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教学化。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幼儿园游戏是幼儿与外界进行交往的最佳途径。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平常你有了解过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课堂教学游戏化的思考与实践”,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纲要》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应把游戏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集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以游戏化的方法组织开展活动,寓教于乐,使幼儿得到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关键词:游戏 课堂教学
课堂是新课改实验的主阵地,教师要深入探讨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以研究过程为主线,以教学民主化为保证,全面优化教学过程。那么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幼儿园应该如何把握20—30分钟的有效时间,以游戏方法组织课堂,提高效率呢?在此,我进行了积极思考与探索。
一、课堂教学游戏化的概念
课堂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课堂教学游戏化的特点
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趣味性。
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生动性。
课堂教学应该具有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整体化。
课堂教学应该体现生活化。
三、课堂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1、游戏活动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游戏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3、游戏能愉悦幼儿身心,使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游戏能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感和良好品格。
四、课堂教学游戏化的组织与实施
马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苏霍鲁姆斯基也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给予传授知识,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教法很重要,教师应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如故事、游戏、猜谜、表演等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通过语言鼓励、神态暗示,动作启发,情绪感染、角色互换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在操作游戏中学习
如数学活动《年月日》。日历对幼儿来说生活中处处可见,但幼儿对日历内容本身却并不感兴趣,因为日历上只有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和看不懂的文字,显然如果教师直接从家中拿来生活中的日历来组织幼儿学习认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使孩子们对这节课产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我把它设计成了一个个可爱的日历宝宝,以“日历宝宝过生日,插蜡烛”的游戏展开讨论,鼓励幼儿用一对一的方法揭开日历宝宝的生日密码(数字),“谁来找一找日历宝宝的生日,是多少呢?”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了起来,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来找”“老师我也想找……”。
又如科学活动《动物尾巴的功能》。为了使幼儿对各种动物的尾巴感兴趣并知道其特征,我给他们人手准备了两套操作卡:1、动物找出相对应的尾巴。2、动物尾巴找出相对应的功能。结果显示,像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枯燥的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在图标游戏中学习
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因此,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那些形象直观的事物,才能首先吸引孩子的眼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例:在学习儿歌《圆圆圆》中,儿歌为:
皮球圆圆圆,苹果圆圆圆,
盘子圆圆圆,闹钟圆圆圆,
看看柿子,还是圆圆圆。
因为孩子们不识字,但是他们能够读懂图画,对图画的内容也很感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图画代替文字的方式,帮助理解和记忆。他们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很快学会了儿歌。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图片代替文字、图文并茂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三)在情境游戏中学习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游戏永远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如音乐活动《旅游车》,活动开始,我以游戏导入“谁来试试开汽车”,接下来孩子们开始游戏,我边进行了情境配乐,即范唱“嘀嘀嘀,汽车开……谁上我的车……”。孩子们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学会了歌曲,玩得尽兴,也学得尽兴。
(四)在角色游戏中学习
在音乐活动《理发》中,有一环节是角色扮演唱,我鼓励幼儿相互讨论,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角色,谁来当理发师?谁愿意当顾客?还有一部分不太爱表演的幼儿则为他们伴唱,这样全班人人参与,没有一个幼儿感觉自己是多余的,在他们眼里,老师是平等的教育。在老师的用心教育中,他们的个体差异都到了发展与提高。
(五)在视听游戏中学习
《指南》中指出: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鼓励幼儿去说,并丰富幼儿的语言。如在语言活动《水果歌》中,为了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以“给水果宝宝穿衣服”的游戏(西瓜穿绿衣服,苹果穿红衣服,香蕉穿黄衣服等),引导幼儿去说完整的话。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很快能和我进行听说互动,即我:什么水果红红的?幼儿:苹果苹果红红的;什么水果绿绿的?幼儿:西瓜西瓜绿绿的……
(六)在创作游戏中学习
陈鹤琴先生说:“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我尝试将绘画的方式引进语言讲述活动中,以《毛毛虫》为例,“毛毛虫还吃了哪些东西呢?”“是多少呢?”孩子们纷纷动手,画出了好多东西:四只苹果,五块糖果,六个桔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拓宽了思路,也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幼儿学会了量词的使用,吃了几块××,×只××,×个××。又如在看图讲述《会动的房子》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知道房子会动是因为造在乌龟背上的,为了让幼儿想象讲述,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将小松鼠的房子移到什么地方呢?可能会出现哪些美景呢?”这一环节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绘画材料,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然后自由结伴互相交流。幼儿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出笔,想象丰富,你一言,我一语地编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情节。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探索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以游戏指导活动”,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让课堂游戏化的英语教学
才貌双全的“紫薇”要和淘气可爱的“小燕子”比人气,总是差一大截,因为“小燕子”给我们带来欢笑,我们需要“欢笑”。
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如梦似幻,曾在2002年度,占尽了我们的眼球。魔术经久不衰,因为我们向往“神秘”。
在如同绷紧的弦一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总要找个空闲,与友小聚,甚至赖个床,因为我们需要“轻松”。
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
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
游戏在英语课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会有失败的经历。好的游戏能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
游戏的安排应讲究一个“适”字,适时、适式、适度。
