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宝宝在生活中更自信(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发布时间:2019-12-13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方案。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作为一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需要让小朋友们学到知识,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宝宝在生活中更自信(社会教育论文大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引言: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困难我们大家要一起想办法,给予一定的鼓励,使得很多像张艳芳一样内向、胆怯的孩子,也能变得自信,有了自信,才能勇敢地逐出步伐,走向成功的轨道。

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自信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自信心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众所周知,聪明、活泼、漂亮的孩子人见人爱,在幼儿园里常常是老师的小助手。他们每天都能获得喜悦和成功,变得更加自信而聪明。有些孩子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卑感强,成就愿望就低,就显得消极被动,实际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会半途而废,那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呢?

一、相信幼儿,赏识幼儿,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自信与成功相伴,自卑与失败相依,所以幼儿期自信心的建立对他人生的成功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从孩子的点滴进步中给予表扬和鼓励,相信孩子并让其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要指责他们,不要过分的溺爱他们。应该鼓励和相信幼儿,幼儿自然会产生自信,也使勇气和胆量随之而来,什么也想干,实践出真知,干多了意识就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幼儿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有自卑感的幼儿缺乏积极性,不甘提出自己的见解,惧怕尝试新任务,这无形中就给幼儿上了枷锁。幼儿做错了事或面临困难时期,应想方设法给幼儿更多的自信心和鼓励,使幼儿懂得失败了并不意味着再也不能做和不能成功了。

二、积极的评价与反馈是发展自信心的重要教育手段

幼儿自我意识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律性。年龄越小的儿童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特别在幼儿心目中有威性的成人与同伴,他们的语言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几乎可以说,儿童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有些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对幼儿的志向、情感、行为起着持久、深刻的作用。我们曾经问过一个幼儿:“你知道自己有什么长处,有什么优点?”他们说:“没有长处,也没有优点。”我感到非常惊奇时,幼儿沮丧地加了一句:“我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这说明教师只有批评,没有肯定,使幼儿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我们鼓励孩子,不仅仅表明了我们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当然对我们来说,应该懂得肯定和鼓励的艺术,即肯定和鼓励应该是适当的、具体的、有根据的。

三、大胆放手让幼儿进行实践

相信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先决条件,但要让幼儿真正建立起自信心,只鼓励是不行的,还要通过幼儿的具体活动进行培养和建立,幼儿往往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的愿望,样样事情都想自己来。这就要事实给予发展空间,满足自我发展愿望,放手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老师和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帮助,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幼儿的自信心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了。如:不合实际地教幼儿做这做那,一味让幼儿做力所而不能及的事,幼儿总会尝到失败的感觉,也不可能让幼儿建立自信心。

四、安抚幼儿失败的情绪

虽然,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免不了遭到失败和挫折,对于儿童来说,失败往往是他们自信心建立的杀手,经常失败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看作是自我的“无能”造成的。不敢再次尝试新的挑战,他们容易放弃努力,丢掉或改变目标。作为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败,要认识到任何一个小朋友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孩子自己也不喜欢失败,他们往往把失败看作是偶然的、客观的原因造成的,认识到失败是正常的,保持了自信心,继续努力去尝试,战胜困难。

五、在其他游戏和故事中建立幼儿的自信意识

我们经常设计一些能发展孩子自信心的小游戏。如教师和孩子展开比赛,在一分钟之内看谁说出“我能行”的事例多,引导孩子意识到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而自己在一些方面是聪明的,是引以为豪的。教师可通过给孩子讲伟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来使孩子认识到失败从来都不可避免,关键是在失败后能从新尝试。

建构游戏是一种富于变化的游戏,而游戏中有些孩子往往由于主观需要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心理冲突,从而表现得消极、被动、胆小、成就愿望低。这样原能够完成的建构任务,也会半途而废,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定势定为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为此,让幼儿在游戏中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自卑,增强对自我的客观认识,是游戏成功的根本,也成为我们探索的首要问题。我们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建构积塑,自制材料让幼儿摸索各种材料的多种使用法,如采用“铺路”的形式,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学会铺平和延长的技能如:小班幼儿学习铺马路,造围墙等,用搭建“幼儿园”、“儿童乐园”等,引导幼儿学习围合技能,搭凳子、大门、大桥等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掌握建构的基本技能。再次,每当老师和孩子一起游戏时,很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使举手投足都使幼儿感到自己是与老师平等的、受重视的。我们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纲要》中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建构者。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的自信感受来源于成人对孩子的尊重与认可。在每次活动中,我们用真诚的爱心接纳理解和帮助他们。付之于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帮助。游戏时,总留出时间身处他们中间,给予身体的接触,如抱一抱孩子、把孩子揽在怀里、抚摸头发等,或蹲下来弯腰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并不时用目光来交流师生间的情感;用微笑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用鼓掌来传递师生间的信任。我们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时时鼓励孩子“你真棒!”“你真能干。”“建造了新颖别致的路灯。”“你造了一座桥。”“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一定会做好。”老师的话语始终伴随着孩子们,使每个孩子都会想到:老师相信我能行。

