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发布时间:2020-02-28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记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我们在各类报道中时常能看到:3岁的孩子能背诵唐诗三百首,4岁的孩子算术已达到小学一年级水平,5岁的孩子钢琴已达到业余8级水平……在一次调查中,100多名幼儿80%以上双休日都有安排。而当问及其快乐与否时,其中竟有高达90%的幼儿回答“不要画画”、“不要弹琴”、“不学练字”……的双休日是快乐的。
面对孩子们的身心疲劳,我不禁反思: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新《纲要》在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同时,关注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科学的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如果继续充当“知识传递者”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会禁锢幼儿思维,限制幼儿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妨碍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引导者,教师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我根据幼儿的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激发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并引导幼儿亲自操作与实践,如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到展览馆参观等,或给幼儿提供一些问题动脑筋思考,从而保持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不断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一切,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作为幼儿探索世界的支持者,教师是鼓舞幼儿“士气”、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援助的“后盾”。我积极鼓励并支持幼儿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科学探索活动“我是小侦探”中,我从幼儿自身特点出发,通过设疑,调动幼儿当小侦探的兴趣,并投放大量“侦察”工具,让幼儿主动猜测,积极探索,启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让每位幼儿都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线索;有的幼儿拿明胶片取指纹进行对比;有的幼儿收索着周围可疑的现象……我及时表扬大胆尝试、不怕挫折的幼儿,不讥笑看起来似乎荒谬怪诞的观点,不强制幼儿只接受一个模式的答案,使所有幼儿都能体验到探索的喜悦,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幼儿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迸发。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创造未来的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类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更应该在充分认识、全面把握信息时代教育具有的新特色的同时,把握新时代的机遇,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作为人类启蒙教师的幼儿教师,我应该在信息时代重新审视自己、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承担起自己在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中独特的使命,促进每位幼儿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去激活、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尊重孩子的创造精神
尊重孩子的创造精神,今天刚吃过午饭,不知哪个小朋友说:“星期四的值日生要干活了”。只见孩子们有的拿抹布、有的拿笤帚、还有的拿叉子。擦的擦、扫的扫。
我正在帮服药的两个小朋友喝药,一抬头看见李旭盈小朋友手里捏着抹布的一头在桌子上不停地将抹布转呀转,我不禁问:”李旭盈怎么擦桌子呀?“她好像没听见,继续玩她的抹布。一会跑过来说:“老师你看我做了一只蜗牛,这是蜗牛的头,这是蜗牛的触角,这是蜗牛的硬壳。“一听蜗牛孩子们都围拢了过来。我肯定地说:“好!真像蜗牛,这是怎么做的?“她认真地一边说一边比划:”我这样将抹布转呀转
,转上了很多劲,再把它盘起来.....“还没等她说完,不是值日生的小朋友也找来抹布学着李旭盈擦桌子的方法擦起了桌子。一会儿,一个个的蜗牛出来了,他们还托在手上玩起了"蜗牛"爬行比赛。
可见,孩子是有创造力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嫌弃他们,或者硬逼他们循规蹈矩、老老实实,实在是创新教育的大忌。
今天下午,户外活动时,我拿着套圈和玩具小熊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请孩子们在一米之外把套圈套到小熊头上。孩子们玩得很起劲,欢呼声一阵又一阵。欢呼声感染了崔洪宾——我们班最小的一位小朋友。他飞快地跑过来,拿起套圈就往小熊的头上套去,一次、两次.....都没套上。于是他由兴奋到急躁、到失望,最后无奈地坐在一边哭了。
我走过去,拉起崔洪宾的手,来到套圈的地方,我将套圈往前挪了挪说:”崔洪宾你一定能行。“他迟疑地拿起套圈,套了一次,果然套中了。我对孩子们说:”给崔洪宾鼓掌。“孩子们鼓起掌来,崔洪宾笑了。下面的时间他一直在玩这个游戏,而且很有兴趣。
我想,虽然套圈的距离近了,没有达到对一般小朋友套圈的要求,但这一做法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幼儿的发展原本就是有差异的,对幼儿的要求,不能要求”齐步走“,而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管对哪一个阶段的孩子,教师都要创造条件给他一些成功感,因为成功感是一个人勇于向前的催化剂,是自信的源泉。给他一些你一定能行的鼓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亲子游戏
游戏一:瓜果艺术画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准备道具:水彩颜料、瓜子或瓜子壳、糖果包装纸等、大画纸、胶水。
游戏方法:让孩子将瓜子壳或糖果包装纸等,用胶水随自己的喜好、想象粘贴在画纸上面,然后再用水彩加入自己喜欢的色彩,完成属于孩子的创意艺术画,这是相当有趣的活动喔!
