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说课稿。
作为幼儿园教师,说课稿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学会准备的东西,为了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成长,老师们通常会准备一份完整的说课稿,优质的说课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如何才能将幼儿园说课稿的计划写得清晰而有条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说课设计:配对—找朋友(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为鞋子、袜子、鞋垫配对,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双”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五、说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
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
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
一开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袜子引入,并将袜子儿童化,当作孩子们的好朋友,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意去感知、去理解、并积极的响应老师的提问和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引导幼儿复习儿歌,一是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二是为以下的引导幼儿初步接触儿歌改编这一环节做铺垫。
(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
这一环节设计与第一环节的引导一样,通过师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但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引导幼儿找出二者间的共同点:同样是一双两只,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将数学和语言进行初次的整合。尝试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 师 巡回指导。
提出规则:
(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
(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帮小熊整理房间”的情景,一是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带领幼儿变换活动场地,由教室外到室内,而不会造成幼儿散乱和失去活动兴趣。二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
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
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
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邀请小熊一起为鞋垫配对”的游戏,再一次顺利的带领幼儿转换教学地点,由室内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动:
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主动帮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运用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不间断与幼儿进行协调、合作,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师幼交融互动学习状态中,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活动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小班数学配对活动:找朋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玩具小熊一只、鞋架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
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
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
(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
(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 师巡回指导。
提出规则:
(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
(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
(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
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
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
(五)延伸活动:
1、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
2、让幼儿为鞋垫寻找朋友并粘帖在墙上为其配对,活动自然结束。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说课稿阅读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配对—找朋友
一、说设计意图《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1、认识目标:(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三、说活动准备《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四、说教学方法、重点(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二)学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为鞋子、袜子、鞋垫配对,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双”的概念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五、说活动过程(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一开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袜子引入,并将袜子儿童化,当作孩子们的好朋友,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意去感知、去理解、并积极的响应老师的提问和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引导幼儿复习儿歌,一是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二是为以下的引导幼儿初步接触儿歌改编这一环节做铺垫。(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这一环节设计与第一环节的引导一样,通过师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但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引导幼儿找出二者间的共同点:同样是一双两只,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将数学和语言进行初次的整合。尝试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 师 巡回指导。提出规则:(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帮小熊整理房间”的情景,一是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带领幼儿变换活动场地,由教室外到室内,而不会造成幼儿散乱和失去活动兴趣。二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邀请小熊一起为鞋垫配对”的游戏,再一次顺利的带领幼儿转换教学地点,由室内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五)延伸活动: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主动帮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运用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不间断与幼儿进行协调、合作,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师幼交融互动学习状态中,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活动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2020数学说课设计:配对—找朋友(含教案)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数学说课设计:配对—找朋友(含教案)”,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一、说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为鞋子、袜子、鞋垫配对,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双”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五、说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
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
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
一开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袜子引入,并将袜子儿童化,当作孩子们的好朋友,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意去感知、去理解、并积极的响应老师的提问和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引导幼儿复习儿歌,一是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二是为以下的引导幼儿初步接触儿歌改编这一环节做铺垫。
(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