就这样,我们从外部帮助幼儿建立了自信心,使幼儿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建立了自信心,但这仅仅是治了“标”,而治“本”的途径在于使幼儿获得能力和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为此,我们让幼儿体验主人感,并充分发挥幼儿群体的力量和强带弱的优势,帮助胆小自卑的幼儿找能干幼儿做朋友,使能力强的幼儿在同伴的赞扬中增强自信,激发他去构思、创造新的建构,能力弱的幼儿在同伴的成功中消除自卑,激发他去尝试、参与建构,就这样,孩子们无意中沿着老师用信任铺就的轨道,达到了预定目标。渐渐地,孩子们不用老师提醒就会主动参与游戏了,连平时最胆小的秦羽小朋友也会构造“外观精巧”的“喷水池”,“教学大楼”,并胸有成竹地把它介绍给同伴,让大家分享快乐。是啊,成功是自信的法宝,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克服了胆怯,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建构游戏之中。

随着幼儿自信心的增强和自我价值的不断再现,他们的独立意识、行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和发展。孩子们会主动地讨论、商量如何建构、讨论当建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建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学会协调同伴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当同伴因建构物倒塌而沮丧时;当朋友的愿望没有实现而焦虑时;当小伙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伤心时,是这群活泼、自信的孩子们带着一片片真诚的爱心,伸出一双双援助的小手,来到同伴的身边,为他们鼓励,为他们助威,时时劝慰同伴说:“没关系,我们重新再来。”“失败了,没关系,我们再来试一次。”孩子们用行动来告知老师:他们不再害怕失败,不再怀疑自己的能力,并用足够的信心证实自己是能干的,孩子们的自信心在这瞬息之间将再一次得到升华。

如:在语言活动中将“谁的本领大”的故事,是幼儿知道长颈鹿和猴子各有

长处,别人也有长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互相帮助。我们让自信心弱的幼儿多谈自己的长处,自信心强的幼儿多谈别人的长处。

再如:在音乐活动中可教给幼儿歌曲“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并让幼儿创编歌曲,让幼儿唱唱自己的一双手,称赞自己灵巧的手会干些什么,每个幼儿回家和父母讨论,编好歌词后,来唱给老师和同伴听,歌词可以表达自己的进步,有利于增强自信心。

自信是一把钥匙

幼儿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欢乐,有喜悦,有恐惧,也有忧虑,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内心世界。

也许有人会问:只会玩,会乐的幼儿难道还会有恐惧有忧虑吗?是的每个幼儿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的了观开朗,有的害羞腼腆,有的聪明顽皮,又有的胆小自卑,还有许多许多,这就是那五彩缤纷的童心世界。

如:我班幼儿张艳芳,通过常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是一个胆小自卑的孩子,我想,这样的孩子多半忽视自身的优势,缺少应有的自信和勇气。我要帮她战胜胆怯,改变她“我不如别人”的想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这是培养幼儿自信的一把钥匙。经过我与周老师的帮助,之后每次需要为大家做事时,她的眼睛亮了,嘴角一弯,露出一副得意的神态,好像在说:“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

孩子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我深知要帮助张艳芳这样的孩子重新找回自信,仅仅只靠老师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其他的幼儿和她的父母一起来关心、爱护她,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形成一定的氛围。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你知道宝宝需要亲社会行为吗?(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亲社会活动深受孩子们与家长的欢迎,一方面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不仅参观时认真看,仔细听,参观后还要进行回亿、复述,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活动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的活动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配合。同时,也为家长与幼儿的合作行为创造机会,有利于幼儿合作性的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等问题,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首先重视感情教育,萌发幼儿的情感,引导幼儿了解他人的心情,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的情感、愿望,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及爱心。激发幼儿情感的同时还教幼儿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儿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尤其是交往活动中,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直接经验和情绪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我精心安排各种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助人为乐行为、合作行为等,并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达到家园一致。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幼儿移情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独生子女的国度。现在的独生子女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在家里除了父母之爱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爱,这很容易使许多小孩只懂得接受爱却不懂得去爱别人。曾经有个男孩理直气壮的说:“要是妈妈生个弟弟我就把他捏死,不让他把我的财产和游戏机抢走。”夸张的表情惹得老师们不禁发笑,而笑声背后又有多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幼儿自私、没人情味固然有年幼无知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一味宠爱,忽略了感情教育。爱是一切积极情感的源泉,现在一些孩子存在的诸如任性、自私、攻击性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等问题,溯其根源在于这些孩子不懂得爱,也不知如何去爱。成人往往把这些问题存在的责任归咎于孩子,总爱用抱怨、批评的语气来谈现在的孩子,却常常忽视这样一个教育学上的道理:"人是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应为今日孩子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负责。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如果不懂得爱与关心,不懂得交往与合作,那么将来他们如何同与他们相同背景的人共存、共事、共荣呢?教孩子学会爱与关心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基础是社会的情感。其中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移情”、“同情”和“爱”这是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内部心理动机。决大多数的大班幼儿再被问及在特定的情景中是否应该合作、分享、帮助、谦让时、都能做出肯定回答,而且对是否可以有推打、骂人、抢夺等回答也都是否定的。但在实际情景中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有真正的语言或行为上的帮助和抚慰。如何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我对幼儿采取以下一些做法。