一.适时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揭、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 flash and say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而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水果以后,安排老师拿一个水果,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3.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不讲究方法地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一定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
二.适式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
三.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游戏的组织,还要讲究一个“变”字----以不变应万变。
一、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发口令,做动作”,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象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边做动作边说,动作和口令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淡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在教育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起的作用比批评更大。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易发挥,更容易学会原本以为很难学的东西。我常常习惯于口头表扬,认为给学生物质奖励会使他们变得功利,但在同事们的感染下,偶尔尝试奖励,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去年,我用小五星激励学生,常常搞得自己整个黄昏剪五角星,有时,一节课奖多了,自己还有点心疼,最重要的是用多了学生还不稀罕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分,且分值有区别,加分要敏感,时时注意给学生以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得到解脱,更使奖励更具可变性。
四、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在游戏中,教师的神态、语态、眼神、动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用主持人一般的激情,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的召唤。我相信教师只有投入情感,学生才会给以相应的回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丝疲倦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赶走疲倦,让我们放松那根崩紧的弦新振作精神。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一点枯燥的时候,一个小游戏会把欢笑带来,当笑声充满教室,我们的心也跟着飞舞起来。
当我们感到教学有几分沉闷的时候,一个小游戏让我们的脑袋重新思考,手脑并用,边玩乐边学习。 在小学英语课堂里,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
游戏课堂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电脑游戏可玩,但不可贪玩。如何引导孩子做到玩电脑,而不被电脑所累;要和电脑做朋友,而不是做电脑的奴隶才是最关键的。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尚未健全,自制能力也有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让孩子合理安排玩电脑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
关键词:欢乐、无痕、游戏、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网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遣方式,网络游戏也成为了一种最新兴的娱乐方式,而它也在青壮年人群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孩子们成长的见证之一。而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多不胜数,部分缺乏自制力的青少年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拨,游戏成瘾、荒废学业,影响其身心健康并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更有甚至对游戏中的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健康的内容产生不健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关部门和行业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尽可能减弱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并向全社会呼吁健康绿色的网络游戏。游戏是个人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基本活动,是开始儿童教育的最好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教育引进游戏软件化教学呢!但是游戏软件能完成教学任务吗?寓教于乐又该何去何从呢?电脑游戏软件为教学服务的可行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游戏的可供娱乐与消遣性
在我看来,对于低年级学龄儿童来说,教育活动更多的应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因为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引导他们在游戏的形式中学习是最好的教育。当我们从“教师给学生一杯水”到“教师教学生如何去找水”的理论中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这种教育手段成为我们大多数教师最终的梦想。我们就更应该通过“使用合理的用水”升华为“教会学生如何挖掘水源或生产水”的本领。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少年世纪论坛”上,一名来自山东的13岁女孩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这位名叫林粼的孩子是一位小电脑专家,她最初接触电脑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她说:“我玩电脑游戏有自制、自理能力,不会上瘾。如今我正在学基础的电脑编程。”小林粼的经历,似乎不是独一无二的。据了解,大多数孩子学电脑都是从玩电脑游戏开始的。于是,有一种意见认为,让孩子适当地玩玩电脑游戏有好处。他们说,如今当大人的不讲玩电脑游戏的好处,只讲孩子们玩电脑游戏影响学业,有点以偏概全;他们更不同意部分家长和学校把电脑游戏划为“学习的头号敌人”的做法。
然而,似乎更多的家长认为,玩电脑游戏会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由于电脑游戏是一种“电子诱惑”,孩子很难抗拒,一玩就上瘾,所谓“适度”、“自制”都无从办到。而且,游戏光盘中往往掺杂着不良思想文化因素(尤其是社会上的游戏机房中,此类不良光盘更多),由于孩子缺乏自制力,往往会受影响而走上邪路。与其花时费力去引导、检查、制约,不如视之为“电子海洛因”,来个一刀砍掉。
二、游戏者的主动参于性
游戏是儿童自发自愿的、不受外力约束的自主活动。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它产生于儿童的兴趣、需要等内在动机,强调“过程”与“表现”,追求的是其本体价值——愉悦、享乐的功能,用儿童自己的话说即是“好玩”。然而,游戏与教学又有一定的联系,其联系主要表现在游戏使儿童享受乐趣,享受天性自由欢畅的同时也自发地促进了儿童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这一附属功能恰恰与教学所要达到的引发儿童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例如在上《有趣的七巧板》一课中,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制作拼成的各种图案,吸引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其中。“师:同学们玩过七巧板吗?生:玩过!”一听到“玩”学生们都精神倍增,注意力集中。通过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探索七巧板的性质。认识到任何复杂的图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基本图形。
三、游戏本身具竞争性
孩子生活在集体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集体意识,逐渐加强,逐渐有了竞争意识。通过竞争性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还可以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竞争的气氛,并在游戏中去寻找取得胜利的方法和技巧。因此,竞争性游戏很受他们的欢迎。在游戏中过关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竞争的氛围,为了取得胜利,就会认真的研究怎么玩。
这是一节乘法计算课,我们用游戏代替了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如下图:
但是,在玩竞争性的游戏时,我们应注意的是,最后不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一方都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避免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胜利的一方,一定要表示出对他们的肯定,鼓励他们在下一次的竞赛中取得更好的进步;而对失败的一方就更要进行鼓励,给他们加油,为他们鼓劲,给他们在下次竞赛中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四、游戏中必须具有的合作性