这一环节设计与第一环节的引导一样,通过师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但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引导幼儿找出二者间的共同点:同样是一双两只,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将数学和语言进行初次的整合。尝试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师巡回指导。
提出规则:
(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
(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帮小熊整理房间”的情景,一是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带领幼儿变换活动场地,由教室外到室内,而不会造成幼儿散乱和失去活动兴趣。二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
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
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
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邀请小熊一起为鞋垫配对”的游戏,再一次顺利的带领幼儿转换教学地点,由室内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动:
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主动帮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运用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不间断与幼儿进行协调、合作,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师幼交融互动学习状态中,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活动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小班数学配对活动:找朋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3、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玩具小熊一只、鞋架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
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
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
(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
(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师巡回指导。
提出规则:
(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
(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
(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
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
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
(五)延伸活动:
1、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
2、让幼儿为鞋垫寻找朋友并粘帖在墙上为其配对,活动自然结束。
不知道本文“幼儿园数学说课设计:配对—找朋友(含教案)”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幼儿园小班数学说课稿《配对找朋友》
配对找朋友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领域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而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感知性强,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认知,而且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没有照顾自己的经验,经常将鞋子、袜子拿错。基于此,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并且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概念,达到《纲要》中“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适合在小班进行开展。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以及《纲要》中制定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以及帮助他人的乐趣。
2.认知目标: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3.动作技能目标:按照鞋子、袜子的外形、颜色、大小进行配对。
幼儿园数学说课:感知3以内的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小班数学内容,我们都知道小班的孩子对数的概念已有一定的认识。而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明确提出“让幼儿运用感官,通过动手从生活和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趣味。而这一主题开展的是好吃的水果,通过让幼儿练习数数各种水果,让幼儿练习手口一致点数。正如《纲要》中所说“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即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也可来源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我班幼儿年龄小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等方面确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3以内的数量。
2、使幼儿初步建立对数量的关系。
3、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活动的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活动重点定位于手口一致的点数出3以内的数量。
4、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每种水果三只,幼儿操作材料、蜡笔等。
二、说教法
小班幼儿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而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采用了操作法,谈话法,游戏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一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3以内的数量后,给数量是3的水果涂上颜色。
2、谈话法:由师生相互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我运用变魔术、奇妙的口袋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3以内的数量,会手口一致点3以内的数。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知道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学习新知。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让幼儿看实物说一说各种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再让幼儿说说每种水果有几个。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所说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操作法:通过让幼儿找找3以内的数,给数量是3的水果涂上颜色,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
四、说活动程序
(一)观摩欣赏、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活动开始时,我充分利用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天性,让幼儿先看看小动物给你们送来了什么水果,问幼儿爱吃什么水果,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
(二)共同探索、观察小动物给你们送来的水果有几个。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来说出水果的总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运用游戏“变魔术、奇妙的口袋”,让幼儿感知3以内的数量,会按老师的要求拿出实物,培养幼儿的视听能力。
(四)操作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进行操作游戏活动,从而进一步让幼儿感知3以内的数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本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操作的活动中,能够建构着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同时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而教师不再是教练式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与幼儿协调着,合作着。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师幼交融互动,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
幼儿教师精选说课:小班数学《配对找朋友》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科学领域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而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感知性强,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认知,而且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没有照顾自己的经验,经常将鞋子、袜子拿错。基于此,引导幼儿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并且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概念,达到《纲要》中“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适合在小班进行开展。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以及《纲要》中制定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情感目标:体验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以及帮助他人的乐趣。