一、倾注爱心,萌发幼儿亲社会性的情感

1 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

所谓移情,指一个人看到他人忍受痛苦或得到好运时所产生的不安和愉快的情感以使其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体验会主动地产生理解和分享。根据幼儿的特点我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辨别认识他人情感。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引导幼儿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什么时候会让人高兴。例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倒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土;今天是他的生日,他的心情很好总是在笑;并给幼儿讲述故事,表演情境以了解他人的情感,引起幼儿的共鸣。其次,我设计“有趣的表情”“当亲戚来访相聚时”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了解他人的心情,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境的情感、愿望,如他现在什么表情,他为什么笑了,他为什么哭了,他为什么生气了,幼儿都能纷纷说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大部分幼儿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为同伴的愉快而高兴,为别人的焦虑而着急。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位生病的小朋友在进餐时呕吐了,邻桌的同伴有的焦急地来告诉我:“老师,恺楠他吐了。”我转身一看有的小朋友停下碗快,去取来了扫把、畚斗还有拖把,虽然大家忙成混乱的一片,但我感到欣慰,孩子不在是象以往见到类似的问题是捂着鼻子躲开。他们会主动的理解他人,“移情”也就得到发展。

2 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籍、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这是一个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我对幼儿进行“帮助弱者”培养同情心的道德教育。第一,借题发挥,平时给幼儿讲一些《灰姑娘》、《白雪公主》、《瘸腿的大黄牛》等故事,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启发幼儿思考,应该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第二,让幼儿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孩子帮助小朋友脱衣服、系鞋带、搬椅子等,老师发现后给予肯定,并强化。第三,言传身教并重,平时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关心的幼儿给予安慰和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多给幼儿讲“要帮助有困难的朋友”“不能嘲笑有缺点的小朋友”“要爱护小动物”使幼儿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应帮助他。

3、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懂得施爱

爱的内容丰富有广泛,如培养幼儿爱父母、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常言道:“知之深,则爱之切”。了解是产生感情的认识基础。在培养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中,我通过多种方法来让幼儿认识家乡,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如开展“我爱祖国”的年段活动。首先,老师和幼儿一同收集有关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四大发明,家乡建筑成就的图片图书和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及服饰等实物,再将其布置成一个“美丽的祖国”的展览馆,让幼儿了解我国辽阔的土地,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物产及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萌发幼儿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然后让幼儿通过歌曲,舞蹈,诗歌等形式表达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激发幼儿情感的同时要教幼儿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这是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成人还可通过身教和言传两种形式教给他如何向他人表达爱。所谓身教就是给幼儿树立爱的榜样。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具体的行为是最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学习的。父母对长辈尊敬体贴、关心倍至,幼儿也就会学着将好吃的东西留给爸爸妈妈,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对摔倒受伤的小朋友和生病的小朋友温柔抚慰、细心照顾,幼儿也就学会了对有病痛的人主动扶助、温柔询问、送药送水。成人对为自己服务的人是尊重而感谢的,幼儿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并对他人心存谢意。所谓言传,就是成人直接告诉幼儿一些向他人表达爱与关心的方法,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端一杯水,捶一捶背,在别人睡觉的时候放低声音说话等等。最后要给幼儿提供爱和关心他人的机会。我曾见过许多次这样的情景,父母将孩子送到嘴边的糖果、饼干推开,让孩子自己留着吃,我也曾听过孩子这样跟我抱怨,"我想给妈妈捶捶背,可妈妈说不用了。"成人好意的拒绝使孩子失去了实践爱心的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爱心表达流于一种礼貌或不再出现。理解了什么才是爱并懂得了如何去爱,还要有机会去实践,否则幼儿习得的良好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不能形成品德习惯。亚里士多德认为品德形成的途径是"习惯成自然"。的确如此,只有给幼儿多提供表达爱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对他人表达爱心,爱才会成为他们自然拥有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的行为能力

