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迄今为止,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觉及肢体活动。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对于幼儿园游戏,你有什么看法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让集体教育话动与区域话动有效链接,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自此,整个学前教育界掀起了学习《指南》的热潮。我县也不例外,引领全县教师研究实践层面的做法——让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进行有效链接;引领教师注重把握“幼儿的学习品质、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资源的丰富”等课程价值取向,在挖掘集体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同时,让区域活动的内容、目标和材料投放在一定时间内有了指向性。
真击问题,对症下药
在我县以往的区域活动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区域设置明确——语言区、表演区、科学区、游戏区等;区域内投放的材料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固定——刚更换时,孩子们兴趣浓厚,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玩腻了,便兴味索然。当前困扰大家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保持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兴趣?
带着这一问题,我县倡导骨干教师反复查阅资料,学习区域活动的概念,最终达成共识,将区域活动的概念定位为: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提供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物质材料,或是把教育教学目标物化在客体的物质材料中,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与这些材料充分发生交互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概念定位后,再次阅读《指南》,重点解读了两篇文章:华爱华教授的《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和冯晓霞教授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使用》。冯晓霞教授对集体教育活动的定义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师预设和生成的教育活动,单独的一节“课”和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全班一起进行和分小组同时进行的教育活动。
对比“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的定义,我们引领广大教师进行分析、论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孩子根据当前的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到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接下来,在全县的同课异构教研、主题活动研讨活动中,我们以“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开展策略”作为重点,与全县教师进行了交流、沟通,彰显出“教研有实效,操作性强”的特点。
阶段成果,及时传播
1.同课异构
采用“一磨二研三展示”的教研模式(一磨——园内骨干教师磨课;二研——全县专家团队研讨;三展示——面向全县骨干教师展示,专家团队点评),分别开展了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活动中,对一个集体教育活动进行多轮的反复打磨,打磨的内容除了目标、教材、环节设置、问题设计、幼儿情况外。将区域活动作为重点打磨与实施的环节。在“集体教育活动展示”结束后的课后反思环节,六位执教老师各自就本集体教育活动的课前知识经验准备和延伸部分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实施,从目标的进一步达成到材料的投放、本园内孩子的操作活动情况等,进行了重点反思与说明。
2.区域活动专题研讨
全县幼儿园“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观摩研讨”活动在马桥镇陈庄幼儿园进行,参与人员有乡镇幼教辅导员、中心园园长,县实验幼儿园业务园长、城区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这次研讨活动,突出体现了半年来各镇、各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的一些做法。特别是马桥镇中心学校,他们为了力避小学化倾向,重点研究了区域活动的开展,将区域活动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部分合二为一,在集体教育活动(如大班活动“妙妙和喵喵的信”)背景下,将适宜的材料(信封、绘画工具、粘贴材料等)投放到相应的区域(美工区)中,引导孩子“给好朋友写信”“自制创意邮票”等,并在布置好的邮局场景中玩“邮局工作忙"的游戏。这种统整连续的活动,能真正引发孩子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是真正有效的区域活动实施。
3.新教材教研
我县2013年9月开始使用的教材《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是刚刚改版的,为培养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针对改版后的新教材,在全县范围内分时段开展了教研观摩研讨活动——县实验幼儿园、唐山镇中心学校(楼子园和春晖园)、马桥镇中心学校(陈庄园和中心园)、起凤镇中心学校(中心园和夏庄园)四个单位六所幼儿园分别面向全县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开放、交流,内容分别是大班主题“什么联络你我他”和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模式是集体教育活动展示、区域活动观摩、主题实施反思,并形成主题实施文本,发放到全县骨干教师手中。
比如,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在集体教育活动“不一样的路”中。教师通过谈话发现,幼儿对家乡本地的几条主要道路比较熟悉,并能说出路牌、站牌以及站台的用处。但对教材中涉及的立交桥、高速路、跨海大桥、隧道等现代化的道路不够熟悉,有些只是在图画书上见过。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重点围绕“路”投放材料开展活动:阅读区中各种路的图片和图书,美工区中的“铺路”(寻找排序规律),益智区中的筑路(引导幼儿用粉笔画出笔直的大路、弯弯曲曲的小路,并把所有的“路”连接起来,让“路”通向每一个地方)以及户外活动“铺路”等。在同一时间段内,针对一个主题活动,观摩不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情况,真正引领骨干教师重点思考“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的有效链接”,达到“在研讨中构建,在实践中发展,在交流中提升”的目的。
为了让全县教师真正理解并做到“让集体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效链接”,三优评选中的教案设计也突出了区域活动的开展,要求附有本集体教育活动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在2013年度教研活动中,我们坚持区域化思考,遵循“按需教研、按需服务、按需指导”的原则。从我县园本教研实际出发,认真做好《指南》的行动研究,引领教师研究实践层面的做法,并及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交流、传播;以名园、名师培养工程为落脚点,进一步规范了幼儿园的教育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精制触摸玩具 让环境与孩子有效互动
追随孩子的发展需要、让环境与孩子有效互动是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主旨。因此,我们在设计楼道走廊环境的时候,在楼梯扶手以及走廊不锈钢护栏上设计布置了一系列的触摸玩具。这些用不同材质制作而成的触摸玩具,为孩子们提供了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丰富的刺激元素,更给了孩子一个艺术的审美空间,在帮助孩子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的同时,美化了幼儿园环境。以下就是我园教师自制的部分触摸玩具。 苹果树下的小白兔 适应月龄:24—36个月。 制作材料:粉色背景、棕色皮毛布料、各种绿色系的无纺布、红色珠子、绳子、小兔子玩偶。 制作方法: 1.在长方形的布料上缝上刺毛皮,以方便固定在楼梯扶手上。 2.大树的制作:将棕色的皮毛布料裁剪成树干树根的形状,将绿色系的无纺布剪成大小不一的树叶状。 3.定型固定:先用针线将树干树根固定在背景的底部,在右侧留下一道口子做树洞,在树洞里边缝上一根长绳。再将剪好的一块块绿色树叶固定、组合成大树茂密的树冠,然后将红色的珠子分散订在树叶上做苹果;最后将绳子的一头固定在树洞里,另一头缝上合适的小动物,如小兔子等。 玩法提示: 1.看看、摸摸,发展触觉。玩具用三种不同质感的材料制作:毛茸茸的树干、粗糙的树叶、光滑的苹果珠子。孩子触摸的过程就是其感受不同质感的过程。 2.塞塞、玩玩,引发兴趣。玩具中预留的树洞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部分,孩子们在反复将小动物取出来、放进去的过程中,体会物体恒存的概念。 3.创编小动物的故事。发展孩子的观察力,丰富孩子的语言词汇,激发孩子操作、讲述的兴趣。 4.更换树冠的材料和色彩,营造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场景,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如:春天的小树发芽开花了;夏天密密的树叶中藏着小秘密;秋天红红的果子挂在树上……小兔子会怎样做呢? 5.变化讲述角色,增加孩子讲述、操作的乐趣。动物角色可以随孩子的兴趣而变化,小猫、小狗、蚂蚁、瓢虫、猴子、小熊,不同的对象能不断引发新的讲述话题,从而使操作材料发挥最大效应。 美丽的三色花 适宜月龄:12-24个月。 制作材料:各色百洁布、揿钮。 制作方法: 1.三色花的制作:选择红色、黄色、橙色等百洁布,剪成各种形状的花瓣及花心,绿色百洁布剪成茎和叶子。 2.花心及树叶钉上揿钮,做成可以自由操作的花心及叶子。 玩法提示: 在花心和树叶中心钉上揿钮,设计成可以取放的操作玩具,在发挥玩具触摸功能,感觉百洁布毛糙、不光滑的质感的基础上,增加了玩具的操作功能。玩具与孩子的互动,激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他们愿意把材料取下来、放上去,在这样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精细动作得到了发展。 快乐的小鱼 适宜月龄:18-30个月。 制作材料:彩色百洁布、相应颜色的线、针。 制作方法: 1.小鱼图案的设计:超市中购买的百洁布有好几种颜色,根据需要,选择色彩较相似、和谐的百洁布进行裁剪、组合,设计成小鱼的形象。 2.布局缝制:根据设计形象的大小,在底板上安排好大鱼和小鱼的摆放位置,运用锁边的缝纫方法将鱼固定住,注意画面的平衡、协调。 3.细节注意:可以在鱼的周围点缀用蓝色百洁布剪成的圆形泡泡,用黑线缝上小鱼的眼睛,小鱼就更有精神了。 玩法提示: 1.触觉感知:百洁布的质感粗糙,孩子触摸的过程会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感受,平整的整体结构,能发展孩子手指神经的敏感性。 2.视觉感受:百洁布颜色多样,色彩鲜艳,带给孩子丰富的视觉刺激。黄色、蓝色、橙色……多元的色彩,激发孩子操作的兴趣,孩子触摸时可以说一说它们的颜色,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3.想象创编:图案设计为两条鱼在吐泡泡,一条大,一条小,一大一小帮助宝宝感知了大小的关系。图案可以想象为鱼妈妈对着鱼宝宝在讲话,也可以是鱼哥哥和鱼弟弟一起做游戏……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合理创编故事。 摸摸乐 适宜月龄:24-36个月。 制作材料:花纹布、鹅卵石、绿色纱网、绿色无纺布。 制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鹅卵石。体现颜色、形状、厚薄的不同变化。洗干净、晒干后备用。 2.摆放在底板合适的位置,上面覆盖一层绿色纱网,用针线围绕鹅卵石周围缝一圈进行固定。 3.在纱网四周用无纺布做一圈花边装饰,使画面更加美观。 玩法提示: 1.出示已制作好的触摸玩具,让孩子看看、说说、讲讲:有什么?像什么? 2.让孩子摸摸,讲讲自己的感受:摸摸纱网表面,感受纱网毛毛的、镂空的感觉,压一压玩具,感受鹅卵石的硬、冷、滑。 3.更换纱网等覆盖材料,可以用棉布、丝绒等不同材质的布料作为鹅卵石上的遮盖物,让孩子每次触摸都有不同的感受。 4.定期更换鹅卵石,可以装一些积木、玩具等,让孩子猜猜纱网后面藏着什么,摸一摸感觉怎样。 小蜗牛爬上树 适合月龄:24-36个月。 制作材料:毛线、编织尼龙绳、枯树枝、绿色塑料叶片、各色塑料花形亮片、针线、钩针、棉布、真空棉、刺毛皮。 ]制作方法: 1.蜗牛制作:
让区域游戏回归教育原点
本月的教育活动主题是《各行各业》,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体验成人劳动,我和班上另两位保教老师共同创设了三个主题活动区:娃娃家、医院、理发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三个区均是幼儿们普遍感兴趣的活动区域。看着自己精心布置、焕然一新的活动区角,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幼儿们兴奋与快乐的活动身影,心里不禁充满了满足和期待……
“老师,我们不想完了……”——门可罗雀,初尝活动区被冷落的尴尬
镜头一:
下午起床过后,幼儿们陆续进入活动室,很快他们便发现了“新大陆”一一“哇,换了新的活动区!”“好漂亮啊!”“王老师,我们可以进去玩吗?”……听着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于是,我将下午的教育活动灵活调整为区域活动,让幼儿们在新设的活动区里尽情地玩耍。
镜头二:
但很快我发现,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愿意进入活动区玩耍的幼儿越来越少了.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偏区现象,即“娃娃家”和“理发店”门庭冷落,只有“医院”里还人来人往。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在组织区域活动时特意对幼儿进行了分流。可没过10分钟,幼儿们又开始进行转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走到正在穿鞋准备从“娃娃家”出来的于皓和锐锐身边,问他们:“你们怎么不玩了?”站在一旁的何根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王老师,我们不想玩了,不好玩!”田宇也表示抗议:“对,女孩子才喜欢玩娃娃!”顿时,我意识到自己的安排欠妥,于是让幼儿们重新自由选择了活动区。结果一直到活动结束,“娃娃家”再也没有幼儿光顾。
与自己的对话:
1.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2.我真的关注到幼儿的需要了吗?