基础阶段是孩子智力以及各方面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而且这个阶段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低段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过度时期,除了培养孩子自身的各项能力以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些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要有所体现。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培养他们这些意识的一个不错的途径。而且在游戏中孩子可以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孩子的集体荣誉感。
如左图:勇闯数学城的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必须合作好才能取得胜利。若合作的不够默契,有可能被游戏里的算式砸死,或者是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过关。所以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的合作至关重要。
五、游戏的规则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游戏中都应该遵守规则。孩子天生好动,在课堂上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而游戏的趣味性却能使一个好动的孩子自主的约束自己。当孩子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时,他的思想情感开始向社会化发展,为了能与伙伴一起玩,他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与同伴发生争吵吃了亏时,就要学习如何对待挫折和创伤。另外孩子在游戏中,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在模仿成人的行为的同时,也在理解,模仿,学习着成人的各种行为品质。孩子在游戏中常喜欢扮演自己熟悉、感到亲切可信的人:爸爸妈妈、医生、老师、司机、解放军、警察等,并常模仿、学习着这些角色的各种行为表现。一般来说,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要高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水平。如在上《我画交通标志图》一课中,一个日常过于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担任“警察”时,会以警察的优良行为的榜样来要求自己,会坚持在交通要道上持续5分钟的执勤,指挥交通保证行车安全和通畅,这会使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警察工作的认真和辛劳,感受到其优良行为品质的熏陶。在游戏时,为有趣的活动所吸引,为了把游戏玩好,乐于约束自己,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整个游戏的要求。这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公平地解决发生的争吵和处理不同的意见,热爱集体的良好行为品质,培养孩子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六、游戏环境中的虚幻性与想像空间
游戏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孩子的所有游戏都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和创造关系密切,不可分隔。没有大胆的“异想天开”的想象,也就无所谓创造。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就会发现孩子的游戏中充满了奇特想象和不同凡响的创造与主动探索精神。游戏是孩子道德认识的源泉,孩子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扮演角色与假想的各种人物交往理解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明辨是非,体察真假、区别善恶、评价美丑。道德认识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前提,孩子的道德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孩子道德观念就越明确,越坚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形式,对孩子进行“晓之以理”的基础教育。
据我所知,有一些中小学生就是通过玩电脑游戏,才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兴趣的,如《三国志》、《水浒英雄传》等电脑游戏制作精良,情节繁复,人物众多,使小玩家们在沉醉于电脑屏幕上的刀光剑影之后,有兴趣去找原著来读。
结束语:
电脑游戏可玩,但不可贪玩。如何引导孩子做到玩电脑,而不被电脑所累;要和电脑做朋友,而不是做电脑的奴隶才是最关键的。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尚未健全,自制能力也有限。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让孩子合理安排玩电脑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
总之,怎样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才是人们必须面对、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很多网络游戏确实不太适合孩子们玩,过于血腥和暴力的游戏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会有负面影响.但是强行禁止孩子游戏并不是好办法,这样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研制一些既又高度的娱乐性,又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游戏才是正途。如何才能把不能把游戏做成了枯燥的说教工具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努力的目标!
游戏的组织与思考
导读: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科学的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科学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幼儿就是在不断地主动地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因此,科学的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怎样科学的投放才来哦?首先,所投放的材料是符合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其次,所投放的材料一定是幼儿所感兴趣的,适时的根据还的需要,进行改动,满足孩子的需要。
。今天,纸艺工作室内有增加了新的材料,自制的本子,一些彩色的图画,还有糨糊,胶水等,让孩子制作图书。添添、燔燔,还有李熠能选择了纸艺工作室。三人到活动区后,就开始寻找自己想要制作的东西。添添选择了这次新投放的东西:制作图书。添添拿出剪刀、糨糊、彩色图案纸,而后就开始进行制作。添添将自己觉得喜欢的图案用剪刀剪下,而后用糨糊粘贴在自制的本子上;而燔燔则选择了折纸,他选择了一张正方形的纸,他告诉我他要折一个小飞机。而李熠能却拿出了三根彩带,要编今天刚学会的小鞭辫子。因为孩子们都是很投入的在制作着,所以,今天的纸艺工作室是最安静的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品。都很有成就感。
。已经连续几天,“拼拼玩玩”没有孩子来光顾了。今天游戏结束后,我就孩子门一起讨论,为什么没有孩子来到这个活动区来,凡凡说,是因为他更喜欢其他的游戏,毛毛说,因为这里的拼图,他都已经会拼,所以觉得没有意思,而后,有许多孩子也表示,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已经会拼了,所以没有兴趣了,于是,我们通过谈论决定,暂时将这个活动区取消,如果有更加难的拼图,再增加这个活动区。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如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简单了,孩子不感兴趣了,即应投放新的材料,加强操作的难度,就能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关注幼儿,关注游戏过程,以及游戏中的生成。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给予适宜的指导观察、观察、认识、了解幼儿。这其中,不仅要去看,还要去询问,去倾听,从而了解儿童在游戏中身心的发展,做好观察记录。
。下午,陈琰、兔兔选择了花花菜场。我注意到由于陈琰的性格很活泼、热情,在许多时候,花花新村的爸爸妈妈来买菜,都是陈琰在很热情的招呼着,有时,兔兔刚想与“爸爸、妈妈”招呼,就被陈琰很热情的接了过去。于是,我与陈琰商量一起帮助兔兔,也当个热情的营业员。陈琰点头同意了,于是,有小顾客来时,陈琰就对兔兔说,去问问是买什么的。由此,我想,在游戏中一定要观察每一个孩子,注意孩子之间的差异,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所发展。
。在今天的“花花图书馆”发生了一些新鲜的事,“花花图书馆”有新村里的爸爸妈妈来看书,于是,两位小朋友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邀请他们看好看的图书。这样,在两个区之内形成了互动。我们没有加以阻止,仔细观察了两个区的活动情况,发现,花花图书馆的孩子因为有了小顾客的光临,而显得更加的积极。孩子的活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提议花花图书馆可以有小读者到那去看书,而且,图书官的孩子有了新的任务,就是接待小读者,在活动区内,新投放了“借书证”,看书的读者必须了解借书的过程。
活动的思考: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有一些是我们阻止的。我们常常提出,进行游戏活动。一切为了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通过在活动区中生成自己的游戏或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活了,兴致盎然,回味无穷,产生的效益常常是教师们所不能预想的。然而,幼儿的自然生成一旦为教师所发现,有的放矢地投放活动区中,很容易转化为教师预设的活动;而教师预设的活动,也常常发现被孩子生成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法,产生出不同的效益来。