游戏目的:透过视觉的创意活动,最能开发孩子的空间智能,因此只要给孩子一点机会,他的想像力就会无限奔驰喔!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也有稳定情绪、增进人际智能的功效喔!
游戏二:瓜子碰碰乐
0~3岁
准备道具:黑瓜子及向日葵种子、开心果等等,锅子。
游戏方法:将瓜子放入锅子中,约半满左右,请孩子伸手到锅中碰碰瓜子,甚至搅拌搅拌,然后再把干净的小脚儿也放入锅子试试看,延展孩子的触觉,体会不同的触感。
游戏目的:透过摸不同瓜子或物品的触感,开启孩子的肢体触觉,同时透过触觉还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对于人际智能的启发也相当有帮助喔!如果孩子年龄较大,还可以请孩子闭上眼睛,猜一猜触摸的是什么东西,以增加游戏的难度及趣味性。
游戏三:瓜子交响乐
适合年龄:2岁以上
准备道具:瓜子、宝特瓶数个
游戏方法: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用手或小汤匙,将瓜子等小物品慢慢地放入宝特瓶中,透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对于肢体触觉方面也相当有帮助。放入少许的瓜子后,家长可以协助孩子旋好盖子,和孩子一起有节奏地摇动瓶子,并试着打拍子,让孩子跟着做做看;此时也可以播放新年的应景音乐,并透过节奏强烈的节庆音乐,让孩子一边唱一边跟着打拍子,增加孩子的节奏感,提升音乐智能。
游戏目的:跟小小孩一起摇动宝特瓶,让他听听宝特瓶的声音,可以增加孩子对听觉的敏锐度;而和大一点的孩子一起跟着旋律打拍子,则可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相当有趣的自制节拍器喔!这就是发展孩子肢体动作和音乐智能的最佳活动了。
自由玩耍有助培养孩子创造力
对于压力重重的家长和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来说,有一条消息可以成为他们的抚慰剂:美国儿科学会十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儿童健康发展真正所需的是更多美好的玩耍时光。自由玩耍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社会技能。
自由玩耍可使孩子充分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
美国望子成龙的家长有不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他们通过各种活动、辅导班和学习资料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没有一点空隙。与此同时,孩子自发的自由玩耍——如捕捉蝴蝶,玩木头、石块、布娃娃,或与父母在地上打闹,却在匆匆忙忙的时光中丢掉了。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无组织、无计划的自由玩耍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它有助于孩子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发展解决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许最重要的是,玩耍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是童年弥足珍贵的一部分。”报告称,玩耍时间的减少还会增加孩子们肥胖的可能,这还会使孩子的抑郁情绪加重。
成人安排的活动切勿填满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对于中上阶层的家庭来说,相互攀比带来的社会压力,以及制造“超级儿童”的市场鼓动,是很多孩子失去玩耍时间的部分原因。但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由于社区治安方面的原因,孩子们玩耍的安全地点十分稀缺。
与此同时,学校也在缩减学生的休息时间。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21~30%的1至6年级学生每天的在校休息时间不超过15分钟。原因在于学校对于学习成绩过分强调,同时监管不到位。全美家长教师协会今年发起了一个“拯救休息”运动,鼓励孩子们给当地和州的教育官员写信,呼吁他们支持孩子的在校休息权。学校抱怨为达到考试成绩要求被迫缩减学生的玩耍时间。比如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小学取消了幼儿园到5年级的一次15分钟休息时间,用阅读来代替。这都是为了统考科目的教学,使学生的在校时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了弥补缩减的玩耍时间,学校鼓励教师在正课中加放一些体育活动。但专家认为,这跟学生的自由玩耍不一样。“玩耍给予孩子一个发挥他们创造力、增强他们自信心的途径,他们通过玩耍学会自己探究尝试、掌控环境。”大量研究还显示,休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早期教育专家发现在休息之后,学生整体上注意力集中,较少烦躁不安。
报告认为,为儿童提供大量的辅助工具和有组织的活动虽然是有好处的,但却不能被视为打造成功儿童的必需。最重要的是,它们必须要与孩子大量的自由玩耍时间保持平衡。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布拉塞顿说,被各种成人安排的活动填满时间的孩子“正失去他们梦想和幻想,以及他们希望的方式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是童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小班幼儿创造力思维的培养
现在的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孩子。小班幼儿是想象较为丰富的时期,他们的创造性无所不在。在教育生活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限制的,关键在于育人者如何看待幼儿的创造力,如何正确地加以引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富有创造力。作为教师的我一边吸取营养,一边进行探索实践:一,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创造。曾有人这样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是的,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作为教师,只有在充分研究孩子,懂得孩子,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选择关于设计关于三星堆的活动时,先将相关的多个活动进行归类设计使它们成为一个主题,再从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相关物体学起,层层深入,让幼儿在比较清晰的主线下轻松地学习。