3.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区?
反思与启示: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漏洞:当初创设活动区时,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材料的限制,是根据现有材料的情况制定了活动区的内容,环境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观赏性强,幼儿的兴趣容易转移在创设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没有倾听和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一切都是由三位老师一手设计、安排,并未实现以幼儿为主的初衷等等。
同时,我对活动区的现状在全班进行了调查统计:79%的幼儿对活动区的评价是“好看”“漂亮”,56%的幼儿表示不喜欢当前的活动区,约64%的幼儿希望自己创设活动区。为了得知幼儿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区,我在全班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式的谈话活动,从中我捕捉到这样一些关键词:自己的、喜欢、好玩、买、卖等。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何不让幼儿自己创设他们喜爱的活动区,开自己喜欢的店呢?”
我的回应:
布置家庭作业:
1.观察自己家附近有哪些商店?
2.商店里有哪些基本设备?是怎样布置的?
“今天我开店!”——雾里看花,自主活动似乎并不遥远
镜头三:
早晨,我刚踏进教室,一群幼儿就围了上来,唧唧喳喳地汇报他们昨晚的调查与发现“王老师,我们家附近有超市、影碟店、药店……”“还有手机店、服装店、宾馆、菜市场……”幼儿们你争我抢地说出了20多种店铺的类型。我把他们所说的店名都记录在黑板上,然后让他们依次进行投票,每人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三种商店。幼儿们在投票过程中十分慎重,很快我们就筛选出大家最喜爱的三种店铺:菜市场、超市、玩具店。我请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店铺”进行设计,要求他们讨论、确定店铺的名称.然后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我则帮助他们制作“招牌”。活动持续了一个上午,我和幼儿们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还相互约定明天要带所需的材料到幼儿园来。
与自己的对话:
1.活动究竟是什么地方吸引了幼儿?
2.我还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任务?
反思与启示:
兴趣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原动力。在本次活动中,我逐步引导幼儿建立起初步的集体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讨论,筛选出自己喜爱的店铺类型,然后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抉择出大家普遍认可的三个店铺。这样层层递进深入,既尊重了幼儿的意见,又体现了活动的民主、平等。这种共同学习、灵活生成课程的过程,让我和幼儿都感到耳目一新:原来曾经枯燥的活动区创设,还可以焕发出这样的生机。
我的回应:
顺利迈出的第一步,让我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了信心。但对于幼儿来说,创设和管理“店铺”,他们还势单力薄,我必须通过家园合作,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1.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2.要求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创设菜市场、超市、玩具店的环境材料;
3.希望家长帮助幼儿了解三个主题店铺的相关信息,使幼儿建立起初步的营业概念。
“不卖菜的菜市场?”——操之过急,现实与期望貌合神离
镜头四:
我们的主题活动区终于顺利开业了!幼儿们刚进行完角色分工,就迫不及待地冲进了自己的“店铺”,忙得不亦乐乎。突然,“菜市场”那边传来了争吵,原来是摊主铭铭和顾客雯雯发生了争执。雯雯先声夺人:“王老师,他不把菜卖给我!”铭铭也不示弱:“是她趁我不注意偷了我的菜。”雯雯又说:“是你说不卖,我才拿的。”我问铭铭:“你为什么不卖呢?他说不想卖了要留着自己吃。我有点哭笑不得,反问他说:“你是“摊主”,不卖菜到菜市场来干什么呢?”
与自己的对话:
1.铭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是故意捣乱还是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
2.他的行为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3.我是否高估了幼儿们的能力?问题?
观察与发现:
为了找到引发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对幼儿的区域活动做了延续。真实的观察使我发现了幼儿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我行我素、大非金属元包大揽、个人支配不知所谓等。
反思与启示:
以上问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似热闹的活动区里居然隐藏了这么多教育的漏洞。在瑞吉欧的方案教学理论中就曾指出:“儿童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疑问,这些问题和疑问会阻止幼儿继续前进,从而构成一些认知‘结’,这是教师介入的关键时刻。教师的角色就是鉴别这些认知‘结’,帮助幼儿发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我现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幼儿聚焦问题,脚踏实地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抓起,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支持。
我的回应:
1.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和其他两名保教老师带领幼儿们到幼儿园附近的小超市、菜市场开展了社会实践,观察买卖双方是怎样进行交易的;
2.引导幼儿对个别商店的经营者进行了采访,学习他们经营和招揽顾客的方法(例如吆喝、开展优惠活动、热情服务等);
3.鼓励幼儿们在活动中进行分工合作,模拟真实情境进行交往。
“我要把菜送到超市去!”——柳暗花明,活动区在互动合作中完善
镜头五:
一周以后,当我再一次光顾“菜市场”时,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名“摊主”正在与“顾客”愉快地讨价还价。但我却发现另一位“摊主”小镪正端着两篮“蔬果”往“超市”转移,我不禁有点生气:难道他到现在还不知道遵守市场秩序吗?我立即挡住了他的去路,质问道:“你在干什么?”他一脸神秘地说:“我在向超市送货,把菜拿到他们那儿去卖。”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每次都到新世纪超市里买菜和水果,在超市里买菜又干净又方便,所以我要把菜运到那儿去。”我又问他:“那你经过了超市的同意吗?他们那里有没有空余的货架给你呢?”他骄傲地说:“那当然,他们经理说只要我的菜!”我心想:哼,你们俩是好朋友,所以肯定是“关照”你了!小镪见我不太相信,于是招手叫来了超市的“经理”豪豪,豪豪说:“我们同意他把菜运到我们超市来,这样顾客就不用再跑到菜市场去买菜了,穿鞋脱鞋很麻烦。”我暗想:这小家伙想得挺周到的。“那你为什么不要别的摊主的菜呢?”豪豪摸摸头说:“因为他的菜卖得便宜些。”见我没有异议,两个小男生兴高采烈地将蔬果搬上了“超市”的货架。
与自己的对话:
1.我们的活动区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2.对于幼儿们在活动中积极、互动的自主合作,我应该提供怎样的支持和引导?
反思与启示:
传统的活动区模式是“教师创设,幼儿在活动中按教师的意愿发展相应的技能”,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的新型区域活动应该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区的发展应该以他们的需求为方向,幼儿、教师、环境是平等、互动和共同进步的。尽管案例中的两个幼儿并不懂得什么叫生成或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行为正在悄悄改变着传统的区域创设模式他们逐步变身为活动的主人。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指导和支持也尤为重要,准确把握指导的切入点是完善幼儿区域活动的关键,要求观察的时间由长到短,观察的契机由寻找到介入指导的方法由参与到融合同时,必须对幼儿的行为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以延续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
我的回应:
1.及时肯定、鼓励了两个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把他们的经验向全班推广;
2.对幼儿完善活动区提供策略性的支持。
顺应性支持:对幼儿的适宜行为表示肯定和鼓励;
等待性支持:在探索过程中给幼儿思维、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转换式支持:当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良好,但方式消极时,给予必要的引领或调整;
校正式支持:对幼儿的不适宜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
在创设《各行各业》主题活动区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区域的创设“单一化——整合化——游戏化”的过程,材料的投放“教师准备——目标物化——家园合作”的过程,打破了以往教师是活动区创设的主角这一现象,将区域、目标、幼儿兴趣合成整体,在促进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回归教育、游戏的原点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使幼儿们在自身水平上得到个性化的提升。但幼儿情感、技能的发展是不能仅靠一次主题活动建立起来的,还需要教师跟进性地持续关注和及时调整,支持幼儿的学习,以促使他们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各项智能的可持续性发展。
大班语言游戏教案《悄悄话》
活动目标:
1、通过传话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和表述能力。
2、通过竞赛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材料:一些需要幼儿传的短语或句子。
2、环境:老师与幼儿围成一个弧形,老师坐第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有一些悄悄话想告诉大家,你们想不想听啊?