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儿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尤其是交往活动中,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直接经验和情绪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我认为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分享行为、助人为乐行为、合作行为等。

1、分享行为的培养

分享行为是指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克服自我中心,学会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与他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幼儿刚入园,我先采用“平均制”,即生活中,事物平均分配,学具、用品每人一份,游戏中玩具人人都有,不独占,并及时评价,使良好的行为在班上产生正效应。然后进行“分享”教育。使幼儿在集体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认识到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他人,逐步理解、表现分享行为,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赞赏。在“大家玩”的活动中,我请小朋友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玩具带来,并在同伴面前当众介绍和表演,还配以教师生动、有趣的小品表演。最后启发幼儿把玩具交换着玩或几个人玩一件玩具,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兴奋地全神贯注地看着同伴的玩具表演和积极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体验着“大家玩”的乐趣,学习着怎样一起玩的行为方式。从而顺利地使“有玩具大家玩”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孩子“希望同伴分享自己玩具”的自我需要。平时,故意设置障碍,“图书不够怎么办?”“新玩具太少了怎么办?”让幼儿讨论后再进行活动。以后,就有许多幼儿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物品带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促进了分享行为的保持、延续和发展。

2、助人为乐行为的培养

助人为乐行为就是指培养孩子以帮助别人做事作为自己很快乐的事情的行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数事事由成人做,而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许多事则由自己动手,同时,幼儿与他人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需要他们建立良好的互助互爱关系。可是我们却常常看到椅子倒了没有人扶,为了自己要玩的玩具打人、抢玩具的事屡见不鲜。由此,我们要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尽快确立良好互助思想。其培养应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及幼儿发展规律的始终。首先帮助幼儿树立正确思想。我们结合故事《雷锋的故事》、儿歌《共伞》、看图讲述《小鸡和小鸭》等富有感染力的教材的教学。这样,幼儿会渐渐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你可以为别人排忧解难,别人会因为有你的帮助而高兴,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能帮助你。我还精心设计“大带小”、“找快乐”、“小助手”、“小小值日生”等活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其次及时表扬,积极诱导。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无论好坏,只要它产生后受到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因此,对于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应及时地表扬,哪怕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也应如此。如我班来了插班生,我鼓励大家多关心、帮助新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表扬,我发现班上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有的小朋友主动地带新朋友上厕所,帮助他找水彩笔、系鞋带。长期下来,幼儿就形成了助人为乐行为。现在帮助同伴穿衣,扣钮扣、梳头、系鞋带、为班集体服务,拾到手帕找还丢失者等已成为习惯。

3、合作行为培养

合作行为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从而体会合作的快乐与效率。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具体目标。多给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幼儿立即合作、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与效率。如通过谈话“如果合作不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们说:“会做不好事情”、“会浪费时间”……于是,我们有意识地组织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起合作动机的各类游戏,引导孩子们来尝试进行合作,如在手工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合作画画、合作完成作品;在体育活动中分组进行比赛;让幼儿一同洗刷墙壁等。通过一些游戏中,日常活动创设合作的机会、情景,培养幼儿互相,互相合作的精神。孩子们在合作中又遇到了新问题: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都要做同一件事时,该怎么办?我们又带领孩子们去参观了“麦当劳”快餐店,在快餐店里,做汉堡的叔叔阿姨们也是分工协作的。他们有的负责切面包,有的负责炸鸡腿、有的负责包装,孩子们请工作人员来谈谈,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的,工作人员中的—位“麦当劳”姐姐对孩子们说:“不管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如果都想做同样一件事情的话,可以进行协商,先你做,过一会儿再交换,这样大家就都有机会做了。”

一番话使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在这种环境中,通过眼见为实的参观,又出孩子们所喜爱的、新鲜的形象说出这些道理远比我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建立“参观园地”,获取家长支持。

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教育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并获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班里设置了“参观园地”,每次参观活动后,我们请孩子们回去向爸爸妈妈口述参观的见闻和懂得的道理,请爸爸妈妈笔录后带到班里,老师将记录内容布置到“参观园地”之中。

对孩子的“爱心”教育(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当对象为人类时,往往与"阶级友爱"或"同胞情"相对应,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于彼此都是动物或生命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

当今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为了适应并主宰21世纪,我们必须对幼儿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爱心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这样孩子长大后往往缺乏工作热情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对事淡漠无情,也不可能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事业上的献身精神。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 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笔者的实践,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幼儿爱心的途径。