三: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
自选游戏的特征之一是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外界的限制,讷讷挂钩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操作材料,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师幼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游戏的乐趣,而所谓这样,并不是让孩子放任自由,而是教师要已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交往,特别是教师已一种人物形象出现与幼儿进行交往,幼儿会感到非常的融洽、亲切,使还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大的乐趣,身心得以充分的发展。
。今天,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我是以记者这一身份出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于是,在进行区域活动指导时,孩子们一见到我就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参加游戏,西饼屋的营业员邀请我,说:“记者,你来品尝我们制作的点心吧!”
而花花新村的妈妈爸爸热情的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与以前教师直接的去参与指导相比,孩子们的情绪更为的快乐,他们喜欢教师以一种角色参与游戏,而不是主观的对他们的游戏行为等进行制止或其他。
四:关注游戏结束后的活动评价。
往往游戏结束后,我们会让孩子们说说,今天在游戏中,有什么快乐,可以与同伴、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师也将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在今天的“花花图书馆”发生了一些新鲜的事,“花花图书馆”有新村里的爸爸妈妈来看书,于是,两位小朋友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们,邀请他们看好看的图书。这样,在两个区之内形成了互动。我们没有加以阻止,仔细观察了两个区的活动情况,发现,花花图书馆的孩子因为有了小顾客的光临,而显得更加的积极。孩子的活动的主动性更强了,于是,在活动结束后,我们提议花花图书馆可以有小读者到那去看书,而且,图书官的孩子有了新的任务,就是接待小读者,在活动区内,新投放了“借书证”,看书的读者必须了解借书的过程。
活动的思考: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有一些是我们阻止的。我们常常提出,进行游戏活动。一切为了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正确的引导孩子。
总之,游戏是幼儿在园的主要活动,关注幼儿,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种种表现,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部分。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回顾我们所进行的探索研究历程,如果按游戏在教学中的成分及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在这一阶段,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在这一阶段,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但在此阶段游戏仍然受到教师的直接控制,游戏的目标、规则、时间、次数仍然由教师统一安排。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这一阶段游戏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和恰当的运用, 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还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心编制各种教学游戏。
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游戏“树叶变变变”则是让幼儿通过想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运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编制游戏时,我还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游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又可以结伴玩彩球,还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单位时间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二、灵活指导各种性质和形式的游戏。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分别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幼儿个别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 幼儿的游戏为准则。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与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幼儿的游戏中还包含着丰富的认知成份,主要包括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这些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在游戏中,幼儿的想像、思维也能得到充分拓展。比如中班幼儿在以“秋天的颜色”为主题的教学游戏中,在教师的启发下,能从山林、湖水联想到大海,从小草、枫叶、菊花联想到松树,进而仿编诗歌。因此,我在设计游戏时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认知成份,如设计结构游戏时,要考虑充分渗透观察成份,设计角色游戏时,考虑充分挖掘儿童的想像力,在设智力游戏时,则要更多地渗透思维成份,同时要将各类游戏作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幼儿认知全面地发展。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让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在共享中互动,在互动中发展——幼儿园混班角色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我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以班级为单位的角色游戏活动范围较小,幼儿互动交往的同伴有限;不同班级重复设置类似的游戏环境和材料,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园教室面积较小、走廊区域宽敞的特点,将班级与走廊环境有机结合,开展了“公共区域混班角色游戏环境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拓展了原有的角色区域范畴,为幼儿提供了更广泛的游戏空间与游戏资源,幼儿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游戏内容、游戏玩伴和游戏方式。 混班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创造性、合作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本班角色游戏相比,混班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在于游戏空间、游戏材料、游戏时间段的共享,这些资源共享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让幼儿在共享中快乐互动。 共享游戏空间 我园分小班部和中大班部,各部均以楼面为单位创设公共区域的游戏场地,主要包括各班的教室和宽敞的走廊区域。在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时,幼儿可自由穿梭于两个教室及走廊公共区域的游戏场地中,共享游戏空间。 依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我园混班角色游戏的空间设置在小班和中大班有着不同的体现。如小班游戏空间设置以“小家庭与大社会”的形式呈现,各班教室内游戏区域设置以私密空间、小家庭的形式出现,走廊公共区域的设置则以繁华热闹的大社会形式出现。“小家庭与大社会”的互动,让幼儿体验不同主题游戏的乐趣,不断自主生成游戏内容。 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经验都有了提升,游戏空间设置以“小创造与大智慧”的形式呈现。在设置基本游戏区域的基础上,我园还为中大班幼儿开辟了一片“留白区”,即没有任何环境准备、环境暗示,任由幼儿自主构建的区域,教师只负责提供游戏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留白区”旨在为中大班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游戏空间,促进幼儿合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共享游戏材料 在开展混班角色游戏时,由于公共区域参与游戏的班级多、人数多,教师经常需要根据幼儿生成的内容和主题活动的需要收集各种游戏材料。我们发现,一个班级幼儿收集来的游戏材料有限,但一个楼面、一个年级的幼儿共同收集的游戏材料丰富多样。因此,我园每个楼面公共区域中的游戏材料都来源于本年级的每一位幼儿,同样也让每一位幼儿共享。 游戏中,幼儿最感兴趣、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公共区域内的“游戏材料库”,各年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或百宝箱,或魔力盒,或智慧工坊。“游戏材料库”里除了有可供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的各类材料外,还有一些因调整游戏被替换下来的游戏材料。