师:恩!可是悄悄话只能悄悄地讲给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听,可是后面的小朋友听不见了,这可怎么办呢?(小朋友讨论)师:小朋友们想了那么多好办法,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好办法。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二)交代规则,明确玩法师:老师先把悄悄话说给我旁边的×××听,请他悄悄地告诉他旁边的⊙⊙听,⊙⊙再悄悄告诉∨∨,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传给后面的小朋友听。这样老师的悄悄话是不是能让后面的小朋友都听到了啊?
师: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我们的小朋友们传话的时候啊,仔细听,说清楚,不要把老师的话传错了!大家能不能做到啊?
师:最后我们让离老师最远的小朋友来说说,他听到了什么!看看他说的和你们听到的是不是一样,好不好?
(三)教师参与,全班游戏师:请你(最后一个小朋友)来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
(四)分组竞赛师:好,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些小朋友说得最清楚,听得最仔细。
将幼儿分成四组,一纵队排开,告诉每排第一个幼儿相同的一句话,一个接一个传话,哪组完成得最快,且传话正确,哪组就获胜)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玩了"悄悄话"的游戏,老师告诉了小朋友好多悄悄话,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表现得都很棒!大家开不开心啊?今天回家,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回去都跟你们的爸爸妈妈说一句悄悄话,也请你们的爸爸妈妈跟你们说一句悄悄话,好不好?
注意:若说对了,给予表扬;若说错了,给予鼓励。
大班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形式既可以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也可以是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还可以是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既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选择哪一种形式,主要看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师选择的戏剧教育内容以及戏剧样式。由于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戏剧表演能力,其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比小、中班幼儿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我们尝试在大班活动区域中开辟一专区,将其命名为“戏剧天地”,鼓励幼儿进行“剧场表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凸显区域活动的特点,即立足于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增强自信,还能彰显幼儿个性,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增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区域中如何开展“剧场表演”活动,教师如何指导,是我们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剧场表演”内容的 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我们将表演的主动权交给幼儿,鼓励他们自主商讨表演的主题。我们发现,孩子们所选择的戏剧表演的内容大多来自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包括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以及戏剧工作坊。 [案例一] 师:今天你们想表演什么呢? 幼A:我们表演拔萝卜吧! 幼B:老表演拔萝卜没意思了,我们表演哑剧“胡椒面”吧! 幼C:还是表演森林消防员吧。 幼D:…… (十多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没有商定表演什么。) 师:你们说了很多想法,可我们今天只能表演一个内容,大家还是来投票决定表演什么吧! 幼:好吧。 (经投票决定,今天表演“森林消防员”,很快孩子们就自主选择角色表演起来。) 我们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在争论中提到的表演内容都与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教学活动有关,“拔萝卜”和“胡椒面”都是主题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曾经探究和表演过的内容;“森林消防员”则是语言活动的延伸。是一种由渗透式戏剧教育活动所引发的戏剧表演。有时孩子们也会再现“戏剧工作坊”中的表演内容。这种重复式表演实际上是对曾经开展过的戏剧活动的巩固,孩子们在表演中往往更放得开,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更加夸张,特别是不够自信或不太熟练的幼儿,在这样开放、自由的区域中往往会有精彩的表现。可见,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表演经验,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它弥补了戏剧教学活动的不足,成了戏剧教学活动有益的延伸。 二、“剧场表演”情境的创设 确定表演主题后,就要创设表演情境了。以往的做法大多是教师布置好场景,幼儿直接表演。这种方式无形之中减少了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只能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选择相应的头饰、道具等进行表演,而无法个性化地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幼儿主动地建构表演的情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自由制作所需的场景、头饰、服装、道具等.使幼儿在不断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 [案例二] 在表演“餐厅的故事”时,孩子们搬来两张椅子当门,放了一张长方形桌子和四把椅子当餐桌椅,拉来“小吃店”的货架当食品柜,找来活页夹做菜单,还在餐桌上摆了一瓶假花。“服务员”用围巾当围裙,“厨师”用浴帽当厨师帽,“经理”用绉纹纸给自己做了一个红领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剧场表演”环境的创设是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是对现实情景的一种再现。值得赞赏的是孩子们学会了用一些简单的替代物来创设情景和装扮自己。当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表演时,他们更加投入,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结合实践,我们在环境创设上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则。 功能性原则我们建议孩子们先进行预演,然后确定必要的东西,不是很必要的不选,选了就好好地利用。 简易性原则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验去积累同样的东西可以有多种做法的经验,找出事半功倍的方法。 快速性原则不管是制作操作材料,还是演出时的换场、搬运环节,都要做到快速,以便节省时间。 方便性原则什么该留,什么该拆都得在制作前想好。留下的要考虑其保存、管理及再使用时的方便性;拆掉的也得考虑分拆方便。 三、“剧场表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在区域中开展戏剧活动是有其特殊性的,那就是每天在这里表演的幼儿是不一样的。刚开始实践时,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每天表演的主题要不要换?是否需要观众?幼儿的表演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后来我们渐渐摸索出一些组织与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根据幼儿的需要定期更换表演内容 在确定新的内容前,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想表演什么,然后通过“先民主后集中”的方式确定一个主题,在一定的时间内无论谁进入这个区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表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每个幼儿都可以对同一个表演内容进行创造性表现,通过相互配合、交流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技能。而“一定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幼儿对表演内容的兴趣。幼儿如果兴趣深厚,表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两三周或一个月;幼儿如果不太感兴趣,表演时间可以一两周。当幼儿兴趣降低时,则可以通过讨论产生新的主题。 2.通过变换角色保持幼儿对表演的新鲜感 当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表演相同的主题时,他们容易对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厌倦,并开始游离在活动之外,变得不投入、不专心。例如,在表演“森林消防员”时,扮演小松鼠的应该搬来梯子帮助大楼里的小动物们逃离火灾现场,可由于扮演者已经多次扮演同一个角色,所以他在表演时心不在焉,一会儿跟小狗说说话,一会儿和小老鼠做鬼脸,结果轮到他表演时不能及时出现,造成表演的停顿。后来,我们鼓励他扮演长颈鹿,再次燃起了他对主题“森林消防员”的表演兴趣,他饶有兴致地对长颈鹿的肢体动作进行了探索。可见,这种变换角色的方法可以再次激发幼儿表演相同主题的兴趣,使幼儿对原有的表演主题又产生新鲜感。 3.引导幼儿在交流与展示中获得表演经验 在区域中开展“剧场表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自由表现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剧中角色的肢体语言,理解剧本的情节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当幼儿有好的经验出现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学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让幼儿相互交流:(1)设置观众席,观众们通过观看与讨论学习他人经验,也可以为他人的表演提供修改意见。(2)采用现场录像,事后放映的方式,让全班幼儿观看与交流,以讨论的方式说说演员们的成功之处,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意见。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部分幼儿参与,教师更关注个别指导;后者多是个体幼儿参与,教师讲求的是让幼儿在交流中提升表演经验。 四、教师介入“剧场表演”活动的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演情况,必要时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等进行指导,使“剧场表演”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我探索、自由表达、自我完善的活动。 1.当幼儿希望成人认可自己的行为时 在表演中,经常会有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表演不自信,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老师,我这样做对吗?”出现类似情况时,教师一定要介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继续表演。 2.当幼儿求助时 一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表演中出现的问题,使表演顺利进行下去。比如,当有幼儿问:“老师,我不知道狐狸是怎么走路的,你能教我吗?”教师应立刻组织讨论,可以先询问其他参加表演的幼儿,请他们来教教他。如果其他人也不会,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示范鼓励幼儿模仿。 3.当幼儿发生纠纷、活动停顿时 “剧场表演”活动需要幼儿与幼儿相互协调、配合,但不可否认,有的幼儿比较自我,不太能与他人合作,有的甚至争强好胜、相互打斗,致使表演无法正常开展。此时,教师应立刻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纠纷,使幼儿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表演。 五、教师指导“剧场表演”动的策略 了解了介入时机后。教师该以何种方式指导幼儿进行戏剧表演呢?在区域式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表演,且教师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演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 1.角色介入 角色介入是指教师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戏剧活动,从而起到指导幼儿表演的作用。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角色扮演,即教师扮演剧中的某一角色与幼儿互动,这种方法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在表演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回应,也有助于教师较准确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戏剧表达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是“坐针毡”,是指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制造戏剧矛盾。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表达。如在“大树与小鸟”中,教师扮演猎人,引导幼儿一个个向猎人询问,猜测猎人来到森林里的目的,通过不断地问与答,使幼儿对猎人的装束、动作、意图有了深刻的了解,为幼儿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的特点提供了帮助。 三是“良心巷”,是指扮演者面对面站成两排,用肢体动作或语言来安慰某一角色。这是一种注重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戏剧活动中,孩子们一般都能注意到角色的动作表达、语言表达,而对角色内心情感体验的表现较缺乏,尤其是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交流更少。“良心巷”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进与同伴的互动。 