
孩子就是孩子,一言不合就开哭!不管你是因为心疼孩子,还是觉得烦躁不堪,总而言之,这个时候,只要你一个没承受住,你就会发现,在和孩子的这场“争斗”中,你又输了,你又妥协了。一次,两次……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发现,仅仅只是哭闹而已,就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哭闹就成为了孩子的武器。但是,小朋友当众撒泼任性,大人真的很尴尬的。对此,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呢?
孩子为什么会任性?
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有时候,孩子哭闹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还小,他不知道该怎么和爸爸妈妈表明自己的愿望。当然,有些孩子当众胡闹可能是被关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哭闹只是不想被冷落。
过于溺爱的结果
过分的关爱,更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的心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里多是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孩子一个人,无微不至、事事躬亲。一旦孩子犯了错,就各种袒护、迁就,不能狠下心正面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不任性才怪。
管教缺乏一致性
家里每个人都在管教孩子,管教的方式和力度自然也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孩子任性的时候,若是有人严厉,有人偏袒,孩子有了靠山,自然会越来越任性。
哄骗教育的恶果
有的家长或老师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时,就随意哄骗孩子而不去兑现承诺,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委屈,对成年人失去起码的信任,以后不管大人说什么都不会听了……
模仿的结果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任性行为时,总会感到好奇,若是对方的任性行为,还得到了不错的结果,那孩子就会进行模仿,进行试探,看自己这样做会不会也能得到“好的结果”。
孩子任性怎么办?
冷静,不要乱了节奏
孩子任性哭闹,没关系,别因为尴尬慌了神,记住,没那多人有闲心一直盯着你看!孩子任性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乱了节奏。冷静面对孩子,要让他知道撒泼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慢慢平复孩子的情绪。
摆明你的态度
孩子任性哭闹很可能是因为想要某个玩具,或者是不想做某些事情,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你都要明确的告诉孩子,哭闹是不行的,你不会因为孩子哭闹而答应他的要求!这样也能让孩子更快地意识到胡闹是行不通的。
不给孩子任性的机会
每次跟孩子交流互动都是一次相互的考验,他在考验我们,我们也在考验他。如果小朋友一哭闹,就给他糖吃。那么下次活动就别指望他老实待着了。撒泼哭闹的噩梦一定会再次上演,任性既然能换来糖果,当然要多任性几次。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旦他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吸引,就会马上忘掉现在的事情。如果孩子一直哭个不停,怎么劝都没用的话,你可以给他擦擦脸,然后说点儿别的事情,等给他擦完,他也闹完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园共育:孩子倔强、固执,我们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固执只是表面现象,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孩子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地并且是伴随着一定的原因。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动机,抱着理解的态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办法调和,结果就会不一样。
原因:
1、有的孩子很小就有固执的性格成分,这里面有遗传因素,而大部分是跟早期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造成孩子性格固执普遍有三种原因:
惯出来的
有些家长过于疼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要求,有些甚至是不合理的。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错误认识,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就会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家长妥协,就助长了孩子的固执。
批评出来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非常严格,希望他们成为人上人,只要孩子稍微有点过失就批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逆反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要反抗,进而形成倔强的脾气。
暗示出来的孩子有时因某种特殊原因耍些小性子、发个脾气很正常,却被家长认为“犯倔,任性”,人前人后讲孩子怎么不听话,给孩子贴标签,久而久之,孩子接受暗示,真正变得固执了。
2、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
孩子两岁以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喜欢说“不、我就要”。这表明孩子已经进入“执拗敏感期”,这不能说是坏脾气,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要依靠你、听你的指挥、安排。
他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愿望,自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而且,他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为会与成人的主张产生冲突。
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无法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时候,他会非常委屈、失望,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够,只好用哭闹来表示反抗。
破解方法:
【招数一】面对孩子倔强,不要一味压制
一个想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协的孩子,其实长大之后更容易成为具有独立性格、自信和坚强的人。如果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屈服,一味压制,他的反抗可能就会越强烈,而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固执等人格特征。
如果孩子的执拗是合理的,比如他坚决不让你给他穿鞋,你就让他自己穿好了。先让他自己做一回主,当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会重新回来找你帮忙的。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有一点富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如果孩子的固执不合理,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态度,装作若无其事,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
【招数二】面对孩子倔强需灵活处理
家长要分清哪些事情能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为了避免出现危险,应巧妙诱导孩子不做。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鞋,或者非要穿红毛衣而不想穿绿毛衣,你就没有必要和他较劲。给他一定的自由,满足他想独立的愿望。家长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给他立一些规矩。
【招数三】对于孩子倔强带来的后果不要讽刺
在孩子无法自己穿好衣服而又回来求你帮忙的时候,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你自己穿不上的。”你可以说:“穿不上没关系,妈妈很乐意帮助你。”
让他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接受一下别人的帮助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今后怎么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呢。
教育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也许您从来没想到过,自己随便说出来的一句话,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那么,哪些话应该是永远从我们的大脑中抹去的呢?