幼儿可在日后共享这些游戏材料,开发新的或已玩过的游戏内容。教师将“游戏材料库”里应保留什么材料、加入哪些新材料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内容,协商制订游戏规则,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共享游戏时间段 由于各年龄段幼儿在社会性及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混班角色游戏的时间分配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小、中、大班有着不同的体现,具体如下: 小班幼儿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幼儿之间相互交往较少,因此我们在游戏设置中以本班角色游戏为主,每周开展一次混班角色游戏,共享游戏时间为40分钟,在游戏中逐渐提高小班幼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基础上,我们将混班角色游戏的频率增加为每周两次,共享游戏时间为45分钟,在游戏中逐步扩大中班幼儿的交往范围。 大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我们将混班角色游戏的频率增加为每周三次,共享游戏时间为50分钟,以进一步推动大年龄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交往及创造性的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混班角色游戏,大大丰富了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和社会经验,为幼儿搭建了自主发展的平台,促进了幼儿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以下分别以小班和中大班为例,具体介绍我园混班角色游戏的开展与实践。
幼儿自主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自主游戏是幼儿在一定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应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尊重幼儿游戏活动的意愿,支持、引发幼儿与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到底应该怎样开展游戏才能体现它的自主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精心创设游戏环境 (一)充分利用园内场地的特征开展游戏 多样性的场地是幼儿开展游戏的重要资源。幼儿园的游泳池、小船、蘑菇亭、木桩、小山坡、沙池、雨花石路、树林迷宫等都能引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场地特征所引发的经验、所激发的想象是室内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它能够唤起幼儿主动与特定环境互动的激情。幼儿参与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多样性的场地特征给幼儿无论在情感、认知还是动作发展、同伴关系上都带来发展的契机。 (二)解读幼儿经验并投放生活化的材料和适宜的玩具 幼儿经验是教师投放玩具、材料的重要依据。解读幼儿经验是对幼儿已有经验、当前兴趣的一种估计。教师可从中分析幼儿的认知经验、情感需求、能力技能等,从而提供适宜的玩具和生活化材料,挖掘其教育价值。幼儿年龄越小,持续同一游戏内容的时间越短。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增加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游戏。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时间需要不同材料,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需要,不断增加游戏材料,让幼儿自主取用。 (三)搭配投放各种玩具材料 教师需掌握提供游戏材料的技术,要能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个性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产生更多的创造;提供完全陌生或比较复杂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产生更多的探索;提供新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烈的兴趣和好奇;提供比较熟悉或中等复杂程度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多的象征性和练习性游戏行为;提供材料数量的增加会使幼儿争抢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减少,等等。 (四)营造宽松、接纳、自由的氛围 在宽松、接纳、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下,幼儿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在一个有秩序的、生机勃勃的、愉快的环境里,有着宽容和接纳的气氛,幼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游戏,才会无拘无束地开展游戏。 (五)确保满足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 保证幼儿游戏的时间,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障幼儿的游戏权利。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不能因为其他活动而挤占幼儿游戏的时间,也不要因为游戏前的介绍或游戏后的评价而过多地占用幼儿的游戏时间。餐前准备、午餐、自由活动、下午的游戏和幼儿离园等环节中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开展和自主交流游戏。 二、科学指导游戏过程 (一)善于观察,及时捕捉教育契机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性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当观察到某个幼儿遇到困难而使游戏无法进行时,教师可“审时度势”地给予他们精神上、材料上、语言上、策略上适宜的指导,有效而谨慎地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二)鼓励自由选择,共享游戏快乐。 只有出自内在的兴趣需要而选择的游戏才是幼儿自己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由地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鼓励的方法,可以是语言的启发暗示,也可以是教师的体态表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能够让幼儿明确他们享有合理的、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并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使幼儿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选择、敢于选择,享受游戏的快乐。 (三)帮助幼儿解决选择中的困难和矛盾 观察幼儿游戏开始的行为,可以发现幼儿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幼儿能很快找到游戏材料、伙伴,友好协商,达成共识进入游戏;有的幼儿到处“转悠”未有结果;有的幼儿行动迟缓,无所适从;也有的幼儿为了玩具材料、分配角色发生争执……他们在游戏中所产生的困难和矛盾,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教师的亲近和建议,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幼儿的陌生感,为幼儿选择角色进入游戏克服了障碍。 (四)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形象地说明了教师主导的重要作用:观察、思考、倾听、设置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运用放性问题的策略,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通过抛球一接球一抛球一接球的循环使游戏得以开展、维持、延续。有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球抛向那些平时不太积极主动、比较沉默的幼儿,并鼓励他们把球再抛出来;有时教师需要从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幼儿那里“要球”。“要球”的方式也要有讲究,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式,目的是使幼儿觉得自己能够并愿意把球抛出来。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和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五)观察后的分析调整 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是即时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对观察到的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十分必要,它是了解幼儿的真实愿望,决策教师的指导行为,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保证幼儿自主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另外,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作观察记录,以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三、提供适宜的游戏支持 (一)时机与方法的适宜结合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用什么东西玩,怎样玩,从而了解幼儿的兴趣、经验、需要、能力、个性特征信息,以便在幼儿需要时及时介入游戏,支持幼儿实现愿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分析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过程。 1.自然状态下教师的随机指导。 随机指导,是教师以观察为前提,随时捕捉到的一种适时介入指导。