2.材料提供 材料提供是指通过提供材料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教师可视戏剧活动的需要分别提供替代材料或辅助材料。戏剧活动不仅仅是幼儿肢体表达的活动,也是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的过程。教师何时提供材料及提供何种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表演。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场景布置或提供某个特别的道具来确定表演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的表演内容是定期更换的,当孩子们对某一个戏剧主题已经非常熟悉时,教师只要出示剧中的几个标志性的场景或道具,他们就能按指定主题进行表演。如,当教师提供树林、房子和三只兔子的头饰时,孩子就知道今天表演的是“小兔乖乖”;当教师提供池塘和小鸭的头饰时,孩子们就会去表演“迷路的小花鸭”。 二是出示一个新的道具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时幼儿的表演会因为经验不足而出现停滞,教师可利用道具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他们创编新的情节。如在“餐厅的故事”中,教师出示了一根拐杖,让幼儿猜测谁来到了餐厅,孩子们一下就想到来了一位盲人,于是关于盲人走路、点菜、与店中服务员交流这一系列的探索与表演又开始了,使原来的戏剧情节得到了新的发展。 3.语言提示 语言提示是指教师在戏剧活动中借助提问、绘画、创设问题情景表达等方法达到指导的目的。教师在采用这种介入方法时常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三种。 一是画轮廓图,是指教师让幼儿描述角色的细节,并用简笔画绘制生动的角色形象轮廓图。如,教师绘制一个巫婆的外轮廓,问:“巫婆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为轮廓图添加帽子、大眼睛、鹰钩鼻、斗篷、扫帚、魔法棒等。通过这样的绘制与展示,孩子们对巫婆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表演起来就容易了。 二是画故事地图,是指教师设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象。如在“花园的秘密”这一戏剧活动中,教师问:“花园里有什么?”幼儿分组绘制自己的想法,再根据构思进行角色分配并合作表现。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富有个性地表达。 三是诱发问题,即教师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只有当问题真正成为幼儿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戏剧活动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试论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里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教育形式。但这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在很多幼儿园里开展起来时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致使区域活动虽然开展却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效。本文结合《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课程》及《幼儿园课程指导》里的关于区域活动的相关理论,并且联系区域活动的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阐述。本文着重于研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不再雷同于别的关于区域活动的论文,而只基于有效二字从区域活动的活动区设置、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区域活动的指导、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和评价反思、区域活动的开放时间几方面来进行论证。 关键字:区域活动 有效开展 幼儿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基本每天每节课都是集体教学活动,而幼儿园除了集体教学活动外,还有一些相对于幼儿来说比较自由的活动,比如区域活动。所谓区域活动就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从区域活动的定义可以看出区域活动不但是幼儿的自选活动,更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这里没有教师过多的指导和干预,只要自觉遵守区域规则,就可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主动而又愉快的进行操作,潜移默化地学习,并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获得成功的乐趣;在这里幼儿可以自我表现,又可以与同伴自由交往和交流或者合作进行操作,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了社会交往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增进友谊,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这里,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感性经验或印象,并能将这种经验或印象内化,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自动重组建构成新的知识经验或能力。这就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所达不到的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可以这样认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培养欠缺可以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来进行弥补。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幼儿的智慧来源于动手操作,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而在蒙苔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里,儿童的自主操作活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结合我国现今幼儿教育的国情,更多的幼儿园是把集体教学活动以及其它的教育教学形式与区域活动结合,共同构成具有我国幼儿园教育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结构。 做为一种鲜活的教育形式,区域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开展起来了,但是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活动区的设置重复混乱,材料投放高档化却不实用,区域活动计划制定拘泥于格式而不注重可行性,区域活动的指导形似于集体教学活动只注重认知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包括态度、情感、意志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区域活动只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形成资源浪费,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区域活动虽然已经开展,却只是流于形式而无效。所以本文就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新策略进行如下 论证。 区域活动的活动区设置 参考《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可设置的活动区有社会活动区、自然科学活动区、数学活动区、艺术活动区、语言活动区、建构活动区这六大类,当然每个幼儿园的每个班级要设置哪些活动区以及如何设置活动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活动区的设置要科学有序 活动区的设置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及现有发展水平来进行,因为年龄的不同,决定了幼儿的现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对活动的需求也不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应该设置哪些区域,在每一册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参考用书《幼儿园课程指导》的最后都附有区域活动的建议,教师可以据此参考进行适宜本园本班的活动区设置。但是,活动区的设置不宜重复,比如说在同一个班级里已经有建构区,就不要再设置积木区,只要把拼搭积木的活动放在建构区里就好,因为把积木拼搭成建筑物或动植物都是属于建构的范畴。同理,阅读图书或故事表演属于语言区。 2.活动区的命名要儿童化 对于活动区的命名,基本上同一个幼儿园的不同班级是一样的,比如说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等。当把这些区域设置好后,教师一般就是把这些区域名称用各种字体打印出来,再在字体上涂些鲜亮的颜色,就贴在了各活动区。其实这种做法不是很科学,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贴上这些活动区名称是给谁看的,当然是幼儿,幼儿能完全认得这些字吗?即使认得字又能理解其意思吗? 比如说益智区这个抽象而又笼统的词汇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且所有区域的活动不是都可以益智吗?所以益智区不能做为一个活动区的名称。那么怎样的区域命名才是科学的?我们设置区域是为了幼儿,那么命名自然也要为了幼儿,要想能让幼儿一看就懂,最好是有趣的名字加上形象的图画。比如建构区,我们可以取名叫拼搭乐园,再在这个名称下面画上一幅用各种材料拼搭好的建筑物图画,那幼儿一看就明白这里可以玩什么了。 3.活动区的规则适宜用环境暗示法 在区域活动中,文字性的规则对于识字不多的幼儿来说并不适宜,最好还是用形象的图画形式,这样便于幼儿直观了解规则。甚至有的规则是不用贴出来的,比如说语言区的图书角,可以把它设置得稍为封闭一些,然后里面只要有序的放四五把椅子,这样进入区域的幼儿少,且半封闭的环境也对幼儿形成一个不能大声说话的暗示,这样,进入图书角的幼儿自然就会安静下来阅读。一般来说,区域活动的总规则是幼儿自选区域、自主活动,但是一旦幼儿选择好区域并进去活动后,原则上中途是不能再更换区域的,而且各区域的的活动形式不一样,所以各区域之间最好是封闭性的,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如幼儿无目的地“乱窜”或注意力分散等消极影响。如某教师在活动室里的建构区旁边增设一数学操作区,但是未将两个区进行相对的封闭,结果区域活动时,一个平常注意力就不集中的幼儿就在相通的两个活动区走来走去,从他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又想玩数学操作区里的图片排序,同时又被建构区里几名幼儿的合作拼搭所吸引,结果那一次区域活动他什么也没有做成功。指导教师观察到此现象后,马上在第二次区域活动之前将此两个相通的活动区进行了相对的封闭。后来,就再也未出现象前一幼儿那种心猿意马的情况。这正好应验了台湾学者蔡美春综合环境设计对幼儿学习影响的研究发现,分割的学习区会使幼儿以安静方式参与活动,并增加幼儿与玩具间的互动。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活动区所投放的材料上。材料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就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要注意两个方面。 1.投放的材料要安全、卫生 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对幼儿来说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因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不能识别哪些材料在操作中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比如说大头钉、牙签等有尖头的物品,如果在操作的时候不小心,很有可能戳伤自己或别的幼儿,而且一旦戳到眼睛,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即使一定要用到此类物品做为工具,那也一定要有教师一同参与操作,以防万一。其次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也要兼顾卫生,比如说建构区的塑料积木,幼儿园最好从专门的幼教玩具店购进,因为有些劣质的塑料会对人特别是对幼儿的皮肤产生刺激,形成伤害。当然并不是说只是在开始投放材料要卫生,而且对于塑料或原木类的玩具还要注意经常的清洗甚至是消毒,尽量凡事做到防患于未然。 2.投放的材料要经济、适宜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很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是越来越具规模,其活动室里区域角投放的材料也越来越高档,越来越逼真,其实都是用来摆摆样子,给经常来检查的领导或参观者看的,这样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不在于让幼儿操作,而是以此证明自己的园本条件有多好。区域活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幼儿自主地玩和做,但越来越成品化的材料能让幼儿有多少做的余地呢?即使是可以玩,那幼儿玩的兴致能持续多久呢?相信过一段时间后,幼儿要么不会再玩这些东西,要么就是把这些东西给拆散架,因为幼儿天生好奇,他们想看看这个外表已经熟悉的东西里面究竟是什么,那当然就要把东西给拆开了。经过这样拆卸的东西肯定就不能再用了。幼儿更感兴趣是自己做东西来玩,所以在投放材料时不妨就是一些原始材料,比如废旧的纸箱或塑料瓶,既可以在美工区装饰,又可以在建构区拼搭。又比如农村幼儿园可以直接投放一些稻草和玉米皮,稻草装入米袋缝成舒适软绵的草垫,玉米皮撕成条时进行编织,这些对于幼儿来讲才是有趣的。所以活动区的材料投放要因地制宜,经济而又适宜为最好。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 区域活动计划制定在很长一段时间来都存在着争议,许多教师主要对计划制定是否要围绕单元主题、历次区域活动计划是否应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计划应该是详案还是简案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看法,而本文也就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 1.区域活动计划当围绕单元主题而定 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和集体教学活动计划是不一样的,就活动计划的名字而言,现在有几种不一样的提法,分别有如下的的格式: ①区域活动(语言区、科学区、建构区、美工区),既每次的名称都是一样的。 ②区域活动—语言区、美工区,即本次区域活动重点要指导的活动区是语言区和美工区。 ③区域活动—红红的年(本周主题活动名称) 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设计参考用书《幼儿园课程指导》的附录里有这样一段话:区域活动虽不同于教师设计和组织的主题活动,但与主题活动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主题的产生、活动的延伸和深入与区域活动有关。而《幼儿园课程》里说:所谓区域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来创设活动区环境、选择和投放活动材料以及如何适当地指导幼儿的活动等问题。综合两段对于区域活动设计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区域活动的计划制定应该围绕主题活动来进行,那当然区域活动的名称也最好是上面格式的最后一种比较合适。 2.历次的区域活动计划制定当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 所谓连续性和递进性主要体现在区域活动预设的目标和活动过程上,上面已经讲到区域活动当围绕单元主题目标来制定,而每个单元主题的系列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的,所以区域活动计划的制定也当有连续性和递进性。在大班第一学期有一个单元主题叫动物王国,在这个大主题里,有三个小主题,分别是消失的恐龙、多姿多彩的鱼和动物的秘密。按照课程计划要在三个星期里完成这一系列关于动物的活动,而区域活动计划也可以围绕这三个小主题来制定,区域活动计划的名称也是这三个小主题的名称,在三个周进行这三个小主题的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分别开展围绕这三个小主题的区域活动。 3.区域活动活动计划制定适宜用简案方式书写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活动过程的活动,一个个教学环节是按照教师提前预定的思路一步步的有序进行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活动目标可以大方向的预设,而详细的活动过程却是无法预设的,所以区域活动不必也不可能象集体教学活动一样做出详细的文字计划。计划的制定是为了真正活动时的行之有效,一份无效的文字计划制定得再详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与其花较多的时间来书写区域活动的无效的详细计划不如书写一份简洁的计划,省下的时间用来做教玩具投放于活动区更有意义。简洁的计划意指班主任做的关于区域活动的周计划,周计划里有每个活动区在每一周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材料提供、玩法规则。这样一份周计划就非常适用于无法预测活动过程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的指导 在《幼儿园课程》里,区域活动的指导是从过渡阶段和自主阶段两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所谓过渡阶段就是指幼儿还没有刚建立的活动区活动经验的时期,这一时期教师要向幼儿介绍该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建立规则,引导幼儿自觉遵守,从而使幼儿认识并适应该活动区的教育环境,顺利过渡到能在该区自主活动的阶段。而本文主要阐述自主活动阶段的指导。 1、前在指导和隐性指导 这两种指导都是从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上来进行的,不是教师用语言和动作示范来进行的直接指导。如果有了这两种指导,幼儿在进入活动区后就不会漫无目的、不知所从。比如说大班第二学期第一周围绕单元主题而开展的区域活动—红红的年,教师在设计这一周的区域活动计划时,预设美工区进行制作中国结、唐装和剪团花的活动,所以就提前投放如下材料:成品中国结和五彩线绳;废旧材料制作的唐装样品和报纸、薄雨披、彩色纸、纸绳;成品团花和各色彩纸。当幼儿进入美工区一看到这些样品和与样品放在一起的材料,他们就会去尝试操作,而不需要教师再去指导本次区域活动的美工区要做什么。提前投放的材料告诉幼儿可以做什么,。这就是前在指导。而将样品和对应的材料放在一起是暗示幼儿此材料适宜做和它放在一起的样品相似的美工作品,这就是隐性指导。这两种指导方法特别适用于美工区和建构区,教师把指导放在了活动开始之前,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多一些时间去关注和指导别的区域。 2、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 虽然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适时指导是指在幼儿需要的时候进行指导,适当指导是指给幼儿一种点拨性的帮助。两种指导的目的都是培养幼儿的各种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比如说在大班第一学期结合单元主题所开展的区域活动—动物王国中,在美工区有一个幼儿用橡皮泥捏恐龙,它把恐龙身体各部分都捏好然后拼接起来,可是恐龙却往头部那边栽倒着,站不起来,这个幼儿拿着这条残废的恐龙来找教师,希望能得到帮助。当这个教师一看恐龙身体,就明白是恐龙的脖子太长导致恐龙的身体成了头重脚轻,当然就不能站立了。教师没有直接地告诉他怎么做,而是叫他再把恐龙放在桌子上站一站,看看恐龙总是往哪边栽倒的。当幼儿一连试了三次以后,突然高兴地叫起来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位教师笑了笑,走到别的活动区去了。当教师再次回到美工区时,这个幼儿的恐龙已经站起来了,在教师的预料之中,这个幼儿把恐龙的身体加长了,前腿往头部挪了一截,脖子变短了一截,修改后的恐龙身体比例匀称了所以就站起来了。在这个区域活动的案例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怎样做,而是让幼儿自己实践观察并思考,然后再次探索操作,终于做出了成功的作品。在这里适时指导和适当指导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3.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 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将要开展的区域活动在总体上做一个预测,哪一个活动区的幼儿可能在活动时有困难,那么这一个活动区就作为重点指导的活动区。当然重点指导的方式方法是与集体教学活动不一样的,最好是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和幼儿同玩同操作。比如大班第一学期围绕主题 所开展的一次名为 的区域活动中,在科学区的数学角教师提前做了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玩具盒放在那里,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打开一层层的大小盒子来感知年月日的关系,但考虑到如果没有教师的语言提示,幼儿有可能不明白这个盒子的意义,因此在活动时教师走到了这里和孩子们一起打开一层层的大小盒子。随着手上的动作,教师用了一些巧妙的提示性语言:大盒是一年,一年里装了十二个叫月的小盒,哦,一年里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呢?孩子们又开始数每个小盒里写着日期的小纸条。通过教师参与的这次活动,幼儿们形象感知了年月日的关系。这就是区域活动中教师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 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和评价反思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活动过程的活动,教师没有时间进行活动过程记录。活动后的反思是教师根据活动过程的回忆来进行的。集体教学活动后需要反思,而区域活动更是需要反思,因为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选和自主活动,教师提前投放的材料,在各个活动区预设的活动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些都不是十分的有把握,所以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自己不再是活动的主导者而有一定的时间来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之后,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来进行评价反思,总结欠缺与不足,从而对下一次的区域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 1.如何做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对于区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观察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哪些方面呢?又如何进行记录才有利于后续对区域活动做评价分析呢?为了记录时能快速简洁并利于以后就每一次区域活动作对比性的分析,可以设计以下表格来进行每一次每一个活动区的有关记录。 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活动区 活动准备 进区人数 玩法情况 (说明:上表可以横向和竖向拉伸,横向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记录一个周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进行的区域活动,竖向即要把本班所设置的所有活动区的情况都进行记录。上表还可以做成电子表格,以便于多次的区域活动做对比分析。) 2.如何进行区域活动的评价反思 区域活动的评价分为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活动后的评价。过程评价又可以分为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间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评价不是对幼儿直接的评价,而是借助评价其在活动过程中所完成的作品或者是其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表现来进行间接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评价的语言应该是中肯而又具有鼓励性。幼儿相互间的评价应该是过程评价中最为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怎样给别人一个鼓励性的评价,让幼儿在友好的互相评价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得共同的进步和发展。活动后的评价是教师对刚结束的区域活动的一个总结性评价,这时的评价是教师依据自己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回忆以及现场所作的区域活动记录来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动后的评价也可以叫做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下一次的区域活动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这样的区域活动才会越开展越有成效。 区域活动的开放时间 关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时间,很多幼儿园都是在一周内固定的时间开放。其实活动区已经设置,材料已经投放,为什么就不能物尽其用而让它白白空闲呢?在幼儿园里,往往上一个活动到下一个活动有一个过渡环节,象建构区、语言区,幼儿在这个过渡环节的时间里,就可以进去搭一搭积木,或者看一本图书,这样也不枉费了教师在活动区的辛苦准备,同时幼儿也不会在这个过渡环节时间里因无所事事而消极等待了,避免了时间的隐性浪费。所以说象有些活动区的活动如果是时间比较短的话,完全可以向幼儿随时开放,这样既提高了活动区的价值,同时也让幼儿有更多的收获。 区域活动这种教育形式虽不是新生的事物,但不可否认在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区域活动中存在着问题,所以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要探讨并付诸实践的当务之急。让我们在不断的探讨与实践中期待着有更多成功的区域活动案例。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自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来,幼儿园的主题区域活动已经上升到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提并论的地位。要使区域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为集体教学服务并真正成为主题教学活动的延伸,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仅靠原有传统的班级区域活动和幼儿园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把区域放大,把区域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于是我们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展开了探究和实践。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实施主题区域课程时,我们注重发挥以班级为基本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孩子走到户外、走向社会,从而实现了幼儿经验的延伸和拓展。我们把幼儿主题区域活动具体划分为园内、园外两大区域,其中园内区域又分为班级区域和幼儿园共享区域(户外、阳台、楼道、功能厅),园外区域又分为家庭区域、自然区域和社会区域(社区和周边教育资源),真正为幼儿创设了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营造了更适宜、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利用家长资源优化区域活动课程
在区域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引进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幼儿园的“编外”教师。结合课程的需要,幼儿园每学期都邀请家长做助教,到幼儿园参与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经验。开拓了幼儿的视野。特别是当主题开展中遇到一些专业问题教师无法解决时,往往由幼儿发起或由教师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解答问题。如开展“交通”主题时,请交警家长亲自为幼儿培训安全常识、规则意识、指挥手势并创设了“十字路口”情境等。专业人员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弥补了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利用自然资源感染幼儿,促进其自然和谐地发展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大自然中的一石、一草、一木、一叶,无不是幼儿学习、活动与成长的丰富资源,然而受生活环境、教养理念、安全卫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感觉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把幼儿从封闭的室内、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如结合我园地域特点和优势,我们通过开展游新滨公园、中海写生、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成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形态完整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又以不同的方式时时刻刻作用于幼儿。我园地处市中心,周围银座超市、小学、医院、邮局、银行、理发店等应有尽有,这样就为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根据主题内容,我们每月至少安排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真正实现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中学习。如在开展“什么联络你我他”主题时,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邮局,认识了邮筒、邮包、邮车等,体验了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及辛苦;在开展“我上小学了”主题时,带孩子们走进学校亲身体验,激发幼儿上学的欲望;此外还组织幼儿参观蛋糕房、纺织厂、武警支队、银行等,让幼儿感受各行各业工作的辛苦,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四)共享园内教育资源,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我们结合园所特点,利用幼儿园特定的大型场地及班级与班级间相邻的楼道、阳台等空间开辟了共享区域,从而实现了全园区域活动空间、材料和经验的共享,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互动的机会。