关键词:爱心培养自我人格社会性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据报道,在对某幼儿园幼儿的心理测试中,绝大多数幼儿对置无家可归的小猫于死地的办法心致勃勃;对不小心冒犯了自己的人大多数决定采取报复;对处于困难中幼儿有一半孩子表示不愿意提供帮助。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

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历次召开的“未来世界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中各国代表提出的一致看法是:要教儿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特别指出应帮助儿童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等。没有爱心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在未来就无法发展甚至生存。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已经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中二班幼儿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

(一)对该年龄段的幼儿爱的情感发展状况的调查

内容分三项:在关心教师和同伴意识中的“共享”、“帮助伙伴”、“关心老师”意识的占80%。对父母有关爱意识的占71%。与同伴相处时,如:“玩具共享”、“图书共享”、“关心伙伴”等有关爱表现的占24%。

(二)教育实施: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摸仿。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爱心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可以从成人爱心的谈话和行为中,感受并学习成人心灵深处的这种优良品质。记得有一次钱钱带来一只受伤的小鸟,我看到后同情的抚摸着它的羽毛,这时小朋友也被我的真情打动了,纷纷学着我的样关心起小鸟来,还问小鸟疼不疼,有的还要带回家去养。通过这件事,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投入真情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爱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现出来,才能自然地带动幼儿产生爱心,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真情投入在幼儿爱心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其懂得为什么要关心父母、老师和伙伴。

A、利用文学作品帮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爱,促进幼儿利他,培养角色换位能力。

如:讲“野花”的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对老师的爱;讲“七色花”理解主人公关爱伙伴、他人的行为;学习歌表演“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我为爷爷捶捶背”,从表演的动作活动中体验关爱别人时所产生的愉悦情绪;听红军爷爷的战斗故事,了解老一辈为我们今天幸福付的一切。

B、围绕周围人如何爱自己为题的讨论;

如:妈妈是怎样爱我的?

妈妈每天为我忙碌、操劳,“我生病时妈妈整夜守护照顾”;“是谁把操场扫的这么干净?操场上没有一点点垃圾和落叶”;

又如:幼儿园老师和同伴是怎样关心我们的?“我生病时吐了好多,老师为我洗干净”;“我摔倒了小朋友把我扶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话动,幼儿道德认识上有了较大提高。如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有的小朋友随地扔纸,陆嘉羽经过说:阿姨打扫院子多辛苦”;张民把别人组装的玩具弄坏了,励可欣批评说:“人家组装好小汽车多不容易,你干吗破坏掉”。懂得得了关心别人,张齐岚见生病的妈妈来接他,第一句话就问“妈妈还烧吗?”;朱宇琦的妈妈说:“琦琦看到妈妈蹲着干活时就将小凳子拿来让妈妈坐”;

c、借助媒体育爱心

让幼儿观看影视中救护、援助、服务、合作等方面的报道及阅读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等,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让幼儿观看抗洪的纪实报道,启迪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学习解放军叔叔和武警官兵誓死坚守大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抗洪精神。让幼儿观看非典时期医务人员抢救病人的报道,学习医生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组织幼儿给灾区人民捐献物资,激发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虽然幼儿对祖国这个概念不太理解,但“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国”这颗种子必须在早期就埋进孩子的心田。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了解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急需救助以及缺水问题等,组织幼儿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幼儿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向贫困山区的人民伸出友谊的手,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

3、通过爱的认知、爱的体验、爱的行为的培养,以及情境表演、创设情境等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怎样关心别人,并付诸行动。

A、爱的认知的培养。认知是产生情感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引导观察什么情况会让别人难过,别人什么时候需要自己的帮助。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难受,他希望别的小朋友能关心他;有小朋友摔到了,别的小朋友不应该站在旁边看,而应该把他扶起来,并帮助他拍拍身上的灰,问问他疼不疼。我们还随时引导幼儿关注困难者,帮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没玩具时,就应该邀请他一起玩;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说他“笨”,而应该耐心、友好地去帮助他。

B、爱的体验的培养。情感是行为的内在动机,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幼儿内在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以身作则,对需要关心的幼儿予以安慰关怀,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屠晨晨的父母离异,有时她情绪不好,爱哭,我们就常常亲切的安慰她,搂搂她,亲亲她,告诉她老师非常喜欢她,这样不仅使晨晨的情绪有所好转,也使别的幼儿受到感染。其次,我们还设计了“他摔倒了”、“她为什么哭了”、“我来帮助你”、“小鱼怎么了”等教育活动,运用角色转换、移情等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当自己处于他人的情景时的情感、愿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对你;如果你不会做游戏或做不好,你希望别的小朋友不理你、笑话你,还是帮助你。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该怎样做。