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如果一个六岁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而哭泣,那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如果一个四岁的孩子总是无法在汽车座椅里保持安静,那是因为他只有四岁。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更成熟听话一些,但事情是:孩子们总要经历那些固执,淘气,自我中心,多动等行为的年岁,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
很多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个事实,因为孩子们这些“不乖”的行为总是令他们恼火。可是,当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所表达的只是空洞的责备,而忽略了孩子会这样做的原因。当对孩子大喊:“你怎么越大越不听话”时,所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我们建议多去了解幼小的孩子的感受,在忍不住要责备他的时候,请用一些比较有同情心的句子与孩子交流。
2、“别跑,会摔跤的。”
这样当然是好心,作为家长,总是想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还是想说,诸如此类的警告反而更容易让孩子遭遇挫折,知道吗,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肯定会摔跤的。对于一个正在努力走向独立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信息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更好的说法也许是:“出去玩之前一定记得把鞋带系好。”这样你强调的是鞋带,而不是孩子的笨拙。
而且,当家长的警告一次次地没有变成现实(小心,果汁会洒出来的!你会把杯子打碎的!),孩子也就慢慢对家长的建议表现出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这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3、“我只是逗你玩儿。”
不要在外人面前揭宝宝的短。
或许认为,跟孩子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还可以培养他的幽默感。可是想过没有,当家长对孩子这样说:“如果你再不认真听妈妈说的话,下回我就用胶水把你的耳朵粘起来。”想过吗,孩子可能真的相信会这么做。作为父母,责任是爱并且帮助孩子,而不是要用那些看似幽默实际是侮辱的话来让自己表现得那么幽默和有趣。所以,有些话不是认真的,最好别说。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
诸如此类的比较只能得到一个结果:让孩子感觉像个二等公民,同时还可能导致孩子们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如果希望孩子像隔壁小朋友那样总能得到红花,或者像小表姐那样有礼貌,用这种比较的办法绝不可能奏效,唯一的作用只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记住,越是跟孩子说他不如别人好,他就越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比较明智的办法是宽容地接受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然后鼓励他向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向快乐地成长。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这样的问题,你当然知道答案。所以,这种带着一点点嘲讽口气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指责。如果家长真的想因为孩子没有做到家长的要求而指责他,倒不如明白地说:“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都跟你说过三次了。但我再告诉你一次,把不玩的玩具放回盒子里去。”
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无论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但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
那么,哪些话会带来解决问题并让孩子快乐的魔力呢?
家长最好经常说这五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可以对孩子和他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还是到外面去?”五分钟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也不会被孩子看作是个“坏警察”——他能很清楚地了解:是他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家长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做什么让家长生气的事——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就可以这样说。说得就好像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然后请孩子帮家长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再唱歌给你听。
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家长看作是他的对立面。如果令家长满意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完全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那么,可以一起想办法让孩子能记得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不能做。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家长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孩子出了问题,最好不责怪他,因为问题的出现总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理由。孩子怎样,跟家长的语言极其相关。应该慎重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期待培养好的孩子,要从家长的言行做起。
当孩子哭闹,你会怎么做?
当孩子哭闹,你会怎么做?