1.运动区——户外
结合幼儿园户外场地优势,我们尝试开设了户外活动区域,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主要开设了投掷区(小剧场西侧草地)、平衡区、沙趣区(沙池)、一物多玩区、运动总动员(小型和大型玩具区)、趣味Baby(足球场),在每个区域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多种材料。
2.饲养角——院子一角
我们在户外角落开辟了饲养角,为每个班级划分了小田地,老师带领幼儿栽培植物(花卉、蔬菜),从事浇水、除草、收获种子等劳动,饲养小兔子、鸽子、小鸡等动物。通过饲养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丰富幼儿有关动物与植物、人与动物、动物与天气条件的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增进幼儿的责任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服务能力。
3.阅读区——图书阅览室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了满足幼儿个性化需要的阅览室,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经典故事书和优秀绘本,让幼儿借助精美的配图和优美的语言感受书本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4.益智区——科技操作间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操作能力的不同,划分为五大活动区域:观察区、探索区、机械区、发现区、生活区。每个区域投放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孩子观察、操作。
5.创意坊——美工区
幼儿园创建了专用活动室——“创意坊”,主要分成五大区域:泥塑区、纸艺区、木艺区、布艺区和自由手绘区。每周创意坊开放时间各班级轮流使用,供幼儿自主选择。意在通过创意坊的活动,让孩子们的双手在一次次制作、创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灵巧起来,让孩子们的心灵在无数次的欣赏、浸染之后变得更纯净美好起来。
6.楼道和阳台特色区域
每个班级在进行主体区域创设时,都是结合主题开展的需要、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教师的优势进行,并推荐一个特色区域设置在楼道内供同级部幼儿共享。小班级部楼道内特色区域侧重于感知操作、生活学习、自理能力、情感体验、生活习惯养成等;中班级部侧重于操作探索、发现变化、做事能力、集体意识、学习习惯养成等;大班级部侧重于探究创造、欣赏表现、整合经验、合作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等。除了楼道共享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两个班级之间公共的阳台空间,开设了建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多种共享区域,打破了班级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孩子间的交往合作。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方法及内容
在主题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力争使园内园外的每一种可利用资源不再孤立、零散。一是充分发挥班级家委会、园级家委会的榜样示范、组织带动作用;二是以育英“爱飞扬”志愿团为依托,下设社区服务、结对帮扶、环境保护和活动带动四个小团队。为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提供了有效保障。
下面以大班“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利用教育资源来推进主题区域活动开展的。
1.活动开展前的信息征集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为了了解掌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新主题中关注的兴趣点,我们会下发信息征集表,让家长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让家长了解本主题的家庭延伸活动,并调查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征集表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制订本主题计划、创设区域的依据,同时也成为我们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参考。(附表)
周次
区域活动
兴趣度(☆☆☆☆☆)
我了解了
我还关注
家庭资源利用
其他可利用资源
第周
美工区叶子拓印、叶子标本
☆☆☆☆☆
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学会了用树叶画画;我会听天气预报了,还会在班里给小朋友做预报; 知道了树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乱砍树。
为什么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
为什么叶子会在秋天从树上落下来?
体温表和温度表为什么不一样?
人们是怎样知道今天下雨,明天晴天的呢? 为什么有的树在我们这里长不活呢?
周末或放学的时间带孩子到户外搜集落叶;
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在家看天气预报;
坚持每天户外锻炼或饭后散步。
带孩子一起到老家采摘园采摘各种秋天的果实。
益智区:撒花片
☆☆☆☆☆
科学区:天气预报员
☆☆☆☆☆
阅读区:阅读与树有关的书
☆☆☆☆
户外活动:树叶与风、编花篮
☆☆☆☆
2.制订主题预设活动月计划
每个主题的月计划表中涉及了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家园共育、园内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和社区资源利用等内容。
3.班级区域创设
教师结合主题目标和预设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家长主动参与到班级相关区域创设中。例如大班创设了美工区、益智区、阅读区、种植区、角色区——小医院,其中在美工区我们要开展菊花写生活动,这时家长主动帮忙提供菊花;在益智区“我是天气预报员”活动开展前,我们联系了在气象局工作的家长,为孩子们提供了参观气象局的机会;在创设“小医院”区域时,为了进一步明确医院工作流程和规则,我们特别邀请医生或护士家长指导我们如何创建本区域,使得挂号——就诊——治疗的流程更贴近生活,更科学规范。
4.根据班级月计划和班级区域创设优势。由教研室统筹安排共享区域活动和园外活动
例如“多彩的秋天”主题区域活动与其他资源的整合见下表:
园内资源利用
1.阅读区:去幼儿图书阅览室,给幼儿提供有关秋天的图书、绘本。(介绍秋天天气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植物的变化、动物的变化、大人和小朋友在穿着上的变化)
2.益智区:科技操作间,请幼儿观察各种植物种子、树叶标本、小动物的标本;观察太阳系模型,了解地球的公转与季节的变化。
3.美工区:创意坊,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树叶粘贴画、种子粘贴画、树叶标本,进行树叶拓印等。
4.饲养角:去小菜园请幼儿观察并收获秋天的蔬菜,观察各种植物,和孩子们一起种植小油菜、小菠菜、大蒜、大葱等蔬菜。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忙搜集各种废旧物品,丰富区域材料。
2.父母与孩子共同制作“秋天的树叶”或“秋天的画面”。
3.请家长提醒孩子在家中对老人要尊敬,不住在一起的要经常探望、打电话问候。
4.请家长配合搜集“世界粮食日”材料,教育孩子养成不浪费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5.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到郊外感受秋天景色的美丽。
6.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植物种子传播方式和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资料。
自然资源利用
1.教师带领幼儿到中海公园、新滨公园、黄河岸边等地方写生,让孩子感受秋天,发现秋天的美,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郊外的田地里挖地瓜、拔花生、掰玉米,体验收获的快乐。
3.走进大自然进行采摘活动,进一步感知秋季水果、蔬菜的特征。
社会资源利用
1.我们创设了小超市,带幼儿到银座超市参观、购物,以帮助我们制订小超市购物流程及活动规则。
2.参观气象局,了解气象常识,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3.结合重阳节开展敬老院送温暖活动。
主题区域活动与教育资源融合的价值体现
通过探究与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主题活动与资源整合的常规运行模式,具体价值体现在:
(一)促进幼儿发展
资源的整合为幼儿拓展了活动空间,提供了更多有效、完整的教育信息,通过园内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大自然的接触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了幼儿与人交往、语言表达和独立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推进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探索,更多地培养了分享合作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
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开展前,要做到各项资源的利用,其中信息征集、家长宣传、材料准备、活动基地联系等工作都由老师自主完成,教师的专业素质已不再仅仅体现在幼儿园内区域活动的组织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参与活动的组织,锻炼了教师对外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促使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育目标的落实
每一次走向园外的活动,我们会确定活动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与社区联络员和工作人员沟通,同时向家长做好宣传。例如在重阳节当天,我们社区服务部组织了去敬老院送温暖活动。活动前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家长代表共同制订了活动方案,确定了培养幼儿关爱老人的活动目标。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带领幼儿参观了老人们的生活环境,家长们为老人准备礼物,为老人洗衣服、剪指甲,教师和孩子们为老人表演节目、和老人一起做游戏。幼儿园、家长、孩子与社会充分互动,各尽其能,真正落实了三位一体的共育目标。
废旧物品在教育教学与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几个废旧纸盒经重新剪切、组合、粘贴,就会变成一个小型储物柜;几块废旧塑料泡沫被剪切成型、上色、画上花纹,就能变成形象逼真的生日蛋糕;几块废旧布料剪剪缝缝,填充上沙子,就能做成一个个沙包,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所谓创意无限,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想到。其实有好多被常人视为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废旧物品,若是放到幼儿园里,却成了我们手中的宝贝,因为充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为我所用,也是我们幼教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一般都会事先精心准备一些教玩具。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孩子们眼里,最受欢迎、最易接受的教玩具都是些可以动手动脑操作的“小玩具”。那么,怎样将孩子们眼中的“小玩具”和老师眼中的“教玩具”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玩中得到学习、锻炼,就成了每一个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和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有大部分的活动材料是教师自制的,教师可根据活动区角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进行设计、制作。自制材料与买来的现成的玩具有很大的区别,现成的玩具都是组装好了的成品,孩子只是按照玩具本身预先设定好的功能去机械地操作、玩耍,玩具的功能单一,可供孩子动手动脑的空间极其有限。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教师会根据幼儿的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更加全面地创设活动区角,营造一个个主题环境,投入的自制活动材料,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社会交往等各种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中孩子们对“小玩具”的浓厚兴趣,区域活动中自制材料的独特优势,都决定了废旧物品在幼儿园里有着不可替代的利用价值。废旧物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于幼儿的身边,为幼儿所熟识,如果教师通过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巧手制作,将其变废为宝,变成孩子们手中百玩不厌的操作材料,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丰富孩子们的活动内容,也会对幼儿养成环保、节约意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收集废旧物品。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废旧物品,如食品包装盒,不用的光盘,放鸡蛋的纸盒托,碎花布,瓶瓶罐罐等。