C、爱的行为的培养。在幼儿获得了爱的认知,产生了爱的情感后,我们就引导幼儿把认知、情感若实在行动上,教给幼儿相应的积极的行为方式。我们发现幼儿表现爱的行为方式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如,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结果挤成一团,而没有人想到采用其他的安慰方式;看到一个小朋友哭了,好几个小朋友都掏出手绢为他擦眼泪,反而弄的哪个小朋友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导幼儿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别的方式表示自己对摔倒的小朋友的关心与帮助,于是幼儿想出了为他掸土、搬椅子请他坐下、询问他疼不疼、为他揉腿等方式。同时我们还创造机会让幼儿实践,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关心、友爱行为,适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D、创设情境及情境表演等活动,进行练习、强化幼儿行为。如情境表演:“我为妈妈过生日”体现孩子对妈妈的爱,一个吻,一句“妈妈辛苦了”,一个自制的小礼物,表达了孩子爱妈妈的情感。又如情境创设“老师病了”则引导幼儿对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关怀的情感体验,教育幼儿在言语、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人。

E、爱护小动物,激发幼儿的爱心。平时除了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并让幼儿 自然角里饲养易于管理小动物,如:金鱼、小蝌蚪、小白兔等,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感情。同时设置一些情景以激发幼儿的爱心,如: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小朋友怎么办?兔妈妈去拔萝卜了,大灰狼要吃掉小白兔,小朋友应该怎样帮助它?幼儿通过以上情景的回答,起爱心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4、加强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爱心。

培养幼儿的爱心,家庭和学校必须密切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就加强了家园间的互动。但在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初期,很多家长不太理解我们的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如,有的认为爱心培养可有可无;有的虽然表示有培养的必要,但认为无需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有的希望幼儿园加大智力开发的力度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有的甚至认为培养幼儿的爱心,会使孩子从小吃亏,长大窝囊等,针对各种各样的认识,我们在“家长园地”中向家长宣传了爱心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爱心培养的目标、内容,使家长对爱心培养工作游乐初步的认识,并帮助家长分析幼儿忽视长辈的辛苦、任性、乱发脾气、不知体贴大人、随意对待小动物等缺乏爱心的表现,对幼儿今后社会性、人格发展的危害,促使家长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同时,我们还经常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爱心的方法。如:如何在家庭中营造友爱和谐的精神环境、如何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如何强化幼儿的爱心行为等,使家长逐步掌握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更有力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促进家园之间、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开设了“我的教育经验“、”夸夸我的好宝贝“小信箱”等栏目,很多家长纷纷投稿,大家分享着培养孩子的经验与收获。此外,我们还组织家长就“当孩子做出关爱行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家长了解到用正确方法适时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积极行为的巩固与内化。

四、幼儿爱心培养的实效

在实施了爱心培养之后,幼儿的整体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进一步认识,道德认识的提高,促使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且形成内部动力。在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或客观环境出现需要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时,幼儿能主动接受积极执行。爱心培养结果表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行为训练,强化成为习惯,是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的预期成效。

(一)实证性效果

幼儿关心老师和同伴的行为提高了18%;对父母的关爱行为提高了22%,关爱同伴的行为提高65%。

(二)老师观察后的效果评价

爱心培养实施以后,关于幼儿的动人事例一直是教师们交流的话题。觉得我们的孩子更富有爱心了。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在操场上高兴的转着圈,踩着高跷。“呀,齐齐摔倒啦!”“我来扶。”“你疼吗?”“你别哭,是地不好,把你摔疼了,我们来打它。”许多幼儿拍打着地。此情此景让我们体会到的是那种清澈见底的纯情。

幼儿能够对同伴友好宽容。虽然游戏时也会发生一些小争执,但是事后常常能听到:“我们是好朋友”“你是不小心的,我原谅你。”

幼儿更自信了。在学习中幼儿经常抢着说:“老师,让我自己来。”“老师,我能行。”对老师也体贴关心了许多,老师嗓子哑了,幼儿回相互提醒:“嘘,别吵,老师病了,我们乖一点。”

(三)家长对爱心培养的评价

家长对幼儿的变化感受最敏感、最深切。他们觉得爱心培养就象一条红线,把孩子们的各种素质串起来了,所以孩子们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孩子们现在进步快,懂事、体贴人、善于交往、自信有主见。

五、结论

爱心培养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中共同关注的热点。认为,使人懂得能得到别人的爱,亦能爱别人是爱的教育的重要内容,母爱使婴儿获得爱,其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益于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个体,幼儿期爱的教育应该使幼儿懂得接受父母、教师伙伴的关爱,也能关爱他们,自己才能愉快。