教师往往能根据对幼儿的理解,顺应幼儿游戏的需要,指导结果是推进幼儿游戏的进程。自然状态下幼儿的游戏灵活多变,因而随机指导对教师的观察技术、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以在游戏情境中参与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教师此时是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第二种,适宜的教育引导能拓展幼儿的游戏思路。这是教师通过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和帮助的显性指导。强调自主游戏中的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插入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而更好地开展游戏。 2.特殊情况下教师的特定指导。 特定指导,是指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确定的偶发事件而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时的指导,是教师非介入不可的指导。一般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教师有必要指导;游戏中出现了过激行为时,教师必须予以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求助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启发引导,让幼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想放弃努力时,教师要予以帮助,往往能使幼儿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体验游戏的无限快乐。 (二)交流与分享的价值体现 交流与分享,是指幼儿相互介绍,共同分享游戏经验,分析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它是推动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交流与分享的价值体现,既取决于幼儿游戏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取决于教师的观察、了解、价值判断及引导等能力。 交流话题的选择对促进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这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价值取向。交流的组织形式取决于幼儿兴趣点的集中程度,也取决于教师可能参与的程度以及幼儿本身的组织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支持幼儿游戏的手段之一,有话题则交流,没有话题则不交流,并不是每次幼儿都必须交流。如果总是找不到话题,则说明教师的观察存在问题。 (三)给予每位幼儿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第一,评价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把项链穿得真长”,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 第二,评价可以是激趣性的。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可通过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三,评价可以是讨论性的。围绕一个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可以使幼儿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习些关键概念。 以上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配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让每一次自主游戏都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 总之,对于幼儿的自主游戏,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法。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再有效的方法、策略都会显得牵强。因此,幼儿自主游戏的指导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分析和总结。
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也可以是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还可以是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既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看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师选择的戏剧教育内容以及戏剧样式。由于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戏剧表演能力,其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比小、中班幼儿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活动区域中开辟一专区,将其命名为“戏剧天地”,鼓励幼儿进行“剧场表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凸显区域活动的特点,即立足于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增强自信,还能彰显幼儿个性,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区域中如何开展“剧场表演”活动,教师如何指导,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剧场表演”内容的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商讨表演的主题。我们发现,孩子们所选择的戏剧表演的内容大多来自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包括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以及戏剧工作坊。 [案例一] 师:今天你们想表演什么呢? 幼A:我们表演拔萝卜吧! 幼B:老表演拔萝卜没意思了,我们表演哑剧“胡椒面”吧! 幼C:还是表演森林消防员吧。 幼D:…… (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有商定表演什么。) 师:你们说了很多想法,可我们今天只能表演一个内容,大家还是来投票决定表演什么吧! 幼:好吧。 (经投票决定,今天表演“森林消防员”,很快孩子们就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起来。) 我们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争论中提到的表演内容都与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有关,“拔萝卜”和“胡椒面”都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曾经探究和表演过的内容;“森林消防员”则是语言活动的延伸。是一种由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所引发的戏剧表演。有时孩子们也会再现“戏剧工作坊”中的表演内容。这种重复式表演实际上是对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活动的巩固,孩子们在表演中往往更放得开,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更加夸张,特别是不够自信或不太熟练的幼儿,在这样开放、自由的区域中往往会有精彩的表现。可见,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表演经验,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它弥补了戏剧教学活动的不足,成了戏剧教学活动有益的延伸。 二、“剧场表演”情境的创设 确定表演主题后,就要创设表演情境了。以往的做法大多是教师布置好场景,幼儿直接表演。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只能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选择相应的头饰、道具等进行表演,而无法个性化地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主动地建构表演的情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自由制作所需的场景、头饰、服装、道具等.使幼儿在不断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案例二] 在表演“餐厅的故事”时,孩子们搬来两张椅子当门,放了一张长方形桌子和四把椅子当餐桌椅,拉来“小吃店”的货架当食品柜,找来活页夹做菜单,还在餐桌上摆了一瓶假花。“服务员”用围巾当围裙,“厨师”用浴帽当厨师帽,“经理”用绉纹纸给自己做了一个红领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剧场表演”环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现实情景的一种再现。值得赞赏的是孩子们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替代物来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当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表演时,他们更加投入,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结合实践,我们在环境创设上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功能性原则我们建议孩子们先进行预演,然后确定必要的东西,不是很必要的不选,选了就好好地利用。 