然后,设计制作方法。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林林总总,在进行必要的净化、分类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共同设计、搭配,启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想一下纸盒像什么,光盘可以变成什么等,因为孩子的想法往往会更有创意。
最后,制作教玩具。要选择安全卫生、便于幼儿操作的方法进行制作加工。如教师可带领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纸杯、纸盘制作小手工艺品,将纸盘做成小相框,放上幼儿的照片。因为制作方法是幼儿参与设计的,制作过程中他们一定会更感兴趣,还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制作一些玩教具。如收集一些碎布、棉花,请家长帮忙将碎布缝制成一。个个小圆片,里面填充棉花,再将子母摁扣分别缝制在小圆片上,形成一个“毛毛虫”的样子,让孩子锻炼使用摁扣,既方便、安全又很环保。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制作时要有不同的分工和安排。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弱,可以让孩子做涂色、粘贴的手工制作,主要是辅助装饰;中班可以尝试让幼儿用剪刀剪,部分环节可以让幼儿参与;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强,可让幼儿大面积地装饰玩教具,画线描画,进行立体的制作、组合等。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和区域活动中,如果能大量应用废旧物品做成的教玩具,特别是那些幼儿亲自参与设计和制作的教玩具,幼儿在学习和操作时,一定会倍感新鲜和有趣,更会倍加珍惜和爱护,而尤其值得高兴的是,在一系列收集、设计、制作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将是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意识情感的提升。
试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的策略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科学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需要,是了解幼儿的重要途径,更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他们对幼儿活动的解读和介人。本文结合实例分析了“以点观面,面中取点”这一观察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在区域观察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使区域活动切实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一、剖析现状,发现问题所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需求,关注幼儿多元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增强幼儿发展的自信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也能够更深入细致地解读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情感需求,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特质,从而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然而,据笔者日常观察可见,教师在区域活动观察时存在着“四无”的问题,影响了区域活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眼中无幼儿。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情感世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如果能从幼儿视角看待幼儿的活动现场,会发现他们原生态的心灵世界。然而有些教师在观察时常“以大人之心,度幼儿之腹”,只关注到幼儿是否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法来操作,并且以为幼儿所表现的一定是出于自己主观所想的理由。比如:当幼儿在兴致勃勃地玩捣花生碎游戏时,教师只看到桌面有一些花生壳、花生碎,而没有看到幼儿在剥花生、捣花生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方法。
(二)手中无媒介。记忆如同一个杂货铺,如果不能将“杂货”整理成清单,仅凭活动后的回忆,往往会缺失细节,模糊画面,含糊表达。因此,记录所观察的事情非常必要,而如实记录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如纸笔、照相机、摄像机等。如:某老师的观察记录上记录着中班幼儿搓毛毛虫的活动,她只简单地写着幼1先搓了一条长长的彩泥压扁,成为毛毛虫的身体,然后用短短的泥条做成毛毛虫的脚。看似该幼儿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如果细致观察,就会发现幼l已经能够完整地感知到毛毛虫身体的特征,并能细致地进行足与身体的一一对应,该名幼儿无论是泥工塑形的技能,还是对毛毛虫细部特征的表征能力都比较强。
(三)胸中无预设。观察不仅仅是“看”,还需要思考幼儿与活动、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教师预设了解幼儿在点数活动中的个性特征,就需要重点观察记录幼儿选取材料的难易程度、点数方法、主动检查等行为,从中可以分析出幼儿的自信度、自我挑战能力、抗挫能力、细心程度等性格特点。如果老师在观察前没有预设,碰到什么便观察什么,或只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冲突,就无法有效地收集信息,敏锐地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和困惑,也无法及时提供适宜的支持。
(四)事后无反思。准确地评价个体儿童,以及运用评价的结果进行课程的计划和教学,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往往对幼儿发展的理论和儿童心理特点了解得不够,就现象论现象,即使观察到了幼儿的行为,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读。因此,教师需要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对照幼儿的行为和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运用策略,引领观察之路
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有的教师常常忙于指导无暇观察记录。其实,如果教师能够留给幼儿充分活动的时间,留给幼儿自由取放材料的空间,留给幼儿自主发展的机会,教师就能够腾出时间跟随幼儿,观察他们的游戏过程。这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观察策略,即:“以点观面,面中取点”。
(一)以点观面,立足典型。科学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目的、有重点地了解幼儿游戏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但如果要观察得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抓住关键目标,有重点地用合适的方法观察。一是时间。量化法提供了对幼儿行为的量化标准,针对特定目标的观察简单快捷,方便统计,一目了然。因此,我们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兴趣、材料使用频率、同伴交往情况等过程中,可以采取量化法。游戏开始后,教师直接将观察到的情况用符号记录在表格里,活动后再进行分析与调整。从幼儿个体在游戏中的攻击性行为和幼儿群体在语言区的阅读倾向性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在对表格结果进行统计之后,根据所得数据能够发现幼儿的一般状态,并对个体或群体幼儿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如可以了解幼儿选择图书的普遍喜好,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增加幼儿喜欢的图书,满足他们的需要;或通过教师重点指导,引发幼儿对某些图书的兴趣;添加辅助材料,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激发起对图书的兴趣……二是材料。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身心有益发展。所以,材料是教师观察的重要切入点。首先,当教师投放新材料时,必须观察材料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经验,是否能体现幼儿的差异层次,是否能满足幼儿的兴趣,是否能促进幼儿的主动理解和建构。如中班上学期投放了新制作的益智区操作材料“按生长规律排序”,但教师观察统计时发现,只有一名幼儿选择。分析原因,这一材料因为规则固定、玩法单一,所以不能满足幼儿自主开放使用材料的兴趣。而且材料本身只有小鸡、小树等几种动植物的生长顺序,幼儿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操作过,不适应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需求。所以,老师需要调整活动材料,使之变得开放,顺应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其次,当材料投放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的观察也要持续追踪,了解材料是否需要调整。如当幼儿玩“拼梯形”游戏时,只出现上边短下边长的等腰梯形时,教师就增加了图例,如直角梯形、不等腰梯形、摆放方向不同的梯形等,引导幼儿尝试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出这些梯形,帮助幼儿建构更丰富的梯形概念。当幼儿已经能熟练地用图形拼梯形之后,教师又投放了一些长短不一的牙签、小棒等,请幼儿搭梯形,提高了思维挑战,发展幼儿操作建构、理解梯形概念的能力。三是行为。区域活动具有低结构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幼儿个体在活动过程和结果中的变数增加,就提高了教师现场观察的难度。如果我们能站在幼儿的角度上,以“尊重、关怀、接纳”的态度来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努力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更深层次的解析幼儿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使活动内容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发展。如幼儿两两玩“五子棋”时,不时传来笑声,而且还有一桌散乱的棋子。如果我们即刻制止并要求幼儿整理,就无法了解到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当教师深人观察之后,发现是因为棋盘太小,当幼儿已经掌握五子棋的游戏方法之后,棋子越摆越多时,难分胜负,所以他们最后开心地“和棋”,把棋子故意弄乱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调整材料,提高挑战难度,满足幼儿需求。
(二)面中取点,聚焦个别。教师在区域活动面临着时间长、空间大、对象多、观察点杂等困惑,使观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采取“面中取点”的方法,能使观察更从容有效。当活动开始的5~1O分钟时间里,教师主要进行扫描观察,大致掌握全班幼儿自选区域、活动情绪、同伴交往等方法的情况。而在活动快结束时,教师也需要扫描观察,了解幼儿是否仍然投放持续游戏,是否产生无所事事、打闹等消极行为。在游戏的中间环节,教师可以选取一个点,重点了解某个区域或某个幼儿的游戏情况。这样既可以系统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交往、能力、专注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也可以深入观察与了解个别幼儿的个性品质。小毅自主选择了游戏“几何拼图”。他先把小长方形排成一横排放在底版的最上面,对齐上面的边,长度正好与底版的长度一致。然后,在它下面用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下面放两个圆形,做成公共汽车。他又用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下面放两个圆形,做成小汽车。小毅把底版倒过来,把刚才拼的长长的一条长方形当成路,并重新用刚才的方法拼了一列长长的火车,圆形正好贴在长条的路上面,他在长条的下面用梯形和刚才的每一个小长方形一一对应,说是火车轨道,上面的火车在开,他嘴里还发出“呜呜”的声音。拼完图形后,他把几何图形片都放回筐子里整理好,然后去七巧板组,拿了一套,边看示意图边照着图拼了一只鸵鸟,他高兴地对我说:“陈老师,你看,我拼的鸵鸟,照着说明书拼的。不过说明书我还有点看不懂。”我说:“拼得真好,你多仔细地看看,边看边拼就会了。”他把七巧板又放回正方形的盒子里,继续照着示意图拼其他东西,直到游戏结束。
小毅能够有计划地拼图,考虑到整体布局,每个几何图片之间的边角也能对齐,说明他做事有主见,比较细致。从拼七巧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小毅能够有序地对应观察每一种图形的形状、方位、摆放角度等。从小毅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活动时比较专注,空间方位感强,思维灵活,做事有条理,整理常规习惯好。
同时,我们通过记录幼儿“学习故事”,强调对真实情景中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整体的观察评价,能够更深入持续地观察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合作交往等状况,并分析教师对该幼儿的关注、理解、互动和回应等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切实提高了教师观察和评价幼儿的水平。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自主
很多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既然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不应该有过多规则的限制,应该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然而,通过多年实践观察,我们发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保证,不仅不会限制幼儿的自由,还有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发展的作用。那么,在区域活动中究竟应该制订哪些规则,这些规则又是怎样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的呢?