如:我想以“大立人没有穿鞋子,让幼儿想自己送给大立人什么鞋子”为发散点,于是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鞋子》、《大鞋和小鞋》、《漂亮的拖鞋》、《大立人》、《送给大立人的鞋子》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先从生活中的实物鞋子进行观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通过认识、体验、感受、说、操作等多种形式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语言活动:《送给大立人的鞋子》。幼儿在观察了大立人后,发现了大立人没有穿鞋子,便纷纷表示要送鞋子给他穿。袁林汐说:我要送花布鞋给他(穿);张淙南说:我送奥特曼鞋子给他(穿);杨宸浩说:我给他送双亮亮鞋;李琦佳说:我要送妈妈的高跟鞋给他;余培宁说:我给他送一双会飞的鞋子,他就可以去打怪兽了;李龙宇说:我要送滑冰鞋给他,他穿上就去滑冰了……。这样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活动,他们非常喜欢,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接下来的美术活动中,他们选择不同款式的鞋样,大胆创造,设计出了各种不同漂亮图案。当他们把自己设计的鞋子“送”给大立人后,小手忍不住去摸摸自己送的“礼物”,不停地向朋友推荐:“这是我送的!”小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又如:以“三星堆陶器”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散点时,我设计了活动《漂亮的陶器》、《设计餐具》、《认识陶三足炊器》等一系列活动。我引导幼儿从生活中自己带的各种陶器开始认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泥工活动、绘画活动发散幼儿的思维,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培养。在活动《漂亮的陶器》,我引导幼儿逐个观察它们的外形,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说出了许多答案。如:幼儿看到酒杯说:像吃火锅的(锅)、像喝茶的(盖碗茶)、像油灯(古时候照亮的灯)、装酸菜的坛子等。看到陶器玩具 时,幼儿说:像房子、像车子、像警车、像装钱的(罐子)等。想象力非常丰富。在泥工活动《设计餐具》时,许多幼儿先用面团和果冻杯做出了碗,用面团和雪花片做出了盘子、勺子等。由于教师给幼儿的自由空间比较大,幼儿又相继做出了许多和吃有关的东西,如:冰淇淋、面条、饼干、蛋糕、汉堡、鸡蛋、汤圆等。左兴亚还先做了酒杯,等酒杯弯下了腰,她说:那是卖鸡蛋的安在车上的喇叭,然后做了一筐鸡蛋在那里卖;李龙宇做出了一顶厨师帽 ;刘馨悦做了一个手镯 戴在手上,边说边跳起舞来,非常有创意。幼儿在贴近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大胆进行创造,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二,与幼儿共同讨论,给幼儿留下思考的空间。1.通过解难问题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音乐创编活动:《在农场里》,幼儿在教师营造的愉快氛围中,很快的编出了小鸭在农场呷呷……;小狗在农场汪汪……;小羊在农场咩咩……;小牛在农场哞哞……。这时,何德宇说:老虎在农场啊呜;杜雪龙马上反驳:老虎没有在农场;余培宁马上接着说:农场有老虎;三个小朋友大声的争论起来。我没有斥责他们,而是笑着说:“你们一个一个地把自己的话讲给小朋友听好吗?”等大家都安静地听他们把话说完后,我提出问题:“农场里会不会有老虎呢?”很多小朋友都说:“没有。”张淙南说:“有。”小朋友马上反驳说:“农场里没有老虎,老虎在森林里。”余培宁接着说:“老虎在吃小动物。”我故作惊讶:“哦,是吗?”他很认真的点头说:“是呀。”我接着提问:“老虎喜欢生活在哪里呢?”大家都说:“森林里。”杨宸浩说:“动物园有老虎!”大家马上肯定了他的说法:“我在动物园看到了老虎。”于是,我们一起唱出了新歌词:老虎在森林啊呜……;;老虎在动物园啊呜……。在我的启发下,他们又编出了新的歌词:狮子在森林啊啊……;大狼在洞里嗷嗷……等。幼儿在讨论中很自然地找到了合适的答案,并引发幼儿继续进行思考,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宽广、更灵活了。2.教师运用启发性提问在学习过程中设置疑问,鼓励幼儿积极思考。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不再喜欢当收音机了。于是,我在活动中尽量不先告诉幼儿的结果,而是设置疑问,调动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如:在社会活动《元元的帽子》。我把故事讲到“元元的帽子吹到树上拿不到了”就不讲了,吊吊幼儿的胃口。然后用求助的口吻说:“谁来帮他想个好办法呀?”幼儿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为元元想了很多好办法:请大象用鼻子把帽子卷下来、用树杆打(敲)、坐飞机去拿、用刀把树砍了就取到帽子了、请奥特曼来取帽子、爬梯子去取、请猴子爬树把帽子取下来、请警察来取帽子、用金箍棒来取……。在幼儿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后,老师再接着讲故事,让幼儿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启发。幼儿在活动中懂得了友爱和帮助,同时,通过想办法,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又如:在活动《最热的东西》中,我先以轻松的聊天的口吻和幼儿一起讨论:“什么东西最热?”幼儿反应热烈,说出了许多他们认为最热的东西:太阳、热水、月亮、开水、天热的时候花就很热、洗澡的热水、大火、烧烤炉、夏天的楼房、太阳照在滑梯上就很热……。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感知、认识后,他们知道了太阳是最热的东西。当教师抛出问题:“天热的时候有什么办法使自己变凉快呢?”时,幼儿的思维也很敏捷,想出了多种办法。如:吹风使自己变凉快、洗冷水澡、扇扇子、到雪地里去、把车窗打开、泡温泉、吃冰淇淋……。