刚看到一则新闻,一家人因为三岁孩子的哭闹而发生的不幸。事情源于在高速路上一对夫妻带着三岁的儿子去旅行,由于孩子年龄小对方向盘产生了兴趣,提出想要摸摸方向盘,这个要求一开始遭到了父母的拒绝。没想到孩子马上哭闹起来,看到孩子哭闹不止,孩子的妈妈一心软就说“反正路上也没有什么车,就给他摸一摸!”但是孩子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想开摇摇车一样转转方向盘,孩子的父母又再一次拒接。于是孩子又再一次哭闹起来,孩子的妈妈再一次心软,对孩子爸爸说:“你在一旁看着,手扶方向盘,如果有危险你也能及时阻止。”孩子开了一会儿后回到后座位。可是孩子似乎还是不够过瘾又开始哭闹起来,妈妈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再一次让孩子开车,没想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车子过桥时撞破围栏直接冲到了水里,就这样一家三口全部遇难。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活生生的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
看到这则新闻之后我感到非常震惊,也感到悲哀,因为孩子哭闹不止,竟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在高速路上开车?这不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呀!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生命不应存在侥幸!当然这也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家庭教育,其实家庭中类似的情节每天都在发生,孩子不吃饭想吃冰淇淋,不吃就哭闹不止;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的玩具一定要买,不买就哭闹耍赖;孩子一定要喝饮料,不喝就哭闹;作为家长,当你的孩子一味的提出无理的要求被拒绝之后,孩子哭闹不止,你会怎么做呢?是心软妥协?是严厉打骂?还是理性对待?我想对于心软的父母,我能充分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众中之重,但是心软不代表一味地妥协。作为成人我们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理性对待,妥协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蛮不讲理,打骂也不能从根本得到良好的效果。有一段话我十分认同,“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哭闹是从“心软”到“反思”再到“愤怒”变化的,以至于后来家长感觉孩子像脱缰的野马蛮不讲理,大人最后坠入了不大骂就管不了的无边深渊,遗憾的是大人正是这一结果的始作俑者。”那么怎样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止呢?孩子是十分聪明的,观察能力堪比甚至超过成人,所以要给孩子我觉得首先要理性对待孩子的行为,其次要有一定规矩,再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机会,当然这个选择是孩子喜欢并且家长也愿意发生的,最后就是家庭理念一致,我想只要做到这以上几点,我们的孩子都会是个可爱、有礼貌的孩子!
对孩子发火后该怎么做?
我一直要求自己不做情绪化的妈妈,也倡导大家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可成人的世界也不一定都能做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你对孩子发火,毫不保留的表达你的情绪时,一切提醒说教都来不及不可挽回,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或茫然、或害怕的表情?该如何快速的与孩子和好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呢?下面就让育儿知识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和经验。或许你还想了解《教育孩子要用心》
上周末,面对午餐时间到处乱跑嬉闹的兄弟俩,我忍不住对他们发脾气了,勒令他们离开餐桌,到旁边罚站,看依然逞强嬉笑的老大,有些害怕的老二。我意识到我该尽快做点什么......
一、与自己和好
先反思了下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对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醒好好吃饭失败,引起我的愤怒。马上离开餐厅,不再让情绪化的自己继续面对孩子,喝了杯咖啡让自己安定下来。再整理了下自己的思绪,梳理下要和孩子们表达哪些内容,重新返回到孩子面前。
二、与孩子和好
1、先向孩子承认错误
蹲下来,向孩子解释刚才我为什么发脾气,请他们原谅妈妈的冲动,让他们知道我已经平静下来。“妈妈很抱歉,刚才对你们大喊大叫了,有没有吓到你们?”当我们示弱时,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纳原谅我们。老二过来抱着我说:"妈妈,抱抱我,我不喜欢刚才你那样。"老大说:"妈妈,没关系,是我们太调皮了。”
2、和孩子分享我学到的经验,回到原点就事论事。
愤怒下的妈妈可能会说些过激的话,笼统的情绪的宣泄并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如:“你怎么这么讨厌!”“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不妨分享下你的经验。我对孩子说:”我很生气,但不应该说你们讨厌。”如果妈妈这样说:”我提醒你们3次请不要打闹安静吃饭你们都只答应但没停,妈妈有被骗的感觉,很伤心,生气。“这样你们会不会明白妈妈的话安静下来。老大说:“那我会马上知道自己说话不算数了,马上不闹的。我一开始就是没和弟弟玩够,还想玩,没注意自己说话不算数,对不起妈妈。“
3、和孩子约定以后的处理方法。
我问孩子们:”以后如果你们做的不对,你们希望妈妈怎么做提醒你们?“孩子们制定了一个”暗号“,说如果他们再做的不对,我就说这个“暗号”他们就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4、谢谢孩子们的原谅
最后,拥抱孩子们感谢他们的原谅,也约定以后彼此生气时不能乱发脾气,而要好好告诉对方,表达出来。
一场暴脾气的宣泄以和解告终。孩子们安静的回到餐桌用餐,看着他们我自己在想,如果刚才我不和解会怎样?可能表面上的结果也是一样,孩子最终回餐桌吃饭,但实际呢,那个对他们愤怒的妈妈的恐惧与不安依然存在那里。这对他们未来勇敢坦然的面对事情有害无益。相反,和解会让孩子依然感受到爱,也能更正面的面对事情。我们常对孩子说,妈妈不怕你犯错,但犯错要及时改正,这话放妈妈身上依然受用。我们不是圣贤不是女神,只是个妈妈,有时会愤怒、有时会生气、有时会伤心,都别担心让孩子看到,及时正确的去和解才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喜欢《家园共育:面对哭闹的孩子该怎么做?》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