一、合理的进区规则,可引导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具有自主选择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幼儿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意识并学会选择。
1.活动前的自主选择
刚入园的幼儿对活动区环境和材料都不熟悉,缺乏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也不知道可以选择些什么玩一玩,往往会干等教师把活动材料放到他们面前。而不少教师也生怕让孩子自主选择了就会发生争抢现象,因而多采取发放游戏材料或指定幼儿进区活动的方式,替幼儿作出选择。幼儿由此常常处于被动等待状态,久而久之可能对活动失去主动性。因此,教师可设立进区规则,以引导幼儿学习按意愿选择活动,进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在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你想玩什么?"如果幼儿说不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项引导幼儿选择:"你想玩这个还是想玩那个?"教师要耐心询问,不断引导。渐渐地,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玩什么、喜欢玩什么,从而形成自主选择意识。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日益丰富,以及对区域环境和材料的不断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建立选区规则。如,采用插牌式选区法,即教师和幼儿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共同设计相应的图表,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各区域的分布及人数限制,从而通过插牌的方式选择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插牌选择的过程可让幼儿逐渐明白选区规则,增强自主选择意识。
到了大班,幼儿学习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会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规划。此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制订选区计划表,即确定什么时间参与什么活动,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来规划自己的活动。通过计划表幼儿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活动安排,他们会在斟酌自己先前参与过的区域活动的基础上,考虑今天可以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或计划明天参与哪个区域的活动。通过自主制订计划表,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习统筹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仅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可有意识地参与自己不太擅长或从未尝试过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2.活动中的再次选择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会较快地完成特定的探究或操作活动,由此,他们会产生再次选择的要求。我们发现,假如不允许幼儿再次选择其他区域的活动,有的幼儿在后面的时间里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事实上,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在完成一项活动任务后还要求他们专注于当前的活动是困难的也是不合理的。有教师可能会担心允许幼儿再次选择会影响幼儿的专注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并不会因为教师允许他们再次选择而出现不专注于当前活动的现象,只要活动内容是符合幼儿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喜欢的,他们自然会被吸引,从而专注地投入到活动中。
允许幼儿对区域活动作出再次选择,是为了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学习。但幼儿在二次选择时也应遵守规则。例如,幼儿完成了他们当天首选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还想到哪个区域玩",并帮助幼儿明确"找空"的规则,即引导幼儿观察各区域正在参与活动的人数,判断有无空位,能否进入某区域参与活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择未尝试过的活动。这些规则的制定,既可有效解决幼儿选区太集中易发生纠纷的问题,又可促使幼儿选择不同区域进行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广泛的活动兴趣。
教师可通过师幼合作将规则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幼儿遵守规则。如,区域活动人数控制的规则既可以在各区域标志牌上明确加以显示,也可以通过各区域插牌数量、椅子数量等给予暗示,引导幼儿观察并判断自己能否进入某区域进行活动。这样的反复引导有助于幼儿有序、自主地参与区域活动。
二、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可为幼儿提供自我管理机会
必要的材料取放规则是幼儿顺利开展自主活动的保证。幼儿需要明确,活动中的材料需要自己取放。只有前一位活动者做到有序取放,才能满足后一位活动者自主选择的需要。同时,幼儿自主取放材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管理。
1.利用相应的收放标志
如果能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宜的取放标志,即使是小班幼儿也能做到自主取放材料。一般来说,小班时,教师可以用实物照片做标志,以引导幼儿建立将材料按标志对应摆放的规则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产生分类的意识,此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材料按类摆放,以引导幼儿关注材料摆放的规律,并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做分类的标记。这样,幼儿就有可能在活动开始时自主选用材料,在活动结束后再将材料按对应标记放回原处,从而建立起自己用过的材料自己整理的意识。
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序经验,此时的标志也可以更抽象化了。可用数字做标志引导幼儿建立分层取放材料的意识。例如,在语言区,教师可在每本书的封面上贴上数字标志,放在第一排第一本的标上1-1,第二本标上1-2,第二排第一本标上2-1,以此类推。幼儿在取放图书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数字标志既可帮助幼儿明确图书的取放位置,也可帮助幼儿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从而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
随着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材料也会不断增加,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将不同的材料混在一起,到了真正需要时就出现找不到或缺少必要材料的现象。因此,设计合理的收纳方式,有利于引导幼儿学习有序收放,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自主管水平。
首先,对于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材料可按套收放。如,用盒子、托盘等收纳器具将玩法相对固定的一整套材料集中起来摆放。集中收纳不仅便于幼儿取放,也可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自主管理这些学习材料。如,小班数学区常会开展"套指环"活动,其中的材料既有手掌模型,又有各式指环模型,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个大托盘里,幼儿如果选择这项活动,可整体取走这些材料到合适的空间去操作,玩好后再将材料全部收到托盘中一起送回。又如,中班科学区"玩磁铁"活动会用到磁铁、回形针、牙签等各种材料,我们将这些材料放在一组分类收纳盒中,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分类探究不同的材料能否被磁铁吸引,而且有效避免了操作材料的丢失或与其他活动材料的混淆。
其次,对于玩法开放的低结构材料可分类收放。低结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根据活动需要自主选用,如废旧纸盒、瓶罐等既可用于科学区玩垒高游戏,又可用于建构区搭建活动,还可用于美术区创意制作活动等。对于这类材料,教师只需提供大型筐子或纸盒,将其分类摆放在固定位置即可,幼儿在有需要时可自行拿取,不再需要时要将多余材料放回原处。
最后,对于工具类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特点或使用要求,采用相应的收纳方法,以方便幼儿随时取用和自我管理。如,可以将美术区活动所需的颜料几个一组嵌入废旧纸盒中,幼儿用时可以整盒取走。又如,幼儿在美术区玩颜料时需要穿的护衣,我们会要求大年龄幼儿脱下后自己叠好放到指定位置,要求小年龄幼儿自己将护衣放进用废旧抽纸盒制作的收纳盒中,待穿时再取出,这种简便易行的取放方式让小年龄幼儿也有了参与管理活动材料的机会。
3.重视未完成作品的收集整理
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人的学习速度不同,每个人所从事的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需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还没有完成任务,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他们收集整理未完成的作品,而是随意处置,久而久之,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而影响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完成的还是未完成的作品,都是幼儿学习的成果,引导幼儿学会保存好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了专用于呈现幼儿活动成果的区域,将已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加以分类摆放,从而帮助幼儿明确可以另外安排时间或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对自己已完成的作品不断加以完善。幼儿在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计划性以及反思能力和任务意识。
三、适宜的操作规则,可确保幼儿有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学习主体,但他们又是在一定的群体中开展活动的。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不同领域或学科的学习,不同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也有所不同。制订适宜的区域活动操作规则,有利于兼顾幼儿个人与群体的活动需要,实现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1.常规性的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又是幼儿同伴间的共同活动。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不同幼儿活动的需要,就需要制订一些共同活动的规则,以保障幼儿的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各区域的活动空间有限,因此,要帮助幼儿建立空间共享意识。如,各自在一张桌子上操作不同的材料,在一片空地上玩不同的游戏等。区域活动材料虽然是多样化的,但材料的数量总有一定的限制,因此,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材料共享的意识。小年龄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等待,即知道别人在玩了我就得等一等,别人玩好了我才能去玩。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共享活动材料。此外,有些活动是需要幼儿独立思考、集中注意、耐心操作的,因此我们还应帮助幼儿建立互不干扰的规则意识。如,在活动中要轻声交流,别人在专注活动时不要去打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操作规则不应由教师单方面提出,而应根据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幼儿共同讨论形成。如,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ipad后,从如何既满足大家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愿望,又确保健康的角度,与幼儿讨论每人每天可以玩几次,每次可以玩几分钟,如何控制时长等问题,让幼儿参与规则制订。同时,我们还让幼儿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表征规则并呈现在区域环境中,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明确和遵守这些规则。
2.与各区域活动特点相适应的规则
各区域的活动有着各自的特点,制订与各区域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有序活动,也可为幼儿获取相关领域关键经验提供支架。
如,在音乐区,幼儿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如果只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每个人都自由选择喜欢的音乐活动,那么,音乐区就会成为相互干扰的噪音场。因此,我们建立了音乐区的活动规则。同一时间在音乐区活动的几名幼儿首先要共同商量活动内容,是选择唱歌、跳舞,还是开展打击乐活动,然后决定选择哪些音乐作品以及它们的播放顺序等,并确定一名幼儿播放音频或视频。如果有幼儿对某一项活动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暂时旁观。语言区的故事表演活动也可制订类似的规则。在经过讨论后,幼儿还制订了活动的基本流程,如首先协商确定剧目、分配角色、选择道具,然后再表演。
又如,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从活动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的需要出发,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后形成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的规则。
再如,生活区的食品制作活动需要提前准备食材,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提前报名"的规则,以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食物制作不免会用到电器设备,卫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制定了"操作前洗手""安全操作电器"等相关规则。
3.体现活动过程或结果开放性的规则
在区域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材料是开放性的、低结构的,幼儿在活动中可以发挥创造性。例如,多米诺骨牌,幼儿可以拿来进行垒高活动,也可以用于砌墙活动甚至其他更富创意的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用一种材料开展活动,也可以将几种材料组合起来开展活动。对这类活动,我们只强调材料取放的规则,不作玩法上的限制,以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此外,也有一些活动需要幼儿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结果,但探究的过程是自由开放的。如,美术区"制作六面灯笼"的活动,教师只提供了成品范例,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带作出六面灯笼,但对于幼儿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不作规定,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又女口,科学区"迪宝乐"电子积木拼装游戏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按照图纸进行拼装。提出"按图纸拼装"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的自由,而是出于发展幼儿自主阅读图纸、理解图示能力的考虑。这里的自主学习体现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根据图纸找到相应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如何将图纸上的电路表现出来等。虽然一定的规则对幼儿的学习作出了某些限制,但是幼儿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明确学习任务,聚焦探究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与幼儿的自主学习并不矛盾。在长期的区域活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要的规则是幼儿自主、有序、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制订规则不是为了限制幼儿的自主性,而是为了保证每个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活动。要帮助幼儿真正形成认识、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能力,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长期坚持,师幼共同建构、完善区域活动规则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集体教育话动与区域话动有效链接》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戏与幼儿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