三,与孩子打成一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思维想象可以无拘无束地发挥,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鼓励,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上活动《好玩的金杖》前,我先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根金杖,通过游戏神奇的口袋导入活动,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后,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金杖的外形,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教师都要自叹不如。如:平看(金杖),他们说:像水管、像日光灯、像吸管、像划船的浆、像金箍棒、像红旗杆……;竖看(金杖):像拐杖、像竹竿、像树干……;斜看(金杖):像山坡、像楼梯、像工地上的钢管……。活动过程中,我始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观察、找、玩金杖,让幼儿乐意去学,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需要大量创新型的人才,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的教。巴特尔说过:“现实中,一点创造力都没有的儿童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去真心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去分享孩子的发现,让他们的脑子里充满问号,从而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创造,在一页又一页的人生画卷中画上一个又一个圆满的句号。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这种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试析如下: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如幼儿在家庭里一般不受拘束,他们在亲情的影响下,敢于摆弄家中的一切东西,甚至对父母的专用物品,他们也敢于探究,即使因此受到过父母的责罚,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仍然会对未曾了解清楚的物品再产生探究的兴趣。另外父母的专业爱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幼儿的学习指导方法等因素对幼儿的思维能力都有重大影响。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文学家的孩子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熟悉斧锯;军事家的孩子会摆弄刀枪。”这说明家长的职业及专业爱好对幼儿的兴趣有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还只是模仿式的教育。我们所强调的家庭教育因素,实际上是要求家长要重视幼儿在思维方面的发展因素。幼儿向父母提问时,父母应该怎样回答。
幼儿在探究兴趣的作用下把一件新玩具给拆毁了,或者把父母喜爱的物品给搞坏了,父母应该怎样处理?等等。广西某画家为国庆展览作画时,因接待来访的客人离开了画室,孩子出于好奇和表现,用画笔在父亲即将完成的画稿上涂了几笔,使一幅优秀作品遭到了破坏,而这位父亲并没有责罚孩子,而是从孩子的表现中看到了幼儿创造的萌芽,于是他便为幼儿提供了学习和创造的条件,这位孩子终于在美术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其作品《百猴图》不仅受到国内专家的好评,而且被国外美术大师称为惊世作品。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首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如游戏活动《建公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积木和玩具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构思一个公园。幼儿在活动中会按照自己对公园知识的了解以及自己自己对公园功能的认识进行创造性的建设,当游戏结束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源于生活实际,但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的具有明显儿童特点的公园模型在幼儿的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幼儿在故事表演中增加和减少的语言,添加的各种动作和情节;在音乐学习中唱歌时的即兴表演动作,美术课中对画中内容的构思和设计等等,都是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给幼儿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教给幼儿学习和求异的思维方法更重要。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
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如某幼儿在作画时,为建筑工地的上空画了一个绿色的太阳。当教师问为什么时,他告诉老师“工人叔叔太热了,我画一个绿色太阳,让工人叔叔不热。”这个想象虽然过于离奇,但却蕴藏着幼儿将来创造特殊防暑用品的可能性,因此,这幅作品的创造意义远远不是一幅画本身的艺术特点所能表达出来的,可见利用游戏的实践性功能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提问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幼儿,支持他们大胆而经常性的提问。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较难,则应该由教师向幼儿作出正确的解释,如果一时不能立刻回答,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立即回答。对幼儿提出的较容易的问题或经过幼儿努力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或者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如果其他幼儿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求知和思考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如,常识课《浮力》,幼儿问教师“为什么铁不能浮起来,而木块能浮起来呢?”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能装水的容器和天平,启发幼儿称水、木块、铁块的重量,鼓励幼儿:想一想为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木块、水、铁的重量不同时,实际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在幼儿提问到自己寻求答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思维能力训练过程。