2.认知目标: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3.动作技能目标:按照鞋子、袜子的外形、颜色、大小进行配对。
四、说活动重难点
在活动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本次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将此活动的重点定位为: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并且能够按照鞋子、袜子的外形、颜色、大小进行配对。需要突破的难点为:体验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五、说教法、学法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法:
教师注重轻松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以下教法:
①提问法: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②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探索的基本方法,可以通过幼儿的参与,加深印象。
③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找朋友的配对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理解配对的含义以及帮助他人的乐趣。
幼儿注重自由地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以下学法:
①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听一听、学一学,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这些教法学法都能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有效的实现目标提供了依据。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
①物质准备:鞋子、袜子若干、鞋架一个、小熊玩具一个。
②经验准备:已熟知儿歌《鞋子歌》。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为了实现活动目标而设计的,为了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在本次活动中采用的是一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
激发兴趣---交流探索---练习游戏---总结提升
八、说活动延伸
根据纲要要求,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所以此次活动延伸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回家帮父母整理鞋子袜子。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梯形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梯形
我说课的活动是中班的数学《梯形》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三、说教学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幼儿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你们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这个图形像什么?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幼儿认识梯形的另外一个难点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认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容易形成定势。所以活动开始时就要让幼儿接触各种梯形,每个环节中幼儿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种各样的。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2)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3)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此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给小客人喂梯形饼干幼儿得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客人,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这里必须选择不同的梯形饼干,对一部分幼儿来说,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让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跨越过去才能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心底里得到满足。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幼儿园说课稿:配对—找朋友
一、说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的视野”,幼儿园数学教育不是为纯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种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来开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床,常有孩子把鞋子、袜子拿错、穿反。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鞋子、袜子、鞋垫为活动材料的《找朋友》数学活动,引导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进行配对。在游戏中自然渗透数学的概念,达到“玩中学,玩中教”的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体目标是:
1、认识目标:
(1)、初步形成“双”的概念,知道一双有两只。
(2)、能按鞋子、袜子、鞋垫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标:体验与教师、同伴游戏的快乐;初步感受改编儿歌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说活动准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活动准备是服务于活动目标,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在幼儿操作的材料上,我选择了孩子们熟悉的鞋子、袜子和鞋垫。这些物品让小班孩子具有亲切感,愿意去动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师共同探索。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鞋子、袜子、鞋垫各人手一份、鞋架一个、夹子若干、玩具小熊一只。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有情节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转换活动场所,衔接下一个活动环节。知识准备是已学的儿歌《袜子歌》
四、说教学方法、重点
(一)这是一次数学配对活动,其中有机整合了语言领域的儿歌改编活动,但教学仍以配对游戏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幼儿认识、形成“双”的概念和正确为鞋子、袜子、鞋垫正确配对这一环节上。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找朋友”里面,以幼儿为主体,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让幼儿为鞋子、袜子、鞋垫配对,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双”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五、说活动过程
(一)以出示袜子,引导幼儿观察为引入,初步感知“双”有两只。
1、谁来了?有几只啊,我们来数一数。
2、复习儿歌《袜子歌》,引导幼儿讨论、小结。
讨论:它们是好朋友吗?哪里一样?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袜子也叫一双袜子,它们是好朋友。
一开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袜子引入,并将袜子儿童化,当作孩子们的好朋友,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意去感知、去理解、并积极的响应老师的提问和主动与同伴交流、讨论。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能使幼儿相互吸取经验,这种相互的学习方式会使幼儿接纳他人的观点,达到学习的目的。引导幼儿复习儿歌,一是巩固已有的学习经验,二是为以下的引导幼儿初步接触儿歌改编这一环节做铺垫。
(二)出示鞋子,引导幼儿观察,再次感知“双”的概念
1、这是谁呀?有几只鞋子?两只也可以说成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
小结: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也叫一双鞋子,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
这一环节设计与第一环节的引导一样,通过师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对情况,再一次帮助个别幼儿对配对有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孩子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的认识。但又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了难度,引导幼儿找出二者间的共同点:同样是一双两只,将《袜子歌》改编为《鞋子歌》,将数学和语言进行初次的整合。尝试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三)请配班老师扮小熊设置情景,让幼儿帮忙收拾鞋子、袜子,引导幼儿初步配对, 师 巡回指导。
提出规则:
(1)两个好朋友要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
(2)将配成对的鞋子(袜子)放到鞋架(夹在绳子上),排放整齐。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帮小熊整理房间”的情景,一是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能自然而然的带领幼儿变换活动场地,由教室外到室内,而不会造成幼儿散乱和失去活动兴趣。二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四)以小熊口吻感谢幼儿,并邀请小熊和幼儿一起参观鞋垫墙,引导幼儿为鞋垫配对。
1、(以小熊的语气)这又是什么呀?它有好朋友吗?它们会一样吗?