(一)、效仿榜样是爱心培养的有力手段。

儿童表现的利他行为有很大差别、利他行为的总数是与父母亲在儿童面前对待别人痛苦的方式有关。母亲的情感反应导致儿童在助人、同情及分享利他行为频率的差异。儿童的母亲不是单纯的从认知上向儿童讲清楚别人的悲痛,他们富于感情的反应,有时深刻的感染儿童,有效地提供利他行为榜样,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教师取代家长身份关爱体贴照顾孩子的行为,为其现身说法,以身示教,致使教师、家长关爱他人的行为是幼儿仿效的榜样,幼儿表现出高频率的利他行为。

(二)、关爱他人的情感,在实践中积累体验,逐渐形成稳定的行为。

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不是依靠“教”才学会的。是在理解他人的痛苦与需要的情感变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同情心,良心驱动下。在角色实践活动过程,小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付诸行为强化的结果。

(三)、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情感,实施爱的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影响,增强教育力度,利于提高教育实效。

深层揭秘分离焦虑(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刚入园的托班幼儿都会不同程度表现出分离焦虑,这一时期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性尤为突出,由于幼小的孩子他们语言发展还不完善,他们会以各自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在情感和需要,成人有时是很难理解他们的各种表征的,经常对他们突如其来的情绪反映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分析,就不难找出解决的方法。

记得,刚入园有的幼儿比其他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分离焦虑,一入园门口就会哭起来,他总是重复着那句话:“让妈妈接”,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地说也无济于事,他依旧重复着那句话。每次家长来接时,看见家长一脸愁云,我们也为孩子着急,家长很担心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认真的思考分析,我们认为分离焦虑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和孩子都存在,家长担心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孩子则表现出应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感。要想让孩子爱来幼儿园,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和幼儿本身是两个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因素。

家长是我们共同教育孩子的伙伴,是可以增加教育助力的教育资源。于是我们仔细分析了家庭成员,这样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根据幼儿的生长的外部环境来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我们还回忆了家访时的情景,在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闪光点,日常活动中注意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经过对分离焦虑原因的初步分析与思考,我们班还进行了以下教育策略的尝试:

首先,为了减少孩子来园时的哭闹现象,一开始我们用玩具吸引幼儿,但如果只是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来园时哭的孩子的会影响不哭的孩子,当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们开始将“哭的”和“不哭”的孩子分开。接下来尝试着一来园就让孩子进区活动,在与玩具的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快乐,这种自由而开放的空间有助于幼儿建立 “我来幼儿园不哭,幼儿园里有好多玩具朋友等着我呢”的 意识,减少分离焦虑,形成良好的来园情绪情感。

其次,我班幼儿有一进班级门口就不停地说“让妈妈接”之类的话,这样的幼儿我们会用极大的耐心去接纳孩子的表现。一开始,要用拥抱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让他们与你建立情感依恋,有这样的现象: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依赖程度总是跟随一个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这老师,如吃饭让这个老师喂,睡觉让这个老师拍,换了其她老师她就哭。对于孩子的这种依赖现象,我们每个老师都给予接纳的态度,当孩子们与我们建立一种情感依赖后,我们会和孩子一起玩“我们一起搭高楼”的游戏,在老师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与此同时,孩子在和老师共同体验玩具的过程中,有了探索的意识。接下来我们会帮助孩子进行情感转移,告诉他(她)每个老师都爱他,慢慢的就愿意参加活动了。

最后,在午睡环节我们特别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这样也是让孩子爱来幼儿园的一个重要因素。起初我们会允许孩子们中午喝奶、背着书包、拿着喜欢的毛绒玩具等,这都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与自己小床的依赖关系,有午睡的意识的途径,孩子们拿着这些东西有一种安全感,在老师们的细心呵护下,帮助孩子们将这种安全感进行转移,转移到孩子与老师、小床建立的一种安全感上,孩子经过这样的情感转移后会逐渐习惯午睡。经过两周的时间大部分幼儿能午睡了,时间有长有短,这都是正常的,孩子还需要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接下来,我们会依据孩子的表现对不同幼儿提出发展性的引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会提一些他们努力就能完成的要求,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

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就会有很大的进步,但哭闹的现象有时会阶段性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由于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幼儿会产生反复,这时家长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周末方便的话要尽量保持孩子在幼儿园的作息,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尽快适应,促进孩子成长,度过分离焦虑期。

绘画在生活中的影响研究(绘画专题论文大全)


引言:“美术活动生活化的研究-”之“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教育,我们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抱着终身学习的意识,本着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我们的研究将会变得“万紫千红总是春”。

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美术就是画一幅画,做一做手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严重影响了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