总之,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潜力却是很大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和训练,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能力的训练,为未来的人才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想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吃苦。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想成为一个坚强的人,首先要学会的也是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不能吃苦的人,面对困难的第一选择就是逃避和投降,很难想象他会勇敢地去面对坎坷。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能成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不得
现在,我们不少做父母的把孩子看做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其实,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挫折教育,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这方面,日本人非常重视,也非常普及。每到冬天,很多日本父母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
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没必要这么折腾,毕竟孩子的承受力有限。让孩子吃苦的挫折教育,只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第一,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第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只要做到这两点,就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可以耐受挫折的
给孩子创造的机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一切!”想象确实是创造思维的翅膀。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了许多饮料盒子,让他们想办法玩,等他们尽情玩乐一会儿以后,让他们说说对这些罐子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边说边做给我看,可以滚着玩,可以顶在头上走平衡……。
这时,汪博闻高兴地说:”罐子可以做操,也可以玩“房子游戏”。
接下来,我便让大家把自己没玩过的方法再试着玩一玩。
这时幼儿兴趣大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尝试,怎样利用罐子玩跨跳,幼儿又一次得到了尝试,三三两两摆罐子,结果跨跳的方法各不相同,魏思成直接跨跳,张煜小跑后跳,小朋友想想哪种方法最好,大家都觉得张煜的方法最好,于是我让所有的孩子来试一试,这样孩子很快地掌握了跨跳的要领。
通过这个活动,我深深感受到:老师应充分提供幼儿尝试的机会,通过尝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启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而且也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开发。
蒙蒙画鱼的启发,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导读:小朋友听了之后,都很惊讶,接着我又跟他们讲了苹果娃娃的故事,苹果娃娃装上了眼睛鼻子,更可爱了,这是画画中拟人的手法,用了拟人的手法小朋友也更喜欢它了。象我们看的动画片,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用到了拟人的手法。经我这么一讲,小朋友们都不再笑蒙蒙了,有的下面轻轻地说:“蒙蒙真棒,真聪明。”还有的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情。
画鱼活动结束时,忽然,一小朋友大声地叫起来:“老师,快来看呀!蒙蒙她在乱画呢!”
经她这一叫,很多小朋友都围过来了,“哈哈!鱼怎么会长脚?鱼又不是会走路,真是个小笨蛋。”我走过去看,原来是蒙蒙画了一条会走路的鱼。
蒙蒙是个较怕羞的女孩子,这时,她的脸已通红了,低下头,我支开了小朋友,让他们各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我告诉他们:“其实,蒙蒙并不是笨,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小朋友听了之后,都很惊讶,接着我又跟他们讲了苹果娃娃的故事,苹果娃娃装上了眼睛鼻子,更可爱了,这是画画中拟人的手法,用了拟人的手法小朋友也更喜欢它了。象我们看的动画片,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用到了拟人的手法。经我这么一讲,小朋友们都不再笑蒙蒙了,有的下面轻轻地说:“蒙蒙真棒,真聪明。”还有的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情。
事后,我问蒙蒙怎么会想到给鱼画上脚。她得意地说:“我担心河水迟早会用完,到了那个时候鱼就会给干死了!所以我给它画上脚,让它学会走路,到那时,它就可以活下去了。”说完,就笑了起来。
这小朋友的想象力丰富,她的情感是那么的细腻!如果我当时不恰当地对待这件事,珊的想象力和同情心就会受到压抑。经过这件事后,使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必须细心呵护,才能使孩子们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