简易性原则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去积累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多种做法的经验,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 快速性原则不管是制作操作材料,还是演出时的换场、搬运环节,都要做到快速,以便节省时间。 方便性原则什么该留,什么该拆都得在制作前想好。留下的要考虑其保存、管理及再使用时的方便性;拆掉的也得考虑分拆方便。 三、“剧场表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区域中开展戏剧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那就是每天在这里表演的幼儿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实践时,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每天表演的主题要不要换?是否需要观众?幼儿的表演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后来我们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与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幼儿的需要定期更换表演内容 在确定新的内容前,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想表演什么,然后通过“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确定一个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无论谁进入这个区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表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个幼儿都可以对同一个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相互配合、交流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而“一定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幼儿对表演内容的兴趣。幼儿如果兴趣深厚,表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两三周或一个月;幼儿如果不太感兴趣,表演时间可以一两周。当幼儿兴趣降低时,则可以通过讨论产生新的主题。 2.通过变换角色保持幼儿对表演的新鲜感 当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表演相同的主题时,他们容易对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厌倦,并开始游离在活动之外,变得不投入、不专心。例如,在表演“森林消防员”时,扮演小松鼠的应该搬来梯子帮助大楼里的小动物们逃离火灾现场,可由于扮演者已经多次扮演同一个角色,所以他在表演时心不在焉,一会儿跟小狗说说话,一会儿和小老鼠做鬼脸,结果轮到他表演时不能及时出现,造成表演的停顿。后来,我们鼓励他扮演长颈鹿,再次燃起了他对主题“森林消防员”的表演兴趣,他饶有兴致地对长颈鹿的肢体动作进行了探索。可见,这种变换角色的方法可以再次激发幼儿表演相同主题的兴趣,使幼儿对原有的表演主题又产生新鲜感。 3.引导幼儿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表演经验 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自由表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剧中角色的肢体语言,理解剧本的情节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有好的经验出现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让幼儿相互交流:(1)设置观众席,观众们通过观看与讨论学习他人经验,也可以为他人的表演提供修改意见。(2)采用现场录像,事后放映的方式,让全班幼儿观看与交流,以讨论的方式说说演员们的成功之处,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部分幼儿参与,教师更关注个别指导;后者多是个体幼儿参与,教师讲求的是让幼儿在交流中提升表演经验。 四、教师介入“剧场表演”活动的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必要时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指导,使“剧场表演”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探索、自由表达、自我完善的活动。 1.当幼儿希望成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时 在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对吗?”出现类似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介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表演。 2.当幼儿求助时 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使表演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当有幼儿问:“老师,我不知道狐狸是怎么走路的,你能教我吗?”教师应立刻组织讨论,可以先询问其他参加表演的幼儿,请他们来教教他。如果其他人也不会,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示范鼓励幼儿模仿。 3.当幼儿发生纠纷、活动停顿时 “剧场表演”活动需要幼儿与幼儿相互协调、配合,但不可否认,有的幼儿比较自我,不太能与他人合作,有的甚至争强好胜、相互打斗,致使表演无法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立刻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纠纷,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表演。 五、教师指导“剧场表演”动的策略 了解了介入时机后。教师该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戏剧表演呢?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表演,且教师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演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1.角色介入 角色介入是指教师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戏剧活动,从而起到指导幼儿表演的作用。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角色扮演,即教师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与幼儿互动,这种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也有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戏剧表达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是“坐针毡”,是指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戏剧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如在“大树与小鸟”中,教师扮演猎人,引导幼儿一个个向猎人询问,猜测猎人来到森林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问与答,使幼儿对猎人的装束、动作、意图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幼儿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提供了帮助。 三是“良心巷”,是指扮演者面对面站成两排,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安慰某一角色。这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一般都能注意到角色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而对角色内心情感体验的表现较缺乏,尤其是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良心巷”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进与同伴的互动。 2.材料提供 材料提供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戏剧活动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戏剧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肢体表达的活动,也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提供材料及提供何种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表演。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场景布置或提供某个特别的道具来确定表演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内容是定期更换的,当孩子们对某一个戏剧主题已经非常熟悉时,教师只要出示剧中的几个标志性的场景或道具,他们就能按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如,当教师提供树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头饰时,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当教师提供池塘和小鸭的头饰时,孩子们就会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鸭”。 二是出示一个新的道具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时幼儿的表演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停滞,教师可利用道具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他们创编新的情节。