小结:鞋垫也有好朋友。它们颜色一样、图案一样、大小一样,也叫一双。
2、引导幼儿将《鞋子歌》改编为《鞋垫歌》
为了让活动更完整、更有趣,我设计了“邀请小熊一起为鞋垫配对”的游戏,再一次顺利的带领幼儿转换教学地点,由室内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从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动:
以小熊的口吻引导幼儿懂得不乱扔东西,要主动帮妈妈或老师整理东西。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主动帮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强化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配对——找朋友》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幼儿在直接观察,直接操作,具体表现的活动中,能动地运用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而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指挥者,也不是混同于幼儿的玩伴,而是引领舞伴,并不间断与幼儿进行协调、合作,整个活动在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中进行,又适合个性发展,而不是随意,无序的行动,在这样的师幼交融互动学习状态中,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建设者和成功者。活动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幼儿园数学说课稿季度范文精选
作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说课稿,为了提升小朋友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们将会准备一份生动有趣的说课稿,说课稿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写好一篇优质的幼儿园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数学说课稿季度范文精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活动来源:该活动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可运用于主题活动之中。眼睛、鼻子、嘴巴、手,是孩子们每天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重要感官。这次活动并不是单纯地给予幼儿关于感官知识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孩子在各种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而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果实,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是随处可见的,且取材方便。对于他们孩子们都有一定的感知和体验。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都是独具特色的,深受着孩子们的喜爱。每天午睡后的水果品尝,显然是孩们所期盼的快乐时段。
2、目标定位: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中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主题《好吃的食物》目标的实现。确立了情感、能力、感知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通过观察认识橘子,知道橘子的特征。
2、学会怎样剥橘子,了解橘子的营养价值。
3、懂得分享,体验分享橘子的快乐。
在这三个目标中,我从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出发的,将情感方面列为首位,依次是能力和知识获得方面,这是考虑了小班幼儿的特点学习规律出发的。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在实际操作中,用口、鼻、眼、手各种感官,感知实物,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过实物观察、多媒体、实践操作、食物品尝、及音乐配合、游戏情节的贯穿来实现活动目标。
活动难点:在剥橘子时,由于孩子们的小肌肉的动作协调能力、动作力度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很有可能提出"老师我不会剥"、"老师剥不开"的问题。(因为,在平时剥橘子、香蕉皮的时候,我班每次都会有这种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老师如何正确地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去求得剥皮的方法,体验到自己动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这是个关键。它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活动的准备:分为
活动的经验准备: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
活动的物质准备:橘子若干、收纳盒3个。
二、说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孩子的学习方式也要发生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本次活动我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一次操作活动,引发兴趣后,品尝橘子前的一次剥橘子操作活动。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实物投放"水果橘子"孩子们对橘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在辨证中得出结论,对含糊的结论也可留于课后进行调查。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本次活动,在引入和结束活动中都渗入游戏的形式。在橘子出现的时候,都让孩子们去摸一摸猜一猜,这样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让孩子们体验了不用眼睛光用手的本领。此外活动中还采用交流讨论(小组、个别、集体)、赏识激励法,使幼儿对小手等其他感官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经验。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 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中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剥与品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在第二、第三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操作和语言表达的目标,同时目标一和目标二,也同时得到了体现,主要是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及常见水果的了解。
2、品尝交流(尝试法):
在体验小手剥一剥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控制能力弱,为了孩子们的需求,我及时让他们进行品尝,大家吃吃将讲讲、在愉悦的状态中,幼儿也逐步意识到了小手、小嘴巴的能干。同时也了解了不同水果和干果有着不同的剥法和口味。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该活动。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次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动静交替的,它多次给了孩子们手口并用的机会。客人做客、激发兴趣--自由观察、说说特征--教师演示、动手操作--果实品尝、交流感想--相互分享、活动结束
本次的结束活动中也渗入互动的形式,与班里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分享,情景相扣,比较自然,并且延伸活动对孩子们的手指运用也是一个提升,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小班幼儿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对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更为喜欢的是在游戏的情景中,在吃吃玩玩的过程中,在快乐的体验中进行学习。在本次的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得到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水果,用眼睛去看看、用鼻子去闻闻,用小手去剥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再用小嘴巴去尝尝。从始至终,应该说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自主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拓展着自己的知识面与经验。因此,我认为此活动能够结合季节性,能够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引领孩子们积极的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世界。
喜欢《幼儿园数学说课设计:配对—找朋友(附教案)》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数学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