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内容的课题研究在幼儿园应运而生,让人应接不暇。我园也乘着改革的东风,立足本园实际,确立了区级课题《幼儿美术活动生活化的研究》为美术课题研究,那么“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到底该如何实施呢?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

依据园部的主课题我班也确立了子课题为《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的研究》。下面我将对美术材料生活化展开阐述:

一、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丰富了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的废旧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1、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让幼儿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于是,我鼓励幼儿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有一次,任缘小朋友带来一个鸡蛋壳,我把它装饰成了一只母鸡放在美工区。孩子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说:“老师,这鸡蛋壳我家也有。”“我家有鸭蛋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家有‘可比克’瓶”;有的说有吸管、有毛线、有纸袋、鹅卵石等。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比一比谁收集的多。然后,我们一起来做玩具,孩子们立即忙得不亦乐乎,而每次进园不忘带一两件自以为好玩的东西,美工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城”,使我惊叹不已。而每次由孩子们收集来的材料,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某某带来的,可以做飞机、机器人;那是某某带来的,可以贴成花、树,有的边说边动手制作起来。孩子们通过收集材料,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2、手脑并用,变废为宝

对于孩子们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他们会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摆弄废旧材料,大胆进行造型或装饰活动,使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如:美术活动《毛线的妙用》,孩子们认真地摆弄自己收集来的毛线,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变着不同的魔术。有的小朋友摆恐龙、小兔、五角星;有的小朋友粘贴动物、植物的造型;又如在《打扮废旧瓶子》,孩子们在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子上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很快的时钟、人物、不同的动物形象造型就出来了,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再如:种子洒在涂有胶水的图案纸上制成熊猫、房子、人物等立体感很强的种子图案;胶卷盒制成猫、兔子等动物,大纸箱制成机器人外壳等等。在幼儿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用“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又发现了什么?”“你再想想还能做什么?”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幼儿所需要的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容和轻松的活动形式,而我们的“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3、让孩子自主学习,大胆地创造

我们的幼儿生活美术活动就是把“孩子跟着老师走,教师抱着孩子走”变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例如在《纸袋变变变》活动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包装袋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作品,让幼儿对纸袋动物头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然后,让孩子们分组带上不同的头套轮流玩玩、看看、想想、说说,讨论发现制作所用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探索,逐步了解并讲述出来,我把孩子们讲述的制作过程以操作步骤示意图记录下来,并当场操作尝试,示范制作难点,一改以往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的方法,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在操作中自我建构,掌握技能,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整个活动中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让幼儿进行了交流和锻炼,提高语言交往能力。另外,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时,我们也充分让他们自己积累经验,开启思路。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二、实践体会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体验审美感。

在“美术活动生活化研究”实践中,通过幼儿良好的美术行为表现可知,生活化的美术表现题材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养成。在美术活动中贯穿以生活化取向,幼儿能感受的更深刻更直接。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引导幼儿自愿地表现,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宝宝在生活中更自信(社会教育论文大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揭秘托班宝宝的午睡(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可能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午饭后休息一会儿,这并不是我们懒散,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而午睡恰恰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 德国的研究者坎贝尔认为,睡眠周期是由大脑控制的,随着...
    2019-12-13 阅读全文
  • 你知道宝宝需要亲社会行为吗?(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亲社会活动深受孩子们与家长的欢迎,一方面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不仅参观时认真看,仔细听,参观后还要进行回亿、复述,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活动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的活动情况...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对孩子的“爱心”教育(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当对象为人类时,往往与"阶级友爱"或"同胞情"相对应,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
    2019-12-13 阅读全文
  • 深层揭秘分离焦虑(社会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
    2019-12-13 阅读全文
  •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丰富知识 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校园里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粉嘟嘟的桃花,白色的玉兰花,金黄色的迎春花,还有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柳枝…… 活动结束后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感受着微风拂面。忽...
    2020-07-11 阅读全文

引言:可能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在午饭后休息一会儿,这并不是我们懒散,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生物节律在起作用。而午睡恰恰是人体保护生物节律的一种方法。 德国的研究者坎贝尔认为,睡眠周期是由大脑控制的,随着...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亲社会活动深受孩子们与家长的欢迎,一方面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不仅参观时认真看,仔细听,参观后还要进行回亿、复述,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活动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的活动情况...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所谓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有时还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当对象为人类时,往往与"阶级友爱"或"同胞情"相对应,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

2019-12-13 阅读全文

引言: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

2019-12-13 阅读全文

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校园里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粉嘟嘟的桃花,白色的玉兰花,金黄色的迎春花,还有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柳枝…… 活动结束后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感受着微风拂面。忽...

2020-07-11 阅读全文