如在“餐厅的故事”中,教师出示了一根拐杖,让幼儿猜测谁来到了餐厅,孩子们一下就想到来了一位盲人,于是关于盲人走路、点菜、与店中服务员交流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表演又开始了,使原来的戏剧情节得到了新的发展。 3.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是指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借助提问、绘画、创设问题情景表达等方法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轮廓图,是指教师让幼儿描述角色的细节,并用简笔画绘制生动的角色形象轮廓图。如,教师绘制一个巫婆的外轮廓,问:“巫婆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为轮廓图添加帽子、大眼睛、鹰钩鼻、斗篷、扫帚、魔法棒等。通过这样的绘制与展示,孩子们对巫婆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演起来就容易了。 二是画故事地图,是指教师设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象。如在“花园的秘密”这一戏剧活动中,教师问:“花园里有什么?”幼儿分组绘制自己的想法,再根据构思进行角色分配并合作表现。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 三是诱发问题,即教师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幼儿游戏表演的实践与探讨
导读: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是根据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表演的游戏,也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对话、动作、表情、语调等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和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是按幼儿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幼儿园里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作品表演游戏和创作表演游戏两大类,作品表演游戏是我们平日里现成的教材,我们可利用这些教材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共同思考并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共同制作道具,布置情景,共同协商角色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交流、合作的乐趣。而创作表演游戏是指没有现成作品,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作品并加以表演的游戏。在游戏中,不但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愿望,并能学习一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一些积极的情感,明了一些生活中的道理,而且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它为每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场所。本文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幼儿表演游戏谈几点浅见。
1、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拔萝卜》、《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拔萝卜》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故事中"拔萝卜"的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的体验,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2、《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拔萝卜》后,我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等材料制作了大萝卜,做头饰等,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拔萝卜》中,扮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小花狗、小花猫、小老鼠和大萝卜角色不受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我们在游戏后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表演游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孩子们在作品表演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熟悉的作品内容,以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愉快地在大家面前表演,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表现了自己对作品的爱憎情感,这是在其它游戏中无法表现的,因此,深受幼儿的喜爱。由于孩子们的能力、性格、爱好不一,从表演活动中还会发现孩子们的某些特点,并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以便在活动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如:性格外向、大胆、能力强的幼儿喜欢扮:"大灰狼"、"狐狸"、"大象"、"大马"等角色,性格内向、文静、对作品内容不熟悉的幼儿,则喜欢选择对话少或扮弱小动物的角色,如"小狗"、"小猫"、"小羊"、"小猪"等。在进行表演故事《小羊和狼》中,我还和孩子们一起用铁丝、彩色布制成了动物的尾巴,用毛线、彩条等装扮服装,满足了幼儿对动手、动脑的要求,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的积极性,在今年家长活动中,家长们看到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在表演节目,展现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生动有趣、形象逼真的美好形象,家长们完全陶醉在游戏之中,快乐之中,活动在孩子们的笑声、家长赞美声中结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随时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随时与孩子交流,随时和同行们商议,总结游戏经验,找出不足,以探索适合各年龄班幼儿的表演游戏。
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园风格,这让我们有了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游戏学校,让“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教师成为有智慧的实践者。带着这样的理想,我们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角度出发,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围绕幼儿关键经验的学习,推进“游戏与学习”的融合,落实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在研究过程中,园长始终关注一线、深入一线,先思先行,示范引领。教师则是研究的主体,通过与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切磋以及与研究团队的互动、研磨,逐渐领悟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思想,获得专业成长。下面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具体的研究过程。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习大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O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O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O”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提炼出设计学习材料的四个要素,即能玩、好玩、会玩、乐玩。其中,“能玩”是指材料能蕴含该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能诱发幼儿玩中学、挑战幼儿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能让幼儿获得“过程不同、结果不同”的多种经验。“好玩”是指材料好玩有趣、具有安全性,操作简便、便于幼儿自由掌控,可反复使用、符合幼儿特点。“会玩”是指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索玩法、调整行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会依据游戏规则自行检验或判断活动结果,会运用一定的策略、智慧来获取成功。“乐玩”是指材料能激发幼儿持久地玩、表现出玩了还想玩的意愿,幼儿选择的频率高,乐意与玩伴互动、分享游戏成功的快乐和经验、教训。
上述案例只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小小片断。我们之所以持久地关注幼儿游戏,是希望幼儿能够快乐玩,有效学。正是这样的目标不断激励着我们为之努力。“我要把活动材料设计得更好玩、更有效。”“这个教学游戏还能不能设计得更好玩一点?”“今天的角色游戏分享交流是不是说到了关键经验,还有哪些经验可以提升?”“在这个月的‘快乐15分钟’活动中,幼儿真的乐了吗?能不能再乐一些呢?”诸如此类的反思渐渐成为教师的习惯。这种对于“快乐玩,有效学”常态化的追求,就是我们落实保教质量的关键。
相信《幼儿园课堂教学游戏化的思考与实践》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教学化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